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109部分

抗战惊雷-第109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子退下来了。”这个战士抬头看见远处发出的信号,也没时间坚持,赶忙就往装甲车里钻。

    孙绍全用力挥手,公路上的战士们迅速隐蔽在路旁的沟里。这是一个公路的拐弯处,鬼子的视线肯定受阻,等发现异常时也晚了。

    山下幸之助坐在车里,眉头皱成了大疙瘩,冥思苦想着如何能减轻处罚。按理说,他驻防灵璧县,联队部失陷、联队长阵亡,责任不大;但率兵追击,招致惨重的损失,他却不好洗脱。

    夸大敌人的数量和战力?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自己是不是有轻敌冒进之嫌,有指挥失误之处呢?

    地雷、骚扰,尽管这象蚊子、苍蝇围着大力士打转,但对于蝗军确实是个麻烦;而巷战,避开蝗军重火力之杀伤、士兵野战素质之优秀,依仗对地形街道的熟悉,充分发挥轻武器的效能,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战术

    。

    山下幸之助回想着整个追击的过程和四铺镇战斗的经过,觉得如实上报,或许也能让上面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失败的原因。

    如果火炮能多一些,炮弹能充足一些;如果进攻的战术

    “轰!”的一声巨响,打断了山下幸之助的思索。紧接着是一声接一声的爆炸,他能看到前方的火光、烟柱在车队中闪亮、飞腾,没等他反应过来,汽车猛地一震,巨响就在车旁轰鸣,把汽车都掀起来,又重重地落在地上。

    爆炸声此起彼伏,地雷一响,车队一停,路旁的榴弹也开始发射。经过上一次的伏击,杨天风事后作了指点,发射手也有了心得,此番伏击便尽是瞄准汽车车厢进行轰击,使汽车变成鬼子的活棺材,以求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

    两发急促射,不过是十几秒钟的时间,连地雷带榴弹,已经使鬼子损失惨重。很多鬼子连汽车都没下,便死伤在被炸得破碎的车厢里。

    爆炸声刚停,硝烟还未散去,伴着马达的轰鸣,一辆装甲车推开伪装,在拐弯处迅速驶上公路,如同从烟雾中冒出的怪物出现在残存的鬼子眼中。

    三挺机枪喷吐着火舌,装甲车沿着公路一侧快速行驶,撞开挡路的破烂汽车,碾过地上的尸体、杂物,屠杀着乱窜乱跳的鬼子。

    连续的突然打击,使鬼子惊惶失措、蒙头转向,装甲车此时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横冲直撞,扫射屠戮,再加上另一侧伏兵的猛烈射击,残存的鬼子躲没处躲、藏没处藏,在密集的弹雨下血肉横飞,死伤惨重。

    山下幸之助在爆炸的剧烈震荡后,勉强打开车门,一只脚刚落地,几颗子弹飞来,结束了他的狗命,也结束了他饱受的折磨和煎熬。尸体凄惨地斜挂在车门处,污血流淌,被汽车燃烧的火苗逐渐吞噬。

    前车刚刚快速驶过、扫射,二十多米外又出现了一辆装甲车,机枪射击的频率明显降低,可供屠杀的目标少多了。装甲车后,是荷枪实弹的步兵,射击着、刺杀着,稳步向前推进。

    战斗血腥但并不激烈,所有的打击都是在开始如雷霆般展开,几乎就是一下子把鬼子打得失去了还击的能力。

    轰,轰,残存的鬼子在汽车的残骸后,绝望地向装甲车投出手雷,射出子弹。手雷被弹开后爆炸,对装甲车几乎没有影响。子弹在装甲车上迸出火花,也不过象在给装甲车挠痒。

    根本没有破甲武器,步兵炮炮弹耗尽,何况也来不及从车上卸下,再摆开架势。

    死亡使鬼子绝望,一个鬼子突然从车底钻出,抱着两颗手雷扑向装甲车。但随即被密集的子弹击中,扑倒在地,在轰然的爆炸中变成碎骨烂肉。爆炸的弹片打在装甲车叮当作响,污血和碎肉飞溅在装甲车上,反倒给装甲车更平添了几分恐怖。

