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顺皇朝 >

第427部分

大顺皇朝-第427部分

小说: 大顺皇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刚从温柔乡,什么都不用做的皇宫出来,年纪小小的陆厚旭怎么习惯得了?

    哭了几日后,陆承启在晚上亲临了一趟皇家大学,跟陆厚旭彻夜长谈了一番,他才决意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两年多下来,他已经可以生活完全自理,蒙学成绩也不见得比任何人差,甚至还在蒙学休假的时候,向韩凤儿请教武功,勤练不辍。到了今年,更是去皇家军校,向王韶讨教怎么打仗了。

    有个如此懂事的儿子,陆承启心下宽慰,想着把大顺的基础打好,就能做一个清闲的太上皇了。

    这事满朝文武都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瑾萱也知道,但她不服气,为什么陆厚旭可以,陆惟就不行?大家都是龙子龙孙,凭什么他一出身就要输上一头?

    所以瑾萱看到陆惟鼓搞玩具,每每都怒不可遏。只是小孩在三五岁,最是叛逆,加上陆惟受到的宠爱一点都不比陆厚旭少,脾气更是倔。这不,气跑了三个老师,陆承启的面子都落得精光。

    但陆承启还是不以为杵,告诉陆惟,杂学并非没有大学问,努力走下去,成为一代大家,则天底下人就正视杂学了。

    陆惟正是受到这样的鼓励,更是沉迷在各类杂学之中,除了识字、陆承启规定要学的《论语》课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昏昏欲睡,以实际行动对抗淑妃瑾萱。

    其实这时候只有秀才这类读书人会酸上两句杂学,说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语句之外,不论商贾走贩,都对真正有本事的杂学工匠礼敬有加。这些工匠,凭着自己的技术,竟也能获得大顺官方承认的“专利”,遗馈子孙五十载,财富也不见得比人家少了。商贾走贩,每每都要向这类工匠低头,才能得到技术授权,制作贩卖各类制品。

    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气,大顺的各类技术蓬勃发展,竟有一日千里的盛况。

    不是汉人不聪明,只是聪明没用对地方。这是陆承启的感慨,连杂学都能赚钱了,那读书做官的人会少吗?并不会,第一批蒙学的成果出来了,竟然培养出了更多的举子。每隔一年的乡试,都涌出更多的举子;每隔两年一次的省试贡院大考,也要增派礼部阅卷人手。科举一途,更是让无数寒门子弟,能真正地出人头地。毕竟大顺的经济繁荣,官员的俸禄也水涨船高,绝对能保证一大家子的生活,而且还是月俸。

    帝国变得这么快,不跟上潮流,怎么能做储君?陆承启让陆厚旭去读蒙学,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朝中大臣都知道预定的太子在长安读蒙学,可大家都没宣扬出去,陆厚旭也像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在蒙学里结识了不少朋友,甚至还去到这些朋友家做客。读蒙学的,一般都是家境不太好的,再加上陆厚旭被周芷若、韩凤儿自小潜移默化的良善,亲眼所见贫苦人家是怎么生活,深深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为此还特地请教过陆承启。

    陆承启是这么说的:“厚旭,正如你所看,大顺虽然强盛,但一样有穷苦百姓;长安虽然繁华,但也有百姓挣扎在底层。你爹爹虽是皇帝,对此也只能尽量保证他们的温饱,却无力让每个人都富足。因为要改变这个状况,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而是两代人,三代人共同努力才行。你爹爹已经为你铺好路了,你只需学到了圣贤道理,治军道理,善待百姓道理,日后就能成为一代明君。做了明君,那些穷苦百姓才有盼头;如果做了昏君,那底层百姓,就只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还揭竿而起,造大顺的反了……”

    这番话鞭辟入里,对陆厚旭的影响很大。所以他迫不及待想学习怎么打仗,元正春节,蒙学放假,他便跑到了皇家军校,向王韶请教了起来。

    想到这里,陆承启笑道:“你厚旭哥哥不同,他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怎么能懈怠呢?他又要读书识字,明白事理,又要学习拳脚,强身健体,更要知兵识兵,懂得打仗……他不能像你一样,做个清闲的公主啊!”

    陆绣歪着可爱的小脑袋,说道:“那绣儿也要学习,爹爹教绣儿好不好?”

