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惊雷 >

第70部分

抗战惊雷-第70部分

小说: 抗战惊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微型地雷,虽然不能杀死敌人,但是脚伤会影响敌人的行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的搀扶和照顾,直接影响了战斗力。倘若是一次侦察行动的话,这一枚子弹雷就可让行动失败。虽然是小小的一枚子弹,但是运用得当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

    杨天风所弄的便是这种简陋的,有些象小孩过家家似的东西,钉子、子弹、泥土、木板,可现场不能来试验。总不能豁出谁的脚底板,去穿个洞吧?

    “长官,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满脸胡茬的郑冉是搞机械的,看了图纸,他便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是不是鬼子踩上去,击发子弹,打伤他的脚?”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杨天风连连点头,笑道:“果然是行家,一看就明白了。我想让两位琢磨一下,制造出大量的成品,让战士们们拿来就埋,省时省力。”

    子弹雷诞生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英国和苏联都生产过这种微型地雷。但现在,起码在中国,却还没有正式露面。当然,知道了原理,对于专业人士便不再是困难的事情。甚至用钉子、木头等材料也能做出山寨版来。

    郑冉看着图纸,说道:“这张图纸已经很详细了,一部分是外壳,内部是空心的,类似于枪枝的击发结构,可以装上击针、击针簧和一个简单的保险;另一部分就是子弹。只要原料充足,我看不是什么问题。”

    “那就要辛苦二位了。”尽管制造出来的子弹雷与真正工业化生产的会有不小的差别,但杨天风还是敬佩地再度竖起大拇指。

    杨天风他们回来已经好几天了,简单的休息过后,他又忙碌了起来。有了孙先生这个化学专家,他要建一个炸药车间;地雷嘛,用黑火药那是没办法,只有新式炸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鬼子;有了郑先生,他心里的一些奇思妙想(都是剽窃后世的物品)就能更快地变为实物。

    “我尽快弄出来。”郑冉很简短地回答道,只有涉及到专业问题,他的话才会多一些,平常倒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对了,还要劳烦二位,生产一些外壳不是金属的地雷。”杨天风弯腰从地上拾起块弹片,摆弄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道:“用陶瓷和玻璃的不知行不行,鬼子的探雷器怕是也无能为力吧?”

    孙先生和郑冉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这杨长官年纪虽轻,心思倒缜密。虽然见面不多,可杨天风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刚刚深入敌后,大获全胜的事迹,还是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这倒是容易,瓷瓶子、陶罐子都可以用,不够的话,小土窑也可以烧制。”孙先生推了推眼镜,说道:“杨长官,你还有什么要求?”

    “要求很多呢!”杨天风笑道:“可饭得一口一口地吃啊!二位不必着急,慢慢研究,逐步改进,兵工厂的设备还要添置,原料还要搜集,以后才是二位大显身手的时候呢!。”说完,他笑着伸手作了个请的手势,“我作东,咱们去吃大餐,算是补上所欠的接风宴。”

    酒是男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在酒桌上谈事情,往往显得更加融洽和谐。孙伯言与郑冉虽然不擅酒量,但杨天风也不是要一醉方休。

    对于杨天风,这两位专家的印象相当不错。年轻、有朝气、爽快,而且还少了些年轻人的毛躁,安排事情很是缜密细致。而且,这位长官似乎还涉猎颇广,连机械、化学等方面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虽然说两人敢留在沦陷区来,就不是为了安适的生活以及金钱等浅薄的利益,但杨天风基于后世的理念,还是尽量给两位专家最好的待遇。

    边吃边聊,不知不觉便谈到了武器方面。现在这个时候,抗日、打仗是主题,自然很容易便拐到这上面。从地雷、子弹雷说到了重迫击炮,又说到了枪枝的优劣和兵工厂的细划隔离,以及部分采取流水线生产的问题。

    杨天风突然拍了拍脑袋,想起了什么事情,说道:“孙先生、郑先生,你们听说过消音器或者减音器没有?”

    “消音器?减音器?”孙先生轻轻摇头。

    郑冉猜测着说道:“听这词的意思,是不是消灭声音,或者减弱声音的东西。”

    “对,就是这么个东西。”杨天风进一步解释道:“套在枪口上,打枪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小,让敌人不易察觉。”

    孙伯言轻轻摇了摇头,望向郑冉,说道:“你留过学,听说过这东西嘛?”

    郑冉再次挠着头发,一些细碎的东西纷纷落下,杨天风立刻决定不再去夹他面前的菜。

    “我在美国的时候,倒是听说过偷猎者似乎有这么一种东西,能使枪声变小,以免被发现。”郑冉若有所思地说道:“但我没见过实物,想造出来,恐怕不那么容易。”

    “这个不急,能造出来更好,造不出来也没关系。”杨天风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不在意,转而说道:“郑先生,你见没见过那挺高射机枪吗?如果加以改造,能不能发射榴弹?”

    “见过。只是这榴弹,恐怕不行吧。不过,这想法倒是——倒是很有创意。”郑冉不好意思说杨天风是败家子,干笑了一声,敷衍道。

第四十七章 军工武器(求收藏)() 
今天第二更,求收藏啦!

