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189部分

抗战惊雷-第189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杨天风还把制造翻火子弹的工作也转包给民间作坊,这些子弹因为口径差别不能被正规军使用,而且质量稍差,有些弹头竟是用硬木制造,就全部供应给装备老旧枪枝和“两撅枪”的联防队。

    众人惊讶于根据地内枪枝的数量,更对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感到震惊。土造劣质手枪的制造且不说,每支枪总得配发三五颗子弹吧,算起来将十分巨大。而就是这个弹药数,敌后很多抗日武装都无数保证供应士兵,何况是数量庞大的老百姓呢!

    尽管李锡九等人很诧异,不知道这样的“兵”能不能打仗,但对于根据地的生产能力确实刮目相看。

    不过,还有更多的事物在吸引着他们。比如,镇上的市面很繁荣,当然,这是和日本人占领区相比。这里的老百姓脸上没有外面那种惯有的菜色和麻木悲哀,对,就是那种安全感,让他们可以笑,可以说,可以担着货大声吆喝。

    在镇子上打尖吃饭时,他们还看到几个佩戴袖标的宪兵在巡视,旁边军人模样的人很紧张,忙着整理军容。而老百姓却视若无睹,依然忙着自己的事情。

    “内政搞得相当好啊!”韩麟符和李锡九坐在一起,低声说道:“以前对杨天风只是有所耳闻,现在看来,确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对他的研究,早已经在进行了。”李锡九沉声说道:“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具体的结论。有鉴于此,我们可要加倍小心。”

    韩麟符点了点头,不再耳语,边吃边若有所思地观察、张望。

    夜色迷茫,秋风萧瑟。

    孙殿英望着窗外,并没有接风宴后的喜悦,反倒是皱着眉头,久久不语。

    原新五军副军长康祥看着孙殿英的脸色,忿忿地说道:“杨天风实在是过份,咱们已经如此退让,他还不肯罢手,非要挤走军座。”

    原副军长邢肇棠倒不觉得有何不妥,军人嘛,吸鸦*片象个什么样子。国府也早有军令,只不过管小不管大,国*军将领中吸食鸦*片的还有不少。以前孙殿英是老大,没人管他,可到了杨天风这里,就得遵从人家的规矩。何况,如杨天风所说,上行下效,军长是大*烟鬼,还怎么理直气壮地要求士兵呢!

    但这话是不能说,也不好说,要说也得委婉点。

    没等邢肇棠开口,孙殿英已经长长地叹了口气,颓然地摇了摇头,说道:“来之前,我与孙桐萱有过长谈,想多了解一下杨天风的脾气禀性。他告诉我,杨天风表面谦逊有礼,内心却执拗刚强。当初在永城人马并不算多时,便敢与孙桐萱讨价还价,在鲁西招募处的事情上有所争执。现在,他已经成了气候,国府另眼相看,战区也青眼有加。年纪轻轻,便已是一军之长,升为中将。嘿嘿,后起之秀,咱们是没法比呀!”

第二百四十四章 知难而退;下坡路() 
感谢天龙之战,钟1315545。。。,读书的人,山外还是伤,摩人,64634641。。。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万事顺意。

    ***********************************************************************************

    停顿了一下,孙殿英苦笑起来,继续说道:“几十年的烟*瘾,我是戒不掉啦,也不想留下来犯了瘾,让个年轻后辈笑话。所以,我走,去重庆,去洛阳,去西安,谋个闲职,倒也安全自在。”

    “孙总走,我也走。”康祥附和道:“从现在看来,杨天风是不会重视外来人的,与其在他手下受气受冷落,不如找个舒心的地方,落个清闲。”

    孙殿英犹豫了一会儿,无奈地点了点头,但随即伸手指了指刑肇棠,说道:“肇棠不要走,我向战区请示,把这个副军长的位置给你。新五军虽然没了,但那些老弟兄也不能不管,有你在,他们也有个诉苦的地方。有副军长的名义,杨天风也不能太过份。”

    “可是——”刑肇棠心中愿意,但总要推辞一下,显示恋主的意思。

    “没有什么可是。”孙殿英摆了摆手,说道:“为了老弟兄,你要忍辱负重,难为你了。”

    “后面那些人怎么办?”康祥问道:“要不要通知他们共进退?”

