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 >

第155部分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第155部分

小说: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不闻道:“原因之二,当然是想要快点把你救出来,让你少吃点苦。”

    这也是严不闻感情上的一面,宗师唯唯诺诺,恐怕那时不仅就不了人还将于碗推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所以纵然于碗不理解,严不闻也自己扛下。

    于碗喝完汤,忽然笑道:“你这个理由倒是让我听得很舒服,行了,我原谅你了,以后我们还是朋友,啊。”

    于碗像安慰小孩一样,安慰严不闻,好像严不闻没她这个朋友,在北京就活不了似的。

    严不闻则是附和于碗一下,吃完饭,严不闻就回到在清华学校里面租的房屋里面成立的研究所。等路过清华园就看到有好几个拖着行李箱的男男女女在清华园外面参观,清华园道光年间赐五皇子奕誴,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景点,来清华的外地学子或者学者都会到水木清华一游。

    这时候忽然有人向严不闻招手:“严兄弟,严兄弟。”

    严不闻看过去,不由得笑了,这是自己在大夏大学的同时,戴望瑜和苏文瑾还有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们都过来了。

    几月不见,戴望瑜还是意气风发,苏文瑾依旧眉眼骄傲,只不过诸人眼中多了一点疲倦。

    严不闻赶紧过去,笑道:“远道而来,不甚欢迎,怠慢了,怠慢了,怎么不打个电话,也好让我迎接一下。”

    “文瑾的意思,想的是,如果能遇到严兄弟正好,如果遇不到,那就在这多玩两天。”

第五十二章 贪婪的求知者() 
“上海已经被南方国民政府占领,孙传芳也已经逃往北京,也就是这,在张作霖庇佑下。”戴望瑜道。

    “上海那边还挺安全的,只是夜里面偶尔听到枪炮声音,不过我们走之前就已经小了很多,估计现在又和平了。”另一位女老师道。

    “严先生大可以放心,现在上海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替家里面人过多担忧。”苏文瑾见到严不闻眉头紧蹙,于是安慰道。

    安全肯定是安全,但总有万一。严不闻决定将史语所的事情交待清楚后,近期启程返回上海,戴望瑜他们也赞同严不闻的决定,回去看看也好。

    “现在北方才是不安全的地方,我们却都往北方跑,是有点不正常。”一位男老师笑道。

    “这是为知识而献身。”众人笑道,学者们俱都这样,为了考察,为了研究,什么地方都敢去,而那些军官也都很尊重学者,基本上不会出现屠杀知识分子的情况,而且一个政权需要稳固住,也必须得靠这些拿笔杆子的人配合,歌颂功德,不然整天有人写些批判政府的文章发表出去,总归是让当权者头疼,也让民心不稳。所以很多时候,政府都会让知识份子,尤其是那些个大师,担任自己的幕僚,也就相当于大喇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种类型,代表政府立场。

    严不闻请他们吃完饭后,就引荐给李济他们,这时候王国维也揣着衣袖坐在破破烂烂的校舍里面,到处翻看文献。王国维其貌不扬,话也不多,朝那一座就相当于一个雕塑,不停翻看文献,这些文献都是严不闻花大价钱从各个前清遗老自己藏书室搜刮过来的,很多资料连清华都没有,非常珍惜,所以才吸引的王国维也来查看。

    不仅是王国维,还有冯友兰、杨振声等几位清华的名流大师,没事做就往这边跑,来了什么招呼也不打,就是看书,不仅看还打算借书,本来就不大的校舍,加上里面史语所成员,和各种书架书籍,已经非常挤,但这些大师们还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挤成一团在这看书,有时候这处校舍里面基本上全是人(还有这些大师的门徒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众人挤挤,草地上一坐,这阵仗非常壮观,俨然这处破烂的校舍已经成了清华的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而且还不像清华的图书馆有人看着,这里一个人都没有,随便来,随便走,这当然是那些大师自以为的,严不闻想:我这是研究所,给史语所成员提供方便的,当然不设门卫。可这些大师们却把这当成福利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临走的时候还抱怨一声。

    冯友兰走的时候正好遇到严不闻,就拍拍严不闻的肩膀:“小严啊,你这地方实在是太小了啊,我们这么多人实在是蹲不下,怎么不找个大点的地方。”

