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47部分

大宋好时光-第47部分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家,此为何物?”

    “杨三郎,你来给众卿介绍一下吧!”

    赵祯没有回答,朝着旁边喊了一声,杨浩便从树后走了出来,第一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隆重亮相。

    除了范仲淹等少数人,大部分官员并不认识杨浩,但多少都听说过。

    这个少年怎会在此?这些新奇的庄稼与他有关?

    对了!

    前些日子,捧日军突然进驻上土桥一户小院,莫非……

    当越来越多的线索汇聚之时,真相渐渐浮现。

    众目睽睽之下,杨浩走上前,拱手一礼:“杨浩见过诸公,小子奉旨为诸公介绍一下这几株新庄稼。

    此为玉米,粮食;此为土豆,亦粮亦菜;辣椒,蔬菜,亦是调味品。”

    玉米?!

    土豆?!

    辣椒?!

    没听说过!

    众臣惊疑不定,交头接耳之时,杨浩续道:“这几株庄稼皆已成熟,收获之日,请诸公一起做个见证。”

    见证?

    只听杨浩续道:“辣椒就不说了,玉米和土豆是都是粮食,需知产量几何,小子不擅称量、计算,能否请司农寺帮忙称量,三司帮忙计算呢?”

    虽是请求,但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那便是要求。

    三司使陈执中带着户部判官走上前,早有内侍备好了纸笔、算筹。

    司农少卿亦闻言出列,提着内侍送上的秤杆,负责称量。

    杨浩行动很迅速,三两下便掰下了为数不多的玉米,当剥去外壳,金黄色的玉米棒出现在众人眼前时,顿时引起了又一场骚动。

    招招手,有内侍立即送上两棒先前收获,已然晾干的玉米。

    “诸公当面,称量一下晾干后的分量。”杨浩扭下玉米粒,装进布口袋,挂在司农少卿的秤钩上。

    “陈相公,一亩玉米株数大概是这些。”

    杨浩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指了指远处的农田:“倘若存疑,那边有一部分尚未收获,可实地勘测验证。”

    陈执中与户部判官上前查看测算,确认无误,待司农少卿称出分量,便立即摆弄算筹,开始计算亩产。

    片刻之后,当一个数字浮现在心头,素来稳重的大宋计相脸色为之一变,惊愕不已……

    众臣惊讶疑惑之时,杨浩拿起铁镐砸在了陶罐之上。

    陶罐碎裂之后,从泥土中滚出了许多浑圆硕大的圆疙瘩……

    这便是所谓的土豆吗?

    杨浩无论大小,将所有土豆收纳入袋,再度挂在秤钩之上,司农少卿立即给出单株土豆的产量。

    “陈相公,土豆种植的株数与玉米相当,您给算算亩产?”

    “什么?”

    陈执中本来惊愕的脸色再度为之一变,仿佛难以置信,似又有些惊喜。

    只见他双手颤抖,纸币掉落在地,一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布袋里的土豆,两眼放光,继而竟老泪纵横……

第八十章 陈抟弟子() 
计相失态,盖因产量惊人。

    看着户部判官最终核算出的数字,陈执中喉头几动,用颤巍的双手将纸张捧起,走到赵祯面前,双手恭敬呈上。

    什么情况?

    百官不明所以,翘首眺望,满心好奇。

    只听陈执中激动道:“恭贺官家,玉米亩产六石以上,土豆亩产可达十五石。”

    什么?

    玉津园农田之旁,顿时炸开了锅。

    百官群情耸动,一个个脸上全都写满震惊,不可思议。

    章得象颤声问道:“昭誉,你确认没算错?”

    “绝无差错。”陈执中的回答掷地有声。

    三司使与度支判官亲自计算,没有比这更权威的数字了。

    原本一脸难以置信的百官,此刻表情各异,大多数都是惊喜与激动。

    以农为本的时代,士大夫们太清楚那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亩产六石,甚至十五石的粮食,简直不敢想。

    即便普遍种植后,不及这般精耕细作,产量有所下降,那也不得了。

    那个土豆,哪怕亩产只有十石,不,七八石,百姓家中也会多出不少余粮,青黄不接之时,便是救命之物。

    难怪陈执中失态,现在他们全明白了,大部分人都有类似反应,有人甚至激动的嚎啕大哭。

    明白了!

