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213部分

抗战惊雷-第213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尽数回撤,井上诚还是不甘心的。他与片衷刚一等人进行了一番商议,给徐州方面打了报告,提出了接下来的布署。

    一个旅团驻扎萧县,负责县城安全,并清扫周边,修筑公路,设立据点;一个联队驻扎在萧县与濉溪交界的丁里镇,保持这个前出基地,形成对濉溪的威胁和压力,并伺机进行短促突击,使敌人始终处于战备状态,不得放松。

    一个旅团、一个联队,这是井上诚手中的全部兵力了。做出这样的布置,也在情理之中。付出血的代价才推进到这里,稍稍后退是可以的,完全放弃却令人难以接受。

    徐州方面的回复迟迟不至,井上诚进退两难,又不能完全没有行动,只好派出少量部队在濉溪与敌纠缠战斗。但战斗的次数不少,可规模都不大,敷衍的性质很浓。

    等到混成第十三旅团开到宿县,与驻扎在此的一个联队会合,开始恢复铁路交通的军事行动,杨天风率领的部队已经向西退却,留给鬼子的是被破坏得干干净净的十余公里铁路。

    战局已经很明显了,扫荡的敌人被迫分成了两个集团,而每个集团的兵力除了守备地方,都已经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主动攻击。大战没有,小战不断,濉溪、宿县这两个战场形成了差不多的局面。

    十余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刚进十二月份,全国范围内的冬季大反攻便拉开了帷幕。

    北风呼号,寒凝大地,万里破碎的河山,经过两年多的战火,一派痛苦不堪的凄凉景象。但是,中华民族心灵中的屈辱已达极限,中华民族心中复仇的怒火却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其势锐不可挡。

    长江两岸,大江南北,万里疆场,到处都集结着整装待发的中国*军队将士,号令一下,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向着侵略者奋勇冲杀!

    第一战区发动豫北攻势,由孙桐萱指挥贺粹之师、何柱国骑兵军和豫东游击部队切断汴新路南段交通,李家钰军及郭寄峤军等部,攻至安阳附近,在汤阴、淇县、浚县、沁阳、博爱等地破坏交通,阻断日军豫北交通多日,郭寄峤军一度攻入沁阳。

    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于十二月十日发动,南路军孙蔚如、曾万钟、刘茂恩三集团军由中条山区向西,吕瑞英、彭毓斌二军由乡宁方面向东,协同围攻晋南三角地带,曾克复闻喜、绛县、夏县、翼城附近据点多处;东路军方面,刘伯承师先后克复东阳关、黎城等要点,截断潞城、邯郸间之交通;十二月中下旬,范汉杰军攻入长子;庞炳勋军突入壶关,与日军巷战。

    第三战区上官云相集团军及刘建绪集团军分别袭击南昌及杭州日军,上官集团军曾两次冲入南昌城,刘建绪集团军曾攻入杭州;战区主力彭善、张文清、俞济时、陈万仞、鲁道源等军共14个师编为长江攻击军,攻克沿江据点多处,并于大通、荻港间突进至江岸,邀击日舰,布放水雷。

    第四战区发动冬季攻势时,日军正向广西、广东进攻,遂演为粤北作战、桂南会战,战事十分惨烈。

    第五战区的江北兵团(郭忏指挥)、张自忠集团军东渡襄河(汉水)攻击。孙震集团军向随县以东攻击,一度进至涢水以东。豫南兵团(孙连仲指挥)从平汉路西向信阳南北攻击,鄂豫皖边区游击队(李品仙指挥)一度于广水、孝感间截断信阳、汉口间交通。之后,战区发起总攻。鄂北兵团(汤恩伯指挥)与李仙洲军加入作战,向应山、广水西北之线攻击。

    第八战区协同第二战区北路军主力围攻归绥附近的日军,向归绥西北地区攻击,第三路军(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兼司令)主力第35军(傅作义兼军长)攻击包头,二十一日突入包头市内,与日军巷战,抄袭日军骑兵旅团司令部及重要仓库。日军调兵增援,傅军与之激战两昼夜后撤出包头。

