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38部分

抗战惊雷-第38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的血肉长城下嚎哭吧,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着千千万万的人在为国献身拼搏!

    “真好,唱得真好。”赵雨柔喃喃说着,握紧了小拳头,她也想猛喊狂唱,将胸中的激情发泄出来。

    杜梅英则微蹙峨眉,细细品味歌词的平仄句调,她从小便跟着父亲学四书五经,古文功底颇深。

    韩萍儿听不太懂歌词的意思,只觉得曲调激昂,让人觉得血液都冲到了脑袋上,浑身发热。

    “好,好歌,好词。”杜老先生听得断断续续,只是为了照顾女儿及赵雨柔的情绪,才勉强耐着性子,等听到了杨天风声情并茂的全曲,也不由动容,拍手大声叫好,“此歌真正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韵味。”

    杜老先生这一叫好,屋内的人便听到了,杨天风走到窗前,推窗一看,好家伙,这是教歌呢,还是开个人演唱会,啥时来了这么多人。

    “肖四,肖四。”杨天风大声喊道,这个不称职的家伙跑哪去了。

    “肖四说是去码头看看,少爷,您有什么吩咐?”后宅院门的一个士兵跑了过来,对杨天风说道。

    这小子,定是抽空去泡郑老成的那个小丫头去了,太不负责任了。杨天风翻了翻眼睛,摆手示意士兵继续去站岗,他转身对几个大学生说道:“散了,散了,有空再说,我来客人了。”说完,又对外面喊道:“老三,快请杜老先生进来,让人家在外面喝茶,岂不是慢客了。”

    老三,老三是谁?赵雨柔见歌停了,多少有些失望,根本没仔细分辨杨天风喊的是什么,韩萍儿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襟,提醒道:“三少奶,少爷叫你迎客呢!”

    啊,叫我呢?我就是老三哪?赵雨柔这才有些醒过味儿来,气得直翻愣眼睛,好吧,我忍了,看在你免费演唱的份上,我就当回老三。

    杜老先生和杜梅英走了进来,杨天风嘿嘿一笑,说道:“快请坐,杜老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我是一白身,怎敢劳动你这个大队长的尊驾。”杜老先生老实不客气地坐了下来,似笑非笑地打量着杨天风。

    “杨少爷的歌喉还真是不错,比唱戏的还要洪亮动听。”杜梅英笑道。

第七十七章 秉烛夜谈() 
“哦,嗓门是大了点,要饭都饿不死。”杨天风打了个哈哈,一一请坐,对赵雨柔说道:“烧壶水,你就领杜姑娘去睡吧!杜老先生这架势,怕是要跟我秉烛夜谈,抵足而眠了。”

    “臭小子,你说得倒笃定。”杜老先生听过一曲,对杨天风印象大好,笑骂道:“你晚上打不打呼噜吧,要是有这毛病,我可要落荒而逃了。”

    “杜老放心,小子睡觉可老实了。”杨天风坏笑着一指赵雨柔,“不信,您问我家老三。”

    赵雨柔立时被弄了个大红脸,狠狠地白了杨天风一眼,没好气地说道:“虎子领着个姑娘,可还在外面站着呢!”

    杨天风愣了一下,刚才匆匆一眼,确实没太看清都有些什么人,虎子是看见了,那个姑娘是谁?

    “那个姑娘就是虎子救上来的女子,叫珍姑,你是见过的。”杜梅英看杨天风的样子,善解人意地解释道:“看来是没找到她的亲人,那让她和我一起睡吧!”

