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决战第三帝国 >

第299部分

决战第三帝国-第299部分

小说: 决战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方面,苏联的确有些不应该。

    因为苏联是全球最先拥有伞兵而且有伞降战术的国家……

    1933年,苏联在莫斯科举行航空表演,1万名观众鸦雀无声地观看了从两架大型轰炸机上跳出的46名伞兵——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苏联人还用一具大型降落伞投向一辆小型作战坦克,虽然这辆坦克在着陆后就无法启动,不得不拖出演习场,但却给现场观看的外国观察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启发,欧美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空降兵部队。

    但是现在,苏联空降部队却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乃至连伞降用运输机都使用民用运输机。

    里2运输机最大的缺点就是航速慢……巡航时速只有240公里。

    斯大林的计划是可行的。

    近卫空降第4军有三个旅共一万人,斯大林打算汇集250架里2运输机……每架里2运输机可以搭载20名伞兵,这样250架运输机分两次就可以把这一万人全部投送到巴库。

    然后空降兵与外高加索方面军里应外合,夺回巴库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战争从来都不是靠想像。

    现实是斯大林没有考虑到里2航速只有240公里的问题,而所需的里2并不全在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只有50架,其它250架全都需要从其它机场调。

    然后一计算,能在规定时间里赶到斯大林格勒的就只30架。

    但苏军又不能等,因为再迟的话就可能赶不及在天亮前实施空投,于是彼得科夫只能下令80架次为一批实施空投。

第六百二十四章 空降兵(3)() 
    80架运输机也就是每批只空投1600人。

    彼得科夫完全就没有意识到这是空降作战的大忌……空降作战最重要的能一次性大批量将部队同时投入战场,只有这样才能暴发出更大的战斗力使敌人顾首不顾尾仓促应对。

    否则,一批一千多人刚投下去就被敌人吃掉,再投一千多人没多久又被赶来的敌人吃掉……这样空降其实就是给敌人送俘虏去的。

    实际情况比这还要糟。

    首批80架里2在凌晨五点左右赶到巴库上空,他们的任务是空降巴库城外两里的位置,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巴库……显然,苏军是想借助巴库百姓的力量。

    如果德军没有准备的话,这个计划的确会给德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但是现在,他们的这个计划几乎就是自杀。

    秦川等人就带着匪夷所思的表情望向天空中飘落的一朵朵降落伞……他们不敢相信苏军降落地点就在巴库城。

    “他们在做什么?”埃伯哈德问:“难道他们在空降前都不用侦察吗?他们应该知道我们在巴库做的准备,不是吗?”

    “他们是苏联人,少校!”库恩回答道:“任何你想像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

    “你们是打算讨论到苏联人双脚落地吗?”秦川下令道:“马上行动!”

    “是,少校!”官兵们应了声,然后马上就驾车前往苏军的伞降点。

    这场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根本就不能说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狩猎。

    德军驾驶着摩托车,搭乘着汽车飞快的赶到苏军的伞降点,然后在下方等着空中的苏联人往下落。

    许多苏军士兵双脚还没着地就已经举起了双手,因为他们知道这次空降根本就没有任何希望。

    当然,也有些苏军士兵被风吹到比较远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支苏军空降兵根本就没来得急集结就被德军击溃了。

    更重要的还是,前线指挥官格拉祖诺夫少将刚刚降落到地面给指挥部发了个“顺利着陆”的电报然后电台就坏了……黑暗中的少将被风吹到了距离巴库五公里远的地方,他暂时没有看到自己的部队遭到德军攻击,所以对他来说的确是“顺利着陆”。

    在之后电台一直都没有修好……苏联的电台,出问题是常态。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指挥部一直都没能接到第一批空降失败以及德军在巴库城内有充分的准备的警告。

    于是第二批再次空降到巴库附近……这一批与上一批间隔半小时,是彼得科夫集结了新赶到的25架里2运输机及50架特伯3型轰炸机客串运输机组成的。

    这让所有德军官兵都目瞪口呆,熟悉空降作战他们简直就不敢相信苏联军队会这么干。

    但嘴里不敢相信,他们还是及时出击再一次轻松击溃了那些挂在降落伞上毫无抵抗力的苏军精锐空降兵。

    直到这时苏军指挥部才接到警告,因为第二批空降的苏第8旅旅长在逃跑的路上匆忙向指挥部报告:“彼得科夫同志,情况很糟,在巴库的根本就不是一团(首批空降)的部队,在那里的是德国人,我们刚着陆就遭到他们攻击!”

