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226部分

抗战惊雷-第226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有点大呀!”徐小眼轻轻调了下瞄准镜,冲着旁边的观察员嘿嘿一笑,“不过这家伙射出的子弹,沾着就够呛。”

    观察员举着双筒望远镜,轻轻点头,也没从那血腥的画面的震撼中完全适应过来。

    “找大官儿啊,打小兵可浪费了。”徐小眼贴近瞄准镜,自己观察起来。

    “牙西给给!”随着一声变调的嚎叫,稍微的混乱过后,接替雅田的指挥官,督促着鬼子还是发起了冲锋。

    “轰,轰,轰”榴弹发射器率先开火,然后是后面的六零、八二迫击炮,将炮弹倾泻在鬼子冲锋的队伍中。轻重火力嘶叫着,编织出一道拦截的死亡线。

    火光迸现,弹片飞舞,硝烟一股股腾起,鬼子的残肢碎肉,枪枝零件,布片泥土被掀起在空中。

    炮火的硝烟还没散,幸存的鬼子便跌跌撞撞地冲了出来,活象烟雾中突然冒出的妖魔鬼怪,他们疯狂地向前,在弹雨和轰炸中亡命冲锋。

    阵地前迅速堆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线阵地上的厮杀还未停止,在爆炸的火光中,能看到双方士兵扭打厮杀的身影,还能听到愤怒的吼声和凄厉的惨叫。

    被分割的鬼子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会合到了一处。但他们并没有逃出生天,伪军的崩溃,使第二十七师能够调整部队,对敌人形成更加严密的包围。

    短暂的战斗间歇,意味着更激烈的厮杀血拼。而此时,会合于一处的鬼子已经只剩下不到一千,损失了一半还多。

    雪还在下,不急也不徐。风还在吹,带着寒意。

    呯!冷冷的枪声响起,一个正探头观察的鬼子军官象是被狼牙棒迎面击中,猛地向后一仰,整个脑袋和望远镜一起,成了一片血肉模糊,几乎被轰烂了。

    大口径重机枪!鬼子军官依着自己的常识得出判断,对手是在使用大口径重机枪,且极有可能是美国的勃朗宁m1917式重机。但这种重机枪能够进行单发射击吗?鬼子军官心里也不清楚。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新七军会有重型狙击步枪,在六倍瞄准镜的辅助下,有效射程达到一千二百米。

    力求精密地枪械加工,船形尾锥的弹头设计,新型的发射药,使子弹精度更高。同样的,目前新七军狙击手所大量使用的三八大盖,除了精挑细选,换装六倍瞄准镜外,其子弹也开始专门改装定制。新型发射药燃点更高,弹头被甲一改传统的挤压工艺,由后向前包覆收口,最终在弹尖处留下一个小孔。后世把这种子弹称做开尖弹,因其弹芯变形大大减小,很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没有先进的弹药,就不会有先进的武器”,这是轻武器行业内流传的一句话。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弹药的数量很重要。但对狙击手来说,高精度的子弹则意味着“一枪一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大量生产制造覆铜钢壳子弹的同时,杨天风并没有忘了倾斜资料,为狙击手专门开出小灶。加上狙击手培训的正规化、系统化,新七军的狙击手越来越成为部队中的杀手锏。指定猎杀、随队观察、火力支援、巡逻、定点伏击等等,他们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被重视起来。

    或许,杨天风是世界上最早重视狙击手,并为之制定准则和战术,开办培训班的人。要知道,到了苏德战争时期,很多军官都认为,狙击手不比流氓恶棍好到哪里去,狙击毫无体面可言,是一种不诚实的作战方式。

    但对于杨天风来说,能够消灭鬼子的一切手段都是能够使用的,因为他们是畜生。况且,战争本就是个无情的体系,既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英勇”,使用最大的武力才是它的手段,这一切与受害者无关。无论他是被狙击步枪击中,还是被炮弹炸成碎片。

    狙击手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并在实战中获得了某些无法言传的技巧,他们利用地形和伪装,以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战斗,任何异议在这一切面前都显得滑稽。

    又一名军官惨烈地死去,这使鬼子产生了一些骚动。那些潜伏在雪地里,伪装得极为巧妙的狙击手,已经给鬼子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对于看不见的杀机,人们会本能地感到更加恐怖。

