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时代1902 >

第250部分

大时代1902-第250部分

小说: 大时代190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文由于一直在海外,对国内局势的消息基本上只有通过沿岸的报纸和船上的电报了解,甚至要到抵达广州下船后才得知阳夏战役已经失败的消息。

    对同盟会面临的恶劣情况,孙文并不了解。但黄兴却不一样;他作为广东都督,实际上的民军中央政府首领对现实情况有着清晰认识,知道倾尽同盟会所有的阳夏战役失败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士气,阳夏战役都是不可复制的。阳夏战役不单耗光了同盟会仅有的一点军费、更是损失了大批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到如今黄兴已再也找不出那么多钱和物、那么多训练有素的士兵、那么多军械弹药,以及当初战役开始时一往无前的士气了。

    “逸仙啊……你听我慢慢说……”

    湖北的战局虽然重要,但毕竟武昌还在民军手中,北洋军要是真想渡江拿下武昌也是要费一番功夫的。真正左右着他们军政府生死存亡的,是财政危机!

    早在广东光复时,黄兴与胡汉民就算过一笔账,认为军政府若想要维持运作、满足十万北伐军的军费,每年开支至少在一千二百万银元左右,一年就是一亿多银元!四月初时,军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再加上社会各界对革命的热心捐款,勉强凑足了八百多万银元,才能供给赵声发起阳夏战役。

    然而一场阳夏战役掏空了同盟会家底,待五月初时同盟会只能收上可怜的二百三十万银元,别说十万士兵的军饷没有着落、就连军政府的工资甚至都开不出来了!

    比每个月千万银元亏空更严重的,是胡汉民算出下个月,也就是六月份时财政收入只会更少,看不到丝毫改善的可能!

    军政府财政危机的后果,是武昌前线的部队下个月的军饷根本没有着落!是军政府面临垮台解散的风险!

    这时候,哪里还有钱去供北伐!?

    孙文来前有过各种推算,唯独没有料到事态居然严峻至此!

    “克强可有与日本联系?不管什么代价,只要能够筹集到钱,都行!”

    黄兴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明显的衰老了很多,脸颊深深凹陷,头上白发也多了许多。他望着迫切的孙文,叹气道:“我与头山满、犬养毅等人都联系了,还委托宫崎滔天回日本游说……都没用啊。”

    “那可怎生是好!?”情势恶劣,孙文急得直跺脚。

    “湖北钝初前些日子已与汉口的清军商议停火……言及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够拨乱反正,推翻清帝,则未来民国大总统之位将有其的担任。”

    孙文大惊失色,转而又极为愤怒道:“钝初怎能如此行事!?大总统这一国家最关键之公器,怎能随意许诺他人?此事克强你为何不呵斥阻止!?”

    “逸仙兄!实在是没办法了啊!前线马上就要断饷了,没了钱你拿什么去革命啊!?”黄兴是真没有办法,若是有其他可能,若是能筹集到钱,他也不会答应宋教仁的建议。不过相比完全无法接受的孙文,黄兴内心深刻也觉得只要是推翻了满清,让汉人当这个大总统,那么哪怕是袁世凯也不是不能接受……

    “此事实在荒唐!”孙文却转不过这个弯子,还在那里跺脚痛骂宋教仁无耻。

    黄兴满脸苦涩地看着孙文暴跳如雷,直到其稍稍冷静下来后才说道:“袁世凯已经同意议和协议,他已秘密派遣特使在武昌达成了临时停战协议……等到他说服了清廷后,便可正式派使者南下了。”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真要让一个满清官吏来当中华民国大总统!?”

    “云南都督蔡锷以及江苏都督刘继业已经公然通电呼吁南北议和,除了少部分同志外,我们军政府内的同志和各省的代表也都认为议和能够减少国家元气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更避免列强干涉使中国蒙受瓜分之苦!”

    “刘文鹿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就是如今在战场上厮杀的都是汉族同胞!若能以和平手段完成推翻满清之革命,那么为此做出一些牺牲又有何不可呢?”

