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决战第三帝国 >

第32部分

决战第三帝国-第32部分

小说: 决战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可以算是第一步兵团里最安全的。

    “我们一直都走运,不是吗?”面包师说着就朝秦川看了看。

    “别掉以轻心,我们的任务并不轻松!”巴泽尔说着就朝之前做为指挥部的港口调度室走去。

    在那里巴泽尔找到几张地图,显然是斯莱因上校有意留下的……这也可以看出斯莱因上校离开时十分匆忙,他没想到英军会在夜里发起进攻。

    “看看这个!”巴泽尔指着地图说道:“我们有八个仓库需要防守,它们分别在这,这,还有这……”

    接着巴泽尔就把仓库的防务分配了下去,大慨每个班负责一个仓库,剩余的人就做为机动部队或是巡逻部队。

    秦川所在班负责巡逻,也就是排着队端着枪到处走走看看,以防地下组织搞破坏。

    地下组织大多是利比亚人,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意大利殖民利比亚自然会引起部份利比亚人的仇视。

    只不过这些武装力量十分弱小而且不成体系……原因是这时的利比亚有许多人根本没有国家这个慨念,他们不关心谁占领或是统治利比亚,他们眼里只有部落,只要没有损害他们部落利益,那就会被当作“闲事”高高挂起,甚至只要给这些部落一点利益……他们就会替你卖命。

    所以,那些会成为地下组织的部落,要么就是意大利军队在殖民的过程中与它们结怨,要么就是被英军收买了。

    这些地下组织的装备往往十分落后,许多人用的甚至是打猎用的火铳,所以驻守港口的德军部队虽然只有一个步兵连,但他们还是信心满满。

    在带着队伍经过一间平房时,秦川就意外的发现两名不认识的德军士兵端着枪站在门口。

    “里面关着什么人?”秦川问。

    “他们是邮轮的机组人员,中士!”警卫回答:“上校让我们看着他们,说不定我们会用到!”

    秦川点了点头。

    斯莱因上校的想法是对的,托布鲁克是港口,而且还缴获了几艘大邮轮……这些邮轮可以被利用起来成为来往意大利与利比亚之间的运输船。

    秦川带着部队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掏出地图在星光下大慨记住了这里的位置。

    “中士!”维尔纳在后头问了声:“你说我们的部队能否挡住英国人的进攻?”

    秦川听了听城外传来的枪炮声,回答:“我认为他们可以!”

    “为什么?”维尔纳有些好奇。

    “英国人似乎犯了一个错误!”秦川停下脚步,望着远方不断传来枪炮声的黑暗说道:“听听那些枪声,他们似乎把兵力分散在整条防线上同时展开进攻!”

    “我认为他们这种做法很高明!”维尔纳表示不解:“因为他们的兵力比我们多得多,这样分散进攻可以使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兵力更为分散!”

    “你说的或许有理!”秦川说:“但你没有考虑过……防线许多位置实际上是不需要多少兵力防守,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铁丝网和地雷,我们只需要安排几挺机枪,就能让英军无法前进。我想斯莱因上校也正是这么做的,这样就可以将兵力集中起来,汽车和装甲车可以使他们快速赶到需要增援的任何地方!”

    维尔纳闻言不由恍然大悟:“机动防御!”

    “是的,机动防御!”秦川说:“快迅机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兵力的不足,因为他们可以突然出现在这里,又突然出现在那里,这就相当于两倍甚至更多的兵力了!”