    “爹爹很忙,要不请个大哥哥教你?”陆承启一听,差点惹火烧身。陆绣想读书是没错,但缠着他教就有问题了。

    “是教弟弟的老师吗?他还真厉害啊,弟弟居然没气跑他!”陆绣一脸高兴地说道,“绣儿也喜欢那个大哥哥,讲故事很好听的!”(。)

    大雁塔拍**写真 美女一丝不挂尺度全开不雅照曝光!!关注微信公众号:meinvmo1(长按三秒复制)在线观看!

第八百五十七章:党争() 
陆绣口中的大哥哥,是去年的进士,从学于司马光。刘安世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刘安世之父刘航,进士及第,历任虞城、犀浦知县,终官太仆卿。

    刘安世小时候持论已有识见。刘航为河南监牧使时,文彦博在枢密院,有所闻见,每每叫来刘安世报告。刘安世从容不迫地说:“杨太师请求去相位,外面议论认为您将代替他的职务。”文彦博说:“杨太师败坏天下至于此,后继的人怎样有所作为?”刘安世拱手说:“安世虽然是晚辈,私下认为没有这样严重。杨太师的旧政,果真顺应人意而为人谋利吗?如果不是这样,您应除去所害,兴扬所利,这只是一瞬间的事而已。”文彦博默不回答,只是说刘安世不曾见过世面,但也赞叹他耿直敢言。

    其实杨道奇所做,不过是顺应官场形势而已,并非他本意。但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杨道奇往往就身不由己,开始为同党谋福利了。

    哪怕太祖一再严禁党争,可自大顺建立以文官为治国主体的体制后,党争何曾停止过?

    毕竟大顺的宰辅虽然权力削弱了,但好歹也是宰辅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在朝堂上绝对是大多数,因为失败的一方,不是遭贬就是流放了。

    朝堂斗争的残酷性也是一代帝王默许的。帝王之术,不过平衡左右而已。杨党上台,韩党下野,自然又有另一个新党兴起,还是元绶帝的亲自扶持的。不然你以为单凭一个倔老头徐崇光,能稳当在户部干了六七年?

    户部是国家钱袋子,如果落入杨党之手,肯定早就挥霍一空了。而徐崇光急着上位,不能做有损清名的事,肯定不会自掘长城的。所以大顺前几年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还能顺利运转,徐崇光确实出了大力。

    然而风水轮流转,杨党倒台后,新党上台,而后朝堂势力出于绝对真空期。

    无他,都被陆承启的屠刀杀怕了。

    想想看,自大顺开国以来,无不是优渥对待文官,鲜少有当众处以死刑的,大抵是要维护读书人的脸面。最多是贬低、充军或流放。可洪祥二年那一场血腥恐怖之日,直接将杨党宰了个干净,如此雷霆手段,哪个官员不是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哪里还有心思去党争啊!

    有道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新政稳定下来后,很多人便又开始抱团,谋取团体利益了。他们所谋,大多还是官员特权,或者是所有文官都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位置。徐崇光上任时,已经六十有五,他还能干几年?

    一时间,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党、韩琦为首的韩党,开始慢慢地积累势力,在朝堂上明争暗斗,无不是剑指内阁首辅之位。

    作为皇帝的陆承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争归争,只要不犯错就行了,要是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朝廷的利益,陆承启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当然,陆承启也不会再像以前那般直截了当,拿人下狱,罗织罪名然后判刑了。这样做不划算,还容易使君臣隔阂。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面子是互相给的,你做错了事情要罚,那就贬谪吧,只要不是大错的话。人是会成长的,再大挥屠刀已经不适合了。

    贬谪是陆承启现在最常用的手段了,那是因为吏部考核制度和监察司暗中考评民意相结合,已经成了一个体系,能决定官员的升迁。

    考评优上、优、良上的,自然升官;考评良、良下的,继续呆在任上,但下一任期还是良、良下,那只好再贬一个品阶了;至于考评是差的更不用说,直接贬官。

    一般来说,在朝堂上动歪心眼的,对百姓都不怎么好,这个考评制度自然适得其所,三年一降,反正你不用心对待百姓,朝廷也不会好生对待你。你已经忘了怎么治理地方,对待百姓如同仇寇,等你降到十品官了,相当于一个小吏了,更是声名大损,走到街上连头都抬不起来。你还别说,这些年来真的就有这样的官员,已经退成了十品官,想靠朝中的人打点救一救都难。为何?吏部尚书吴显祉是皇帝的人,没有皇帝点头,你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十品官要是升官了,被监察司查了出来,吴显祉都要受到牵连!聪明人是不会做傻事的,吴显祉自然不肯这般做了。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官员们的七寸上,让他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幸亏有大量十品官相助,不然的话,他们就是有三头六臂,都不能治理一个地方。