    衣服早已湿透,又在风雪中冻硬。每个鬼子的脸上都显露着疲惫,但激烈的战斗并不会停顿太长的时间。即便是短暂的停顿,冷冷的杀机也无时不刻不笼罩着他们。

    随着重迫击炮的发射声,炮弹落了下来;八二、六零迫击炮也加入了合唱,爆炸声混成一片,犹如模糊的雷声。

    一发炮弹的逼近和爆炸没什么奥妙可言,当听到远处一发炮弹逼近的呼啸声时,身体的肌肉会缩紧,会感到非常无助。

    但置身于密集的炮火之下,爆炸对身体和情感的可怕影响会被放大。炮弹不仅把人的身体炸碎,而且还折磨一个人的心智,让他失去理智。每次炸弹轰响,都会感到备受折磨,无精打采,筋疲力尽。

    伴着耀眼的闪光,爆炸声此起彼伏,弹片呼啸着迸射,撕裂了空气。烟雾还未消散,泥土和雪块便簌簌地落下来,还夹杂着残肢断臂和枪械零件。

    炮击持续了几分钟,但对陷入绝境的鬼子来说,却显得很漫长。因为他们几乎没尝过这种滋味,通常都是他们看着自己的火炮在狂轰滥炸。

    炮弹似乎稀疏了一些,但随着惊叫和枪声,战斗便突如其来地爆发了。就在炮击的掩护下,身着白色伪装服的对手已经悄悄摸了上来,最近的距离不过几十米。这些对手不声不响,显然是夜战偷袭的老手。

    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了一片,穿透了风雪。

    捷克造、花机关、霰*弹枪喷出密集的弹雨,紧随着榴弹形成的弹幕,极短的时间便在鬼子的左侧形成了突破。鬼子拼命地抵抗,不断地抽兵,但却阻挡不住对手源源不断地从突破口涌入,并对其防御体系形成了分割包围。

    其实,结局早已经注定。优势的炮火,压倒性的兵力,除去那几千伪军,二十七师要认真对付的只是一千七八百的鬼子而已。

    激战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四千多日伪军被全歼,无一漏网。除了三十多个鬼子被俘外,其余的蝗军全被击毙;而伪军却只伤亡了不到五百,有一千五百多成了俘虏。

    而就在一个多小时之前,独立旅的突然反攻也宣告了胜利。监视突破口的二百多鬼子、七百多伪军,合计一千多敌人被消灭,只有寥寥十数个敌人漏网,逃回丰县。

    杨天风并没有赶到前线去坐镇指挥,但在办公室里,却始终与前方的参谋部保持着联系,电报一份接着一份,实时地掌握着最新的战况。

    鹿楼镇战斗的消息传来,杨天风长出了一口气。尽管战役还在进行,但胜利已无悬念,差别只是战果的大小而已。

    现在的态势已经明朗,敌人在丰、单两县留守的兵力已不具备出击的能力。或是被二十七师和独立旅围攻而下;或是暂时以少量兵力监视,主力直插鱼台,切断小川所部的后路,再聚而歼之。

    而梁末青和参谋部的意见是趁热打铁,袭攻鱼台,断敌退路,一战消灭湖西地区的敌人主力。然后再攻击城池,将空虚、孤立的单、丰、沛等县城拿下。

    阴云密布,阵雪不断,鬼子飞机的出动大受影响,这当然是有利的条件。但在风雪中长途奔袭,杨天风还有些担心。在得到梁末青肯定的答复后,他打消疑虑,同意了消灭小川的作战布署。

    由独立旅监视丰县之敌,二十七师稍作休整便由顺寨镇、欢口镇、唐马镇这条路北上,兵分三路,扑向小川所部的侧翼、后路;同时,第二十五师稍作退却,吸引小川继续向沛县深入,以利于包围聚歼。

    只要达成合围,小川所率领的三千鬼子、两千伪军将难逃覆灭。尽管这个任务由二十五师来独自完成,也有成功的可能,但却不是十分的把握。毕竟二十五师还要戒备沛县的敌人,不能全力对付小川。