    “不,不。”孙殿英摇了摇头,说道:“他们留下,别让肇棠孤掌难鸣。嗯,就这么定了,你们下去安排吧!”

    。

    夜色已深,杨天风懒洋洋地坐在椅中,正与梁末青等人商议着事情。刚刚离开为孙殿英举行的欢迎宴会,虽然没有喝太多的酒,但他连日费心劳神,多少都显得有些疲惫。

    “孙殿英能把几十年的鸦x片x瘾戒了?”梁末青不相信地连连摇头,笑道:“军座这一手高明,让他自己主动退去。”

    “新七军不容许吸鸦x片,这是一直以来的纪律和军法。”杨天风淡淡一笑,说道:“我不能因为他而开这个先例,倒不是故意要逼走他。嗯,我说得还够含蓄吧,也得让人听得懂吧?”

    “够含蓄,也绝对能听懂。”梁末青暗暗撇了撇嘴,岔开话题,说到了军事方面的问题。

    “招兵扩充比较顺利,从目前的进度看,应该能够超额完成。再加上收编的新五军,数量将会有一个很大的跃升。不知道军座有没有上限的要求,还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豫东平原,不仅是粮仓,人烟稠密也为招兵买马提供了条件。加上黄泛区不断的逃难人群,超额完成并不意外。

    正规军,游击队,联防队。梯次的军事组织已经成形,只要不遭到太过沉重的打击,后备兵员也是可以迅速补充部队的。

    杨天风沉思半晌,根据专员公署提供的各项数据,他简单计算着根据地能够供养部队的规模。

    “今年年底前,我军以不超过三万六千人为准。”杨天风缓缓说出了一个数字,“这样的话,三个师就基本齐装满员了。从根据地的粮食,以及兵工厂的产量,这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除非我军能占领更多的地盘,夺取更多的缴获。”梁末青补充了一句,“并继续扩大兵工厂的规模。”

    “地盘会有的。”杨天风看向墙上的地图,却不知道他又看上了哪里,“关键还是要保持战斗力,扩充得太猛,物资消耗大了,战力却要下降了。”

    “军队的训练抓得很紧。”梁末青想了想,说道:“只是北面的形势不算乐观,八路军恐怕抵挡不住鬼子的筑路蚕食。新乡的鬼子也对豫西形成压力,第二、三集团军要支援我军,还是有困难的。何况第二集团军要被调走,兵力上并不占优。”

    “我的参谋长,你不要光看到兵力上的对比嘛!”杨天风淡淡一笑,说道:“咱们的武器可没断了支援第二、三集团军,如果他们能勤加训练,与鬼子的战力对比还会是原来那样吗?况且,因为光复开封有功,军委会不是给了第三集团军一个暂编师的番号来安置宋克宾所部嘛!至于第二集团军,虽然调走,但76军不是能补上缺嘛!”

    “集团军换成一个军,嘿嘿,不算乐观啊!”梁末青苦笑摇头。

    光复开封,孙连仲又立一功,蒋委员长不能不应付一下,便决定把孙调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作为李宗仁的副手。因为李宗仁是个老将,让孙连仲做他的副手,比做“后起之秀”卫立煌的副手在面子上要好看些。同时蒋还把第六十八军刘汝明部编入孙的第二集团军的序列,使孙的第二集团军有了五个师和两个独立旅。

    而七十六军原来下辖第8师、第24师、第196师,为了弥补第二集团军调走的空缺,并基本保持兵力不变,卫立煌又将暂编第57师调至郑州,作为后备。

    这样一番调动后,从表面上看,豫西的国*军数量并没有减少,反倒象是增多了。按番号计算,共是六个步兵师,两个暂编师,还有休整中的骑一师和骑十四旅作为预备兵力。

    但番号是番号,由于各部队的人数并不一样,实际上,豫西的兵力确实是减少了。

    同样,新乡的日军也不是一个师团了。多田骏是借着换防的空当,得到了双重配置的短暂时间。反攻豫西受挫后,第十四师团奉命调走,第三十五师团只好抽调出一个旅团,化整为零,分散驻扎,承担起地方守护的任务。

    这样一番调整布置之后,敌我双方又处于一个平衡的对峙态势。

    但在杨天风看来,这种军事上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的,不是日军抽调出兵力进攻,便是国*军的实力增长之后再展攻势。

    “往前看,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乐观可能还言之过早,悲观却是极为错误。”杨天风微微一笑,说道:“鬼子在走下坡路呢,我的参谋长,你没有看出来吗?”

