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233部分

抗战惊雷-第233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多田峻的策略过于谨慎保守,那就有失片面。尽管很多历史记载都说他在华北并无建树,以至最后被冈村取代,黯然归国。而实际上,冈村能在华北给抗日武装以沉重打击,取得的成绩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多田峻的积累和经营。

    首先是多田峻发动了中条山战役,击败了几十万国*军,从而解放出至少三个师团,使冈村有了足够的机动兵力;其次是他大力推行的“囚笼”、“强化治安”、“蚕食”,限制了抗日武装的活动空间,并使华北日军处于很有利的战略态势。

    以冀中为例,到一九四二年,敌人占领了冀中的全部县城、多数的大镇。除此之外,还建了一千七百多个据点与碉堡,据有铁路一千五百多里,公路一万五千六百多里,挖封锁沟、筑墙八千多里,用这些,把冀中切割成两千多个纵横不过几十里的小块。

    正是处于这种有利的战略地位,冈村宁次只调动了有限的兵力,便取得了“五一”大扫荡的成功,完全占领了冀中这个华北大粮仓。

    但多田峻所实施的战略战术也有其缺陷,那就是耗时长、见效慢,甚至是不到最后的攻击,在表面上也看不出什么成绩。他被解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冈村接任之后,能够施展拳脚,与多田峻的努力却是分不开的。

    日军的先围战略,不能说是失误,只能说是形势使然,短时间内无法抽调出足够的机动兵力。再有一点,就是日军认识上的误区,低估了新七军的发展速度。

    鲁豫皖边区从建立到现在,借助于杨天风的先知先觉和左拉右揽,终于渡过了脆弱的幼苗期,在军、政都已经成熟定形后,可是正处于爆发期。

    等到多田峻的围困形成时,他会发现面对的将是更加强大的军队,原来计划中的三个师团已经不够用了。况且,杨天风还有对应之策,哪能坐等敌人的围困之势完成?

    身处战乱之中,担惊受怕,奔波躲避,人们自然会生出对安定生活的期盼。就算物质生活要匮乏一些,只要安全,只要心不累,人们也会极为向往。

    在这样的心理下,湖西地区迅速得以安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而gc*d在湖西地区所做的民众发动,也给各项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算是让杨天风捡了个现成。

    原野开始脱去枯黄的外套,各种植物吐出绿色的嫩芽。

    对春意反应最敏锐的,是杨柳。那一溜溜随风摆荡的枝条,露着淡绿,变得柔韧了。春野里到处都散发着被那雪水沤烂了的枯草败叶的霉味,融混着树木、野草发出来的清香。

    免费的“苦力”们又被押来了,挖坑沤肥、翻耕土地、开垦荒地、砸石烧窑忙碌的春耕开始了。

    姜俊凤今天特别高兴,但还强忍着,不想让别人看出她心中的喜悦。

    押着“苦力”来的竟是刘大川所带的一个连,除了看押、监督外,他们这些暂时没有战斗任务的驻防部队也要帮助群众修田耕种。

    分派这些士兵的时候,很有长工上市的感觉。起初还有些拘束,随着王桂花上前拉了认识的张二民,其他农民唯恐抢不到身强力壮的,也都手疾眼快起来。只有连长刘大川,看着是个官儿,没人敢抢他。

    姜俊凤也有些害羞,但她注意到了刘大川的目光,和她对了一下。那目光中似乎有说不清的意味,这让姑娘的胆子陡然大了起来。她走向刘大川,用试探的眼神看着他。刘大川含笑点头,终于让姜俊凤的心落到了实处。

    这是块户主逃亡撂下的半荒地,按照边区政府“不留一块荒地”的政策,被分给了姜俊凤家耕种。地刚刚由“苦力”们耕完,旁边还挖出了一个沤肥池,刘大川正把秸杆背来扔进池里,撒上石灰,再挖开灌水的口子。

    他工作得很急迫,外面的大衣和军装早就脱了,挂在旁边一根枣树上,还有他的驳壳枪。。

    ,

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历史之变() 
感谢乱舞风云11,无尘之珠,tesia255,我想远飞2012,启程…艳,51219195153563,亚布拉汉,第11号狙击手,好说先生,ha1846,就是铁血,lksos,青松远情,就来看看,徐小明1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

    “刘大哥,你干活儿可真内行。”姜俊凤捡拾着地里的石头,开口问道:“俺们这里从来没这样弄过,这个,这个肥料很管用嘛?”

