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48部分

抗战惊雷-第48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事实就是事实,几个民愤极大的伪官和皇协军军官被砍了头,血淋淋的脑袋挂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身穿国*军军装的士兵设岗放哨,几面膏药旗都被扯了下来,抛在地上任人践踏。

    安民告示、招兵告示张贴在镇子的几个路口,随着集市上百姓的离开,国*军光复黄口镇的消息很快就会传播开来。

    对此,杨天风知道是无法避免的,也没有刻意去封锁。县城里有几百皇协军,还有一小队的鬼子,其他地方则都是小股伪军。如果前来剿杀,势必以县城的敌人为主力。

    对此,杨天风已经依据地图和打探的情报,推演过多回。据镇而守,显然是下策。就算自己的部队在火力上并一定比敌人差,但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最是损失有生力量,在初期是他极力要避免的。

    攻打黄口镇,杨天风是出于三个考虑,一个是扩大影响,诱出县城里的敌人;二便是从这个大镇夺取给养,为部队进入芒砀山打下物质基础;三是要招一些本地兵,他们熟悉地形地势,可是活地图呀!显然,这三个目的眼看就都达到了,而且非常的顺利。

    烛火明亮,杨天风摸着下巴仔细研究着地图。芒砀山位于安徽砀山县与河南永城之间,镇域绝大部分是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芒山、保安山、铁山角、黄土山、铁角山、磨山、陶山、马山等组成芒砀山群,约占全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黄口镇就处于群山环绕之中,地形属平原中的低山丘陵。

第六章 任命新镇长() 
真是个好地方啊!杨天风将头仰在椅背上,微微闭上眼睛,轻轻叩击着扶手,这里自然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能为部队提供可靠的后勤补给;地形多变,群山环绕,又为游击作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位于豫皖苏鲁四省交界,这样的边缘地区历来都是政治、军事的薄弱地带,更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好地方是好地方,但要扎住根,立住脚,还需要经过激烈的战斗,而且这战斗将来得很快。但这不也正是自己所期盼的吗,趁武汉会战正打得如火荼的时候,全力开拓根基。等到鬼子开始巩固后方的时候,自己羽翼已丰,那时候才是真正较量的开始。

    敲门声响了起来,吴元生走了进来,笑嘻嘻地将清单递给杨天风,说道:“从张家抄出来的东西,嘿嘿,咱们发了一笔财,大半年的军饷够了,粮食也能吃上几个月。”

    杨天风粗粗看了一遍,放在桌上,指了指椅子,示意吴元生坐下,沉吟了半晌,缓缓说道:“小吴啊,我想让你担任镇长一职,却不知你愿不愿意?”

    吴元生愣了一下,沉思起来,这镇长说大不大,可这是出征以来杨天风委任的第一个地方官员。而且黄口镇是将这支部队的活动中心,给养补给基地,地位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水涨船高,如果杨天风连战连胜,势力扩大,那自己作为“从龙之臣”,就会从镇长一步步高升不止。而且相对来说,当地方官,安全性要比在军队里高很多吧!

    “杨队长既然信得过在下,那我一定竭尽全力。”吴元生思虑已毕,慨然答应下来。

    杨天风点了点头,吴元生在军事上造诣有限,但把心眼用在那些惯于两面三刀的地方势力上,应该还是可行的。不过,他还是要提醒一下,以防吴元生在工作上出现错误。

    “拉一批,打一批,这是百试不爽的统治手法。”杨天风给吴元生倒上杯茶水,语重心长地说道:“天下太平时,利用士绅统治百姓;天下战乱时,便要改弦更张,不可照搬照用。我们倚仗着军队,而军队中的士兵,又多是穷苦出身。而且日后征兵扩军,也离不开百姓。至于那些富商地主,说实话,他们多数都靠不住,为了自己的家产,他们惯于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长官所言极是。”吴元生喝了口茶水,赞同道:“越是有钱人,就越是怕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倒是老百姓更敢拼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无情最是——”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遇外敌,屈膝投降、谄媚投敌的却多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学之士。血性,似乎与拥有的知识成反比。这种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杨天风也有些不解,难道读书能把骨头读软,或者说是中国的教育天生便具有这种毒害的奇特功效?

