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60部分

大宋好时光-第60部分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脸色一变:“所以今日并非只是行刺于朕,皇妹也是目标?”

    “很有可能,官家应该还记得前些日子玉津园里的毒蛇吧?”

    王守忠冷声道:“没准今日,长公主一出玉津园,就被人尾随了,然后发现官家也在,所以……”

    虽无凭据,但推断合乎情理。

    尤其是想到了第一嫌疑人后,赵祯顿时面色铁青,双目通红,满是杀意。

    “他家老大…当过三班奉职的,那名侍卫,兴许就是…”

    王守忠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赵祯心里已经明白,并且认同。

    拳头猛然砸在御案上,装有半碗莲子羹的瓷盅掉落在地,跌成碎片。

    “朕当年虽有负他们,却也是他们有错在先,事后朕也体谅,并多有补偿,就不知足吗?”

    王守忠惶急道:“官家息怒,保重龙体。”

    赵祯怒气冲冲道:“狼心狗肺的东西,把朕的一片厚待补偿,当成是软弱笼络了是吗?

    哼哼…竟然敢对朕,对皇妹动手,那就休要怪朕不念旧情,翻脸不认人…”

第一〇三章 背锅侠() 
次日清晨,东京的秩序逐渐恢复。

    商铺照旧开门营业,百姓和往常一样出门做工、买菜购物、饮食生活,一切如故。

    虽然没了成队往来的兵卒,但开封府的差役们却不时出现。

    出事了!

    虽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种种迹象推断,寻常百姓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一定出大事了。

    所有商贩、路人都小心翼翼,街头十分平静,少了些许往日的热闹繁华。

    不过治安好了许多。

    权知开封府吴育新官上任,立即重拳出击,打着搜捕刺客的旗号,抓获了不少地痞恶霸。

    一时间,东京城里的城狐社鼠一片哀嚎。

    要么被擒获入狱,以至于开封府大牢人满为患;要么潜藏地下的无忧洞里,压根不敢露头。

    东京的治安在好转,朝廷也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恢复转运。

    官家赵祯辍朝五日。

    名义是荆王赵元俨病故,辍朝以示哀悼。

    宗亲、重臣亡故,皇帝辍朝乃是惯例。

    赵元俨贵为皇叔,官家辍朝五日表哀尽孝,是应有之理。

    群臣自是赞同,官家正好趁此机会休养数日,行刺虽说没有受伤,但惊吓是肯定的。

    关于刺客身份还在调查之中,名义上交给开封府的,但实际上……吴育只管抓贼,真正经手调查的是皇城司。

    另一件要紧事便是赵元俨的丧礼,两府宰相会同礼部拟定了老王爷的追赠加谥。

    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谥恭肃。

    北海郡王赵允弼负责操持丧礼,官家赵祯则表示,将再度亲临荆王府致哀,甚至打算亲自送葬。

    朝野听闻,纷纷称赞官家仁孝。

    先皇驾崩早,荆王是为数不多“长寿”的皇叔。虽为君臣,但与官家叔侄情深,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慈父”角色。

    官家尽孝,尊奉皇叔,在情理之中,合乎孝道,恰为天下表率。

    随后官家赵祯下诏,将赵元俨生前的墨宝手迹,诗作书画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这也是一种表尊敬的方式,也算勉励臣子,寻常人压根没机会得到。

    然而有趣的是,除了宰执大臣,恩赐诏书上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华阴县子杨浩。

    皇叔墨宝可不是随便赏赐的,杨三郎好大的福分啊!

    直到此时,众臣才从各个渠道听到消息,老王爷最后一顿饭,就是杨浩亲自烹制,也是唯一见过荆王最后一面的外臣。

    而且,

    还有说法,官家遇刺之时,杨浩护驾有功,还因此受伤。

    难怪!