    彼得科夫这时才知道事情有些不妙,赶忙对伞降计划进行更改,将登陆地点改在了距离巴库十公里外的盆地……这样伞降部队就有时间集结并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防御。

    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这时天色已经亮了。

    第三批飞往巴库的运输机毫无意外的遭到了德军战机的拦载。

    苏军当然也有派出战机护航,甚至北高加索的第4航空集团军也派出六十多架战机赶来加入战斗。

    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德军对苏军运输机的屠杀……德军战斗机基本无视苏军的海鸥战机,来来回回的穿插于云层和苏军机群之间,每次俯冲或是爬升总能击落几架运输机。

    710公里的时速与240公里的时速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442公里时速的海鸥战机能做的只是在旁边干瞪眼。

    而且此时运输机被击毁时还煞是好看,因为时不时的会有空降兵从里头跳出来挂在降落伞上往下落。

    最终,苏军运输机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被打得差不多了,能顺利空降到目的地只有三百多人。

    这三百多人当然不会成气候,德军只是派出了一个营,半小时后就结束了这场战斗。

    眨眼之间,斯大林打算用于投入到巴库发挥大作用的空降第4军的一万人就折损了一半。

    斯大林在接到这个情报后不由气得面如死灰,一向沉着冷静的他在这时也忍不住破口大骂:“可耻、无能,这些废物,他们总是有办法让自己输给德国人!”

    但客观的说,斯大林这么骂是没道理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其实都是他造成的……比如指挥官的任免,比如运输机的发展以及空降兵训练等等。

    退一步说,就算这些斯大林都无能为力,他至少也该知道以里2运输机的航速和苏联空降部队的能力,是没法在几小时内快速集结并投往战场的。

    然而骂归骂,这个烂摊子还是要收拾。

    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斯大林就知道巴库油田已经夺不回来了。

    斯大林虽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他必须要面对现实。尤其是就算苏联把油田夺回来也无济于事……因为德军必定会在最后一刻将所有设施炸毁。

    另一方面,如果任由战局这么发展下去,整个高加索地区包括外高加索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在内全都会因为德国A集团军的进攻而彻底被包围。

    到时候,两个方面军失去了高加索山脉这个屏障,又没有外高加索的石油和军工厂,这两个方面军除了投降就没有其它选择了。

    想到这里,斯大林只能咬牙下令道:“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和第4航空集团军,尽可能摧毁炼油厂和油田,然后撤出高加索地区运动到斯大林格勒!”

第六百二十五章 演讲() 
    炼油厂免不了遭到一阵猛烈的轰炸,毕竟炼油厂就在那里无法躲避,而且目标相当大,苏军要是下决心要炸的就无法避免。

    但因为德军之前所做的应急准备,苏军的轰炸能造成的破坏也十分有限……其实这主要还是苏联巴库炼油厂本身就有做好应对轰炸的防护,比如重要部件的厂房设在地下而且有厚达五百多毫米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掩护。

    这一度让德军官兵感到十分意外。

    “苏联人在担心什么?”库恩在看到这些保护设施时就疑惑的问道:“担心巴库炼油厂遭到轰炸吗?”

    库恩的疑惑是有道理的,因为巴库对于德国来说处于苏联的腹地,开战前的德国根本就没有轰炸机能到达巴库并投下炸弹……也就是说巴库一开始并没有防空的需求。

    “你忘了苏芬战争!”埃伯哈德提醒库恩:“英国人和法国在此之前对苏联可并不友好!”

