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37部分

大宋好时光-第37部分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南王府几个兄弟,你一言我一语,言辞与表情之间透着些许古怪与得意。

    赵允让眉头微皱,喝道:“住口,休得胡言……宗懿,宗邈冲撞你八叔公,你作为兄长走一趟,前去致歉探病。”

    “是!”

    赵宗晖低声道:“父王,宗正寺固然重要,朝堂上却也不能放松,官家近来重用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朝野怨声载道,这可是个好机会。”

    “父王,孩儿以为还是谨慎些微妙,宗邈这一闹腾,官家少不得盯着我们,此时还是不要轻举妄动…”赵宗咏小声劝阻。

    “四哥所言不错,不过官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因而有所疏忽,于我们反是个机会,低调谨慎些便是。

    收拢人心,时机正好,雪中送炭结下情分,将来才肯为十三出力。”赵宗晖转身看着面相稚嫩,故作老成的十三弟赵宗实,轻轻一笑。

    “为父自有打算,你们管好自己,管好几个不成器的兄弟便是。”

    赵允让不由苦笑,官家因无子苦恼,自家儿子虽多,却也不见得就多子多福,烦心之事也不少。

    “谨遵父王教诲。”几个儿子纷纷点头称是。

    “对了,想办法打听一下,上土桥的院子里究竟有什么?还有那个涉事少年。”

    赵允让目光灼灼,沉声补充道:“能让八王叔和官家如此重视,想必大有来头,我们不能一无所知。”

第六十二章 院中宝物猜猜猜() 
枣木巷之事动静太大,尤其是捧日军出动之后,不到半天就传遍了整座东京城。

    当然了,只限于朝廷要员、达官显贵之间。

    虽然当时有不少普通人在场,但那个阵仗下,只需一句严厉警告,他们便不敢多说半个字。

    上土桥码头的民夫们是幸运的,他们收到了一笔钱,杨浩给的感谢费,或许也有封口费的意味。

    开封府的差役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回去之后革职是小,各种调查才是大事。府尹很庆幸没有明确表态,故而将罪过全部推倒了他们头上,结果可想而知。

    消息传入三省六部各衙门时,官员们面面相觑。

    上土桥那座小院里到底有什么稀奇?

    惊动八王爷抱病奔波,官家派了捧日军前去看家护院,小小民宅的待遇已经快赶上皇宫大内了。

    里面有宝物!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可是什么呢?

    一时间众多纷纭,各种猜测不断。

    范仲淹等人也有所耳闻,但他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在人身上,这件事与杨浩有关。

    杨三郎不同寻常,他们早就了然于心,却不想这次竟弄出如此大的动静。

    也不知这小子捣鼓出了什么?

    范仲淹满心好奇,直觉告诉他,这才是开始,真正的震惊还在后面。

    韩琦则想到了另一个方面,这小子为何宁愿寻病重的八王爷求助,也不来找自己几人呢?

    韩相公隐隐有种感觉,杨浩似乎在防着他们。

    可是,为什么呢?

    ……

    作为事件当事人之一,赵元俨从宫中直接回府了。

    到底是抱病在身,一路折腾下来累得够呛,尤其是向赵祯奏报之后,那股子心劲一松,顿时显得疲惫虚弱。

    赵祯不免心疼,连忙派人将皇叔送回王府,并派遣御医前去诊治。

    见到父亲被侍卫抬回府中,赵允熙大为着急,当即迎了上去,将父亲送回寝殿。

    至于一路护卫的邱泽昕,则直接被挤到了一边,冷脸以对,显然有所埋怨。

    瞧见长子的作为,赵元俨略有不满,低声道:“泽昕是听命行事,你怪他做甚?莫不是觉得为父老糊涂了,跑这一趟不值当?”

    “儿子不敢,是担心父王的身体…”

    赵元俨低声道:“无妨,今日这一趟去的值当,就是拼掉我这半条老命也值。”

    “呃……果如沈放所言,有产量极高的神奇庄稼?”

    “嗯,杨怀玉现已率捧日军前去守卫,只待成熟收获。”

    “哦…”

    “现在你觉得值不值?”