    一个少年郎,得老王爷厚爱,已经难能可贵,再有这护驾之功……

    救了皇帝的性命,这可比你做多少政绩,打几场胜仗来的更实在。

    这不,转眼间男爵升到子爵,往后前途,不可限量。

    ……

    当此之时,前程远大的华阴县子杨浩同学正在被“数落”。

    有资格,有动机这么做的,自然只有婶娘杨田氏。

    在她眼里,再大的功劳,高官显爵都比不上侄子的安危重要。

    那夜杨浩回来,说是在荆王府做菜不小心烫伤了胳膊,杨田氏本也没太在意。

    直到御医登门来换药,她才清晰看到那长长的伤口,分明是刀剑伤。

    再联想到近两日的异常,大门上的匾额也换了,逼问之下,杨浩才道出实情。

    “三郎,刺客杀人,那多危险了,你…该躲开了。”

    杨浩想了想,如果当时自己没冲上去抱住刺客,赵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过仔细想想,完全可以理解婶娘的心情,自己其实也有点后怕。

    稍微出点差错,刀锋划破的不是手臂,而是咽喉、胸膛,或者刀刃上涂毒,自己可能就永垂不朽了。

    不过,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才电光火石的危机瞬间,人根本来不及多想,完全是本能反应。

    杨田氏语重心长道:“三郎,婶娘知道,身为臣子要为官家,为朝廷尽忠,但你也要……顾着自己,往后千万不要这般冒失了。”

    臣为君死,是这个年代的政治正确。

    杨田氏这番话若放在公开场合,还有点大逆不道的意味,却是真正疼爱,关心侄子的表现。

    “婶娘放心,我省得。”杨浩点头答允。

    杨田氏本还想说点什么,闻听沈放登门,且已经进院,便立即闭口不言。

    见多了世面,婶娘已经不再是寻常村妇,也懂得一些场合规矩与轻重。

    “听说你护驾受伤,果不其然。”

    沈放瞧见杨浩胳膊裹着的绷带,问道:“怎么样?不打紧吧?”

    “皮肉伤,不碍事,你消息够灵通的吗?”

    “你随官家同在荆王府,那么多人看到,何况你家门口的匾额都换了,我能不知道?”

    沈放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瓷瓶,笑道:“上好的金疮药,兴许你用不上,不过是阿姐的一片心意。”

    “沈娘子…”

    “阿姐听说有护驾受伤,有点担心,这是她亲自配的金疮药,算是酬谢你赠的香水。”

    “令姐还懂医术?”

    “是啊,阿姐从小博览群书,医药之道也有所涉猎。”

    “替我谢谢令姐。”

    “别客气!”

    沈放摆摆手,问道:“怎么也?当时情况很惊险吧?没看出来,你竟有胆量冒险救驾。”

    “怎么着,看不起我?”

    “没有,你很……勇敢,好在伤势不打紧。

    我可听高遵裕说了,护驾的侍卫只要受伤的全死了,你真幸运。伤也没白受,一刀一爵啊!”

    “如果可以,我真愿意把这个机会让给你。”

    “别,我阿姐说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般有气运。”

    沈放笑了笑:“你既在现场,可知道行刺者是何许人也吗?东京城里现在众说纷纭,没个定论。”

    杨浩摇头:“刺客又不会把身份写在脸上,我哪知道?”

    “吴府尹这几天倒是抓获,审问了不少人,但至今没有下文……刺客身份,幕后黑手,迟迟没有公布。”

    杨浩想了想,这事绝不简单,首先调查确认本就困难。

    敢行刺皇帝,必然做过万全准备,不会留下把柄,蛛丝马迹都少的可怜。

    而且幕后之人,身份兴许也非同小可。

    所以即便有所怀疑,查到什么,没有铁证如山,赵祯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投鼠忌器。

    即便是朝廷官宣,也未必是真凶。

    说不定只是背锅侠而已,却不知会是哪个倒霉蛋?

第一〇四章 真正的用意() 
开封府的调查压根只是走过场,吴育的做法,纯属提升东京治安。

    与此同时,制造风声鹤唳的感觉,从而打草惊蛇。

    无论是不是这次咬人的蛇,最好都能惊动。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冷不防地吐信,让人猝不及防。

    数日之后,效果应该算是达到了。东京城里各股势力都安分守己,平静异常。

    “火候差不多了!”

    皇宫之中,赵祯轻叹一声。

    打草惊蛇是个技术活,要恰到好处,一旦蛇受惊过度,变为恐惧,会适得其反。

    “是!”

    王守忠理所当然表示赞同,这几日他可没闲着,搜集掌握了不少信息。

    “对了,春卿那边如何?”