    第九战区在鄂北的俞济时集团军与卢汉集团军占领锦江北岸要点多处,一度截断南浔铁路永修、德安段交通。鄂南方面,关麟征集团军、王陵基集团军、杨森集团军先后克复阳新、通山、崇阳、羊楼司各重要据点,中日军队战斗激烈。之后战区重新部署,以破坏敌后交通为主,进行攻击。

    敌后苏鲁、冀察二战区策应主攻战区之作战,以多股小部队袭击日军据点,破坏平汉、津浦、胶济各铁路沿线交通,迟滞牵制日军。

    突如其来的大反攻,使日军措手不及,疲于应付。萧县、宿县的日军相继被第十三军司令部抽调,兵力大减,连短促突击也做不到,只能维持铁路线和县城的安全。

    时间终于被杨天风抢回来了,征兵、训练、补充,加强武备,在各处冬季反攻打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新七军却埋头发展壮大。

    当然,新七军也不是全然没有行动,不过多是些辅助性质的。

    比如派出飞机和部分炮兵,援助弹药物资,协助孙桐萱率部进行豫北作战,帮助廖磊所部对蚌埠、合肥的日军进行攻击等等。

    各个产业发展的势头很好,战争期间,物资匮乏,民用品的销路不成问题,在满足根据地民众的需求后,扩大生产、增大外销也是水到渠成的发展之路。

    大力的倾斜投入和民用促军工的发展道路已经成形,杨天风庆幸自己占领了豫东平原这块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不仅保证了粮饷,还有人口和矿产资源,给军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征兵工作比较顺利,毕竟首先是在老区实施,经过训练、补充,三个师已经都齐装满员,两个旅也达到了五千人。

    再有两三个月,在根据地其他地区的征兵工作也将完成,预计会有两万多人参军入伍,再加上招兵这个渠道,军队总数将有将近七万吧?

    杨天风把汇报的文件放到一旁,收束起憧憬和展望,把注意力又集中到桌案上的飞机图纸上。(。)

第二百八十四章 升官儿,借人() 
从大后方调运来的飞机发动机,以及破损的飞机和零部件,正在不断运来。杨天风惊诧于国*军空军所使用的五花八门的飞机类型,各种发动机也给飞机制造带来了麻烦和困难。

    木制飞机的制造工艺越来越熟练,但各种发动机的重量、体积都有所不同,按照同样的规格尺寸来制造,肯定是不行的。而木头飞机在设计制造中的关键,便是配重问题。

    飞机的姿态靠飞机自身的静稳定性以及各操纵面产生的气动力控制。飞机重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不失控。如果重心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飞机姿态就不能保持,会出现失速的情况。

    而飞机的重心又分为设计重心和实际重心两种情况,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变化的。油料的消耗,机枪、机炮、火箭弹等武器的发射等情况均会使重心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幅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避免发生飞行失稳,导致飞机操纵困难。

    配重问题不解决,轻则使飞机在飞行时不够稳定,重则会产生颤振,甚至造成失事。

    先制造,再加压舱物,或在机翼、机身上加重,这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却不是最佳的。毕竟已经成形的飞机,想要再做大改动是很困难的。重新制造则浪费人力物力,更浪费时间。

    所以,杨天风要尽量根据所装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在纸面上先画出飞机的形状和尺寸,计算飞机的重心是否可控。在纸面上改动,那肯定要容易很多,效率也要高。

    纸面和理论上的工作,对杨天风来说是最为擅长的。数易其稿后,他采用加长机翼和延长飞机尾部的办法,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份设计图纸。虽然不敢说百分百正确,但却最大程度减少了重新制造的可能。

    两台775马力的莱特旋风改良型发动机,七台745马力的****三发动机,三台710马力的****二发动机,这是将要全部运来的飞机发动机。

    其中的莱特旋风全部运到,****三和****二只是部分抵达。这些都是已经退出国*军空军现役的机种,或是因为机械故障,或是非战斗损失,或是被击伤迫降,按照国府的维修能力,这些飞机零件几乎就成了废品。相信国府也没把这些堆在仓库的破烂儿当回事,蒋委员长也是做个顺水人情。

    估计以后还会有伊15、伊16的发动机和零部件被运来,虽然这两款苏式战机已经落后于当时的国际水平,但却是目前国*军空军的主力机种,而且数量不少,自然各种损失也很多。

