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大土匪 >

第549部分

三国大土匪-第549部分

小说: 三国大土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国号,定都() 
“诸位大人,诸位将军,吾乃刘协!”

    刘协此言一出,大殿内落针可闻!谁也不知道,这位洛阳太守,真实身份是刘协!

    刘协是谁?是东汉的国君!很多人都以为他死了,但是现在他活生生的站在这里,还是蜀国的洛阳太守!这就另很多人费解,一些将军不知道刘协会说什么,右手纷纷按在剑柄之上,只要刘协乱说一句话,他们会立刻将这个人砍成十八段!

    不仅是将军们谨慎,一些不明真相的文臣也一脸敌意的盯着刘协,生怕他乱说一气。

    刘协不管这些人的反应如何,自顾自地说道:“汉家江山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久经战乱之苦,这是刘家的过错,幸得蜀王力挽狂澜,归九州于一统,纳山河为一体,出兵灭蛮夷,使我中原威严远播域外!此等丰功伟绩,若不登基称帝,实乃天下之憾事!请蜀王称帝!”

    刘协说完,再次伏倒!

    “请王上称帝!”

    见刘协说得漂亮,忠臣跟着他又求了一次!

    “称帝之事,可不是儿戏,需要准备诸多事物,还需从长计议!”吴顺说道。

    称帝是一定慢称帝的,不过大势已成的吴顺,并不着急就是。

    不过他不着急,他麾下的臣子们可等不及。要知道很多人的功劳很大,如果吴顺还是一个王,那是不够资格封赏的,必须要称帝才行。

    “王上只需答应,其余事物自有臣等去操心!”

    许久没出现在大殿上的贾诩也出来劝说了。

    “王上,登基称帝乃是万民所望,不可懈怠啊!”

    益州学院的总院长,蔡邕出列说道。

    他可是吴顺的老丈人,以前是汉室的铁粉,也只忠于汉室,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吴顺取得的成就他也看在眼力,时至今日,他也希望吴顺能够早点称帝,造福万民。

    “蔡老大人都说话了,王上便不要推辞了!”

    诸葛亮又道。

    其实今日的局面,忠臣们早就商议过了,在吴顺凯旋归来的当天,就要答应称帝之事。这是武陵军战斗结束之后的第一件大事!

    吴顺看大臣们一副你不答应我们就不起来的“狠劲儿”不得不妥协,而且他本就不喜欢拖沓,便说道:“既然众卿一致要求,那么就商议一下国号,年号,定都之事如何?”

    “王上哦不,陛下英明!”

    诸葛亮一高兴差点变口吃!

    吴顺这么说,便是答应了,忠臣喜笑颜开,你一言我一语的要讨论着。大殿上顿时乱哄哄,像菜市场一样。

    “诸位大人,请安静!”

    诸葛亮出列,大声喊道。他这么一喊,其他人就停了下来,大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陛下称帝,国号盖如何决定?”诸葛亮抛出了他的问题。

    “沿用汉如何?”不等其他大臣回答,吴顺自己先回答了。

    “不妥,汉乃前朝,陛下吴姓,汉朝乃刘姓!不妥不妥!”诸葛亮直接拒绝!

    开玩笑吴顺沿用汉作为国号,一点根据都没有,而且人家汉朝的先祖是刘邦,姓刘!诸葛亮想不通吴顺怎么想的,这是个改朝换代的严肃时刻,怎么能沿用呢。

    “那用华夏做国号如何?”

    “不妥!”

    “中华如何?”

    “也不妥!”

    “叫中国如何?”

    “不妥”

    吴顺无语了,他的提议全部不通过!本来他还在想,如果用华夏作为国号,那么他们就是华夏帝国,这个名字多么霸气!可惜诸葛亮直接给卡掉了。

    没有了想法,吴顺干脆不参与国号的制定了,扶着额头,甩手给下面的群臣去头疼。

    底下的大臣们商量了半天,最后还是由诸葛亮出列汇报结果:

    “陛下,臣等以为,国号当用蜀!”

    “大蜀帝国?”

    “大叔帝国?”

    “大鼠帝国?”

    吴顺怎么都觉得变扭,怎么都还是华夏帝国好听!