    严不闻鄙视冯友兰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校舍也不是我租的,也不要我出钱的行为,于是愤懑道:“清华校舍都已经满了,哪有地方租给我。”

    冯友兰干笑一声:“哈哈,好说,好说。”

    于是很快清华又批给严不闻一间非常大的校舍,里面足够将所有藏书收纳其中。

    本来严不闻以为这样会好点,没想到更加挤,原来只有大约三十多个人经常跑过来,现在又多了一倍,在冯友兰介绍下,清华的各个名流都跑过来看书,而且这些人看书也就看书算了,还经常性为了一个问题争吵,让严不闻很是头大。

    “小严,这本书我就拿走了,过几天还!”

    “别滚犊子,在这看,就在这看,别拿走,这本书可有两三百年历史了,就是古董,你弄坏了赔的起吗。”严不闻对冯友兰怒斥道,冯友兰哈哈一笑:“真小气,借本书怎么了?”

    “这本书借我看两天,这边没地方坐了。”杨振声拿着一本书马上就准备开溜,也不等严不闻的回应,直接拿着书就走。严不闻赶紧拦住:“老哥,这一本可是我从一个前清大员那里买过来的,是明朝时朝代历史的的第一稿,五十块大洋,你这拿走了弄丢了怎么办?老老实实坐在这看,不行,站着。”

    杨振声也发出了跟冯友兰一样的鄙视神情:“这么小气干什么?不就是一本书嘛。”

    “这可是孤本,全天下独此一本,爱看不看,不看滚蛋。”严不闻可没工夫跟这些人磨嘴皮子,这些人可都是教授,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你跟他们饶逻辑,是绝对绕不过的,所以严不闻直接口爆粗言,这样才能跟他们有效沟通。

    既然不能带走,杨振声无奈也就找了个地方站着看,读书人脸皮子厚是必须要学会的技能,不管严不闻如何嫌弃,我自巍然不动。

    这间校舍俨然成为清华第二个图书馆,一眼望过去,非常装光,只要是清华知名的大师都跑过来看书。严不闻之前也没想到这点,都怪自己搜刮过来的书太稀有,太吸引人了。这也证明严不闻买书的几万块钱没白花。这座校舍被人取名“大师楼”,因为很少有地方能同时吸引这么多大师,有时,连北大的大师们都过来瞧瞧看。

    羊毛出在羊身上,严不闻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多大师,你看我的书可以,但你也得付出点代价。所以就在严不闻威胁他们将要关闭“大师楼”的时候,那些大师们终于同意,将自己今年的论文、研究全部交给《小小日报》报馆发表,如此严不闻才心满意足。

    “真抠门,每个月还得必须要交一篇研究论文,下个月才能继续看。”冯友兰无奈的跟杨振声抱怨道。

    “你还好,我要交三篇,到现在一篇还没写,等几天让我学生们给我凑够三篇。”杨振声苦笑,不过能在这边看书真的是值,很多书籍都是绝版,恐怕是花了很大的代价才弄到的。

    冯友兰惊诧道:“为什么我就一篇,你却要三篇?”

    杨振声随口道:“这小子还藏了一批在北大。”说完,杨振声才发现自己说漏嘴了,连忙闭嘴。但此时已经晚了,冯友兰露出贪婪的神色。

第五十三章 一屋子大师() 
“这小子可以啊,有好宝贝不拿出来,还藏着掖着。”冯友兰琢磨着,自己也是不是得用三篇论文换他的藏书,想了片刻后,冯友兰一拍手,那还用说,换,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知识分子,虽说这研究成果或者自己撰写的论文很有价值,但刊登在报纸上,也只能当作别的学者研究时候的参考,说的明白点就是受众小。专门为了他们论文而买报纸的很少,所以论文再好也换不得钱,索性他们都不找外面的报纸刊登,而是直接发表在学术文刊或者直接在清华校内报上发表。

    冯友兰现在才知道严不闻这小子,简直就是金疙瘩,也不知道从哪找过来这么多古代文献,简直让人心痒痒,恨不得直接搬到图书馆住。这些书籍可都是财富,在这些大师眼里比之黄金珠宝还要吸引人,严不闻用这些书籍就能将他们的心给勾住,这也不枉严不闻下大功夫从别人那里收购,很多乡绅富豪,前清遗老在北京破败的不少,严不闻只要出个高价钱,他们的子嗣巴不得将这些占地方的东西给卖掉。

