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 >

第23部分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第23部分

小说: 民国之我不是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姑爷,你把你的照片给我,一块放到这布袋里,免得丢了,待会还得给小姐房间里面放一张。”短暂的无言后,还是小蓉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伸手将严不闻的照片拿过来,然后跟自己的放在一起。

    ……

    世界书局编辑所位于闸北香江路的一处靠街楼房内,一个人早早的就乘坐洋车过来了,世界书局乃是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存在,所以编辑所,印刷厂都是分开,总公司在福州路,有三十多个分局。

    这个人直接上楼,遇到他的人都得喊一声:“向先生好。”

    向先生一直来到一个办公室,敲门进去,里面的人看到向先生十分惊讶:“什么风,怎么把向先生您吹来了,是不是《江湖大侠》的稿子写完了?”

    向先生摇摇头,一脸苦相:“沈先生在吗?”

    “你去福州路那边看了吗?沈先生要是不在那边,估计就是去外地了。”

    向先生叹了口气,他之前已经去过福州路那边的总公司,沈先生根本不在:“算了,算了。”

    里面的人看到向先生愁眉不展,笑道:“什么事能把知名的南派宗师不肖生,向帅愁成这样?”

    向先生抬头道:“有时间吗?下去喝杯茶的时候,边喝边说,这话还真是一言难尽。”

    里面的人赶紧出来,道:“你早就该请客了,这段时间赚的不少吧,对了,张先生也在,要不,邀请他一起?”

    “心远也来了吗?”向先生眼神中出现了光彩。

    “早上来的,在这没事做看着报纸呢,正好喊他一起。”这个人带着向先生来到一个招待室,里面一个长相十分老成的中年人正在无聊的看着报纸,等他反应过来向先生来之后,连忙放下报纸,上前握手:“大忙人,好久不见啦,走走,下去喝茶。”

    编辑所旁边就是专门的茶馆,里面也有一些最近的报纸供来的客人消遣,倒茶的小工看到有三个人进来了,连忙上前欢迎:“徐先生,张先生,向先生,好久不来了,赶紧上座,上边有包间,我给你们泡茶,要什么点心吗?”

    小工口中说的这三人也是按照地位排列的,首位的就是世界书局的主编徐渭南,现在分管世界书局小说类报纸,小说本以及丛书的发行,也是沈先生创建世界书局时的第一批老人,在世界书局地位也很高。

    第二位名叫张心远,张先生,笔名恨水。前年的时候在《世界晚报·夜光》上面连载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轰动京城,现在已经两年多时间,在北方已经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可以说是北派言情宗师。这段时间来上海出差,也有想往南方发展的心思。因为和向先生写的小说不是同一个类型,所以两个人也是好友,但实际上影响程度,还是张心远张先生要高一点。

    毕竟张先生的小说很多学校的教授都称赞,而向先生的武侠小说受众面虽然广,但都是些大众,小说的影响力和评价倒是不如张心远的《春明外史》高。

    所以小工将向先生放在第三位,向先生笔名“不肖生”,南派武侠宗师,真名向帅,和北派的武侠宗师赵焕亭形成“南向北赵”大局,实际上向帅比赵焕亭要出名很多,可无奈是北方武侠没人,只能让赵焕亭顶上。

    “你这次来,见到沈先生了?”徐渭南问道。

    张心远摇摇头:“没见到,我想过了,算了,过几年再说。现在报纸销量还可以,况且这段时间我要忙着新书的构思,没时间来上海,这次就权当来上海散散心,明天我就回北平了,况且我也不能抢了向兄的市场啊,哈哈。”

    张心远和向帅写的不是一个类型,所以随便打趣,现在言情,豪门,宅斗,谁能写的比他好?不像武侠小说,只要看过,都以为自己会写,市场就稀疏了。而张心远写的小说类型鸳鸯蝴蝶派虽然写的人也多,但毕竟没有他这个深度,也就南方的徐枕亚徐先生、包天笑包先生、周瘦鹃周先生、李涵秋李先生,比较出名的也就徐先生的《玉梨魂》和李先生的《广陵潮》,但这些人也就在南方出出名,北方市场还是他张恨水一家独大。

