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三国志 >

第129部分

汉末三国志-第129部分

小说: 汉末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为了报答刘备,也是尽心尽力,不顾危险重返敌营,救出幼主,然而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扩张,二者之间关系逐渐淡化,刘备称帝后,赵云更是因为反对刘备西征,被直接留在后方,双方关系达到历史最低点,不过当时刘备也没有对赵云进行任何的处分措施。

    【五虎和四虎】

    后世人们将赵云和关羽、张飞、黄忠以及马超并称为蜀汉五虎上将,然而近来有人却将赵云排除在外,提出了四虎上将的说法,他们认为当年刘备封王后,赵云只能算杂牌将军,而关羽、张飞、黄忠以及马超却都是四将军之一,所以只有四虎,没有五虎。

    然而这个观点实际上很片面的,只能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因为五虎上将的说法本来就和刘备封四将军没有必然的联系,五虎上将的说法是后世流传的,并不是当时形成的,四虎之说仅仅是最近出现的,所依托的也只是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所封的官职,而不是蜀汉将领之中的综合评价。

    而且因为蜀汉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所以有些时候杂号将军的权力并不低,例如斩杀夏侯渊后,当时赵云担任翊军将军,已任征西将军的黄忠却需要赵云授予兵马,同为杂号将军的刘备义子,副军将军刘封也可以统摄征北将军申耽。所以在蜀汉官职高不一定代表地位高,还要看人。

    现在流传的曹魏五谋士、五子良将、曹魏八虎骑和蜀汉五虎上将之说大多和《三国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曹魏五谋士前三位荀彧、荀攸和贾诩传记都在卷十,程昱和郭嘉虽然传记不在卷十,却也是卷十四的前两位;五子良将中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都在卷十七;曹魏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在卷九;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的传记则都在卷三六。

    五虎上将之说实际上《三国志》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刘备所封四将军其实影响有限,就蜀汉武将地位而言,赵云的地位其实也不算太低。历史上刘备麾下那多的武将,在刘禅时期,一共只有关羽、赵云等五人被追谥,正好就是后世所流传的五虎上将。

    五虎之说在《三国演义》之中发扬光大,《三国演义》之前的《三国志平话》就已经称其为“五虎将军”,再往前推,元曲中就已经将这五位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不管是“五虎上将”还是“五虎将军”,其实都只是一个称谓,一个统称而已,关张马黄赵这五人在蜀汉也绝对称得上虎将的,非要计较是出自演义还是正史,是没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五虎将也是见于民间史料记载中的,包括《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而《四库全书》的收录则以清代官方的身份对其做了全面的肯定,也就是说从明清以来,史家是认可五虎将一说的。(注1)

    相反,四虎之说基本没有历史根基,只能说最近才兴起的,后面能不能延续就不知道了。说到底,五虎上将是后世的评价,并不是当时的评定,赵云按能力而言是不虚蜀汉其他将领的。

    【历史上的赵子龙】

    姓名:赵云

    属性:统率(b+)赵云虽然没怎么独立领兵,但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能力

    武力(a)赵云在当阳杀入曹营,在汉中反击曹军,自身的武力可见一斑

    总评(b+)虽然在三国时期赵云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但在后世谁人不知赵子龙

    别名(称号):赵子龙、虎威将军

    性别:男

    民族:汉

    官职:镇军将军、镇东将军

    职业:将领

    爵位:永昌亭侯

    谥号:顺平侯

    家庭出身:燕北人士

    生卒:……229

    出生地:常山真定

    主要社会关系:儿子(赵统、赵广)

    主要经历:

    年早先追随公孙瓒,后背刘备看中,随其南下,兄长死后,离开刘备

    年在邺城重新归属刘备,随其对抗曹操,攻取益州和汉中

    年刘禅上台后,赵云地位得以提升,第一北伐失败后病死

    总结:赵云两度救主广为人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赵云当年驳成都屋舍园田分赐诸将议,力劝刘备将房产归还给了百姓。

    注1:这两段摘自百度百科。

    ;