    这话就让德军官兵们“哦”了一声。

    埃伯哈德说的对。

    事实上,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和德国才是友好国……

    德国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苦不堪言,苏联则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被西方国家视为异类。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苏德就签定了《拉帕洛条约》进入了两国关系的密月期,这也是苏德能瓜分波兰的原因之一。

    接着,苏联于1940年打响了苏芬战争。

    对这场战争意见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西方国家,但英、法等国也并不是真的会为了一个小国芬兰就与苏联翻脸,同时他们又不能不做出些姿态,于是英、法就共同计划轰炸巴库油田甚至出兵占领声援芬兰……

    这些计划或许是真的,因为占领巴库油田对英、法也有巨大的利益,工业时代没有人会不对石油垂涎三尺。

    但也可能是假的,不过是英、法对苏联的一种恫吓。

    不管怎么样,苏联还是对炼油厂做了些必要的防护以免遭到轰炸。

    只不过斯大林没想到的是,这些防护却会在德军手里发挥作用。

    此时的秦川却和几个军官一起在曼施泰因的指挥部里。

    这一回他们却不是在讨论怎么对付苏军,而是在准备庆贺胜利。

    原因很明显,苏军全方位轰炸炼油厂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认输了。

    “瞧瞧!”曼施泰因听着远处炮弹的爆炸声和飞机的呼啸声,说道:“他们希望能跑得快一点,就尽可能的把炮弹和炸弹丢在我们头上!”

    “一点都不意外!”斯莱因上校接嘴道:“我们在非洲已经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了,区别只是对方是英国人和美国人!”

    “哦?”曼施泰因望向斯莱因上校,随即就点头说道:“是的,我听说过隆美尔将军在非洲战场的战绩!”

    “事实上!”斯莱因上校朝秦川遥遥举杯,说道:“我的意思是,我们在非洲战场取得的胜利相当一部份都拜少校所赐。当然,我这并不是否定隆美尔将军的功绩!”

    “我完全理解!”曼施泰因笑着回答道:“就像这次我们能夺取巴库油田,都是少校的建议。当然,我这也并不是否定曼施泰因元帅的功绩!”

    军官们被曼施泰因这句幽默的自嘲逗笑了。

    接着曼施泰因就举起杯子说道:“让我们敬在这场战斗中献身的勇士,敬那些在一线奋勇杀敌从不退缩的英雄,还有……让我们顺利的拿下巴库油田的少校!”

    “干杯!”军官们纷纷举起了酒杯并一饮而尽。

    恰恰在这时,炼油厂方向的爆炸声就慢慢的弱了下来,接着参谋就走进指挥部报告道:“元帅阁下,苏联人已经撤退了!”

    “嗯哼!”曼施泰因十分平静的点了点头,然后不冷不热的回答:“我们知道,你没看到我们正在庆祝吗?你可以加入我们!”

    “我的荣幸,元帅阁下!”说着参谋也为自己倒上了一杯。

    这是德国贵族常有的表现,他们在碰到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保持镇定,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如此。就像中国有句话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这要是隆美尔那种草根出身的将军,这会儿只怕就会与部下一起大声欢呼并互相拥抱了。

    不知为什么,秦川更喜欢后者。

    这时一名通讯员报告:“元帅阁下,元首电话,对我们所有人说的!”

    曼施泰因点了点头,通讯员就将电话放在一个特殊的扩音器前,然后将音量调高了些,并报告道:“元首阁下,我们正在听!”

    扩音器里传来了希特勒的声音:“将军们,很高兴听到你们胜利的消息。没有什么,能比身在柏林却能听到前线传来占领巴库的消息更让人振奋了,向你们致敬!

    我说过,德国不是一个爱好战争的国家,它是一个英勇的国家。我的意思是说,德国不想战争,但如果战争选择了我们,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面对,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扼住它的喉咙迫使它屈服。

    这是德国应走的路,而且也是唯一一条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