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决战第三帝国 >

第296部分

决战第三帝国-第296部分

小说: 决战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撤。

    可以想像,指挥部就会在巴库等着被德军生擒活捉。这不仅会对士气造成打击还会使外高加索方面军失去指挥。

    撤。

    虽然能保存指挥部,但在苏军士兵眼里就是另一回事了……第227号命令强调“苏军士兵不准后撤一步,否则就是祖国的叛徒,苏联母亲不会收留这些叛徒”,但为什么指挥官可以撤退而基层官兵就不行呢?!

    所以,撤退的决定会严重挑战第227号命令同时在军队中影响士气,尤其是那些刚征召入伍的新兵。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其中尤其是第242山地师,他们在按命令往巴库撤退的时候就越想越不平衡,再加上他们大多是本地人对高加索的地形熟悉,于是就边撤边逃,赶回巴库时都已经逃得差不多了。

    远的不说,巴库城内的苏军也同样如此。

    不过这倒不能说是受到指挥部撤退的影响,因为秋列涅夫等人撤退的消息根本就没有散布出去,驻守在城内的苏军不知道这一点。

    他们的情况是没有准备而且无人指挥形同一盘散沙,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德军是从哪个方向进攻的。

    苏军能做的,就是在街道中堆上一些沙袋希望能阻止德军的进攻。

    然而,这样简陋的工事对德军显然是没用的。

    原因是德军手里有火箭筒,这种用于直射打坦克的装备同时也是摧毁敌人工事的利器……

    火炮其实也可以摧毁敌方工事,只不过它们在这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缺点:

    迫击炮弹道弯曲,很难直接命中工事,而且就算命中工事也是自顶而下的命中。

    反坦克炮、榴弹炮之类的,则是机动不便而且自身目标太大,用它打敌人工事反而会遭到敌人炮火的覆盖。

    火箭筒就不一样了,首先它是直射武器没有迫击炮的问题,其次是它目标很小,几乎可以说是一款单兵武器,步兵携带着抵近了在掩体中瞄准敌方工事,然后“轰”的一声,就将其炸毁一角。

    最大的优点是,步兵可以携带多枚火箭弹进行多次攻击:没有一发火箭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来两发。

    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手里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事实上,不只是抗美援朝战场,在其后的越战等战争中美国佬往往都这么干,也就是用火箭筒或无后座力炮猛轰志愿军工事,直到把工事打烂了再进攻。

    因此志愿军把这些玩意称作是“阵前炮”,也就是阵地前打工事的炮。

    这会儿德军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先用迫击炮对苏军进行压制和掩护,然后带着火箭筒一个接着一个的将苏军的沙袋工事摧毁并突破。

    前后不到一小时,德军就全面占领了巴库。

    接着,德军又继续朝城外的油田挺进,那里其实才是德军要占领并依托其防御的重点。

第六百一十八章 输油管道() 
    巴库油田的大力开发,其实还离不开现代所有人对其都熟知的一个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随*梦◢小*。lā

    875年诺贝尔在他的秘书的劝说下放弃了开发军火生意而选择了在巴库投资油田,于是原本还处于原始阶段的巴库油田很快就有了输油管道、炼油厂以及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油轮。

    诺贝尔也正是因为拥有这里油田的产权,才能够积累下巨额财富设立诺贝尔奖。

    此时的巴库,油田和炼油厂就比诺贝尔时代要多上几倍,而且密集的分布在巴库周围……占地5平方公里的地区就有十几个油田、900口钻井及五个大型炼油厂。

    德国第集团军就推进到这些钻井、油田和炼油厂前并将它们占领。

    占领他们并不是件难事,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军兵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德军,另一方面也是因秋列涅夫大将还抱着能将巴库夺回来的希望所以并没有下令炸毁这些炼油厂和油井,否则别的不说,要炸毁炼油厂却并不是难事。

    “少校!”埃伯哈德看到这一个个炼油厂和油井就带着疑惑问着秦川:“我认为这里并不是防守的好地方!”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一连连长里夏德接嘴道:“敌人随便一发炮弹都有可能引起大火甚至爆炸,可我们却在它们附近驻防!”

