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决战第三帝国 >

第232部分

决战第三帝国-第232部分

小说: 决战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好的食物,上尉!”斯莱因上校擦了擦嘴,把碗还给了秦川。

    “这是苏联人给你们的吗?”斯莱因上校问。

    他以为这没见过的东西是苏联人的特色食物。

    “不,上校!”秦川回答:“是我们自己做的!”

    “自己做的?用什么?”斯莱因上校不由问了声。

    “我就知道!”士兵们不由笑了出来:“上校吃不出那是什么!”

    看着一脸疑惑的斯莱因上校,秦川解释道:“用面粉做的皮,然后将罐头包在里头!”

    斯莱因上校不由张着个嘴巴半天也合不拢,愣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所以,你们扛走面粉是真的?”

    “是的,上校!”秦川有些尴尬的回答。

    “而且”斯莱因上校摸了摸肚子:“我也成了共犯?”

    “好像是的!”

    “好吧!”斯莱因上校说:“我不得不惩罚你们,除非你们再给我一碗水饺!”

    “哄”的一声,士兵们全都笑了起来。

    在吃着第二碗水饺时斯莱因上校就问起了它的作法,接着斯莱因上校就感叹道:“上帝,我们真是太笨了!”

    “什么?”秦川听着这话有些不明白。

    “知道吗?”斯莱因上校说:“我们之前还想让后勤部得到面粉后全部做成面包再分发到士兵手里,为此我们还绞尽脑汁找到了几个大的地窖做为后勤部的厨房,但是现在”

    说着斯莱因上校就扬了扬叉子上的水饺,说道:“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面包发到士兵手里就会冻向像块石头,如果要吃上热食的话就必须在火里烤上一阵子,罐头也同样如此。而他们明明就可以吃上更美味的热食!”

    “上校的意思是”

    “上尉!”斯莱因上校说:“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方法教给他们,然后直接把面粉和罐头发到他们手里让他们自己做!”

    “是的!”秦川也觉得这方法可行。

    首先是每个地窖不管要不要煮食物都需要生火。

    其次是做水饺、做面条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前者不过就是揉好面、做好皮然后把罐头包进去,后者就是用刀削将面团削成片状的问题了,只要对士兵们稍加培训,不需要多久就能掌握制作方法。

    再次,就是可以大量的减轻后勤部的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士兵能吃上热食能更有效的减少冻伤和肠胃疾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补给都分发下去!”秦川说:“我们同样也需要面包,因为紧急状况时需要随身携带的干粮!”

    “是的!”斯莱因上校点了点头:“比如作战和转移,或者特殊情况无法烹制!”

    于是这个方案很快就展开了。

    首先是由秦川教会后勤部炊事兵这些东西的做法,然后再由炊事兵把做法推广到整支部队。

    秦川还心血来潮的教他们制作冷冻水饺在这零下几十度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容易,只要把做好的水饺在户外放一会儿很快就冻得跟石头一样硬。

    然后再把这些做好的水饺一袋袋的打包放好,随时想吃就只需要烧上水丢几个到锅里就可以了。

    于是没过多久,地窖里就到处都是面条和水饺的香味,只可怜那些留在霍尔姆的苏联百姓苏联百姓只有暗中藏着的少数不多的余粮,饿肚子的不在少数,看着德军的地窖里香气飘逸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德军是不可能会把自己的补给分给百姓的,尤其是在这种被苏军包围的情况,因为指不准哪天就会因为天气或是苏军的空中封锁而断了供应,德军必须给自己存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德军又不会放这些百姓离开,因为德军需要这些百姓提供一些劳力,比如构筑工事。

第四百八十七章 轻敌() 
    苏军却依旧执行他们的策略:一边轰炸东岸的建筑一边使用宣传攻势。

    秦川相信哈特曼的警察部队至少起了些作用,因为如果那些电台没有被搜出来的话,苏军应该第一时间就知道他们这种方法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有的德国人都躲在地下工事里不担心炮火轰炸,即便是地面建筑被炸得稀烂也不会对德军构成威胁,他们甚至还在里头吃饱、喝足并在温暖的地窖里头美美的睡上几觉。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的那些宣传攻势自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德军如果说这有什么麻烦的话,就是在空降补给的时候……补给就算是空降至德军防区也不安全,如果德军士兵没能及时赶到的话,苏联百姓会在第一时间把它们瓜分掉甚至吞到肚子里,德军要把它们找出来恐怕就只有把他们的肚子剖开才行。