第六十四章 物资() 
秦川会知道这些,是因为这种“机动防御”是德国人常玩的把戏。

    这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一战后德国的国防军被限定在10万人,为了应对西线优势敌军的威胁,他们就发展出一种不同于阵地防御的模式……机动防御。

    其特点就是在己方兵力数量不足时,在运动中于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击败敌人。重点要求是己方的“机动能力”。(注:许多人以为这是种战术是德国人发明的,其实中国古代就出现许多“机动防御”的战例,比如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及宋朝名将孟珙抗击蒙古骑兵的方式)

    事实证明这种开创性的战术是正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兵力和装备往往都不如自己的对手,但他们却能依靠快速机动有如“闪电”般来回穿插,这样不仅可以攻击敌人的薄弱处,还可以尽可能快也尽可能多的发挥出部队的战斗力。

    反之,英军却因为坦克速度慢、机械化部队少等原因,看起来兵力充足但实际上在同一时间同时投入战场的兵力并不多……许多部队直到仗都打完了还没赶到战场,这些没有发挥作用的部队实际也就相当于不存在。

    秦川猜的没错,英军的确是把兵力分散到整条防线上对托布鲁克展开进攻,他们的目的就像维尔纳所说的那样尽可能的分散德军。

    但斯莱因上校做为一名从一战过来的老兵,他当然知道不能分散防御,否则一英里只能分配33名士兵,也就是一百米大慨只有两名士兵……这几乎就意味着到处都是漏洞。

    斯莱因上校的应对方法就是尽可能的利用托布鲁克取之不尽的弹药……他投入到防线上部队只有一个营,这个营的德军机枪手已全部换装英式布伦机枪和维克斯重机枪,这就使他们可以在碉堡里朝任何可疑点射出大批的子弹,然后碉堡里还有反坦克炮,再配合壕沟、铁丝网、地雷……时不时的还会有几发照明弹打到空中,英军可以说在任何一点都寸步难行。

    而斯莱因上校则亲自带领着三营在蓝线内做为机动部队,机动部队是以连为单位分布在防线的三个方向,连与连之间相距十二公里左右,三个连恰好将30英里(48公里)的防线平均分为四段。

    这些机动部队装备着大量的装甲车和汽车,汽车车厢装着弹药有的还拖曳着从英军仓库里缴获的榴弹炮,只要任何一段防线出现了紧急情况比如英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很快就会有一到两支机动部队赶到相应的阵地对德军实施反击。

    但就算是这样,机动部队在英军的进攻下还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英军一会儿从这方向发起进攻一会儿又从那个方向发起进攻,这使斯莱因上校有些疲于奔命。

    其实斯莱因上校乃至秦川都低估了英军第十五装甲师师长埃文斯少将。

    英军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佯攻,其真正的进攻力量其实位于西南部的一条通道……工兵布雷时总会构筑这样的一条通道,为的就是让自己撤回来的部队能够迅速并安全的通过并进入防线内,之后工兵才会用地雷和铁丝网把这条通道补上。

    而且为了部队在通过时不至于被敌人侦察到而遭到火力封锁,所以这样的通道往往是建在比较隐秘难以发现的地方。

    托布鲁克防线也有这样一条通道,只不过驻守其中的工兵在知道即将到来的是德军而不是英军的时候,就匆忙在通道上补了一些地雷,但这并不影响埃文斯少将的计划。

    “这个通道在这个部位的低洼区!”埃文斯少将指着地图对参谋说:“它的两侧各有一个小沙丘……事实上,它们只能说是一个小土包,但越是这样就越是不会引起德国人的注意!”

    参谋的眼睛不由亮了起来:“太好了!我们可以用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用炮声掩盖坦克的马达声,然后派一支部队沿通道突破敌人的防线从内部将其击溃!”

    埃文斯少将摇了摇头:“我们不能这么做,巴里特!”

    “什么?”闻言参谋不由大惑不解,这是一个击溃德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埃文斯少将却说“不能这么做”。

    “想想吧,如果我们将这支德军击溃的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说着,埃文斯少将就转身走到用炮弹箱搭起的简易桌前给自己冲了杯咖啡。

    “他们会逃跑!”参谋说。

    “还有呢?”

    在埃文斯少将的提醒下,参谋不由“哦”了一声:“他们会逃回托布鲁克港,然后与我们打巷战,这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

    埃文斯差点没把喝到嘴里咖啡喷出来,他带着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参谋,问:“巴里特,你是怎么当上参谋并获得上校军衔的?”