    “或许这才是少校选择在这里驻防的原因!”库恩回答:“苏联人要是走进这片区域的话,他们也知道自己面临的会是什么!”

    秦川点了点头,回答道:“这些是苏联人的东西,他们会抱着把它们抢回去的希望所以投鼠忌器!”

    “但是少校!”三连连长弗格曼上尉说道:“如果他们最后发觉得不到这些炼油厂,还是会选择炸毁它们的!”

    “是的!”秦川回答:“所以我们才要对它们进行应急保护措施!”

    在占领炼油厂后,德军第一步做的就是搬空炼油厂里的汽油。

    “可是我们要怎么抵挡苏联人的坦克?”弗格曼上尉问:“这里一片空旷!”

    “我们用汽油!”库恩回答:“炼油厂里的汽油!”

    “不,我们不需要这么麻烦!”秦川朝前方的输油管道扬了扬头,说道:“我们用它就可以了!”

    库恩在方向上是猜对了。

    苏联人可以用火战壕拦住德军的第22装甲师,同样德军也可以,毕竟巴库永远都不缺燃料。

    区别在于苏联人构筑的火战壕工程量较大,德第集团军无法也没有时间像他们那样构筑一道又宽又长的战壕然后把石油、汽油一古脑儿的往里头灌。

    但德军却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油田之间构筑防线,也就是用战壕将巴库周围的十几个油田两两连接起来,而这些油田之间又有输油管道……

    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输油管道附近挖一道壕沟,然后把输油管道拆开让里头的石油尽情的在其中流敞。

    当然,这也是要看具体地势高低进行不同操作的,如果已方地势较低的话那石油就一路回流烧自己了,这就要求德军事先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驻守。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秦川说:“我们甚至可以等敌人冲锋时再放油!”

    德军官兵们不由纷纷点头,因为很显然,如果一开始就让苏军士兵发觉这一点,他们就不会选择冲锋而主动将油点燃了。

    这些工作做起来并不困难,毕竟油井和输油管道都在德军的控制中,他们甚至还进行了一次预演以防战场进行时会出错……德军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苏军一个精锐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所以也不敢吊以轻心。

    三小时后,也就是第二凌晨两点,黑暗中隐隐传来了马达的“隆隆”声。

    “少校!”通讯员报告道:“他们来了,距离我们三公里!”

    德军与苏军不一样,他们布下防线后就会在防线前方几公里处布下明哨、暗哨,甚至还有勃兰登堡分队的士兵伪装成苏军的散兵“逃”进他们的队伍。

    所以,苏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德军的掌握之中。

    “我敢打赌!”维尔纳一边吃着罐头一边说道:“他们至少还要半小时才会进攻!”

    “为什么?”面包师问。

    “因为我还没吃饱!”维尔纳回答:“他们至少应该等我吃完后再休息一下!”

    从某方面来说维尔纳是对的,因为苏军需要集结并做些准备,比如布置下炮兵及火力掩护单位等等,一般情况这的确需要半小时的时间。

    但话音未落,天空就升起几颗红色的信号弹和照明弹,接着几发炮弹就在德军阵地前炸开。

    “你错了,维尔纳!”面包师大叫。

    “去他妈的!”维尔纳丢掉了手中罐头匆匆抓起枪猫着腰跳进战壕,然后骂道:“这些苏联人,他们就这么急着去见列宁吗?”