    孙文在屋内来回走动着,仿佛根本没有听见黄兴苦口婆心的话语,自己狂热地道:“肯定还有办法!”

    一拍手,孙文快步来到黄兴面前,高声道:“汉阳钢铁厂!我们将汉阳钢铁厂卖给日本人、筹集款项!”

    “一个汉阳钢铁厂又能值多少钱呢……现在军政府亏空已在千万,下个月时两千万、下下个月是三千万……”黄兴话没说完就被孙文打断道:“一个汉阳钢铁厂不够的话,那就将满蒙抵押掉!若以满洲租借给日本人百年,当能筹集一亿日元的款子!”

    “还有各地的铁路、码头,都可以抵押给列强筹集资金!有了钱,伯先就可以继续北伐了!真正革命成功!!不必理会袁世凯!”

    “逸仙啊……满蒙若是在你我手上割让日本人……”黄兴缓缓走近了孙文,忽然怒喝道:“那你我与那慈禧太后又有何区别!?天下人将如何看我革命党!?”

    孙文撇了撇嘴道:“满蒙本非汉家故土,租借与日人换取支持,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黄兴一时无语,无奈地叹了口气道:“现在列强根本不承认我们军政府,各地都督嘴上说承认,实际上是分文不拔。逸仙你就是真开除条件,我怕日本人也不会答应的……”

    “会的!”孙文却颇为自信,只听他朗声道:“只要我们成立临时政府,选出了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算正式立国了!到时候列强又怎会抱着腐朽的满清不放而不支持文明之民国呢?”

    说到这里,孙文思维愈发熟路道:“与袁世凯的谈判不妨先谈起来,缓兵之策嘛!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尽早组建临时政府,换取列强承认和支持!”

    望着向来独断专行的孙文,黄兴嘴巴张了张,想说些什么,最后却还是只能化作一声长叹。

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 
第三百三十七章南北议和(二)

    5月18日,在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的情况下,以及返回北京组阁的袁世凯压力下,面对空的可以跑老鼠的国库和日渐高涨的革命势力,经过袁世凯反复保证和承诺坚守立宪制反对共和下,清廷最终同意南北议和,授权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负责南北和谈,委任代表南下商讨大局。

    湖北的北洋军和民军沿长江一线签订了停火协议;北洋军占据汉口和汉阳、民军则守住了武昌。

    同日,在广州集结的各省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广州,同时共同推举原广东都督黄兴为正元帅、前敌总指挥赵声为副元帅,准备推选负责组织临时政府的大元帅出来。

    次日,经过此前的秘密协商,南北议和地点既没有放在北方、也没有放在南方,而是选择在相对中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内。北方的和谈代表是唐绍仪,南方则派出了伍廷芳来。

    北方代表唐绍仪少年留美、是清廷有数的能吏和大吏、著名的清末外交家。南方代表伍廷芳则是南洋华侨,英文比中文还流利、留学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和律师。后其担任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为清廷驻美国等地公使。由于伍廷芳年长唐绍仪二十多岁,可称得上是后者的老前辈。

    南北议和的地点既然设在上海,这座早已光复多时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全国的目光。

    各地报纸都纷纷大肆报导上海的情况;独特的上海维系会、驻扎上海的江苏革命军第四混成协,以及上海所属的江苏军政府都督刘继业。

    作为最年轻的都督,只有二十六岁,刘继业从江苏独立伊始就一直是各大报业的关注点。渡江北伐后,更是有不少报业记者赶到蚌埠前线去采访这位年纪轻轻就已跃居高位的江苏都督。

    清末的官府和政坛还基本维持着千年来的传统,讲究威严、要有官威,轻易、若非必要绝不愿与报社打交道、大人物更是不屑于与那群小记者打交道的。然而与当今政坛上活跃的那些政客不同,刘继业却对各报社的记者很热情;不单是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回答了好几个不同报社记者的问题,还在第二天组织了一个什么‘招待会’的玩意儿,将一群记者都集中在一起,集中挑选问题回答。

