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158部分

抗战惊雷-第158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肉糊了吉本荣作一脸,但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一块弹片划破了他的喉咙,他徒劳地用一只手想捂住,但汩汩流淌的污血却象关不住的水龙头。他的眼前开始发黑,思维开始停顿,终于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轻、重机枪怒吼着,匍匐着潜近鬼子的阵地的士兵们呐喊着发起了冲锋,几十支霰*弹枪喷出密如雨点的铅弹铁砂,将挡在面前的一切打得粉碎。

    最后的定点清除拉近了敌我双方的伤亡,勉强把伤亡比定格在一比一。

    战场上已经沉寂下来,只有那遍布的弹坑,等着清理的尸体,显示着这场大战的惨烈。

    杨天风很快收回目光,面无表情地转过身,听着几个参谋的汇报。

    黄昏时,胜局已定。杨天风在征求了刘琛的意见后,发电报给十四旅和蒋支队二大队,放开安岭镇防线,任由敌人沿大路继续南进。

    这又是一个局部的后退作战,这股鬼子没有重炮,坦克也只有两辆,兵力是一千余,打他们要容易很多。道路已经破坏,夜幕降临,敌人的行进会很缓慢,时间上能够允许部队再作机动,合围敌人,在淮阳城北加以聚歼。

    按照鬼子的作战特点,长官失陷,部下不加救援,或者救援不力,是要受到严厉惩处的。何况,鬼子还有增援解救淮阳的任务呢!

    所以,杨天风认为不管已被歼灭的鬼子是否发出了求援电报,或是通告了已经覆亡在即的警告,那股鬼子该怎么走还会怎么走,安岭镇的阻击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骑一师各部经过短暂的休息整顿后已经先行出发,照例是在两翼夹击,而正面抵挡的任务还是由三纵承担。

    “只要这股鬼子进不了淮阳,在野外被歼灭,淮阳也就唾手可得了。”杨天风看着地图,手指用力点了点,“淮阳光复,不仅是在河东有了足够纵深的回旋之地,更是在开封、商丘之间打进了一根楔子,豫东战局由此发生大变也是完全可能的。”

    “长官放心,我支队绝不让鬼子望见淮阳。”郭松林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他将独立指挥这第二场的围歼战,显出了杨天风对他的信重。

    杨天风点了点头,提醒道:“我已命令淮阳城下的部队发动佯攻,逼淮阳日军继续求援。嗯,你们打伏击时,要当心鬼子的毒气弹,风向是最关键的。这帮畜牲,死到临头是什么招儿都敢用的。”

    “是!风向最关键,下风头的部队要装备齐全。”郭松林立正,却未马上走,等着杨天风的嘱咐。

    “计划是计划,虽然也算周全,但战场形势变化无常,你也要灵活掌握。”杨天风停顿了一下,露出鼓励的笑容,“不用太紧张,无论是兵力、火力,我军都占优势。嗯,去吧,我在淮阳城下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郭松林啪地端正敬礼,凝铸了片刻,转身大步而去。

    “强将手下无弱兵啊!”马彪看着郭松林的背影远去,感慨地说道:“这位军官在杨将军的教导下,已具名将风范。围攻鬼子时,他所率的步兵是后赶到的,但进展不慢,且打得很有章法,已得杨将军作战之精髓啊!”

    精髓?老子的精髓就是先知先觉,步步占先。杨天风谦逊地摆了摆手,说道:“过奖了,实在是不敢当。那个,兄弟要在淮阳城下,布置攻城,二位老兄——”

    “同去吧!”刘琛询问般地望向马彪,得到肯定的回应后,笑道:“攻坚最是艰难,我们可是都想见识一下杨将军的奇招妙计呢!”