    动作较快、逃到公路一侧雪地里的几个鬼子,被机枪、步枪追射着,迸溅着朵朵血花,纷纷倒下,给白白的雪地上增添了丑陋的几点黄绿。(。)

第一百一十二章 胜利;不甘人后() 
感谢书友。。。,就是铁血,小书虫cc粉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顺意。另外,精华用完了,下周统统补上。

    ********************************************************************

    孙绍全驾驶的头车已经冲过了鬼子车队,威风凛凛地停在路旁,车上的弹痕和凹陷,以及红色的血迹,象是大将军用身上的伤疤在显示自己的武勇。车上的机枪不时响着,射击着寥寥无几的目标。

    战场上,枪声、爆炸声逐渐稀疏,雪地里的伏兵发起了冲锋,或者说是跑步赶过去。

    一百五十多人的伏击,各种武器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本没给鬼子展示优秀战术素质的机会,便以轻微的伤亡代价,获得了胜利。

    这样的结果,令孙绍全等参战官兵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横七竖八、死状各异的尸体,燃烧冒烟的汽车,空气中皮肉、橡胶的焦糊味,却又都确定无疑地显示着真实。

    凶恶、残暴,战斗素质优良所有形容鬼子的词汇似乎都变成了疑问。这个时候,孙绍全等军官或许才想起杨天风说过的话。

    “在我们选定的战场,用我们设定的战术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武器效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鬼子发挥战力的空间,或者根本不给他们施展的机会”

    孙绍全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带着浓重的白雾,心情变得异常舒爽,头脑也变得更加清醒。

    “马上打扫战场,迅速掩蔽,防止鬼子的空袭。”孙绍全禀持了杨天风的谨慎小心,大声喊着下达命令。

    他知道步兵正从四铺镇向这里赶来,战斗已经结束,援兵恐怕全要变成运输兵,变成又背又扛的劳力了。

    春节攻势算是结束了,三纵将永、宿之间的防线向东推进了数十里,直达四铺镇。

    鬼子损兵折将,暂时无法再调集兵力展开进攻,采取了收缩保路的策略。由四铺镇至宿城的大小据点多数放弃,拼凑出一千多日伪军驻防宿城,并保证津浦铁路的安全。

    三纵也没有继续大举进攻,佟支队将主力放在四铺镇,一边补充训练,一边派出小股部队和各家地方武装的游击队,渗透游击、占领乡村,将四铺镇以东至宿城的地区逐渐变成光复区或游击区。

    郭松林率领的直属警卫团和陈支队兼程赴援,却没赶上仗打,都变成了运输队,把战斗中缴获又藏在各处的“东洋垃圾”运回根据地。

    宿县乡村,象四铺镇、西二铺乡等地的百姓开始返回家园,随之一起行动的是永城青训班的青年干部,分别担任村、镇、乡长,控制住基层政权,组建联防队,破坏公路、建设村落工事

    宿城的百姓撤出后,一部分投靠乡村的亲戚,一部分则迁至永城,由县长陆文平等人想办法安置

    。

    所有的这些工作琐碎又繁多,当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全部完成的。杨天风自然也不会事事亲历亲为,东进暂告一段落,把部队重新布防,交代好各项事宜后,他便返回了芒山镇。

    经此大战,杨天风再度下达了扩充命令,各支队和警卫团的人员都将达到两千余人,算上整合扩编后的各支游击队,他准备在两三个月内将部队增加到一万人枪。

    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军工能力在提高,最主要是此番东进作战缴获颇丰。

    虽然杨天风写出了游击战的教材,但在其中他也强调了“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并且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而只从战术上考虑,游击部队能否发展壮大,便不仅仅需要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特别是没有军工后勤支撑的情况下,适当地打运动战、歼灭战,便不可避免。不打歼灭战,武器弹药从何而来?