    不过这是群臣通过的,他也不好反驳,大蜀就大蜀吧!

    “国号有了,年号呢?”吴顺问道。

    登基称帝,理所当然要有年号才行!

    “不如就用华夏做为年号吧,从华夏元年始,后世帝王不得更改年号,就让这年号决定,蜀国国运吧。”

    吴顺说道。

    “就用华夏作为年号!”诸葛亮等人听吴顺这么说,直接就说好了。

    年号本来就是帝王决定的。

    “陛下,国号年号都已确定,蜀国的都城所在应当确定下来!臣建议长安作为国都!”诸葛亮道。

    说到国都选址,这里就有很多不同意见了,诸葛亮觉得长安好,那里是西汉故地所在,有气运!

    可是也有人觉得洛阳好,因为长安终究破败了,洛阳经过这么些年的恢复,模样已经大变,只需要稍加修葺即可。

    当然也有人觉得成都就不错,蜀国是在这里壮大起来的,说明蜀国的气运所在就在这里,不需要考虑其他地方。

    只是这三处地点,吴顺都不怎么满意!

    这时候,吴顺突然想起一句话,说的是明朝的气节:明朝君王从来都是不和亲,不割地,不上供,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当想起这句话,都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明之一朝的气节所在!要知道,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的时候,并没有逃走,而是选择死在国都!

    既然要天子守国门,那么吴顺也希望把国都设到后世的京都一带。

    “国都地点,本王有个建议,众卿可以商议。”吴顺说道。

    “敢问陛下,是何地?”有大臣问道,

    “涿郡蓟县!”吴顺道。

    “蓟县?”

    大臣们懵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吴顺会选择蓟县那个地方!蓟县隶属幽州,会受到草原部落的威胁,而且距离海岸不远,将来也可能受到来自海面的威胁。

    最重要的是,现在蓟县经历战火,差不多是块荒地,要在那里建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众臣想劝,但是看到吴顺不容劝阻的表情,都将目光投向诸葛亮徐庶等人,希望这些军师能够说服吴顺。

    “陛下,为何要将国都设立于此地?”诸葛亮问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吴顺回答了一句,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其他大臣都被这句话震得不轻,

    原来吴顺是这种打算,难怪会选择那个地方。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各方筹备() 
蜀国众臣都知道一件事,在吴顺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他们可以提出各种建议供吴顺选择,但是一旦吴顺自己决定了的事情,就不能再有异议,这时候他们需要做的,是要吴顺的意思,把事情执行好。

    鉴于吴顺只出主意的习惯,他们还需要去思考商议,怎么做才能更快,更好!

    就以建都为例,吴顺说要定都涿郡蓟县,那么什么长安,成都都只能是陪都,蓟县需要马上规划建城!一些后期需要做的比如人口迁移,道路规划等等一应吴顺没有想到的,忠臣们都需要去考虑。

    一个国家的都城,不可不慎重!

    “陛下,皇城选址蓟县,可有新的称谓?”诸葛亮问道。

    蓟县建设完毕过后,就是蜀国的都城,皇城所在,自然不能继续称为蓟县,不然有损帝王威严。

    “即是皇城国都,便称京都!”

    吴顺说道。

    一国之核心所在,当是京都之地!

    “臣等遵旨!”

    众臣躬身行礼,虽然吴顺还没有登基,但是不妨碍众臣行君臣之礼。

    “众卿,建造京都之事,务必加紧,本王登基之后,当继续为子孙后代开疆扩土。”

    吴顺对众臣说道。

    他想开疆扩土是真的,吴顺知道这个世界很大,蜀国在中原已经无敌,可是那还远远不够。

    吴顺的话,让武将们心中激荡!蜀王长剑所指,就是他们战刀所向!

    “末将等,愿随陛下开疆扩土!”以张雄为首的将军们全部单膝跪地,眼中精光闪烁不止。

    “哈哈哈,好,本王的将军们依旧战意无双,凡日月所照当传遍蜀国荣光!”

    吴顺站起来,在大殿中放肆大笑。

    他的血,还未曾冷却,为了避免后世浩劫,吴顺想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汉人挣够资本

    将军们激动地看着吴顺,君臣之间的气势相互烘托,文臣们似乎又看到了腥风血雨。

    可是中原已经一统,邪马台已灭,他们的王上还想打哪里?