    严不闻收购这些书籍,一个目的是为了史语所查资料方便,另一个目的也存在保护古籍的心思。

    于是冯友兰特地找严不闻商讨此事,并且还悄悄摸摸的,就怕别人听见,此事天知地知,也就你知我知,顶多算上个杨振声,也就三个人知道,那看书的时候得多清净:“严老弟,那北大你那图书室的事情?”

    严不闻眼睛一瞥,狡猾的道:“你去,当然没问题,不过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还有原本定的三篇肯定不行,翻一倍,六篇,否则免谈!”

    “你!你给那杨振声不过三篇,到我这为什么六篇,你抢劫哪。”冯友兰气愤难当,大家都知道论文何等难写,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半年写一篇论文都有可能,就算再快,算上查资料也得大半个月,这一个月要写六篇,岂不是要折磨死冯友兰?

    不过冯友兰看到严不闻那种爱看不看,不看滚蛋的欠抽表情,自己再怎么生气也只能认了:“好,六篇就六篇。”

    冯友兰想的是,反正老子门徒多,六篇分下去,也不算多。

    北大的校舍是严不闻临时租下来,因为知道严不闻要收书,一时间什么人都来了,基本上只要是描述正史的书籍,严不闻都拿下了,所以清华的校舍太小,而且没有其他校舍,严不闻只能去北大看看,找个地方放置一下。

    随着戴望瑜、苏文瑾等人的来到,严不闻也一一介绍席地而坐的大师们。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或许留学的时候很潮,但现在穿着大棉袄,就跟乡下农民一样,非常不起眼,如果不是眉宇间透露出来的文艺气息,谁能认得出来他们就是名满清华的大师?

    “这位是冯友兰先生?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杜威的学生,是《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还有《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的作者,观点独特,是哲学以及历史类的大师人物。”戴望瑜等人见到冯友兰的时候非常惊叹,如果不是严不闻介绍,戴望瑜他们都不认得,现在的冯友兰已经跟年轻时候非常不一样,胡子留长而且胡子拉碴,头上散乱像是好几天没洗。

    “冯友兰先生,您好,我们是……”随着戴望瑜一同来的几位老师连忙上前打招呼,冯友兰的知识水平甩他们一条街,他们也早就听说过冯友兰的大名,所以非常崇拜。

    冯友兰听到有人在自己面前叨叨,于是不耐烦的抬头看了他们一眼,见到不是自己认识的熟人后,又低下头:“我知道了,那些论文随便写写而已,不足道哉,如果几位有兴趣就坐下看书,没兴趣可以出去转转。”

    冯友兰懒得搭理,而且也没工夫管这些人来这边是为了什么,自己看自己的书就好。

    “这位是,这位。”戴望瑜同行的人在这处校舍内走动,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坐着的人,终于又看到一位大师:“杨振声!”

    “杨振声先生您好,我们是……”戴望瑜同行的人非常激动,准备上前跟杨振声握手,杨振声莫名其妙的握了握手,然后听懂了他们的意思,笑道:“幸会,幸会。”

    “还有,李济,这是,王国维?”

    一群人激动的看着校舍内聚集的大师们,这简直太匪夷所思,太梦幻,能让这么多大腕聚集在一处,这得需要多大的吸引力。

    “这书!”在戴望瑜等人四处观望的时候,苏文瑾翻开一本书,这些书保养的都非常好,不过不是原版,像是复印本,于是苏文瑾有此问。严不闻则是解释:“原来原版的书很多,但因为人实在太多怕弄坏,于是特地复印了一批,内容一样,不影响观看。”

    “而你手中的这一本原版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是明朝时期所著。”严不闻道。

    “这么久远。”苏文瑾点点头,看着这一本书,是讲述当时朝代内外大事,不过是以历史所著者自己层面看全局,所以还有误差,想要真正了解那方面的历史还得多方面比对。

    “王先生。”这时,戴望瑜一行人去与王国维打招呼,王国维这种国宝级别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