    “哪有什么奇招妙计,不过是老祖宗早就用过的办法。”杨天风淡淡地笑着,伸手示意两位先走。

    坑道作业,作为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但这种战法在军事历史上却不是什么新鲜的、独创的手段。

    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上,最早采用坑道爆破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但将这一战法真正发扬光大,并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清末的太平军。

    “掀翻钜城,如揭片纸”。虽然描述有些夸张,但武昌、南京等名镇大城,确实是被坑道爆破所攻下的。

    而就在抗战历史中,坑道爆破的战例也不少见,小规模的炸碉堡,又被称为“土飞机”;大规模的,松山爆破,竟用了成吨的炸药。

    战术虽不新鲜,但只要具有隐蔽性、突然性,照样能出奇制胜,借助于现代炸药的威力,更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战果。解放战争时的济南、临沂等重城名镇,都是在坑道爆破下被攻破城垣的。

    夜晚,杨天风等人来到淮阳城下,这里有四支队的两个大队、一个骑兵团三千多人马在围困城池。

    官兵轮流施工,又征召了附近的上千百姓民伕,如蛛网般的壕沟坑道已经把淮阳城紧紧围住。最前点距城墙已不过七十多米,进攻的准备基本完成。

    用山炮、战防炮猛轰城墙,这当然也是一种破城战术。但杨天风觉得这样也并不容易,而且会使日军有所防备,增加破城后的战斗伤亡。

    几个工兵骨干在罗三喜的率领下,前来向杨天风汇报进展情况。马彪和刘琛也在旁听,看着这几个有些奇形怪状的家伙,两人都觉得很是怪异。

第一百九十二章 血战淮阳 13() 
罗三喜还好,矿工出身,黑粗壮实;而叫王谢的,则瘦小枯干,额上有些细小的皱纹,眼睛隐藏在浓黑的、下垂的眉毛底下,象个老农;还有叫陈二的,肩膀圆得逼真,脖颈藏在里面,头象是直接从****长出来似的,眼睛贼溜溜的,看着不象个好人。

    刘琛和马彪还真没看走眼,王谢和陈二还真的不是什么好路数出身。王谢是个盗墓的老手,掘洞挖坟是强项;陈二则是个“贼骨”,也就是小偷或窃贼。

    盗墓老手自不用说,挖盗洞的手段堪称一绝;而贼骨也有其独到之处,陈二就有祖传的一套特制工具,能够挖穿墙壁而声音极小,几乎不为人所觉察。

    就是这由矿工、盗墓者、贼骨组成的三纵工兵队,看似奇怪的组合,却能发挥出令人惊异的作用。

    “长官,西面的坑道已经挖成,东边的还差几十米,估计明天天亮前便能完活儿。”罗三喜搓着粗糙的大手,有些拘束地向杨天风汇报着,“老王和小陈干得不赖,洞掘进得方位极准,挖穿城墙砖也没有发出大的声音,鬼子好象并没有觉察。”

    杨天风点了点头,微笑着对老王和小陈说道:“辛苦了,二位。攻下淮阳,当记你们一功。”

    王谢赶忙拱了拱手,谦逊道:“承蒙长官夸奖,我们真是当不起。能为打鬼子出力,倒是给我们这行当增光添彩了。”

    “你们那行当——不好,终不是长久之计,也让子孙后代抬不起头。”杨天风正色说道:“但正象你说的,若把特长用在打鬼子上面,青史留名我不敢说,可这淮阳县志上却少不了你们的名号。”

    陈二咧了咧嘴,似乎不太感兴趣。王谢却目光一闪,有些热切。

    “嗯,我也不多说。”杨天风沉吟了一下,语气严肃起来,“明天便要攻城,东面的坑道必须在今晚掘成。城内受苦的百姓在等着光复,作恶的鬼子更是要全部杀光。成败在此一举,就在你们身上了。”

    罗三喜的嘴唇翕动了一下,没说别的,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等罗三喜众人走了,杨天风才简略介绍了一下各人的情况,却又引起了马彪和刘琛的感叹。

    “鸡鸣狗盗之徒,也有如此奇用,杨将军可比信陵君,手下能人异士众多啊!”刘琛比较有学问,赞扬也文绉绉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杨将军能人尽其用,马某钦佩之至。”马彪的夸奖则有些通俗,但也好懂。

    杨天风笑着谦逊几句,摆开地图,和刘琛、马彪商议着明天的攻城作战。

    有了开封血战、袭占宿城的经验后,杨天风对原来停留在理论上的攻坚战术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在此次攻打淮阳的作战制定上,便有了新的战术的突破。