    参谋不由有些尴尬,因为他的确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靠家族关系才走到这一步的。

    “有什么问题吗?将军!”参谋红着脸问。

    “巴里特!”埃文斯少将不答反问:“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参谋这才恍然大悟:“补给!你是说位于托布鲁克港的物资!”

    “是的!”埃文斯少将点了点头:“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击溃德军的话……我们能得到的不过是个毫无意义的防线、一大堆尸体以及一片废墟,德国人有足够的时间将那些物资炸毁,在没有物资的情况下,你以为我们能应付接下来的战斗吗?德国人的主力部队还在梅智利呢,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

    参谋闻言不由点了点头。

    要知道英军总兵力有十几万人,这还不算那些辅助人员,所有这些人仅仅只是一天的需水量就要1500吨,更别说燃油、弹药之类的了。

    想到这里参谋的脸色就变得凝重起来,他意识到德军很可能只需要划燃一根火柴就可以让英军全线溃败。

    “所以!”埃文斯少将说:“这支部队突破防线后将直取托布鲁克港,从我们得到的情报显示,德国人在那里只有一个步兵连……”

第六十五章 突击队() 
在埃文斯少将的亲自指挥下,一支特别突击队迅速组建起来。

    这支突击由20辆坦克、20辆装甲车、10辆汽车及500名突击队员组成。

    坦克是清一色的“瓦伦丁”步兵坦克。

    这是因为“瓦伦丁”坦克相比起“玛蒂尔达”坦克来有两个很大的优势……故障率低,车身低矮。

    (注:“玛蒂尔达”坦克高2。51M,“瓦伦丁”坦克高2。27M)

    故障率低可以保证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出现因为故障而挡着通道影响后续车辆的前进的情况。

    车身低矮可以使坦克在低洼地中前进不至于露出炮塔被敌人发现。

    因为这些优点,所以“瓦伦丁”虽然在火力、防御等方面都不如“玛蒂尔达”,但还是毫无意外的被选中了……事实上,在今后的几年里,英军逐步把“瓦伦丁”坦克换上更大口径的炮全面替代故障率高、车身高、耗油高的“三高”坦克“玛蒂尔达”。

    装甲车就是Beaverette轻型装甲侦察车……这种装甲车在右部开了个观察孔供司机观察驾驶,左部开了个“U”形射击槽,士兵可以在这里架上一托布伦机枪在行进中射击,而且因为它是开放式的,搭乘在其中的突击队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就跃出车外展开战斗队形,十分适合突击作战。

    10辆汽车装载的就是突击队员所需的弹药。

    五百名突击队员……这些都是埃文斯少将从第十五装甲师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他们中有的参加过一战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有的是在战场上表现优异立过多次功勋的新锐。

    埃文斯少将的设想是:德军在托布鲁克港只有一个不满编的步兵连一百多人,而且基本没有重武器……这里之所以用“基本”,是因为埃文斯少将不确定德军是否会从仓库里取出反坦克炮等重武器使用。

    但就算是这样,埃文斯少将认为在20辆坦克20辆装甲车的火力及三百名精锐的突击队员的进攻下……这个德军步兵连将很快溃退,仓库将毫无疑问的重回英军手中。

    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这三百名突击队员将依托坦克和装甲车在仓库周围构筑一条防线,击溃一切企图夺回仓库或是炸毁仓库的德军。

    埃文斯少将相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德军总兵力不过一千多人,他们大部份已经被第十五装甲师的正面进攻拖在防线上无法动弹,能够调往仓库增援的顶多就是两、三百人。

    德军两、三百人进攻拥有坦克及装甲车防御的五百精锐……埃文斯少将相信这事是十拿九稳了。

    埃文斯少将甚至还组织这批突击队员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英军曾经占领过托布鲁克,所以很清楚托布鲁克港的地形及仓库的位置,他们就是根据这些并用两小时的时间组织了一次演习。

    从这一点来看埃文斯少将也是个心思慎密的指挥员。

    问题就是……埃文斯少将演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占领港口后如果快速布防驻守的问题,他没想到突击队的进攻根本就到不了那一步,所以他的演习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