    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特点来分析,以武汉会战作为顶峰,以后,日军的素质和战斗力在整体上是逐步下滑的状态,毕竟历经数次会战,伤亡很大,特别是老兵,那可是日军的中坚。

    短期内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迫使侵华日军拉长战线,分散兵力。在旷日持久的全民抗战中,侵华日军战前累积的高素质兵员和军需物资逐渐被消耗掉,导致其战斗力逐步下降。

    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九三八年以后,日军开始大量编成负责后方警备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这些部队以征召的预备役军人为主体,不仅编制装备比现役师团差,战斗力也与现役野战师团有相当差距。

    在战争初期,日军士兵中百分之九以上为现役兵或预备、后备兵,年龄多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并经过较充分的军事训练,动作机敏、射击技术良好,身体也健壮。

    但从一九三八年四月起,日军中开始大量编入军事、身体素质较差的“补充兵”,以补充部队减员。补充兵一般仅经三个月左右的训练,军事技能较差,身体素质也远远不如原先的现役兵和后备兵。

    战争初期,新兵入伍体检非常严格,其后逐年放宽。一九三八年,侵华日军新兵平均身高1。66米,体重56公斤;一九三九年分别降至1。58米,52。5公斤;一九四零年又分别降为1。5米,50。6公斤;一九四一年分别降到1。49米、50公斤;到了一九四三年,则分别降至1。46米和47公斤。

    而到了四三年,入伍的新兵按抗战初期标准,合格率仅为百分之十。甚至连许多跛子、近视、独眼、花柳病患者也被征入伍。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日军于一九四零年以后,还补充了许多十六、十七岁的“娃娃兵”。这些“娃娃兵”行军就掉队、上战场就后退,仅能担任警戒等一般任务。

    按照正常编制,日军的步兵中队人数应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人之间。但因战死、伤残、疾病等因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编制人数逐年下降,甚至在后期只有一百二十多人。所以,就侵华日军同一战斗单位而言,因兵力减少,在不同时期,战斗力则有很大差别。

    据冈村宁次回忆,至一九四一年前后,日军中“老兵所剩无几,只有现役兵和年青的补充兵”;被称为中国派遣军“王牌部队”的第3师团与第13师团,一九四四年时“再无钢筋铁骨之威”,而“其他兵团的装备、战斗力等均较前明显降低。全军建制已感力不从心。”

    到了四四、四五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发动反攻的时候,情况就非常明显了。抗战初期、中期,往往是三四个中国兵才能够压住一个日本兵,现在则变成一个八路军一把刺刀,能够压住三个日本补充兵动弹不得。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既然日军的素质逐年下降,为什么还能始终压住中国x军队打,四四年还能发动“一号作战”呢?为什么就没人注意到鬼子不行了,要提前发动反攻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抗战后期“保存实力等胜利”的消极思想自然很关键,而中国x军队未能提前发动反攻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实力上的差距。(。)

第二百四十五章 矛盾的解决;故人相逢() 
战争连绵,鬼子固然在走下坡路,而中国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经济濒于崩溃,物资匮乏,到抗战中后期,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很多国x军部队甚至成了“叫化子”军。

    而八路军、新四军呢,行动迅速,攻击精神也顽强,但弱点也明显,武器装备差,供给也困难,无法与日军大部队正面作战抗衡。

    这些都是历史的还原,但杨天风却另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没错,抗战的持续,消耗国力,越来越艰难。战争就是这样嘛,英国佬在德国的压制下,不也实行配给制,不也度过相当长的艰苦时期?关键是如何应对,并争取加以改变。

    如果能解决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