    *******************************************************************

    杨天风也很郁闷,他的原来想法是好的,可后来一想,如果改造成大口径狙击步枪,那后座力实在是过于惊人,即便是垫上厚垫,依然无法承受。,。如果改造成榴弹发射器呢,也好象挺困难。

    “这枪是好,可惜后座力太大了。我倒是有些想法,就得麻烦郑先生了。咱们先制造出消音器再说。”

    郑冉眨着眼睛想了想,并不敢打包票,而是留有余地地说道:“我试试吧!不过可不保准。”

    “不是试试,而是一定能做好。因为——”杨天风呵呵一笑,手指转了个圈,含糊地说道:“图纸很快就有,按图索骥对郑先生来说没有困难,甚至一天就能造出好几个。”

    图纸?郑、孙二位很是疑惑,可杨天风已经绝口不提,而是岔开话题,又开始说起榴弹发射器和重迫击炮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曾在27毫米信号枪上加折叠枪托,抵肩发射小型定装式榴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军使用了m79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其外形与结构很象猎枪,亦称榴弹枪。

    从制造工艺上看,榴弹枪可以采用类似掷弹筒的高低压发射技术,既使火药充分燃烧,能量得到较好的利用;又能使发射筒内压力较低,降低生产要求,甚至可用轻金属制造,以减轻重量。

    所以,拔术的困难在于定装榴弹的制造,要求比较精细的机械加工,但也不是不能解决并克服的困难。

    而部队一旦装备了这种重量轻、后坐力小,还能抵肩射击,且曲平两用的武器。也就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间的火力空白,战力能得到很大提升。

    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日军使用的非常广泛,装备量也很大的步兵支援武器是掷弹筒。通常,每个步兵小队都编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两具掷弹筒,每个中队共装备六具掷弹筒,装备量与轻机枪相同,由此可见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

    尽管日式掷弹筒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是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更依赖操作手的经验和水平。且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精度和威力也逊于迫击炮。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所以,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

    而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因为技术、生产水平有限,也就缺乏创新和超越的能力和思路。最常用的办法便是在日式武器的基础上研制同类武器,以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

    掷弹筒因其生产制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无论是国民政府的兵工厂,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小作坊,都进行过大量仿制,并装备部队。

    没有过多选择自然是上述的情况,但杨天风却想着直接超越,抛开掷弹筒,直接装备单独的榴弹发射器。无论从携行、使用,以及射程、射速、威力,40毫米的榴弹发射器应该都能完胜日式掷弹筒。

    原理讲得很清楚,比较类似于当时的枪榴弹(超口径、步枪使用空包弹发射)和掷弹筒(高低压原理)的结合。孙、郑两位技师自然听得明白,等到图纸到位,要制造出来是很有把握的。

    按照现在兵工厂的技术能力,要解决从无到有是困难不大的。但要实现质量、数量的大突破,实现大量装备军队的目标,则不是那么容易。

    至于重迫击炮,杨天风则提出了两种规格:一百毫米和一百二十毫米。这已经是人抬肩扛的极限,再增加口径已经不现实。

    按照杨天风脑中的资料,如果100mm或120mm重迫击炮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使用远程装药的炮弹,在射程上便可以和日军的主力火炮——四一式75mm山炮(射程六千米)相抗衡,且超过了大多日军联队级火炮。而作为间瞄火力,或许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其实对于杨天风来说,制造出新武器固然困难,培养训练出使用新武器的技术兵种却更令人头痛。

    以当时中日两国的炮兵为例,技战术水平的差距并不比装备上的差多少。日本炮兵虽然在列强中处于垫底水平,但是已经具备了间接瞄准图上作业能力,可以通过前方观察哨观察目标,在地图上找到目标的坐标点,通过无线电将目标位置报告炮兵部队,而炮兵部队不需要直接观察目标便可以通过在地图上计算作业,直接射击。

    而中国炮兵,直到一九五零年,实际上还是以视野内直瞄射击为主。抗战期间,也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掌握了日军一样的间接瞄准射击能力。中**官大部分看不懂地图,更不要说士兵的文盲程度。所以,很难组织起具有测距、地形测绘和地图判读能力的炮兵观察哨。

    炮兵部队不掌握间接瞄准能力,在作战中是非常致命的。这意味着中国炮兵只能打击预先标定地域,很难对付在另外方向出现的日军部队,而在进攻中也难以组织有效的徐进弹幕配合步兵进攻。

    所以,杨天风对知识青年的渴求是超乎寻常的。不仅把部队中的小学毕业或接近小学毕业的战士都集中起来进行培养,还通过各种渠道招揽。至于军队中的文化学习,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难以造就出合格的知识青年的。

    而兵工厂则将是杨天风成就事业、大展宏图的物质基础,是他最重视的地方之一。

第四十八章 萧县宫本;特种部队() 
今天第三更,求收藏啦!

    感谢山外还是伤,左飞右飞,摩人,取名难1985,书友。。。,今晚不急睡,阿1来,简氏朗读者等书友的打赏支持,祝朋友们幸福快乐。

    *******************************************************************

    就现在而言,卧虎岗的兵工厂不断招收工人,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熟练,已能日产霰*弹枪三十枝(钢材稍差,枪管壁厚超过六毫米,稍有些笨重);芒山的分工厂现在也能制造手榴弹、生产复装子弹,还按照杨天风的图纸和指点,制造出了反装甲武器的样品,各种类型的地雷也不在话下。

    永城地区不仅有十余处煤矿(储量丰富,资源可靠;煤层赋存稳定,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以低变质无烟煤为主,煤质优良),还有铁矿两处,分布于侯岭乡大王庄附近。

    凭着杨天风头脑中的知识,这些资源无疑将为军工生产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炼铁炼钢,只不过是多费些时间和人工罢了。

    不仅如此,永城地区还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土和膨润土矿,分布于包括芒山镇的僖山、陶山、夫子山、保安山,条河乡的鱼山、周山、徐山、邵山和候岭乡的柏山等地。

    钢筋、水泥,这也是战略资源啊!虽然现在还只能专注于相关的军工生产,但以后呢,发展起来也是相当有价值。

    当然,杨天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