第024章 后出师表() 
历史上除了《出师表》之外,还有《后出师表》,时间上《出师表》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而《后出师表》则在第一次北伐之后,第二次北伐之前,两者写作的时间相差并不久,和《出师表》相比《后出师表》主要谈论了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北伐。

    历史上《后出师表》的出处也是比较有争议的,现在已经不能确定是不是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已一周年了,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争议】

    关于《后出师表》最大的争议就是这篇文章未必是诸葛亮所作,首先《后出师表》在《三国志》以及《诸葛亮集》(注1)中都没有记载,是出自《张俨默记》。

    张俨是东吴的著名学者,在蜀汉灭亡不久后死去,诸葛亮在世时,张俨应该已经出生,但年龄估计不会太大,所以张俨从出身,从年龄上来看,基本不可能是《后出师表》的作者,这篇文章也应该是其转载的,后来可能被习凿齿编辑到《汉晋春秋》之中(注2),最终被裴松之补充到《三国志》里。

    之所以会出现作者是不是诸葛亮的争议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出处离的有点远,如果《三国志》或者《诸葛亮集》中有记载,那基本就不会有这些争议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采取的历史材料基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一个出处,其次立场没有问题、没有什么矛盾之处,然后能合情合理,不要太夸张,最后最好是一手材料,基本这些都满足的,我都认可为正史。

    以这个标准来看一下《后出师表》,首先有记载出处,并且是可以说是有一手材料记载,并且也没有资料记载《后出师表》是其它人写的,也就是说也没有什么矛盾,作者和诸葛亮也联系不大。

    再看一下合不合情理。

    历史上《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相隔时间并不远,中间就也就差了两年时间,看似诸葛亮没有必要短时间内连写两篇,但实际上诸葛亮很可能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第一次北伐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如果胜利了,诸葛亮的确没必要写《后出师表》,但如果输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可以预见必然有一波掀起反对北伐的浪潮,诸葛亮为此在写一篇《后出师表》反驳他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后出师表》的内容来看,也的确如此,所写的内容重点都是蜀汉不应该放弃北伐,哪怕有风险也应该继续北伐政策,而且写的也诚恳,很现实,诸葛亮在里面就没有保证过北伐一定会成功,但就算不成功也要打。

    所以诸葛亮是有理由,也有必要写《后出师表》支持继续北伐的,现有的资料上也都认可《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著,张俨、习凿齿和裴松之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但他们离三国时代都不远,他们都认可《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要否认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资料就要有充足的理由,要不然《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是谁写的!

    诸葛亮写《后出师表》是符合情理的,也是有资料证明的,光说《后出师表》没有记载于《三国志》里面就否定是诸葛亮所著是不行的,因为《三国志》本身记载的就不多也不全,而其他一手资料经过两千年流失大多残缺不齐,所以有材料表明是诸葛亮所写或者说《后出师表》能流传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人说了《出师表》既然在《三国志》里面有记载,那么为什么《后出师表》就没有记载呢?这看起来有些道理,但不要忘了《出师表》以及《后出师表》都是后人取的名字,实际上这两篇文章都不过是当时诸葛亮的上疏而已,而历史上诸葛亮给刘禅写了那么多封上疏,《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面是全部都有记载的吗?

    要想否认《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写,要不然找到相应的材料,或者说真正的作者,要不然就要有诸葛亮不可能写《后出师表》的充足理由,否则从资料中只能看出是诸葛亮所写的,如果连《后出师表》都要强行争议不是诸葛亮所写,那能争议的事情就太多了。

    一味的否认,而没有证据,没有理由是不行的。

    注1:《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都是陈寿编辑整理的。

    注2:《汉晋春秋》中的《后出师表》有可能并不是取材自《张俨默记》中,而是其它已经失落的资料。

    ;

第025章 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短期内本来并不准备再次发动作战,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东吴大破曹休之后,诸葛亮看了机会,于是乘火打劫,再次北伐。

    然而这一仗曹魏方面早有准备,曹真早就在陈仓布局防守,诸葛亮无功而返,第二次北伐也没有结果。

    【再次出兵】

    据《汉晋春秋》记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