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134部分

抗战惊雷-第134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伪机关数处

    这样的战果虽不及开封袭攻战,但也非常令人惊讶。而此时,南昌反攻战却以失败告终,第29军军长陈安宝阵亡,给国x军高层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蒋委员长不得不下达停止进攻南昌的命令。

    开封、安庆能获得大胜,而南昌会战却损失惨重。军政部,乃至蒋委员长也不得不重新研究和考虑其中的不同。

    “攻坚之难首在攻破城垣,若无奇袭之利,而向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而又依托防御工事的敌人进行攻坚作战,则部队极可能损失惨重,并陷入与敌人作一点一线之争夺,殊为不智”

    其实,笔名惊雷者,早在反攻南昌之初便在报纸上登载了评论文章,可惜未被高层所重视。现在,终于有人注意到了。可惜,这是以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才换来的。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他妈x的,老祖宗的教诲都读进狗肚子里去了。”杨天风并不因为在南昌会战中钢拳显示出了一定的威力和作用而得意,也没因为安庆袭攻战而欣喜,反倒是忿忿不已。

    于南昌失守的较短时间内即酝酿并转入反攻,这是日军所始料未及的,达到了“攻敌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可以说,反攻时机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当奇袭未能成功、已形成以弱我向强敌进行阵地攻坚战时,却还不顾战场的实际情况和前线将领的谏议,仍限令于五月五日前攻下南昌,以致不仅南昌未能按其主观愿望攻克,而且部队遭到大量不必要的伤亡。这不是瞎指挥是什么?

    南昌会战,中日两人军损伤比例高达19:1。这个数字令杨天风感到沉痛,对老蒋的军事才能鄙夷不已。而这位高高在上的委员长,却恰恰喜欢越级指挥前线部队,由此带来的灾难也就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

    唉,这真是国x军的不幸,国x军将领的不幸。杨天风连连叹息,把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南昌会战战报扔进了废纸篓。

    还是做眼前能做的事情吧!杨天风收拾起心情,拿过桌上的文件资料开始翻阅。

    总算是有好消息来安慰,首先是他指定的四台机床经军统派人从香港采购,已经运抵。这可是用真金白银买来的,那数字让杨天风想起来就心痛不已。

    其次是暂编骑一师已经奉命开到黄泛区南沿的扶沟、西华、商水一带驻防,马彪的师部驻扎在周家口镇。

    这样一来,淮阳日军便直面威胁,再加上三纵在太平集、十八里镇两战中,歼灭了大量日军,使得商丘日军很难抽调出足够的机动兵力来进行扫荡和反攻。

    嗯,军工生产制造能力在大幅提升,西面暂时无忧,三纵吞并、改编、招兵,已经扩充至近万人,这些都是令杨天风感到欣慰的事情。唯独东面的敌情报告,让他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抗战中前期,鬼子的扫荡有比较固定的特点,事前容易获悉情报,也比较好对付。

    首先,当时的鬼子要扫荡,动用的都是周边的兵,又筹集军需,又拉伕征车,一般性的侦察便基本能获悉鬼子的兵力和行动方向。等到岗次宁次上任,才采取了不一样的做法。他一般不动用当地兵力,而是从远处调部队来,封锁消息、长途奔袭、夜间集结、黎明攻击,把敌后抗日武装打得措手不及。

    其次,由于空舍清野、破路拆堡等措施和手段,日本鬼子的辎重运输很困难,导致了扫荡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长的十几天,短的只有三五日便要撤回。

    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风式的扫荡自然是杨天风所不害怕的,但他也不会掉以轻心。既然有对东面敌人报复的预料,很多布置和措施便早就开始实施,参谋长梁末青甚至坐镇百善镇,亲自指导监督。

    徐州、宿城,杨天风和参谋们的判断是两路的合击扫荡,从目前的情报来看,这种迹象是越来越明显。

    “如果在反扫荡中能歼灭或重创敌人,迫于兵力不足,敌人可能要到秋后,青纱帐没了,高杆庄稼收割了,才会有大行动。”杨天风把电话打到了百善镇,和参谋长进行了一番探讨。

    “司令要打哪一路?”梁末青对此是比较赞同的,问完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宿县这边准备得比较充分,宿西的抗日武装也被咱们并了大半,在指挥上似乎更能得心应手。萧县那边嘛,宫山大队虽然与咱们关系良好,但总不是自己的部队,战斗力也令人担心。”

    “唉,正因为宫山大队不是太令人放心,才必须有重兵防范东北面。”杨天风叹息着说道:“宿县准备得充分,敌人反倒举步维艰,不易形成冒进孤立。这个葛老魁,目光短浅得可以,真想一辈子就在萧县当山大王啦?”

    电话中,梁末青似乎笑了两声,然后说得很慢,应该是边想边说,“不如这样,把部队往中间调动一下,两边都照应得到,到时候视具体情况而定。”

    杨天风嗯了一声,若有所思地说道:“参谋长,你说咱们有没有可能率先发起攻势,打乱敌人的布署。拖到青纱帐起来,这仗就更好打了。”

    “宿城的敌人有城池可恃,兵力也不少,攻坚恐怕不行。”梁末青沉吟着说道:“周边据点也撤得差不多了,围点打援这招儿未必好使。徐州方面的敌人呢,离得远,那就更不可能啦!”