    杨天风点了点头,想起来了,虎子不是对她有点意思吗,也不知道孟秋兰当没当好媒人。他推开窗子,将虎子叫过来,简单问了几句家里的情况,看没有要紧事,便让虎子暂去前院休息,明天再细谈。

    赵雨柔领着杜梅英走出屋子,将她和珍姑安排到偏房,萍儿也很懂事,给两个屋里都端了点心和茶水,又忙着去叫人烧洗澡水。

    屋子里只剩下杨天风和杜老先生,闲谈了几句后,杜老先生也不隐瞒,将来意讲述了一遍。

    “原来是这样,倒是不难办。”杨天风点了点头,杜老先生的想法是好的,想办事情就要有权,能指挥得动人,而且实现起来似乎也并不太困难。

    “就怕这个县长表面上给我这个职务,却暗中掣肘,处处刁难。”杜老先生不无忧虑地说道:“他现在要仰仗你,自然不会驳你面子,但难免不会认为你是在安插私人,和他争权。”

    杨天风摸着下巴想了想,这种担忧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杜老先生是出于赤诚,自己是出于公心,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这世上并不少。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杨天风伸手将自己写出的治水治沙的想法拿了过来,“这是我的一些新想法,再有您老的经验,咱们好好整理一下,明天我带您去拜会县长,让他看看您是有真才实学,并且是出于一片为国为民之心。当然,如果他真的象您想象的那样,明里笑脸,暗里下绊,咱们也不受这窝囊气。好歹我还是个区长,咱们就紧着自己的地盘施展好了。”

    在另一间屋子里,被褥已经铺好,杜梅英疑惑的目光始终在赵雨柔身上打转,后来实在有些忍不住了,轻轻地开口问道:“雨柔,你和他,那个,真成夫妻了?”

    啊,赵雨柔一时没反应过来,傻傻地看着杜梅英。

    “那个,我是想说,你是不是真的成了杨家的三少奶了?”杜梅英又换了种说法,希望能说清楚,没想到这样问更让赵雨柔不好回答了。

    赵雨柔连忙摇头,苦笑道:“不象你想的那样,其实,还和以前差不多,别听他胡说,我住这间,他住那间,打不打呼噜,我哪知道?”

    杜梅英很知趣地不再追问,让珍姑先休息。她还是惦记老爹,便又在赵雨柔的陪伴下,回到了灯火通明的杨天风住处。

    屋内老少两个人正说得来劲,见到她们进来,只是抬眼看了看,便继续讨论。

    “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这是没错,可种什么树,这可是有讲究的。”

    “对呀,要种就种速生树种,泡桐就不错啊!”

    “我在任黄河水道官员时,确实见过这种树木,大叶,树荫非常遮光。育草封沙,这也对,如果选好草种,养牛养羊养兔子,也有了草料。”

    “还是杜老想得周到,关键是黄水退后,要组织人力疏通河道,修筑堤坝,防备明年汛期再发大水。而且这土地也要改造,把泥土翻上来,把黄沙压下去。多施肥,改种耐碱作物,象豆科作物、麻类、地下结实作物等,边利用边改良。不管怎样,能收获一些,就多一分信心,多活几个人。”

    “嗯,你写得虽然简单,象顺口溜似的,可仔细推敲研究下去,都有文章,很好,很不错。”杜老先生赞扬着,伸手将文稿递给杜梅英,“梅英,你看看,然后咱父女熬熬夜,细致的整理出来。”

    “我看也不用这么辛苦。”杨天风劝道:“后天再去拜会县长,也是可以的。”

    “夜长梦多,还是尽快弄出来为好。”杜老先生谈兴正浓,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继续和杨天风探讨起来。

    杜梅英接过文稿看了一遍,上面都是一些简短的话,什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什么“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还有“挖塘蓄水养鱼,堆埂围田种稻”等办法,虽然有些她不是很懂,可也为杨天风的开阔灵活的思路感到惊讶。

    杨天风见杜梅英只是看了一遍,便坐到桌前,提起毛笔,刷刷地写了起来,一色秀气的蝇头小楷,不禁赞叹道:“杜姑娘真是才女,只看了一遍,便能落笔如飞,难道是传说中的过目不忘?”

    杜梅英淡淡一笑,谦虚道:“过目不忘不敢当,只是年轻记性好罢了。”

    杜老先生捋着胡子,一副得意的神情,颇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而感到自豪。

    几个人说话,倒是冷落了赵雨柔,她走也不是,不走也没事干,听到杨天风夸赞杜梅英,看着杨天风眼神中的钦佩之意,心中竟有些许酸意。

    “雨柔,忙了一天,你的身体又没大好,早些休息吧!”杨天风柔声说道。

第七十八章 缝衣,统制() 
虽然听起来有些肉麻,但此时却多少减轻了赵雨柔的尴尬,她也就没那么大的反感,冲众人笑了笑,她抱歉地说道:“杜老先生,杜姑娘,你们也早些休息,我先回房去了。”

    “三太太请便。”杜老先生点了点头。

    “赵姐姐慢走。”杜梅英也回了一句。

    赵雨柔刚走了两步,杨天风突然说道:“雨柔,你会不会针线活儿?”