    “开封府的大牢里已经人满为患,吴知府对此颇为忧愁。”

    “哼哼!”

    赵祯笑了笑:“不为难春卿了,结案吧!”

    “请示官家,如何结案?”

    是啊!

    该如何结案呢?

    调查只是个过程,没有结果。

    但真相已知,却无证据。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需要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一个朝野上下可以接受,皇帝当前能够承担风险,无伤大雅的说辞。

    诚如杨浩所想,只需要一个堵住悠悠之口的背锅侠。

    “大伴以为,何人合适?”

    王守忠沉吟片刻:“皇城司发现弥勒教护法高昙晟…有出入东京的迹象。”

    “也好,弥勒教兴风作浪,素行不轨,正好趁此打击。”

    赵祯一句话,弥勒教便成为杨浩口中倒霉的背锅侠。

    一顶大帽子就这样扣下来。

    上至京中诸部司,下到天下州府,立即动手追剿弥勒教,声势浩大。

    东京百姓也终于知道来由,难怪这几日兵丁差役往来,全城风声鹤唳,竟是有宵小行刺官家。

    这还了得?

    赵祯素来在百姓心中口碑不错,颇受爱戴,行刺之举甚遭百姓痛恨。

    弥勒教在民间的声望一时大受打击,在某些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遭到遏制,某些布置也不得不停歇下来。

    作为“始作俑者”的高昙晟,自是格外恼怒,郁闷非常。

    他比谁都清楚,这事不是弥勒教干的。

    自己不过来东京调查一些事情,并未有欲行不轨的打算,而且行事非常谨慎。

    结果莫名其妙背上个黑锅,遭到了全城通缉。不过即便皇城司出动,也并未寻找高昙晟的踪迹。

    没有人知道,这位弥勒教的护法,就像是个富贵豪商一般,堂而皇之地坐在东京第一名伎绿袖的房间里。

    所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大抵就是如此吧!

    绿袖知道高昙晟而今是危险人物,一旦被人发现,自己也在劫难逃。

    但她什么都不敢说,只能小心翼翼地招呼这位煞神。

    “怕本座连累你?”

    “不敢!”

    “放心好了,在东京他们抓不住本座。”

    “那昙爷何故闷闷不乐,是在担心公子…”

    “哼,你很聪明。”

    高昙晟真正忧虑的是自己人,万一公子误会自己在东京胡作非为,引起不利后果。

    一旦怪罪下来,可就麻烦了。

    宋庭这个帽子扣的真狠,不仅让弥勒教遭遇信任危机,更使得内部猜疑重重,真是一举数得!

    到底是什么人行刺?又为何冤枉自家?

    高昙晟满腹怀疑,想要弄清楚之后再离开东京,但现在看来,似乎等不到那个时候。

    “本座要走了,你自己小心。”

    “是!”绿袖自是盼望着他早些离开,如此也能彻底松口气。

    高昙晟叮嘱道:“交代你的事情别忘了,杨楼一定要去,听说那小子护驾有功,深得赵官家宠信,往后大有可为。”

    绿袖道:“恐怕得等些日子,荆王病故,虽非国丧,但东京风月之地大都暂停丝竹,以表哀悼。

    而且…我担心,梁园的东主不会轻易放我走。”

    “会得,他们应该不会为难你。”

    高昙晟甚为笃定,笑道:“不过你可以表现的更有诚意一些,明白吗?”

    “啊?”

    “比如分文不取,孑然一身出园。”

    ……

    东京城里近日甚为平静,除了开封府的举措外,另一个缘故是荆王丧礼。

    风月之地不闻丝竹,民间很多百姓将婚嫁喜庆之事延后,以表哀悼。

    赵元俨的威望甚高,不仅大宋百姓称颂怀念,就连辽国、西夏也都派来使臣吊唁。

    丧礼很隆重,北海郡王赵允弼尽心尽力,操持的很妥当。

    官家赵祯更是三临举哀,极尽孝道,给八大王极致哀荣。

    随后又遣赵允弼与司天监正前往永安皇陵,于永熙陵旁择吉穴安葬,陪葬太宗之侧。

    朝野感叹官家对老王爷的尊奉时,不约而同关注起另一件事。

    赵元俨薨逝,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