    刘继业本人回答了问题后,还派人带着记者去军营实地采访,大量的新闻素材不仅不藏着掖着,反而热情地向记者们开放。如此开放和友好的态度令记者们对刘继业的印象都非常不错,再加上他们报社的社长多也加入了维系会,受刘继业所辖制,因此更是尽力往好的方向吹捧北伐军的战绩和军纪等方方面面,怎么好怎么报导,简直把北伐军夸到了天上。

    如此一来,通过报社的传播,刘继业和江苏革命军的形象顿时大好,不光是各界的捐款因此增加了不少、江苏各地更一下子多了上千名青年指明了要求参加北伐军。

    军政府形象的提升也间接使得江苏后方的百姓对革命军队态度的转变,背地里对这些军人也不再以丘八称呼,当部队行军路过时也会不时露出个笑脸。

    而第二标在刘台子和张台子两处坚守阵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清军进攻这一光辉事迹也通过报纸迅速在江苏、乃至全国传播开来!虽然阳夏战役两军投入的兵力是津浦线的三倍以上,论重要性更是远胜之,但是由于赵声的湖北民军最终战败,使得大获全胜的津浦线战役更为出彩和亮眼!处于革命后方的群众也宁愿聊津浦战役而不愿提及失败了的阳夏战役。

    一时间,刘继业与江苏革命军的威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声势不输于民军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昌的赵声了。

    而两人曾结拜的事迹更是被有心人挖掘出来,成为茶余饭后市井百姓热衷讨论的话题。

    随着南北议和议定,战线停火,刘继业命令第二混成协驻守徐州、第六混成协驻守蚌埠,第一和第八混成协则返回了江宁。

    凯旋归来的军队引起了群众的欢呼,不时有市民涌到街上围观胜利之师,不少人还举着代表了军政府的九星旗不停地挥舞着。

    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军乐团更是演奏起雄壮的军乐,再配上民政部临时搭制的彩条和横幅,这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趁着民心可用,支持率飙升的势头,刘继业在返回都督府后立即召见了都督府内和民政部司厅级以上的官员,要求借势开展军政府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吸引百姓增加购买江苏公债的力度、吸引优秀英才进入都督府和民政部工作。

    方法亦是三项;一则是在城内四处张贴宣传海报、二是由军政府内的职工组织起大型的游街活动发放传单宣传军政府、三是向学校派驻都督府的宣传人员鼓励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军政府及文学社。

    期间数次提及了文学社,散会后张謇特意单独留下,待众人散去后才拉着刘继业问道:“文鹿啊,你跟老夫说说,这文学社到底是什么东西?”

    江苏光复后,文学社正式公开化,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对此组织并不是很感兴趣,大部分人甚至将其当作会党一类的组织。虽然张謇对刘继业暗中组织了革命组织却不告诉自己而感到不满,却也不可能因此与之翻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文学社却越来越活跃,不仅到处派人宣传、市面上还出来了不少关于文学社的书籍和小册子。从这些小册子上,张謇等立宪派才明白感情这文学社居然还有政治主张?信奉什么国家主义?

    对于国家主义,张謇十分看懂了六七,说实话内心深处对其是有认同一面的。盖因张謇本人属于资本家范畴,在国家主义理论中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且张謇本人也颇为重视职工福利待遇,他作为晚清状元还是保留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对国家主义提出的社会公平、发展工业都赞同。然而,张謇又是坚定的立宪派,对国家主义所透露出来国家至上这种近乎独裁的观点,却颇为反感。

    除了张謇之外,江苏的立宪派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层次对这一国家主义有意见。

    刘继业自然不会将后期土地改革、社会改造的东西在革命初级阶段就拿出来,但是只是在字句之间所透露的些许信息,却已然使得不少士绅为之紧张了。

    大体而言,清末的立宪派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居住在省城内,多少接触参与了新政实业,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意识的士绅,这类人以张謇最为典型。这些人虽然基本上是各地立宪派的骨干,却并非人数最多的。真正构成立宪派广大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