    猛狮搏兔,必尽全力。杨天风力求每战必胜,自然要有充分的准备,胜利的把握。而战役所动用的兵力,也可以看出他的意图和特点。

    而杨天风不急于返回前线,倒不是耽于温柔乡,乐不思蜀。只是对自己,他始终有着较为准确的定位。说到底,他更适合当个理论专家,从战略层面指导抗战。这当然与他熟知历史,能够投机取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百九十八章 国路,苦难() 
但从挺进支队到三纵,再到新七军,每战必胜,奇迹般的崛起,却造就了他不太符实的名将声名。随着历史逐渐变样儿,越来越脱离他的熟知,杨天风如果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不自知,那早晚要跌个大跟斗。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天风因此而越来越倚重集体的智慧,也就是参谋部的集思广益。仗也打得越来越保守,非有优势兵力而不发动,非有充分准备而不妄动。

    别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长久以来的英明所形成的崇拜和信任。杨天风却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被光环所掩盖的短处在哪。

    计划很好,便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杨天风还有一个长处,便是心细,思虑周全。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在围歼小川所部时,天气突然转好,鬼子的飞机从徐州出动,影响到战局的可能性不大,但肯定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杨天风又给“空军”发了电报,询问准备情况,直等到满意的回电,才起身回房休息。

    屋内亮着灯,佳人的等候,温暖的感觉,杨天风走进去,看见赵雨柔那甜美的笑容。

    赵雨柔穿着睡衣,盖着被子,倚在床头,正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在写着东西。灯光下,恬静专心的样子使她在外形的柔美之外,更增加了心灵的魅力。

    “打胜了?”赵雨柔把身子往旁边挪了挪,笑着问道。

    杨天风点了点头,边换着睡衣,边微笑着说道:“差不多大局已定。消灭了五千日伪军,丰、单两县极为空虚,将很快光复了。还有沛县、鱼台、金乡,鬼子估计也守不住。”

    “根据地这下就算安全了吧?”赵雨柔转着钢笔,说道:“能在沦陷区打下个不受干扰的大后方,可真是不容易。”

    “不敢说稳如泰山,可也算是基本安定了。”杨天风说着走到床前,掀开被子想向里钻,却一下怔愣住了,被子下面赫然是个大枕头。

    赵雨柔咯咯一笑,恶作剧得逞,她的脸也飞红一片。

    杨天风也笑了起来,这个大枕头在他和赵雨柔同床的第一夜,曾经被赵雨柔当作阻挡的防线。而且,还说好的,两人只是睡觉,不干别的。但杨天风到底不是禽兽不如的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枕头防线已经荡然无存。所以,一看到这个不堪一击的枕头,两人心旌摇荡,又想起了那夜的旖旎和缠绵。

    “看,这些是我写的,跟你昨天晚上说的有出入没?”赵雨柔任男人搂着,把笔记本递过去。

    杨天风所说的要写两本意义深远的书,却不是虚言欺骗,借此与赵雨柔夜谈亲近,而是真的早有这样的想法。

    一种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要使国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这种性格又是必须的。

    杨天风一直在以这种精神和行为方式,以及宣传手段教育并影响着人们,从举起抗日大旗开始,血火之中的搏杀,对汉奸、鬼子的毫不留情,发展经济,惠政百姓他想用实际行动给人们树立一个榜样,建立一个模板。

    但杨天风内心一直存在的隐忧却不在这里,而在于国家的将来,在于他,和追随他的团体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只是杨天风个人,还有他的家人,他自然有办法趋利避害,但他还想着尽力为国家、民族,为他周围的人,找寻到更美好的将来。

    中国适合怎样的发展之路,怎样能避免那几十年偏离的蹉跎岁月,这便是杨天风要写这本国路的真实想法。

    国路,国家发展之路。主要是美国、德国、苏联、英国的,还有一两个新兴国家的。这本书更多的是想一种客观态度进行叙述和介绍,也有评论和比较,但其中所占篇幅不多,更多的则是对各国发展模式和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于各国将来发展的预测。

    如果说美、德、英这三国的发展能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寻取总结的话,对苏联发展的历史的回顾和披露,则是令人惊诧的,但却是资料翔实,论据充分的。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之前,集体农庄、工业化发展、消灭私有制、大规模清洗、对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