    “管用,俺家里人说能多打三成粮食呢!”刘大川直起腰,说道:“在永城老根据地,人家早就用了,听那里的士兵说,要是从春耕就开始用,至少能比原来多五成。”

    “这么厉害?”姜俊凤表示惊讶,笑了笑,又说道:“估计是真的,要不你们咋吃三顿饭呢!”

    “当兵的吃三顿饭,老百姓嘛,只在农忙时这样吃。”刘大川很实在地说道:“其实,种地不光是沤肥,还有很多说道。你们村里有干部,他们肯定有安排,种什么,怎么种,照着做肯定没错。”

    春小麦与春玉米间作,春玉米套种夏大豆,冬小麦间作菠菜,收后复种玉米套种大白菜,土豆套种秋萝卜。按照土质的墒情,以及水肥情况,专区政府下属的部门已经依据杨天风提供的农业资料,逐步地将土地进行规划,给百姓提出建议。

    集约管理出效益,科学种植出产量,虽然有的种田模式并不稀奇,但施肥和田间管理,却是当时的落后农业所欠缺的地方。

    姜俊凤眨了眨眼睛,问道:“连种什么都要管?要是光种麦子,人口多的可吃不饱。”

    “只是建议,并不强迫。”刘大川解释道:“只要能保证交上公粮,种什么还是自家说了算。俺家今年就打算多种几畦菜,用船运到黄泛区卖,再往回拉鱼。一来一去的,算起来比种粮食赚得要多呢!”

    “你家里那块儿活得安生,听你说已经有半年多没打过仗,没跑过反了。”姜俊凤不无羡慕地说道:“不知道你们打下这里,以后还能不能让鬼子打回来?”

    刘大川想了想,说道:“这里还是比较安稳的,象单县、鱼台、金乡,暂时定为游击区,就不保准了。”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最安稳的就属老根据地了,俺家那地方也算。可要搬家落户,可是管得很严。除了军属,有知识的读书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一般人不好进。”

    军属啊?!姜俊凤轻轻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看了刘大川一眼。见他头上冒了汗,心中一动,掏出手巾递了过去,故意装出随便的样子,用随便的口气说道:“这么卖力气,谢谢你啊,给你擦擦汗。”

    刘大川接过熟悉的毛巾,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擦着汗,看着用石头垒地沿儿的姜俊凤,脸蛋儿被早春的寒风吹红了,乌黑的头发有几缕纷散下来,系着皮腰带,显出丰满的胸脯。

    对姜俊凤的感觉,开始他只是朦朦胧胧的。可自从在西高头村再次见面,一路走走说说,之后姜俊凤又到县城去见过他,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心里滋生出来了。

    那红红的脸蛋儿、柔柔的腰身儿,时不时地在脑子里晃,先是浅浅的、淡淡的,后来就越来越清晰,在悄悄地、甜甜地熨贴着他,让他觉得日子有了些特殊的滋味儿。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火烧火燎地睡不着,她就成了他的慰籍。时间长了,她在他心目中,已经有了丝丝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觉。

    正直直地望着,姜俊凤正好转过头来,目光又对上了,刘大川赶忙转开,动作显得局促不安。姜俊凤的脸似乎也更红了,转过头,却偷偷抿嘴笑了。

    好半晌,姜俊凤才开口问道:“你们,还招女兵吗?”