    来龙去脉已经显而易见,为何八王爷会抱病奔走,为何捧日军会进驻陋巷,根本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金银财宝。

    这几株庄稼,比数十万贯银钱金贵多了,堪称是无价之宝。

    今日伴驾,也根本不是所谓观稻,而是认识新庄稼,见证惊人的产量。

    继而……

    有人看向官家赵祯,脸上虽然洋溢着笑容,但并无太多震惊,显然早就了然于心,今日也是有备而来。

    朝堂上没有糊涂虫,官家是何用意,百官心知肚明。

    范仲淹恍然大悟,官家不仅没有放弃,而且直接出大招来反击,震撼效果超乎想象。

    杨三郎!

    神奇庄稼是他进献?

    难怪乾元节当日,官家要在金明池宣召他。

    果是个神奇少年啊,一出手就非同凡响,也不知他从何处寻得这几样金贵庄稼?

    大宋境内从未有听说有此等作物,莫非是异域而来?

    惊喜之后,百官心中全都泛起了同样的疑问。

    章得象代表百官问道:“官家,敢问此三作物是何来历?”

    “此事说来话长,或许该从雍熙年间说起。”

    雍熙?

    太宗年间?

    百官不禁面面相觑。

    赵祯笑道:“昔年皇祖心忧天下,曾召见了一位奇人入宫,请教富国强兵,安邦抚民之策。”

    呃……

    雍熙年间至今已经五六十年,大部分人当时要么尚未出生,要么还是孩童,谁知道那些陈年旧事。

    倒是有史籍记载,可太宗召见的人多了,焉知官家说的是谁?

    “扶摇子,希夷先生,想必有卿家想到。”

    赵祯随后的一句话,百官再度哗然。

    扶摇子陈抟?

    哦对,太宗确实召见过此人,可是与这些庄稼有何关系?

    只听赵祯续道:“希夷先生进言不少,皇祖、父皇,乃至朕都受益匪浅。

    当时天下初定,饿殍遍野,皇祖甚是忧心,希夷先生称愿云游四方,寻访良种,安民之策……”

    不是吧?

    听起来言之凿凿,可是陈抟已经死了好几十年了,又如何完成对太宗的承诺?

    难不成……

    有人目光落在杨浩身上,与这个少年有关?

    赵祯全不在乎百官反应,续道:“众所周知,希夷先生羽化作古,皇祖听闻之后,甚是遗憾,父皇与朕亦以引为憾。

    却不曾想到,希夷先生竟还在人世,并完成了昔日对皇祖的承诺。”

    陈抟还活着?开玩笑了吧?

    昔年陈抟去世时已然一百一十多岁高龄,已是人瑞。而今若还在世,岂非一百七十多岁?古来罕有。

    且其亡故,天下皆知,而今“复活”,着实莫名。

    意料之中,赵祯一挥手:“杨三郎,你来向众卿说明。”

    “遵旨。”

    杨浩再度隆重亮相,朗声道:“诸公,去岁小子曾在渭河边见到两位老者,其中一位鹤发童颜,宛若仙人,时常高卧安睡。

    清醒之余,则与一位状若乞丐,名叫洪七公的老者对弈,小子有幸在两位异人身边打杂,侍候月余。”

    高卧安睡?

    陈抟似有睡神仙的称号。

    洪七公又是谁?

    只听杨浩续道:“后来两位异人相约去华山继续对弈,鹤发童颜老神仙称要回去一尽地主之谊。

    便叮嘱小子携带种子前来东京,呈送官家。”

    杨浩自始至终没有提过陈抟之名,但睡神仙、华山、地主之谊这些关键词,暗示意味浓重。

    再加上赵祯先前那番话,百官们几乎全都先入为主,不免为之惊叹,却也觉得玄乎。

    毕竟只是少年人一面之词,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但还是那个问题,没有证据否定。

    而且玉米、土豆,这些见所未见的庄稼就在眼前,是最有力的证据。

    但是,很大一部分仍旧不大相信,认为是一场双簧表演。

    兴许是官家从异域得到种子,然后假托陈抟之名。

    借助鬼神之名,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此乃惯常手段。

    官家既然言之凿凿,几样庄稼也确实存在,自然无从质疑、反对。

    不过也有人相信,尤其是知晓杨浩底细的范仲淹、韩琦、尹洙等人。

    一个从关中逃难出来,险死还生的少年,从未来过东京,与朝廷毫无牵连,不可能与皇帝一道唱双簧。

    虽说解释匪夷所思,但或许就是事实,或者说……官家愿意相信这个出自杨浩之口的事实。

    这个少年,太不可思议了。

    范仲淹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高看杨浩,但事实上还是低估了。

    除了这几样神奇的庄稼,他那一身超乎寻常的见识与本事,或许也来自于……扶摇子吧?