    三纵虽然有兵工厂,但除了卧虎岗月产千枝霰*弹枪外,芒砀山兵工厂主要生产能力还是集中在钢拳、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地雷等武器上。这样,装备士兵的枪械除了四下搜罗购买,也主要依靠战斗缴获。目标不光是鬼子和伪军,还有不抗日、专殃民的游杂武装。

    扩充有度,有眼光的人依然会给出“扎实”的评价。而基于地盘、人口、赋税、枪枝等支撑因素来综合计算军队的数量,在当时可能还是很先进的理论,且并不为人们所理解和赞同。

    当时,即便是八路军、新四军也为在敌后的顺利发展所误导,不知不觉形成了人多势众的心理。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严明纪律,爱民恤民的政策,撒入敌后就象种子遇到了适合生长的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四个人的工作组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一个工作队,甚至独立团。

    这样的迅猛发展固然使敌后抗日形势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因为枪械不足,训练不够,部队的战斗力却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时,脱产人员太多,也给后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反观三纵,盘踞于新划分的宿州专区,有数县之地,上万武装并不为过。当然,要说上万人枪,就有点吓人了。

    军事上布署完毕,政务上大撒手,杨天风又把精力集中在军工生产,以及钢铁的炼制上。顺便,他还得时不时地去刚有雏形的煤化厂和水泥厂进行指导。

    “东洋垃圾”不断运到,汽车发动机、电气设备、传动装置、轮胎等被拆解、维修、改造,再组装成各种用途的新设备的一部分。若论“变废为宝”,若论知识广博,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杨天风。

    尽管煤化厂初建,现在只能进行焦化,制取冶金用焦炭,并对煤焦油进行精制分馏,但杨天风却对前景充满信心。因为在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云南,曾有一群赤诚报国的先辈,自制设备,把煤变成了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松节油等宝贵的资源,为抗战贡献出了全部的心力。

    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匮乏,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烽火硝烟先辈能艰苦卓绝,白手起家,建立起世界级工艺技术水准的煤化工厂,创造天方夜谭式的传奇,杨天风自然不甘人后。(。)

第一百一十三章 发展;出兵助战() 
何况,低温蒸馏焦油加工液体燃料,可是目前的先进技术,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实际生产,以德国技术最为发达。

    而传奇故事中的传奇人物,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的张大煜先生,只是在留学德国时注意到这项技术,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千百次的研究、实验,然后东拼西凑、甚至是自制设备,才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追赶上了世界先进的步伐。

    同样的设备匮乏,同样的技术人员短缺,但杨天风也有着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现成的技术资料,甚至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当然,他不想敝帚自珍,而是要把这技术贡献出来,为抗战尽一份力,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力。

    没错,只是尽一份力。因为,杨天风是一个人,没长两个脑袋(长两个也不够),也不会分身术。他的精力分薄于科技、军工,还有顶重要的军事,很多事情就只能写出资料,规划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步骤,百忙之中偶尔能书面或现场指导一下,大多的工作却要依靠下面人员的努力了。

    不要忘了,当时可是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又不同于大后方。没有足够的军力,不能保证所设工厂的安全,那一切的建设成就都是暂时的,都是建在沙上的楼房。

    相对于杨天风的雄心壮志,战功和名声现在并不很重要,反倒是要尽量拖延日本人对他的重视,对三纵的注意,以免在他准备好之前招致大规模的报复。但又要显示出自己和三纵的价值,以得到各方物资和财力的援助,这就意味着要采取两面策略。

    基于这样的想法,之前生俘日军少将他没有宣扬,并要求国府保密、低调;此次缴获日军联队军旗,他也秘而不宣,把军旗藏匿起来,留待日后合适的时机。

    在当时国x军和抗日队伍都抢先报告战绩,甚至予以夸大,以提振民心士气的时候,这种做法明显给日军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金子联队的军旗已经被护旗官毁掉,他们自然也不会把这么丢脸的事情公之于众。

    再加上损兵折将,以及各地抗日武装的活动也日益增多,又时值冬季,鬼子在调兵遣将,巩固重要据点的防御,针对三纵的报复也就没有马上进行。

    从表面上看,三纵在东进作战后进入了休整期,虽然在根据地的边缘地带依然是小战不断,但大规模的行动短期内似乎不会有。而实际上,杨天风却在秘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