    “于大宋,于朝廷自然值得,但累及父王身体……”

    “还不是为了你们。”

    赵元俨叹道:“为父今日一搏,也算于国有功,往后官家、朝堂百官、天下百姓多少都会念着点好。

    为父要是不在了,这些余荫能多保你们几年平安,唉!”

    “父王…”赵允熙不由眼眶一红,为之愕然。

    “好了,身为皇族子孙,生来富贵,要知足。为父惟愿你们安分守己,平平安安。”

    老王爷浸润朝堂多年,经历风浪无数,有些事,看得相当透彻。

    “谨遵父王教诲。”

    “嗯,杨家院中宝物详情万不可泄露,懂吗?”

    “儿子省得。”

    赵允熙点点头,见仆从送来汤药,连忙伸手接过,准备侍候父亲服用。

    “整日喝药,又苦又涩,烦透了。”

    赵元俨动动嘴唇,今日去了上土桥,却没得来及让杨浩做道菜尝尝,遗憾啊!

    “良药苦口,父王将就些。”

    眼看着汤匙已经递到赵元俨唇边,邱泽昕快步闯了进来,阻拦道:“世子,且慢。”

    “怎么了?”

    邱泽昕面色一沉,走到近前低声讲了几句话,赵元俨的脸色瞬间血色全无,冷峻异常。

    赵允熙下意识低头,双手经不住颤抖,有些不听使唤,眼睁睁看着手中药碗滑落在地,跌成碎片……

    ……

    枣木巷风波,赵宗邈无疑成了倒霉蛋,却不是最悲剧的那个。

    那名汝州中年商贾无疑压力最大,他自认为知悉详情,故而震惊万分,也畏惧非常。

    王守忠准许他们离开时,他如蒙大赦,立即向赵宗邈告辞。在东京城里转了几个圈之后,走进了一间客店,然后再也没有出来。

    等到皇城司的密谍发觉异常,冲进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无声无息的尸体。

    某些猜想被验证了,线索却断了。

    一个身影站在客店对面的小巷里,目睹了这一情形之后,悄然离开,不多时便来到了五丈河畔的一所小院里。

    “昙爷,出事了。”

    “嗯?”

    “兴许…枣木巷里的宝物被宋庭发现了。”

    “什么?”

    “今日赵宗邈前去拆房子,不想主人杨三郎拒不相让,还请来了荆王赵元俨。

    老王爷进院瞧了一圈便入宫去了,不多时便有诏令,一支捧日军奉命守卫那处院落。”

    “竟有此事?”

    “纯属意外,始料不及。”

    “你确定是宝物被发现了?”

    “这个…昙爷,属下以为,除了那些宝物,还有何事能惊动赵元俨,需要捧日军守卫?”

    腹大腰圆的昙爷脸色很难看,但总算足够冷静,沉吟一阵后,轻轻摇头道:“未必!”

    “昙爷的意思是?”

    “如果真发现了那些宝物,不该是挖掘吗?你可见到捧日军有动静?”

    “这倒没有,只是守卫,并无其他。”

    “那就对了,也许另有隐情也未可知。”

    昙爷沉吟道:“你且派人盯着,看看捧日军是否有举动,若没有,也许…没那么糟糕,东西还在。”

    “如果宝物并未被发现,那今日…赵元俨看的是什么?捧日军守的又是什么?”

    “这就不得而知了。”

    “昙爷,即便保护还在,捧日军这么一闹,短期内恐怕取之无望。”

    “罢了,只要还在就还有机会,只是贝州那边恐怕要暂缓,老王少不得要埋怨,公子知悉,也必然会有责罚。”

    昙爷摸了摸肚腩上的肥肉,有些无奈,旋又问道:“尾巴处理干净了?”

    “昙爷尽可放心,不过皇城司似已介入。”

    “麻烦,通知下去,除了留守东京的暗桩,其他人尽快撤离。”

    “是!”属下人应了一声,似乎有些不甘心,叹道:“唉!眼看着就要成功,可惜功亏一篑,都怪那个名叫杨浩的小子。”

    “杨浩!”

    昙爷轻轻念叨这个名字,眉头微皱,眼神也越发阴沉。

    已经说不清是第几次了,接连被这小子坏了好事,纯属巧合,还是……?

    某个瞬间,昙爷心中泛起一个念头,莫不是命中注定的克星?