    有一回,一箱装满步枪和弹药的补给箱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而砸了满地,结果一清点居然少了十余把步枪和几箱子弹。

    这让哈特曼不得不再次带着警察把百姓又搜了一遍,最终只搜出了六把步枪然后绞死了三个人。

    “所以!”斯莱因上校对秦川说:“我们一直处在危险中,他们(指苏联百姓)的眼睛一直盯着我们的食物,他们手里甚至还有武器,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对我们发起突袭,然后与苏联军队一起将我们全部消灭掉!”

    无论如何,瓦尔达尼少将对苏军的“战果”是十分满意的。

    瓦尔达尼少将在望远镜里观察着对面,洛瓦季河一百米内的建筑已全部被炸成了废墟。

    “我不得不提醒你,瓦尔达尼同志!”马特维奇在旁边说道:“我们只有四天时间了!”

    “放心吧,马特维奇同志!”瓦尔达尼少将放下了望远镜,回答道:“我想,德国人已经被冻僵了手脚连步枪都抬不起来了,今晚就是我们对他们发起总攻的时候!”

    顿了下,瓦尔达尼少将又忍不住问了声:“其实我一直好奇,留在这里的德国人只是一支小部队,为什么普卡耶夫同志要让我们在一周内拿下它?”

    “因为它是霍尔姆,瓦尔达尼同志!”马特维奇回答:“你要知道,再过一个多月天气就要转暖了,到时洛瓦季河就会解冻,四周就会慢慢变成沼泽,到时想要进攻霍尔姆就会更加困难,到时我们的后勤部队就需要经过霍尔姆往西面的主力部队运送补给!”

    瓦尔达尼少将不由笑了起来:“政委同志,你的意思是说他们可以守着霍尔姆等到冰雪融化,不,这不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马特维奇打断了瓦尔达尼少将的话:“因为驻守它的是德国第一步兵团,如果你知道他们在非洲做到了哪些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你至少会更谨慎一些!”

    显然,瓦尔达尼少将是有些轻敌了,但他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

    当晚,苏军就集结了部队朝德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次进攻是以一片猛烈的炮火轰炸开始的,轰炸重点十分明显的就是洛瓦季河东岸的战壕工事。

    当时秦川正躺在火炉旁“呼呼”大睡……他已经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能好好睡上一觉了,尤其因为天气寒冷肌肉会不自觉的紧崩,到了温暖的地窖里全身一放松自然而然的就会想感到疲惫,于是一睡起来就昏天地暗的。

    这时突然一阵阵巨烈的震动将秦川从睡梦中惊醒,秦川睁开眼看着头顶上“唰唰”往下掉的灰尘好半天也没反应过来……他刚刚梦见自己正躺在西西里岛的沙滩上吹着海风在夕阳下享受着葡萄酒,睁开眼后半天也反应过来这是在哪里。

    愣了好一会儿,秦川才想起这里是苏联,他正在冰天雪地覆盖下的地窖里。

    “上尉!”格哈德从地道里钻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然后在火炉前喘着粗气烤着已经被冻得通红的手。

    “他们似乎发起总攻了!”格哈德说:“炮火比之前任何一次都猛烈!”

    秦川就地摊开了地图,问:“就只有我们这个方向吗?”

    “不!”格哈德回答:“四个方向,四个方向都有,不过我们这显然是重点!”