    “不管是宿城,还是徐州,日军最注重的还是铁路线。”杨天风停顿了一下,说道:“嗯,咱俩都好好想想,抓住铁路这个要害,不怕鬼子不上当。”

    放下电话,杨天风在地图上又研究了一番,并没有什么要领,才有些心事重重地离开。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先进武器() 
新机床已经组装调试完毕,厂长欧汉涛满脸兴奋和激动,给杨天风在做着介绍。

    “这两台德国的,还有这台荷兰的,都是精密机床,是最好的。比原来的那两台要高级太多。”

    是啊,这三台也是最贵的,最新的,当然要比原来杨氏造枪厂的老机器高级。

    杨天风点着头,觉得物超所值,能买到这么好的机器,花的真金白银也不让他那么肉痛了。

    “有了高碳钢和钨钢,以后机床的刀具问题也能解决。”欧汉涛继续说着,“按照长官的规划,我们将布置生产制造一批脚踏车床,以售卖或租赁形式扶持民间小作坊,把更多的粗加工转包出去。”

    一七九七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一八零零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一八一七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又有发明家在以后的年代中发明了转塔车床、回轮车床、单轴自动车床等等。

    脚踏车床虽然比较原始,并不能与现代大型工厂所使用的用电机驱动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相比。但对于根据地,乃至整个中国,却正适合缺乏电力的民间小作坊。

    “脚踏车床也要逐步改进,逐步增加品种,使其功能和效率都能提升。”杨天风苦笑了一下,说道:“在生产率上,咱们肯定无法与日本的大企业相比,要满足军工的需求,就只能发挥人力优势了。”

    “如果全国都能象咱们这样做,小作坊成千上万,在产量上也未必就赶不上小日本。”欧汉涛有些不服气,说完又有些丧气,这只是说说罢了,国府肯定没有能力和眼光这样推行。

    杨天风叹了口气,按照国府对待民间工业的态度,确实也只有永城根据地能做到。

    看着,走着,解说着,杨天风来到了欧汉涛的办公室,坐下聊了几句便转入了正题。

    “枪炮钢已经基本合格,除了继续生产制造目前的武器弹药品种外,你们还有新任务要完成。”杨天风拿出几张图纸资料,郑重地说道:“这是要绝对保密的工作,依然交由技术小组来完成。零件分车间制造,组装要挑选最可靠的工人。先造出样品,检验合格后,再视情况挑选人员建生产线。”

    新武器先交由技术小组来制造样品或少量产品,进行测试、改进,记录数据,规划日后的生产流程、生产工序,并不一定会马上大量制造并装备部队,只是减少了日后突然要制造的时间和压力。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研发部门,把图纸变成实物,以备后用。

    而采取这种办法,要求技术小组生产制造的武器可不仅只是杨天风现在拿出来的这种,还有苏联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毫米高炮,仿钢拳发射原理的射程更远的火箭弹,以及12。7毫米重机枪等。

    苏联的型高炮仿自博福斯m34型,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要粗糙得多,并改用了简易式炮车底盘和瞄准具,看过朝鲜战争电影的应该对此武器很熟悉。而实战表明做工粗糙的型高炮极其适于当时苏联的国情,其“偷工减料”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于在战时批量快速生产。

    同样,对于目前的兵工厂来说,“粗制滥造”的武器更适合它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杨天风还把图纸送到了大后方,希望能够仿制成功,增强大后方的防空能力。

    作为一种轻型高炮,轻便、灵活的特性为杨天风所看重。不仅能防空,如果再结合穿甲弹等特种炮弹,能在更远的距离对鬼子的坦克、装甲车造成威胁。

    而粗制火箭弹则能在射程上弥补飞雷炮的缺陷,威力大,安全性高,准头嘛,当然不能精确打击,但可以靠几十公斤炸药的威力来稍做补偿。

    欧汉涛见杨天风说得严肃,知道此事重大,赶忙与副厂长黎建业接过图纸,粗略地阅看一遍。

    二战最出色的机枪mg42,又被盟军士兵称“希特勒电锯”,代表着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而轻武器评论家,则对其使用了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

    当mg42刚刚诞生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看来,这实为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

    当时雪片般的报告飞向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地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它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

    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一百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的生产量不过一百二十万支,如此高的生产数量让人瞠目结舌。性能如此优秀的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看到了吗?金属冲压工艺,这将是武器生产的必然趋势。”杨天风简单地介绍着重点,“为了配合此武器装备部队,你们还要与炼铁厂加快仿制轧壳机的进度,提高弹药产量。这款机枪打起来——那子弹的消耗绝对令人瞠目。”

    现在兵工厂的轧壳机同样是来自杨氏造枪厂,生产制造能力且不说,关键是材料,是铜料的短缺和匮乏,这同样也制约着大后方的弹药的生产数量。

    中国缺铜,要依靠大量进口,这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但对杨天风却不是解决不了的困难。

    欧汉涛和黎建业当然知道这个困难,但他们也知道炼铁厂在研制覆铜钢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他们便明白了杨天风的真正用心。

    覆铜钢若能制造子弹、炮弹壳,从理论上讲,将节省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铜料。那现在的弹药生产将不只是复装和重新轧壳,而是重熔铜弹壳,改制覆铜钢弹壳,一下子便使材料提升了五六倍的利用率。

    一种武器的生产制造,并投入实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以mg42通用机枪为例,杨天风早就能拿出图纸,但在枪炮钢没有达到标准,在弹药的材料和生产能力没有取得取得突破,以及其他条件没有满足的时候,生产制造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就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包括国x军在内,各支抗日武装使用步枪,弹药都不充裕,又何谈耗弹惊人的自动枪械?没有子弹,什么高级玩艺儿还不是烧火棍一枝?

    再说日本鬼子,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