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三国志 >

第135部分

汉末三国志-第135部分

小说: 汉末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汉晋春秋》关于此战的记载就属实吗?我只能说虽然这本书倾向于蜀汉,但这个记载的确是比较合理的。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关于此战的记载,在书中是很详细的,有时间,有地点,战果也很明确。可以看出来诸葛亮虽然获胜,但司马懿损失不大,还可以从容退回大营。

    要知道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对于正面对抗是忌惮的,如果司马懿没有吃过亏这是很难想像的,毕竟司马懿本人也是三国时代有数的名将之一,他的军事能力是强悍的,如果他能正面作战击溃诸葛亮,是不会选择避战的。

    这样一来《汉晋春秋》里面的记载就比较合理了,司马懿在第一次和诸葛亮正面交手时吃过不大不小的亏,所以心存畏惧,之后就采取拖字决,不愿与诸葛亮交战。

    而且这个损失不能太大,必须在曹魏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事后曹睿应该会有所处罚,但又不能太小,要不然司马懿可能就不会引以为戒,《汉晋春秋》里面魏军的损失恰好符合这一点。

    ;

第035章 还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西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率兵北上讨伐曹魏,然而为司马懿所阻,后方又有李严补给不济,最终未能攻克祁山,粮尽退兵。

    【汉晋春秋和晋书】

    《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此书是唐代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资料所编辑的,所以《晋书》和《资治通鉴》一样并不是研究三国时代的一手材料,但因为关于晋代人物一手材料的缺失,《晋书》已经是研究晋代人物主要的资料了。

    相对而言《汉晋春秋》的地位就没有《晋书》高了,该书以蜀汉为正统,所以立场很明确,记载并不是很客观,但《汉晋春秋》中的记载就以三国时代为主,并且成书的时间要比《晋书》早很多,离三国时代也比较近,所以勉强可以算一手材料。

    因为《三国志》等资料中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记载很少,而这两本书却都有着相当篇幅的记载,所以它们已经是研究这次作战主要材料之二了。

    《晋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多可以看见《三国志》和《汉晋春秋》的影子,也就是说《晋书》关于司马懿以及诸葛亮北伐的记载很多资料都是取材于《三国志》和《汉晋春秋》的。

    【其他一些细节】

    《汉晋春秋》之中有关于诸葛亮联合轲比能之事的记载,这件事情在其他资料里是有佐证的,后来牵招出兵讨伐轲比能,诸葛亮退兵后,柯比能也退走了。

    至于《晋书》所记载的梁州一事,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因为梁州是在三十多年后曹魏才设立的,这个记载可能笔误指的是凉州,当然也不排除当时唐朝的编辑者想当然了,毕竟魏朝是有梁州的。

    历史上诸葛亮这一次北伐也第一次出现了木牛这种交通工具,并且以其来运粮。而且诸葛亮后来粮草不济和李严未能及时运粮以及传令要求诸葛亮退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郃则在诸葛亮退兵后追击,被流矢击中大腿,因此丧命。历史上张郃之所以追击诸葛亮,据记载是因为司马懿的命令。

    【还原作战】

    通过相关资料的整合,我们已经可以大概还原这次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交锋。

    开始于建兴九年(231)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又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因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得知司马懿出兵后,诸葛亮分兵一方面继续攻打祁山,一面亲自带兵去上邽企图夺粮,司马懿为了保住上邽的粮草,主动出击,并且还得到了曹睿的后续支援,最终只是大体保住上邽的麦地,诸葛亮粮草补给开始不足,而曹魏军粮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但在郭淮的帮助下最终解决。

    诸葛亮退回卤城,司马懿亦追击到此,双方在这一带展开了一次交锋,最终以诸葛亮取胜而告终,但司马懿损失也有限。因为李严未能及时带来补给,又传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最终选择回军,而且应该未能攻克祁山。

    之后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中伏战死。

    【事后】

    随着诸葛亮的退兵,蜀魏第五次交锋落下帷幕,虽然司马懿在和诸葛亮的交锋中吃了一个小亏,但总体而言击退了蜀军,所以在同年的七月曹睿对抵抗蜀军有功者分别封爵晋位加以褒奖。

    蜀军退军后,司马懿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边。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不经过三年,他是不会出兵的。”

    于是司马懿向魏天子曹睿上表,迁徙冀州农民到上邽种田,在京兆、天水、南安兴办官营冶铁业,积极备战。青龙元年,魏国成功开凿成国渠,筑临晋陂,灌田数千顷,大大充实了国家仓库。

    而在蜀汉方面,这次作战失利后,李严诬陷诸葛亮,诸葛亮也终于下定决心清算李严,在确凿的证据下,李严被贬为庶民,就此从历史舞台上退出。

    【影响】

    曹魏方面因为曹真的病重,转而以司马懿率领西线部队对抗诸葛亮,自此开始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曹魏和蜀汉两大军事统帅争锋相对的时代,这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正式交锋,一年之前的那一次司马懿尚不是曹军最高主帅,也因为雨季最终无果退兵。

    而曹真不久后去世,即退出了历史上的舞台,司马懿借助对抗诸葛亮之际,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军中的根基也更加牢固。

    诸葛亮这次北伐,不仅展现出了木牛这一类新鲜的运输工具,还第一次采取拉外援的对策,在此前诸葛亮几度出兵,都是自身一路北伐,并未寻求盟友帮助,可以看出来,此时诸葛亮已经明白虽然在自己领导下,蜀汉数次北伐也颇有功绩,但单凭一国一州之力还是很难对于曹魏造成实质的威胁,所以诸葛亮无可奈何之下开始找人帮忙了。