    “无情最是读书人。”杨天风笑着补充道:“其实也不尽然,你不也是读书人嘛,看事情,千万不要钻了牛角尖。

    “呵呵,那倒也是。”吴元生无意中把自己也绕了进去,颇有些尴尬。

    “对老百姓好一些,但不可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感到有奔头。”杨天风继续说道:“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是最知道感恩的一群人。”

    杨天风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但他也不会顶着“为国为民”之类的光辉牌子,然后拍拍人家的肩膀,就让人家去慷慨赴死,他却心安理得。

    人们之所以聚集在你的周围,往高处说是因为希望你可以带领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往低处说是因为他们希望可以得到支付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而最好不是用空口白话来蒙人。

    一个领导者可以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但对于升斗小民来说,他们要吃饭,要生活,那么只有眼前利益才能让他们满意。别骂他们没有高尚的爱国心,没有伟大的民族情。**************,每当国家沦丧,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多是那些目不识丁的淳朴百姓。

    所以,杨天风不光要自己的士兵得到实惠,还要让自己地盘内的百姓也得到好处,这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这种比较重视物质激励的想法和考虑,是杨天风受到后世的影响,但却往往和当时很多人有着冲突。

    吴元生知道杨天风越是交代的多,表明对他越信任,所以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不无担心地问道:“如果日本人攻击咱们怎么办?咱们能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得心里有数不是,要不吹出去的大话,可是不好收啊!”

    “这确实是个问题。”杨天风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在我看来,老百姓不会苛求军队与鬼子死磕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安全,但我们的确需要有切实地保护民众的措施。比如说布置层层叠叠的哨兵;发现敌人出来扫荡,就通过点火放烟等手段报信。并且不是光顾自己逃命,而要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疏散避敌;军队也尽量迟滞骚扰日军的进犯,为老百姓赢得必要的逃跑时间。”

    在抗日战争中,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的军队很多,国民党部队的人数在起初数量很大,但坚持到最后的却并不多。排除其他因素,对于民众的不重视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而在这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则做得很好,尽管他们并没有实力与鬼子进行硬碰硬的战斗,但采取的各种措施依然让老百姓没有多少怨恨。

    “我明白了。”吴元生不是个笨人,杨天风的话对他启发很大,他也渐渐摸到了一些杨天风的思路,心中暗自欣喜。

    “明天你就走马上任,管好咱们的第一个占领地。”杨天风勉励道:“慢慢再物色些年轻人当帮手,他们有冲劲,敢作事。”

    “好,我马上回去,写些东西,明早请长官过目指正。”吴元生站起身,很谦恭地告辞而去。

第七章 勘察战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根草也有它的价值。杨天风一直就信奉这样的信条,在他眼中,就连汉奸也可以起到警诫世人的作用。

    黄口镇被占领的消息很快就会传进城里,鬼子和伪军的报复为时不远。杨天风将地方事务交给吴元生,可以专心于军事。

    天刚蒙蒙亮他便带着一个中队向西南方向出发,那里有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是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他初步预定的大战之地。

    日近中午,部队终于来到了山下。正是中午酷热难当之时,潺潺小溪却让人享受到幽静、芬芳和清凉,鸟雀在林间啁啾鸣啭,小溪的叮咚是一曲最美妙的沁人肺腑的歌。士兵们飞跑上前,用手掬饮甘泉,把头钻在水中,欢乐地洗涤着被汗垢浸蚀的肌体。

    杨天风没有休息,在向导的引领下,带着几个人开始登山,他必须掌握这里的地形地势,才能将设想更贴近事实。

    芒砀山西峰,当地群众称之为张飞寨,西峰内外两道寨墙,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垒砌而成。外寨墙残高一米,宽一米余,南北长两百五十多米,东西宽约二百米。外墙西侧有“张飞饮马泉”,常年不涸。寨内中心为一摩崖石刻,正楷、字迹模糊,唯“考知政事”和“至元十三年十二月”等字可见。山寨大门南地势平坦,为张飞校兵场,内有一石眼传说是张飞插战旗用的。