    刘大川愣怔了一下,如实回答道:“招啊,一直在招。医护、通讯”

    “俺说的是扛枪打仗的女兵。”姜俊凤笑着补充。

    “那,那可不招。”刘大川用力摇头,说道:“打仗有男人呢,女人——”他欲言又止。

    “你瞧不起女人。”姜俊凤露出不悦的神情,转身干活,不说话了。

    刘大川不知该如何补救,干起活儿来也没原来那么利索,半天才吭哧着说道:“俺不是那个意思,俺是,是想说”

    “知道啦!”姜俊凤笑了笑,又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俺没真生气,男人是比女人力气大,胆子大嘛!嘴上不服输,可心里也清楚。那个,你能帮俺报名参军吗,就是那个医护什么的。还有——能不能就在你们那个部队?”姑娘的声音小了,低下了头,最后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明显啊?

    民以食为天,军队更要吃饱,才有战斗力。

    除了军工等产业,杨天风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不仅是为了保证军队能吃上三顿饭,更有对历史上将要发生灾害的警惕和准备。

    四二、四三年河南大灾荒,这么大的事情,那么惨的悲剧,杨天风不可能不记得。

    现在增产增收,囤积储备,以及利用俘虏、发动民众,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是未雨绸缪,是趋利避害。同时,也是力争不要影响到那时候杨天风预期中的大反攻。

    在得到各方的情报,判断出日军的计划和动向后,杨天风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

    已经是三月份了,再过五个多月就是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新七军便又得到了乘势进攻的机会。而在这五个月中,只要顶住头几个月,青纱帐一起,日军的扫荡便要面对很大的困难。何况,新七军还有秘密武器没有使用,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而日军从抗战之初到最后失败,战力在不断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要顶住,要粉碎或迟滞日军的如意算盘,并不是全靠新七军。比如日军对鲁西根据地、冀南地区的进攻,就需要抗日友军的努力和奋战了。

    所以,对于八路军交换武器的要求,杨天风很痛快地批准。在湖西战役中缴获并修好的六门步兵炮、三百多发炮弹,以及一批弹药,使邻近的八路军部队有了遏制鬼子修路、筑堡、蚕食的武器装备。

    换来的回报除了钢轨、电线、粮食等物资外,还有八路军对湖西根据地的全面放弃。没有什么交接仪式,也没有什么协议,已经被压缩为“一弹穿”的小地盘,留之无益,反倒会成为与新七军发生冲突的因素。何况,杨天风并没有显露出要与八路军搞“摩擦”的迹象,反倒慷慨地给予了武器支援,这也算是八路军投桃报李的一个举动。

    华北的鬼子就那么多,尽管是暂时的,但多打掉一个炮楼,甚至多杀伤一个士兵,在杨天风看来也是有益的。别看影响可能很轻微,但很多轻微的影响累加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也会大起来。

    更令杨天风感到欣慰的是周边友军的变化,豫西的第三集团军、76师、骑八师就不用说了,武器装备在持续加强,部队的战力在不断提升;南面的大别山根据地在永城军工的大力帮助下,现在也能够生产制造地雷、手榴弹、飞雷炮、迫击炮和钢拳,并且有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修械厂。

    在整个抗战中,表现很突出的两大杂牌部队——西北军和桂军,就在鲁豫皖边区的周边,并为鲁豫皖边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帮助。对此,杨天风是感到很有幸的。

    如果再把视角放得宽广,便能看到整个国*军在武器装备上也有提高和进步。由于基础、规模、人才等条件的不同,大后方的军工生产能力肯定比边区要更强。钢拳、榴弹发射器、六零迫击炮、战防炮、仿苏制37mm高炮等等,由于边区军工的产能要精打细算,在某些武器的生产数量上,当然是大大落后的。

    显然,武器装备的提高,对于整个抗战都是有利的,都在改变着抗战历史。这在几次战役中便有体现,杀伤日军的数量,摧毁坦克的数量,都比历史上有所增长。无疑,这对于削弱日军的整体实力,或牵制更多的日军兵力,或增大日军短切突击的时间间隔,都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历史已经改变,这是确定无疑的。杨天风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时,也意识到他将逐步失去先知先觉的能力,至少国内抗战的一些大事件将有改变。所以,他对于运用这种能力为抗战作贡献,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枣宜会战,这场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此时应该已在日军筹划之中,但具体的布署还会与历史上一样吗?

    杨天风看着已经按记忆写好的日军的作战方针及具体布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