    “怎么了?”赵雨柔停下脚步,不解地问道。

    “呵呵,练兵时动作太大,把衬衣的线给挣开了。”杨天风指了指墙上挂的衣服。

    说实话,赵雨柔是真不会,她的家庭,她的教育,可不是象传统女性要学女红的。听到杨天风的话,她有些为难,犹豫着。

    “赵姐姐要是太累,就取些针线来,我给杨队长缝上两针。”杜梅英好心地给她解围。

    可这次杜梅英的善解人意,却让赵雨柔很不舒服。凭什么我处处不如你,又是才女,又过目不忘,还会针线活儿。

    好胜心占了上风,赵雨柔微微一笑,上前将杨天风的衣服拿在手中,有些不示弱的说道:“这种事情怎好麻烦杜姑娘,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这点时间我还是有的。”

    杜梅英脸一红,她是无心之语,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赵雨柔的话中却不无提醒,人家男人的衣服,自己一个大姑娘来缝补,确实不太合适。她赶忙低头写字,将这尴尬遮了过去。

    赵雨柔赌气揽下活计,面色不悦地回到了自己房内。韩氏母女听到门响,从小套间里走出来相迎。

    “大姑,给我找针线,我要做活儿。”赵雨柔没好气地将杨天风的白衬衣扔在椅子上。

    “针线,有,马上就拿来。”韩大姑赶紧回屋取来。

    赵雨柔摆弄着针线,干咳了一声,说道:“大姑,萍儿,你们去睡吧,我一会儿就忙完了。”

    “让萍儿陪您吧,三少奶。”韩大姑起身说道:“让您一个人做活儿,我们都去睡觉,也太失礼了。”

    等韩大姑走后,赵雨柔笨拙地穿针认线,拿起衣服,又皱眉抱怨道:“臭男人味。”。

    萍儿偷笑起来,看着赵雨柔粗针大线地缝补起来。几天来,萍儿贴身照顾,两人的关系亲密起来,赵雨柔倒也不怕在萍儿面前丢丑,而且萍儿的话少,也不怕被宣扬出去。

    哎哟,赵雨柔苦着脸抽回了手指,一滴血珠沁了出来。

    韩萍儿赶忙抓过赵雨柔的手,将被扎的手指含在嘴里吮了吮,安慰道:“没事了,看,血不出了。”

    赵雨柔嘟起嘴,耐着性子又缝了起来。不一会儿,又是哎哟一声,这回自己把手指含在了嘴里。

    “刚开始都要扎手的,练多了就好了。”萍儿安慰道。

    “不干了,不干了。”赵雨柔生气地将针线一甩,走到床前,脱衣睡觉。

    韩萍儿无奈地摇了摇头,将针线和衣服收拾好,转身走到了外间屋,在灯下把赵雨柔缝的线拆下来,细细地补了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控制资源,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从好的方面来看:实行“统制”成功的度过抗战初期孤立无援的局面,保证了战争的基本需求,最后拖跨了日本侵略者。

    特别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最基本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从不好的一方面讲,经济统制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内部整肃管理,且政府官员不能有效的自律,这种政策就会成为他们利用手中职权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大发“国难财”的致富手段。

    杨天风无法改变可能出现的这样的结果,他只能寄希望于在本县尽量少些无良的贪官,在自己管辖的区里能做到相对的干净。因为洪水,因为战争,统制是必须实行的,这是唯一的办法。

    政治上的事情他尽力去做,使之能向好的一面发展。军事上的,他投入了绝大部分的精力,招兵,训练,整天整天地泡在军营里。一晃就过去了十几天,招兵的人数很快突破了六百,他要出城的时间也越来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