    所以这次来南方这边考察一下,看过一些南方的言情小说,觉得还不是时候来上海,估计到时候自己要来上海,北方的市场得保不住了,于是张心远决定等北方市场稳定后再来。

    徐渭南惊喜道:“新书,你要出新书了,可喜可贺,有没有稿子,让我们一睹为快。”

    张心远笑道:“不急,名字定好了就叫《金粉世家》吧,才写好了第一回,但我还是要改改,不满意,等成稿后,再寄给你看看。”

    徐渭南一拍大腿:“好,《金粉世家》好名字,今后必然可以成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顶尖之作。”

    张心远对着徐渭南谦虚了几句,就看到旁边一言不发的向先生。

    向先生一脸苦瓜样:“张兄是不知道啊,你,我倒是不担心,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嘛,你的读者不会看我的书,我都读者也不一定会看你的书。但最近出来个对手,让我很是苦恼啊……”

    徐渭南连忙道:“对手,对了,这次你过来,我看你愁成这样,还没问你发生了什么事呢”

    张心远笑道:“是啊,现在南方以你的武侠小说一家独大,就连北方市场你都渗透进去了,我看赵焕亭连你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你愁个什么劲。”

    张心远说的也是大实话,只要是看武侠小说的没有一个不认识不肖生,就连北方,也有很多人不喜欢看赵焕亭的喜欢看不肖生的,向先生赚的钱可要比张心远多多了,要是向先生都愁,那让他们这些人还怎么活?

    向先生叹了口气道:“你们是不知道啊,最近出来个什么《倚天屠龙记》,刊登在《大江报》上面的,是一个名叫‘庸生’的作家写的,我这几天仔细琢磨了他写的小说,无论是从想象力还是大局观,故事架构上,都……”

    “都什么?”张心远问道,之后让小工给他们拿过来三份大江报最新一期,“你是说写的比你好?不尽然吧。武侠小说不都这个路数,谁能有你熟?”

    向先生道:“他的路数我猜不透,总是一环套一环,让人看了就停不下,并不是现在通用的武侠小说套路。”

第三十一章 消灭庸生于摇篮() 
徐渭南诧异的将报纸拿过来,翻着,之后旁边的小工笑道:“这上面的《倚天屠龙记》我们这一片人都看,前两天还有个说书的来我们这边说上了一段,那天我们茶馆人直接爆棚,小地方塞了上百人,各个听书的,楼下坐不了,就坐楼上,还有不少人直接坐地上。”

    张心远问道:“这小说真这么好,你说说看,好在什么地方?你们为什么喜欢看。”

    张心远也奇怪,翻到小说栏,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插画,远处的背景黑白相间,然后两男一女坐在一个篝火前烤着肉,而且女的看上去好像怀孕了。之后就看到二十四字的宣传语“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张心远不由得佩服,这报纸为了宣传这小说还真下本钱,插画都用上了。

    小工笑了笑:“张先生这是拿我们开玩笑了,我们哪能看出哪里好来,只是知道,这小说看了容易上瘾,不能停,每天都在期待下一期,的咧,你们慢慢看,要换茶喊我。”

    徐渭南快速看了一遍,作为小说类的主编,他早已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之后嘀咕道:“上瘾?”

    内容徐渭南已经了解,大致是说谢逊和张翠山,殷素素到了一个岛上,剧情还挺有意思的,但不至于到“上瘾”那个地步吧,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前面的内容。

    徐渭南问向先生:“有什么事就直接说吧,这小说我回去好好看看。”

    张心远眼神中露出异样的神色,这小说的代入感比《江湖大侠》不知道强了多少倍,难怪这些小工觉得好,这‘庸生’又是谁?完全没有听过的作家,而且还是连载在《大江报》这种三流都不算的报纸上,张心远也有了之后买全份报纸,将《倚天屠龙记》前面剧情全部补上的心思,如果有心人能整理一份,当然最好。

    庸生,如果可能的话,倒是想结实一下,能把普通的套路武侠小说写的这么吸引眼球,估计是前无古人了。张心远心中道。

    向先生接着道:“你们觉得,他这小说比起我来,如何?”