    秦川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相比起英、美在战前习惯于搞些情报或是欺骗动作来说,苏联人的战术十分呆板,他们不知道或者也可以说是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就喜欢强推,用绝对的实力或是数量来辗压对手。

    这种“呆板”有时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之前对东岸的小规模骚扰进攻都形成了规律,凌晨发起一次,傍晚和深夜各一次……之所以白天不进攻一方面是因为德军占据地利不利于苏军白天强攻,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军有空中优势,坦克在白天很容易遭到德军的空中打击。

    以至于德军几乎都可以掐点在战壕里等着苏军的攻势了。

    这一回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它方向的轰炸烈度较小,只有秦川等人驻守的这个方向最猛烈,于是很直观的就可以判断出苏军会在其它三个方向实施骚扰式进攻,而对西面也就是洛瓦季东岸发起强攻。

    “他们的炮兵加强了!”格哈德仔细听了一会儿炮声,说道:“在我们这个方向至少有了两个火箭炮营!”

    正所谓“熟能生巧”,格哈德已经能听出哪些是炮弹的啸声哪些是火箭弹的啸声了。

    “我想!”秦川说:“苏联人轻敌了!”

    “什么?”格哈德有些不明白。

    “瞧瞧这个!”秦川指着地图说:“他们将我们这一带的建筑几乎都炸毁了,这时候发起总攻,就意味着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构筑了地窖工事!”

    “所以!”格哈德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以为我们已经被冻得没有战斗力了,至少在这一带没有?”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第四百八十八章 鱼死网破() 
    格哈德猜的没错,苏军的炮兵的确加强了。

    其实也不算加强,而是后续部赶往穿插的途中经过霍尔姆,于是就被普卡耶夫暂时编入苏第33师协助他们的进攻。

    普卡耶夫大将坚信一点:如果在同一时间内能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火力发起进攻的话,就能以更小的伤害取得胜利,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普卡耶夫将一个火箭炮团以及一个步兵旅编入第33步兵师由瓦尔达尼少将指挥,这样就可以在兵力和火力对德军形成绝对的优势。

    轰炸整整持续了半小时,接着炮火就往德军阵地纵深延伸,苏军士兵大喊一声就从藏身处跳了起来朝洛瓦季河冲去。

    对岸很快就响起了枪声,但却孱弱无力,许多位置都是有一声没一声的步枪响,只有几挺机枪能让冲锋的苏军感受到一点威胁。

    瓦尔达尼少将对这个状况很满意,他转头对身边的马特维奇说道:“政委同志,就像我说的,德国人的有生力量已经被我们摧毁了,他们的洛瓦季河防线已不堪一击!”

    虽然马特维奇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但看到眼前这情景又无话可说苏军的攻势有如排山倒海,瓦尔达尼在这个方向一口气投入了一个团三千多人,另外还有二十余辆坦克分两路沿着两座桥梁发起进攻,一眼看去到处都是苏军的身影。(注:两座桥已被冻在河里甚至还被厚厚的雪层盖上,炸毁已没有意义)

    虽然洛瓦季河东岸有五米多高的高度差而且攀爬困难,但苏军却准备好了梯子、钉鞋等工具,德国人这回看起来的确是在劫难逃了。

    但马特维奇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苏联的政工人员大多有个特性,那就是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极为篑乏这主要是由政工人员偏面的要求思想上对斯大林的忠诚和意志坚定而不要求真凭实学决定。这直接导致苏联军队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犯下低级错误损失大量的兵员。

    比如,在与芬兰的战争中,苏联军队甚至还出现手拉着手唱着军歌朝敌人防线前进的近乎荒唐的情况(否则也不会有苏芬战争三十几万人的伤亡)。

    但马特维奇这个政委却是个例外,这或许与他父亲是个一战老兵从小就给他灌输战术思想有关。

    “瓦尔达尼同志!”马特维奇看着苏军士兵轻而易举的就占领了洛瓦季河防线,就建议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洛瓦季河站稳脚跟再往前推进!”

    “不,政委同志!”瓦尔达尼回答:“你应该知道,洛瓦季河不适合防守!”

    这方面瓦尔达尼是对的,确切的说不适合苏军防守,原因是苏军的背后就是一道五米高的悬崖,一旦遭到敌人进攻就没有退路。

    “可现在是黑夜!”马特维奇说:“贸然推进很有可能会掉进敌人布下的陷阱!”

    “会有怎样的陷阱呢?”瓦尔达尼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