    除了挖壕迫近城垣,坑道爆破,攻城部队全力涌入,破墙战术,杨天风此次还将采取两面对攻、第三面佯攻,纵深猛进、穿插迂回,一点两面、四队一组等新战法。

    “进攻时集中兵力于一点,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以连为一战斗单位,连内分四个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突击连队有了分工,小组之间便能相互掩护,互相配合,形成头尖尾巴长的后劲极大的尖刀。”

    杨天风停顿了一下,说道:“当然,这样的战术需要学习,需要熟练,才能为部队所掌握并应用自如。现在淮阳就是一个实战练习的地方,鬼子不过五百来人,在重火器和兵力上都处于劣势,即便攻城部队不能把战术运用自如,也不过是打成一个乱战的局面。”

    “骑一师下马步战也不畏怯。”马彪表示了下参战的决心,又沉吟着说道:“三纵的近战武器犀利,骑一师的官兵勇敢不怕死,如果混合编组的话,是不是更好一些?”

    杨天风点了点头,说道:“三纵出技术兵种,携带榴弹发射器、钢拳,再支援一批机枪、霰*弹枪,战斗由骑一师的军官指挥,西面就交给贵部了。”

    干脆直接,不拖泥带水。刘琛连连点头,说道:“此战过后,我建议骑一师组建一个步兵大队,那些参与攻城的官兵可作为骨干。”

    骑一师的战损不好补充,人员不是问题,关键是马匹。青海千里迢迢,即便青马同意输送马匹,现实也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对此,马彪心里也清楚明白。不仅是组建步兵大队,以补足兵力,还要招募本地兵员,打破民族、宗教的藩篱,这是实际的办法。

    “千人左右的步兵大队,武器装备可由兄弟解决大部分。”杨天风对刘琛的建议表示赞同,笑道:“此次作战缴获,也可先由骑一师先挑。”

    “这怎么好意思。”马彪嘿嘿笑了两声,又叹了口气,“骑一师武器装备差,还真得杨将军,哦,还有战区多加支援才是。”

    武器装备和弹药,不仅仅是骑一师的困难,战区乃至全国,这是中国*军队都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有大有小,严重程度不一样罢了。

    夜虽然深了,但杨天风等人要等着战报,谁也没有去休息。缴获的日本罐头摆了上来,三人以茶代酒,边吃边聊。

    “三纵如此勇猛善战,杨将军除了练兵之法外,可还有什么决窍?”马彪的直觉告诉他,这其中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杨天风淡淡一笑,说道:“不敢说是什么决窍,只是尽我所能,让战士们伤有养,死有恤,尽量没有后顾之忧罢了。”

    “伤有养,死有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刘琛似乎想到了第三集团军的待遇,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杨将军,请说得详细一些,我们也好借鉴一二。”

    国*军自然有医疗、抚恤的条文,但执行起来却非常差。别说普通士兵了,就连军官下了课,如果不是捞得很多,也要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

第一百九十三章 血战淮阳 14() 
感谢云手,书友r咖啡,书友151219,书友160216,松松于枫,飞爱慧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顺意。

    ********************************************************************

    象杨天风这样,阵亡的抚恤是六亩田地,是够烈士的家人温饱,且能持之长远。至于伤残,也是同等的待遇,杨天风还在筹建着荣军农场,使为国征战者无冻饿之忧。

    “原来如此啊!”马彪感慨地长出了一口气,接着又摇头不止,“做不到,骑一师做不到。”

    “对鬼子的仇恨,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也是英勇杀敌的因素。”杨天风知道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只有军权,没有政权,不象他,有专员公署在全力支持,几乎是军政合一的体系。

    “当然,如果国府能出相关法令,就更好了。”杨天风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他也知道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琛的表情很黯然,从山东到河南,多少官兵捐躯殉国,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他们的家人现在是否能衣食不愁?那点抚恤能起多大作用?他连叹气都懒得做,端起茶杯,大口喝着,在嘴里,茶水是那么苦涩。

    “其实,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杨天风把茶杯一墩,缓缓说道:“国府可能马上要实行军政合一,如果卫司令长官能兼任河南省省长,向他提出建议,为战区所有部队考虑,这项政策倒也不是没有实行的可能。”

    哦,刘琛的眼睛一亮,和马彪对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