    而这一次也是曹魏和蜀汉双方主帅第一次正面交锋,所以《晋书》中的记载虽然是司马懿大获全胜,但实际上应该是司马懿输了,他略吃小亏,然而这也导致了后来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忌惮非常。因为司马懿没有自信在正面作战中击败诸葛亮,所以他后来采取了拖延对策,死活就不和诸葛亮正面对决,就这样诸葛亮最终被司马懿给熬死了。

    从曹睿的这次军事调动之中,也可以看出曹魏集团对蜀汉的重视。曹休死后,曹真基本上就是曹魏最高统帅了,曹真死后,以司马懿官职最高,这两个人都亲自领兵对抗诸葛亮,也可以说曹魏已经将蜀汉作为了第一威胁,第一目标。

    然而得到曹魏的重视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意味着诸葛亮的机会更少了。

第036章 司马懿打压张郃() 
历史上张郃之所以亲自带兵追击诸葛亮,和司马懿有着密切的关系,《魏略》中对此有着直接的记载。从张郃的生平上来看,作为当时曹魏有数大将之一的张郃也应该不会如此草率的去追实力未损的蜀汉大军。

    而且从资料中来看司马懿和张郃相处好像也并不是太好,司马懿也有动机对付张郃。

    关于张郃在木门谷追击诸葛亮战死之事,在魏国方面材料记载的是张郃因为大腿中箭而丧命,蜀国材料中则直接记载张郃战场中流矢丧命,所以张郃追击诸葛亮不成被并且反杀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然而从诸葛亮几次北伐的过程当中,是很难想像张郃主动请兵追击诸葛亮的。首先在这几次交锋之中,张郃的表现是相当不错,他在军事击败了马谡,迫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在谋略方面,他也曾经准确预计到了诸葛亮兵粮不足的,甚至直接对明帝曹睿说出:“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结果第二次北伐完全如张郃所料,他率兵尚未赶到,诸葛亮就已经从陈仓退兵。

    做为当时曹魏核心将领之一,张郃绝对可以说善谋善战,并且王双的前车之鉴也并不远,张郃作为一个比较稳妥的将领,感觉并不会轻率的去追击诸葛亮,更不要说蜀军当时明显实力未损,诸葛亮本身也是一个万全之人。

    《魏略》中记载张郃之所以去追击诸葛亮,完全是因为司马懿的要求。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魏略》

    历史上张郃和司马懿之间的交往从记载来看并不是很多,张郃早前帮助司马懿讨伐过吴军,不过在司马懿担任西线统帅之后,从记载来看二者之间关系并不算好。

    《汉晋春秋》里有记载,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这一点在《晋书》里面同样有着类似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张郃建议司马懿留部分部队在雍、郿两县,以防万一,这个基本就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建议。然而司马懿直接拒绝了,还以英布击败楚国三军的例子作为反驳。

    但张郃劝谏的事情和当年楚国三路讨伐英布是一回事吗?首先当年楚国兵败是因为分兵三路讨伐进攻英布,企图互为支援,结果其中一路被英布击溃,另外两路不战而逃。这和张郃建议留兵完全不是一回事的,张郃是劝司马懿留兵驻防,不是要求司马懿分兵进攻。

    当年楚国分兵三路导致惨败是因为三路都是作为进攻部队,其中一路败了,另外两路实力差不多,丧失了打败英布的信心,遂也都放弃逃往。而张郃劝司马懿留兵,说的不好听就是以防万一,防止其他意外情况,这些是留下的驻防部队,是后备部队,所以张郃的劝谏只是一个稳妥的建议,谈不上对错,不过司马懿的拒绝和反驳就显得有点生硬了。

    不止于此,《汉晋春秋》还有一段关于司马懿和张郃之间的记载——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这段记载根据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记载,也有着比较高的可信度,毕竟诸葛亮几次退兵基本都和粮草补给不足有关,而当时诸葛亮已经在去年秋冬季为了防御曹魏大军的来袭,以及魏延等人北伐的需要,消耗了不少的军粮,所以在本年春季的这一次出击,诸葛亮的补给不可能充足。所以司马懿此时分兵威胁诸葛亮,有着很大把握逼迫诸葛亮退兵的,然而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张郃的提议。

    再结合《魏略》里司马懿强迫张郃出兵追击诸葛亮的记载,可以很明显看出他在打压张郃。

    历史上司马懿打压张郃也有着很充足的理由。首先要说一下,在正史上司马懿此时在西部的根基并不深,司马懿在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都没有出场,蜀魏第四次交锋时也只是打了一个酱油,此前也多是作为荆州、豫州的主帅,直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才成为了主角之一。

    而张郃在曹魏西线的历史就相当长了,从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出兵讨伐关中诸侯时起,张郃就基本上在雍、凉以及汉中一带活动,先是主要作为夏侯渊的副手,后作为主要作为曹真的副手,也就是说当时张郃虽然也是司马懿的副手,但他在西部的资历是司马懿没法比的,毕竟人家张郃已经在西部待了二十年211…231),而司马懿230秋…231春)才来不到一年。

    所以作为刚刚上任正职的司马懿天然的就被资历深厚的副职张郃所隐隐威胁。相比之下夏侯渊和曹真都是曹氏亲族,并且同样在西部资历很深,张郃对于他们的威胁就不大了。

    另外曹氏亲族将领当时已经基本凋零,所有将领之中地位开始以司马懿为首,在外姓将领之中更是如此,当时张郃还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中的仅存之人,在曹魏军中声望和资历是非常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