第六十三章 金明池边涟漪生() 
全城猜测不断,议论纷纷。

    杨浩稳坐小院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小农夫。

    玉米已经长到一身多高,土豆已经开出淡紫色的小花,辣椒花骨朵也含苞待放。

    为了保证授粉,杨浩吩咐一声,捧日军的壮汉们不得不像闺阁小姑娘一样,拿着粘网去——扑蝶。

    画面相当之美,杨浩看了一眼就满身鸡皮疙瘩,然后在院中放飞蝴蝶,欣赏蝶恋花。

    花已经开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结果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按时浇水,精心照料就是,唯独这光照……

    杨浩只是瞥了一眼院墙和附近的几棵高大树木,杨怀玉二话不说,立即派人拆墙伐树,保证庄稼有充足日照。

    捧日军的兄弟们相当卖力,为表感谢,杨浩每日都会烧上些许绿豆汤或茶水送上,以备解渴消暑。

    至于饭食,每天军营都会做好送来,倒是不用杨浩操心。

    偶尔烹饪点美味,想请杨怀玉进来尝尝,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官家诏令除杨浩一家之外,严禁任何人进院,也包括杨怀玉自己。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终于到了四月十四。

    乾元节!

    官家赵祯的生辰,在大宋无疑是一个重大节日。

    天尚未见亮,众臣便匆匆赶往侍漏院等候,随后前往大庆殿朝贺。

    大庆殿是大宋皇宫主殿,一年之中唯有重大节日,或是册立皇后、太子,以及外国、藩属使臣朝贺等重大场合,才会开启使用。

    乾元节无疑是其中之一,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百官朝贺。

    生辰无疑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这一天也是母亲的受难日。

    赵祯没有忘,没有忘记那个二十多岁前压根不知其存在,生前未曾来得及喊一声娘亲的女人。

    生前未能孝顺膝前,而今他很想给亡母一份哀荣,追封其为太后,作为儿子绵薄的孝心。

    但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他都办不到。

    满朝文武反对,抬出了这种礼法制度,认为生母在世之时只是个嫔妃,是妾室,嫡庶尊卑有序,没有资格追封为太后。

    无论他怎么说,百官就是不让步,数年之久,争执不下,一直僵持着。

    是以每岁乾元节,赵祯高兴之余都会想起此事,心里难免有些许不快。

    尽管很简单,但赵祯告诉自己,坚决不能放弃。

    有朝一日总要想办法达成此事,可以让母亲以皇后之名葬入皇陵,灵位在太庙中世受香火供奉。

    朝贺结束之后,赐宴是例行程序。

    不过今岁的赐宴之地却并非宫中,而是改在了金明池。

    金明池位于东京城西新郑门外,是一处巨大的人工湖泊。

    是昔年太祖为了攻伐南唐,训练水军而开凿,周长九里有余。而今已经失去本来用途,周遭建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成为一处皇家园林。

    虽说大宋偃武修文,但尚武精神不能全丢了,所以每年都在会金明池校阅水军,争标夺锦。

    大画家张择端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还有一副作品《金明池争标图》,生动记录了这一盛事。

    赵宋皇家是历史上少有的亲民皇室,除了每年上元节宣德楼与民同乐之外,开放皇家园林便是又一盛举。

    每年三月初一到四月初八,芳草萋萋,繁花似锦之时,金明池都会对百姓开放,供东京百姓参观游览。

    今年因校阅水军推迟之故,开放时间延延迟到四月十五,乾元节当日皇家在此与民同乐。

    杨浩一家一早便在几名捧日军的护送下来到金明池,第一次有幸参观皇家园林,杨田氏母女颇为兴奋。

    一路欣赏水波荡漾,园林盛景,飞檐雕梁,倍觉新奇。

    杨浩的反应很平淡,此间建筑与园林在大宋固然首屈一指,但还是有时代局限性。

    宫宇之壮丽华美岂能与紫禁城相比?至于园林,与讲究一步一景的江南园林相比,还是颇有差距。

    大黄狗则一路乱窜,到处嗅气味,时不时抬腿做点标记,好似皇家林园从此就是它的领地一般。

    ……

    随着临近午间,金明池畔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皆是赶来凑热闹的。

    沈放在人群中看到杨浩,快步而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