    靠着这些破烂儿能勉强拼凑出一支空军,但要说能击败鬼子,杨天风并没有这样的自信。数量是一个原因,生产能力更是关键,不能自产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当然,杨天风设计的机型是先进的、成熟的,木制结构和发动机的改进,也使制造出来的飞机在性能上比原来的机种有很大的提高。最关键的一点,杨天风设计制造的飞机是专为空战这个唯一的目的,轻、巧、灵、快是他追求的目标。再加上先进的双机编队战术,与鬼子的飞机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一战之力,也仅此而已。与鬼子成千的飞机相比,无论如何是难以抵挡的,只能在局部,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优势。

    可不管怎么样,手中有飞机便是对鬼子的一种威慑,龙亢之战便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在制造、维修飞机的过程中,生产、加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工人、技师的能力也有长足进步,这些都是好的基础,为现在和将来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杨天风正忙于计算、画图的工作之中,警卫进来报告,马玉名来了。收拾起文件资料,杨天风出了办公室,在另一间屋子里与马玉名见面会谈。

    “杨兄,哈哈,我这是来贺喜的。”马玉名见到杨天风,那是异常的亲热。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军统中的人,消息灵通、嗅觉敏锐,杨天风得到蒋委员长青睐,马玉名从戴老板的指示和口风中便能猜出一二。

    “道喜,有什么喜事,我怎么不知道?”杨天风笑着请马玉名坐下,命人上茶端水,“难道是要嘉奖龙亢大捷?”

    “这个龙亢大捷是要嘉奖的,但可不是我今天要告诉杨兄的。”马玉名并没有拿出什么文件或委任状,可见他是预先得到消息,提前来祝贺,或许还有别的目的。

    “马兄说吧,我坐好了。”杨天风正襟危坐,说道:“什么样的惊喜也打不倒我了。”

    “哈哈哈哈。”马玉名大笑起来,笑声停歇,不紧不慢地端起茶杯,喝了两口,才缓缓开口说道:“这第一喜嘛,是杨兄很快就要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鲁豫皖边区政务分会主任一职,宿州专区呢,归鲁豫皖边区管辖”

    杨天风眨着眼睛,并没有太过激动的表现,豫皖边区还比较正常,怎么又加上了山东,成了鲁豫皖边区?突然成立这个边区的政务机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马玉名知道杨天风心细如发,自然对这个鲁豫皖边区感到迷惑,他也不解释,继续说道:“这第二喜,便是为酬杨兄贡献雷达资料,国府特奖励法币五万元。”

    “雷达研制出来了?”杨天风这回才有些动容,无论如何,这对中国的抗战将是大有益处的,能大大减少日机轰炸的损失。

    “是的,在重庆已经制造完毕,正在架设、调试,很快就会用于实战了。”马玉名笑着点头,说道:“成都、昆明,还有各地的机场也要安装雷达,对付日机的轰炸。杨兄的这一贡献,可让我们军统省了很多力气,少了很多牺牲啊!”

    重庆、成都、昆明,以及飞机场,这将是日机轰炸的重点城市和地方,安装雷达在情理之中。至于马玉名所说的省了军统的力气,杨天风也知道其中的究竟。

    在历史上的抗战中,中国并没有雷达,但却有预警系统。比较土的办法是挂灯笼进行空袭报警,也就是根据日本轰炸机距离的远近,依次挂上不同的个数,民众在远处看到后就能判断危险程度。

    为什么会提前得知日军轰炸机来袭的距离、架次和准确时间呢?那便是军统的贡献了。

    重庆督邮街的53。54惨案以后,蒋委员长严令戴笠必须提前侦知日机启动详情,以便设立预警机制,保卫陪都无辜百姓的安全。

    军统为此而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常他们在日军每个机场附近都租用住房,化装成普通百姓观察轰炸机起落方向、架次和时间,甚至潜入飞机附近目测装弹量,然后迅速用无线电告知重庆总部,以便陪都防空部门及早挂球预告。

    日本人对此自然也会慢慢有所觉察,于是便频繁上演着一场侦测和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