    难怪欧阳修与自己提出收徒之意时,他果断拒绝了,原来果然早有师承。

    且是一个他们难以企及的高人,堂堂扶摇门人,陈抟弟子,岂会愿意拜旁人为师?

    范仲淹与欧阳修突然觉得,当初他们收徒之举何其冒昧自负,有些不自量力啊!

    哪怕并非“陈抟弟子”,此等见识本领高卓的少年天才,自己也未必有资格教导,未必能教好。

    韩琦关注的也是杨浩的选择,却不是拜师,而是献种。

    他宁愿通过不理朝政,年迈抱病的八王爷,也不愿意经由范仲淹与自己这样的当朝宰辅。

    为何?

    而且有种感觉,貌似此子一直有意躲着,避开尹洙、避开范仲淹与自己,避开与新政有关的一切……

    原因何在?

    因为陈抟弟子的清高傲然?还是……

    韩琦心中泛起一些念头,经不住有些不是滋味。

    当然了,也有人直接提出了质疑:“官家,希夷先生既然也在世,何不请来东京?”

    “朕得悉之后,便派人前往华山,然希夷先生已经仙踪难寻。”

    “神异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倒也不足为奇。”

    章得象叹道:“嘱这位少年郎献良种于朝廷,终究算是完成了对太宗的承诺,扶摇子实乃忠信贤达之高人。”

    赵祯道:“没错,朕打算在华岳建庙立碑,记述希夷先生功绩,让他老人家受万世敬仰,诸卿以为然否?”

    “官家圣明。”

    看在亩产超高的庄稼面上,谁也无从反对。

    如此一来,陈抟一诺,遍寻良种献于帝王家,也就确凿无疑,板上钉钉了。

    那么,杨浩这个“扶摇门人,陈抟弟子”的身份,也就彻底坐实。

    偌大的功绩更不能视而不见,毫无表示……

第八十一章 提心吊胆的毒鸡汤() 
玉米、土豆、陈抟、杨三郎!

    整个六月,东京城里提到次数最多的便是这四个词。

    玉津园“观稻”之行一结束,消息便不胫而走,传遍东京,乃至天下。

    高产良种现世,以安天下,稳定民心;陈抟献种,彰显皇家,稳定社稷。

    此等好事,无需隐瞒,甚至需要刻意宣扬。

    普通人暂时无缘得见新庄稼的模样,但有百官亲自见证,计相亲自计算的亩产,绝对不会作假。

    很多人都翘首以盼,希望这些高产新庄稼能尽早推广,至少能尝尝鲜。当然,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新事物总归要有个接受的过程,这都不足为奇。

    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扶摇子陈抟,以及其弟子杨浩。

    神仙玄奥之事,在这个年代很有市场,陈抟是确有其人的道士,但因其传奇色彩,在百姓眼中与神仙无异。

    睡神仙无缘得见,能见一眼神仙弟子也是好的。

    是以杨记铺子最近顾客暴增,尤其是上土桥老店,许多人完全是为一睹神仙弟子风采,慕名而来。

    杨家最近推出了些许新产品,比如九神牌花露水、香皂、肥皂等。

    东京百姓见所未见,因品牌中有个“神”字,便自动脑补是睡神仙传授之法,那应该算是仙家用品喽?

    绝好的广告效应,“九神系列”立即进入畅销模式。

    这一情形,杨浩始料未及,不免为之惊叹。

    那日玉津园中,因献种育苗有功,杨浩终于从一介白身华丽转身。

    赐同进士出身,晋爵华阴县男,赏宣德郎,任司农寺主簿一职。

    出身、爵位、散官、实职,一下子全有了。

    虽然只是小小的男爵,七品下的散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