    德军官兵们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苏军会这么快就发起进攻倒在秦川的意料之中,因为这场仗与以往有些不同……苏军不希望炸毁炼油厂,另一方面他们又知道德军没有重装备,于是就会希望用坦克部队在第一时间突破德军的防线把巴库重新抢回去,或者也可以说在德军还没准备好时发起突袭。

    秦川猜的没错,秋列涅夫大将就是这样的想法。

    此时的他,满脑子想的就是斯大林那副阴森森的面孔……巴库油田失守可不是件小事,因为它几乎决定了苏联能有多少坦克开上战场能有多少飞机飞上天空,甚至还有汽车以及工厂里的机器。

    没有石油,没有巴库,那么这些东西可能全都会变成一堆废铁,他秋列涅夫就会成为苏联的罪人

    在这种想法下,秋列涅夫甚至都不敢像斯大林报告,他希望能尽快夺回油田然后再报告,这样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因为急着想夺回油田,才使秋列涅夫失去了身为一名指挥官应有的冷静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第六百一十九章 巴库防线() 
    坦克的履带声越来越响,打出几发照明弹后就看到阵地前大慨一千米远处正有一队队苏军猫着腰在坦克的掩护下往前推进。

    秦川很容易就可以从他们的动作上看出这些都是有经验老兵……与苏军其它新兵部队相比,他们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就像有句话说的“只有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所以这对德军来说才是件麻烦事。

    不过很明显,这一回苏联人仅仅只是把坦克用作挡箭牌……坦克不敢开炮,原因就像之前所说的,德军身后就是炼油厂,而苏联人却希望将练油厂完整的夺回去,否则他们就无法向秋列涅夫大将交代,而秋列涅夫大将又无法向斯大林交代。

    苏联人不知道的是,秦川恰恰是利用了他们这一点。

    从这方面来说,秦川其实只需要将油田和炼油厂点燃就能达到目标了,问题就是德国人也希望保存炼油厂。

    “轰轰”几声炮弹在阵地前炸开。

    那是苏联人的37MM迫击炮……这种轻型迫击炮在苏军精锐部队中大量装备,就像之前所说的,类似德军的50MM迫击炮。

    事实上,苏军37MM迫击炮还是苏军中颇有个性的一款装备……它是工兵锹和轻型迫击炮的组合:平时可以当作工兵锹用,但是如果把它反过来并把锹头折叠成一个角度成为底座、锹柄打开防尘盖做为炮管,那么它就会成为一门迫击炮了。

    它的缺点是射程近,只能勉强打到三百米。

    苏军打的这两发炮弹显然是用来测距,他们想知道跟离德军防线还有多远。

    炮弹的炸点使双方都知道两军还相距400米。

    从某方面说,此时德军应该开火了。

    因为德军50MM迫击炮的射程是500米,如果让敌人闯进300米范围就失去射程优势。

    但曼施泰因并没有这么做。

    曼施泰因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苏军迫击炮理论射程是300米,但在实战中能命中300米外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此时还是黑夜。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步兵团使用的MP43的射程只有350米,在400米时开火则在其射程之外。

    所以,武器装备也应该是配套或者也可以说是成体系的,比如德军之前的火力配置是k98k加上50MM迫击炮就不有问题,两者可以轻松的在400米左右打出一道火力墙使苏军的37MM迫击炮地法发挥作用。

    但MP43与50MM迫击炮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不过在这场战斗中无论是K98K还是MP43都无法阻挡苏军,原因很简单……苏军有坦克而德军没有,德军手里只有射程为160米的火箭筒。

    所以,德军依旧放任着苏军继续前进。

    400米。

    苏军坦克毫无顾忌的打开车前灯,此时的他们已经摸清了德军反坦克装备也就是火箭筒的性能,所以他们知道在这个距离上坦克几乎可以说是无敌的。

    350米。

    坦克慢悠悠的前进着,其后跟着一拔又一拔的苏军。随着苏军军官一声令下,他们就接二连三的为自己的步枪装上了军刺。

    他们的战术很简单,就是像德军进攻一样,在300米左右的距离用迫击炮猛轰敌人防线。然后在坦克的掩护下继续前进,在最后一百米时来个百米冲刺杀进敌人战壕与敌人打肉搏战……

    300米。

    苏军又打了几发炮弹,这一回他们已确信到达射程范围了,但就像之前所说的,这并不是37MM迫击炮的理想射击距离,所以他们还得继续前进。

    苏军士兵的脚步很沉稳,似乎很有自信能战胜德军。

    这可能源于他们手中拥有坦克……有坦克对没坦克的情况下通常都是一场屠杀,他们相信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