    西征?

    征讨西域?

    西域小国无数,早在西汉时便臣服与汉朝。东汉大乱,朝廷暂时失去对西域的管制,但是现在,只要武陵军西进,西域诸国会立马归附,根本没有西进的必要。

    “陛下,京都建设刻不容缓,可是西征之事,老臣认为不妥。”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出列准备劝说吴顺。

    吴顺一看,原来是那个诤臣王累,一把老骨头了,吴顺还真怕他又来个死谏。

    “王大人,为何西征不妥?西域诸国对我蜀国阴奉阳违,本王要重立汉人雄风,并无不妥啊。”

    吴顺道。

    “陛下,大军连年征战,直至今年方止,每年耗费粮草军械无数,将士死伤无数,将士军饷抚恤无数,如今山河一统,陛下当以恢复国力为主,焉能再起战端?”

    王累颤颤巍巍地说道。

    这个老臣自从刘璋投降,他也算竞兢兢业业为蜀国做了不少事,功劳也不少。

    他说的,吴顺都知道!常年大战,死伤将军以及蜀国所耗费的物资已经是海量了。不过这时候停止军事行动,吴顺也不是那么乐意。

    要建设京都,登基称帝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大军可以臣这一段时间休整补充,粮草军械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加紧补充。

    再者,吴顺既登基称帝,那么以帝王之名,命大军出征,名正言顺,即能彰显蜀国实力,又能开疆扩土,何乐而不为?

    王累出面劝谏,肯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蜀国不宜妄动刀兵,只是他们没有站出来而已。

    五位军师,无一人反对,吴顺就不会轻易改变想法。

    蜀国要强大,一定要让周围小国覆灭或臣服,只有足够强大,强大到周围失去抵抗的信念,才能形成万邦来朝的景象。

    王累见吴顺不为所动,直接跪倒在地:“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王大人,此事容后再议,你先起来。”吴顺对这个执拗的老头是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行那缓兵之计。

    “陛下答应不西征了?”王累问道。

    “西征之事容后再议,先起来!”对忠心自己的大臣,吴顺很耐心的说道。

    “王大人,快快起身,今日还有诸多事物要陛下决定,莫要耽搁了。”

    诸葛亮见王累非得逼吴顺做决定,不得不出来劝说。吴顺凯旋归来,可不是只有西征一事啊。

    王累见诸葛亮很严肃的表情不得不站起来,退到他的位置上坐好。

    看到王累退下吴顺着实松了口气。有时候这类固执的大臣,最让人头疼。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后”

    “本王登基之日即立白夫人为皇后,立大公子吴昊为太子,此事你等可一同准备。”吴顺没等诸葛亮说完,便打断他的话。

    “臣遵命!”诸葛亮笑道。

    这些重要的事情交代下来,其他的都不是那么急迫了。封赏有功将士可以在登基之日一同宣布,在此之前,军师参谋部要跟吴顺商议好封赏事宜。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挑选登基的黄道吉日!这个也需要群臣去商议,事后直接奏报就可以了。

    京都的修建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三五个月,一应配套设施修建起来也花时间,加上耗费的人力物力,这些琐碎之事,还要有大臣专门去负责。

    确定了几件大事,吴顺就挥退了群臣,准备与家人团聚,出征许久,对亲人甚是思念。

    大夫人白芳已经带领蜀王府所有人在府中静候,吴顺推开们,立即感受到了弄弄的暖意。

    “哈哈哈夫人们,有没有想本王?”

    吴顺大笑,作势要抱住几位夫人。

    “大王,孩子都在呢。”

    小白轻轻推开吴顺,扭捏道。

    吴顺左右一看,之间吴昊,吴天,两人东张西望,就是不敢看自己,倒是小无双捂着嘴嘿嘿直笑。

    “小双儿过来,父王抱抱!”

    吴顺张开双手小吴双飞快扑进吴顺怀里撒娇打滚:“父王,你怎么才回来呀,双儿学会写字了,还会唱曲子的。”

    在吴顺怀里,吴双不停地炫耀着,他的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