    听着向导的介绍,杨天风站在山顶举目眺望。山犹在,人已逝。丛林莽莽,山峦起伏,似乎还能听到鼓角铮鸣和铁甲兵器的碰撞之声。

    不是在秀美的景色面前,不会进入意境,有心旷神怡的感觉;不是看见一派夕阳血红,不会有人生苦短的感悟;不是面对辽阔无边的海洋,不会有浩瀚的情怀;不是纵马奔驰,就不会有尽情奔放的长啸,人的感觉往往因环境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如画江山,豪杰无数,大好河山怎能任倭寇践踏?横扫强敌,傲视天下,方是男儿本色。杨天风举起望远镜四下瞭望,观察着周围的山势地形,由衷的发出了感慨。

    山下便是前往县城的必须之路,从狭沟入山,全长约三公里,沟深二十至四十米,宽十至二十米。沟左侧是高地,势如峭壁;沟右侧状如刀削,上沿与沟底平行。沟的出口处,左侧山势平缓,右侧是一片面积极大的柏树林。

    这三公里地段倒是非常适合于打伏击,地形狭长,沟深路窄,地形非常险要。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发扬火力和展开突击,进入的部队则无法展开,不能守也不能攻,如钻入风箱里的老鼠。

    杨天风思路斗转,又缓缓摇了摇头。正因为这地形仿佛就是老天为打埋伏准备的,所以敌人必然会小心谨慎,成功率反倒不会太高。

    那片柏树林不错,林深叶密,藏在里面几百人也不易被发觉,而且更适合狙击手躲在里边发挥作用。如此大的林子,回旋藏避,设陷阱、埋地雷、打冷枪,足够让敌人头痛的了。

    再观看远处的地形,杨天风更觉心喜。相距不远的三道山梁,南边通向一个圆形的小谷地,中间的通向一座石山,北边的则不知通向哪里。据他的观察,如果从石山顶上到达小谷地,可能只好绕着走,不能直接扑下来。

    “那边的山梁你走过没有?”杨天风将望远镜递给向导,指点着问道。

    向导小心翼翼地接过望远镜,学着杨天风的样子凑到眼前一看,吓了一跳,差点把望远镜给摔在地上,亏了杨天风手里还抓着望远镜的皮带。

    “不要怕,望远镜,俗话说的千里镜,能将远处的东西拉近,看得更清楚。”杨天风和颜说道。

    哦,哦,向导再次拿起望远镜,顺着杨天风指的方向仔细看去,嘴里说道:“啧啧,看得可真清楚。长官说的是那几道山梁吗?我知道那地方。”

    “是啊!”杨天风说道:“那个小谷地,从旁边的石山上能直接下去吗?”

    “不能,不能。”向导摇着头说道:“从山上是下不去的,只能绕着走。那里还有座古庙,好几年了,也不知道那老和尚还在不在了?”

    “很好。”杨天风畅快地一笑,拿过望远镜,说道:“咱们先休息一下,吃过饭再去那里看看。”

    一个想法已经浮现出来,但还要经过实地的验证和补充,在没有确定之前,杨天风是不会说出来的。其实他心中一直有着隐忧,初期可能还看不出来,越往后,随着部队的扩大,缺乏军事干部的缺陷就会表现得越明显。

    现在,他手下的军事主官,并没有哪个经过正规的军事院校的培养,连陈大龙在内,都缺乏军事素养,他们有的只是对杨家的忠诚,对他的绝对服从。

    杨天风对此暂时也是无可奈何,布置任务时他特意说得清楚,讲得详细,就怕这些军官听得一知半解,最后误事。现在还只是简单的战斗,以后复杂的,大型的肯定会有,那时候死板教条就不行了,对于军官的军事素质和临变能力绝对是一个考验。

    重重绿树遮掩着小溪,小溪的叮咚是一曲最美妙的沁人肺腑的歌。这小溪的响声是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