    哦,这问话就有水平了,徐渭南和张心远都不说话,低头将这份报纸上面的一段内容再看一遍,向先生要是知道《江湖大侠》和《倚天屠龙记》那一本更好看,不如随便找个路人,说到底徐渭南心中还是觉得《江湖大侠》低了一等,光是名字就觉得没有‘倚天屠龙’霸气。

    当然徐渭南也知道向先生不是来找他们点评的,是来找他们帮忙的,所以徐渭南也趁着读报纸的功夫想好了一个策略。

    徐渭南笑道:“向先生的水平我们是知道的,今天我去跟《世界日报·日光》的总编说下,到时候让你的《江湖大侠》下半部分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世界日报·日光》上,这是南方小说日刊发行量数一数二的小说报纸,比《江湖说》增加的曝光度高多了,一天一刊,如果你稿子多的话就一天一刊,少的话,那就中间多隔几天。《世界日报·日光》和《江湖说》两个发行读物,应该能抢占《倚天屠龙记》大部分市场,而且我们面对的不是上海这一个市场,是整个南方市场,《大江报》没有资格和我们玩的。到时候南派只有‘不肖生’,没有‘庸生’。”

    向先生听到徐渭南这番话,感动不已:“徐兄,这次全靠你了,一天一刊吧,一天五千字,《江湖大侠》还剩下四十多万字,已经写了大约二十万,还有二十万到下个月中旬就能搞定。”

    张心远惊讶道:“一天五千?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向兄,你要考虑清楚。”

    张心远自己是写小说的,自然知道这行有多么不容易,五千字基本上十多分钟就看完了,但作者却要写一两天,遇到卡文,三四天都有可能,就像他写的《春明外史》两年了,也不过三十多万字。

    不过根据这《大江报》上面的介绍,这《倚天屠龙记》虽然两天更新一期,但每一期上面都有一万多字,相比之下向先生的每天五千字倒是不足言道了,这‘庸生’到底是何许人也,怎么能够拥有这么快的写作速度,简直就是天生的小说家。

    徐渭南看到向帅眼神中的坚定,知道拒绝不了,只好答应:“行,你把稿子带来了吗,如果带来了,今天就可以刊印,明天就可以发行,下个月月初起码要将五万字的稿子给我,到十号左右给个十万,月底之前要全部完成。”

    向帅点点头:“没问题。”

    然后看到张心远还要劝,于是笑道:“若我不采取点行动,今后南派宗师的地位就要换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得让那个‘庸生’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派只有我向帅!”

    “好!”徐渭南赞叹道,如果‘庸生’盖过了‘不肖生’的名头,他们这世界书局的武侠小说也就危险了,有人已经挑衅上门,他们怎能不应战。必须将‘庸生’这个未来的强敌消灭在摇篮中。

    ……

    “严先生,恭喜。”

    “恭喜恭喜。”

    “严先生厉害呀,四千的发行。”

    “严先生赶紧写下一段,这谢逊有没有跟张翠山他们回去啊?”

    严不闻早上刚走到报社,就有很多人上前打招呼,大多还是以刚招收的新人为主,那些原先报社的老人,看到严不闻也就说一声早,就没了,远远没有这些新人对严不闻的尊敬。毕竟老人懂得站队,新人则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严不闻是报社幕后老板陈先生的女婿,就觉得这报社迟早是严不闻的,于是赶紧巴结,当得知严不闻就是写作《倚天屠龙记》的庸生时,他们的巴结中更多的是崇拜,严不闻俨然是报社的明星了。

    刚进去办公室,冬瓜就过来告诉严不闻个好消息:“前天《倚天屠龙记》更新到第七章,报纸的销量也成功突破四千,已经和上次《再别康桥》的时候持平。”当然小说更加稳定,毕竟是连载的,只要严不闻不停更,这发行量只会慢慢增长,绝不会下降。

    而且为了今天的发行,整个报社的印刷部急忙刊印了四千份,昨天已经全部送给各个订单客户,而且下一份报纸的订单已经出来了,大约有四千二百份,严不闻对这个销量还是挺满意的,光靠一本小说就养活了一个报社,要是没有这本小说,估计报纸销量也就在两千多挣扎。

    严不闻点点头,自己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