    而陆承启新创的官制,一任地方官卸任后,就连十品官都要跟着卸任。先前小吏之所以敢阳奉阴违,就是仗着地头蛇的势头,现在陆承启连这个漏洞都堵起来了,哪怕数以十万计的十品官叫苦连天,还是徒负呼呼。

    当然,这样一来吏部的工作量就更大了,不过陆承启也不是死命往里用人的皇帝,很快便给足了吏部编制,也总算能顺利运转。

    反正现在大顺的科举,两年一考,还怕没有进士吗!

    刘安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的进士,陆承启见他学识不错,为人也还算正直,外放了一年之后,便召回京城,担任起了皇子陆惟的老师。

    刘安世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卫士,但他并不排斥杂学,反而鼓励陆惟创作,但有个前提,得打好基础。不得不说刘安世算得上一个良师,背诵《论语》、《孟子》之余,还会讲些故事,让陆惟彻底认可了他这个先生。甚至在闲暇时间,刘安世和陆惟探讨,如何制作以水为动力的工具。

    这样的老师,陆惟怎么会反对?

    小孩子都藏不住话,陆惟向陆绣炫耀自己的好老师,陆绣也跟着听了两堂课后,立时两眼放光了。

    陆承启听着陆绣的话,已经猜到了七七八八,笑道:“绣儿愿意学习,朕怎能不应允?只是你跟阿娘习武一事……”

    陆绣嘟着小嘴说道:“爹爹只要应准就行了,绣儿会自己安排的!”

    周芷若在旁轻笑道:“倒像个小大人了!”

    陆绣不愿意了,扑入周芷若的怀中,埋头在里面,闷声说道:“大娘笑话绣儿,绣儿不依了!”

    见女儿在撒娇,陆承启更是开怀大笑,似乎将烦恼一扫而空了。(。)

第858章:告老还乡() 
但做皇帝的,怎么会没有烦恼?

    这不,元宵节刚过,陆承启的龙案上就呈上一封奏折,是内阁首辅徐崇光的乞致仕奏折。

    陆承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才确定这个陪伴了他十年,建立起内阁制度的首辅,总归还是要离开了。

    十年君臣,有过猜忌,有过误解,有过相知,有过相伴……三天两头的见面,乍一下就见不到了,似乎也很是不舍。陆承启敢说,每天见徐崇光的时间,比见自己老婆的时间还要多。

    就是这样一个倔老头,帮他稳定了新政,开发了江南,现在终于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

    陆承启的感慨,只是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眨眼间就是十年过去了。

    再次打开徐崇光的请求致仕奏折,陆承启只觉得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股自豪、心满意足的韵味:

    “臣徐崇光拜上,陛下亲启。伏承显奉制书,入膺召节,遂谐归政之请,兼升论道之崇,伏惟庆慰。陛下道觉天民,学臻圣域。满朝硕望,文武兼资;四海具瞻,缙绅取法。虽欲优游于进退,实系轻重于朝廷。矧初政之日新,方任人而图旧,所以奏封累上,眷遇弥隆。终于雅志之重违,难徇舆情之所惜,耸高风以励偷俗,介眉寿而膺百祥。若贤若愚,以荣以祝,况惟庸懦,早荷知怜。初陛下任为内阁首辅,闻命若惊,抚躬无措。伏念修禀生孤苦,赋性拙疏,才不足以适时,少本无于远志,早迫逮亲之禄,学为应用之文。而自叨尘侍从之联,荏苒岁月之积,初无实效,少补明时。中被谤谗,固多忧而速老;素非强力,加困病以成衰。白首禁林,厚颜时彦,方欲自请江湖之上,渐谋田亩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