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怀刀行 >

第75部分

怀刀行-第75部分

小说: 怀刀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序虽然简单,需要拿捏好作物的授粉时间,饶是如此,要培育出良种,靠运气成分很大,所以要做大量的试验田,工作量就大了。

    “得臣,我教给你的要领都掌握了吗?”郝十三头戴大斗笠,满身汗水,赤脚站在水稻田中。

    “恩,基本都掌握了!”余德臣带着遮阳的大斗笠,认真的在给一株水稻授粉,“不过这工作着实辛苦啊,真的这样就能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吗?”

    “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多学些本事,艺多不压身!”郝仁一副尊长的模样,拍着余德臣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

    “不过我以后跟着十三叔四处打仗,哪有时间料理田间的事情啊?”余德臣不无考虑的说。

    “最近这一两年,你就留在寿州,帮十三叔照看这些农田!”

    “啥”余德臣扬起头看着郝仁,眼圈已经红了:“十三叔,你给我留在后方,谁给你念孙子兵法啊?”

    自从庐州被郝仁攻占,余德臣被郝仁扣为人质,已经和郝仁产生了深厚的友谊,郝仁去哪,余德臣基本都是不离左右的,听闻都督要给他留在寿州,心中非常难过。

    “哎呦!哎呦!多大了,还掉金豆子?”郝十三夸张的将脸探过去,看着余德臣清晰的两行泪痕落下,又语重心长的安慰道:

    “得臣,你想啊,民以食为天,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粮食产量上来了,多少人能吃饱肚皮?能多养活多少人啊?你做的事情比你爹更重要,关乎国计民生,哪个国家的百姓都要吃饭,你学成这个,绝对属于高技术人才了,那可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这也太累了,十三叔,你看,我这皮肤都晒黑了!”余德臣抱怨道。

    余德臣说的确实是实话,淮南此时,正是高温时节,本来余德臣是白皙的俊美后生,如今晒的跟冻犁蛋子差不多,若是蒋氏(余德臣他娘)知道余德臣在郝十三这受这些苦,早找郝十三拼命了。

    “什么?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当年我老爹花那许多钱送我读大学,十三叔左思右想,好像就这一点压箱底的本事,没有还给老师了,我都教给你,而且还没收你学费,你就知足吧!”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余德臣自然不明白郝仁所说的大学是什么,只能想到儒家经典大学,更不知道读一本书而已,怎么会花费那许多钱财,目测,郝仁也不像是能读下来大学的人。

    “行了,行了,这个本事比你那大学还厉害,等秋后就见分晓了”郝仁打断道。

    余德臣听郝仁这样说,便有几分相信作物育种的厉害程度了,又问:“你给我留这,谁给你念孙子兵法啊?谁能有这耐心啊!”

    “你都给我念多少遍了?我差不多都会背了,就算不能通篇背下来,我自己看,也能缕得下来了。你好好干,将来等我把你爹你娘‘接来’,他们见你这般有成就,肯定高兴,比跟我打仗强!”郝十三道。

    余德臣听闻郝十三要接他父母,心中先是一喜,但是马上脸上阴云密布:“十三叔,你是不是要打安庆?十三叔你说话啊,是不是要打安庆?”

    “军事秘密,属于高层决断,小小参军别胡乱猜测,我就是想打,现在也不行,马上江北还要有大仗要打!”

    郝仁正在田间地头与余德臣说话,寿州城几匹骏马狂风一样的奔了过来,郝仁知道有大事情,赶紧对余德臣一番叮嘱,无非也都是关于作物育种,注意田间观察,撰写实验报告云云,又拍着余德臣的肩膀鼓励道:“好小子,好好干,前途无量!”丢下余德臣,上岸迎向几匹马来的方向。

    “都督,出大事了!”庐州太守施耐庵滚鞍落马,焦急的说。

    郝仁见来人是庐州太守施耐庵,而且语言这般的着急,心中暗叫不好,以为自己的和州或者庐州出了问题,半年多的元末生涯,已经让郝仁处变不惊,他安慰道:“太守莫慌,是不是留在含山的兵马出了什么问题。”

    施耐庵气喘吁吁的说:“蒙元朝廷派丞相脱脱,纠结百万军队,南下围剿义军,天下群雄震动,征缴大军前锋已经过了山东,高邮的张士诚派李伯升到庐州向都督求援,下官不敢怠慢,直接将张士诚的特使带到了寿州。”

    毛贵下马道:“承蒙郝都督信任,让毛贵督领联军攻打含山,付友德派人掘地道通至含山城下,用火/药炸开含山城墙,也先帖木儿带不足千人突围北盾,今鞑子兴兵大举南下,赵君用大帅召属下回援六合,毛贵特向都督辞行。”

    毛贵原先就是赵君用的手下,派来与庆丰军联合作战,如今赵君用要索要回去,本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脱脱亲帅的百万大军,各路义军各自为战,如何抵挡得住?恐怕淮南的各路义军,要被脱脱逐一剿灭,寿州、和州、庐州也不能幸免。

    “召集在庐州千户以上文武官员到都督府议事,回都督府!”郝仁如临大敌道。

    (。)

第一百二十章 群贤议事() 
寿州红巾军庆丰军都督府,郝仁升帐,召集在寿州的一应千户以上官员议事,都督府左右宿卫千户、都督府匠户焦玉、寿州太守、守备、左右哨游骑兵千户、施耐庵、毛贵、及一应参军全部落座到齐。

    唯独少了参军余德臣!

    余德臣暂时被郝仁排斥在军政议事之外,被郝仁委任作物育种的大事,下放到田间地头,远离了权利的核心圈。

    安庆对于庆丰军的威胁太大,郝仁本意要积蓄力量攻打安庆的余阙,所以近期的军事安排,有意要回避余德臣。不见得余德臣就有机会背叛郝仁,天天当着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研究打他老爹,对于余德臣来说,是一种折磨,干脆还是不要让他知道的好。

    郝仁抬手,下面文武立马安静下来,他干咳一声,朗声道:“今日召集诸位议事,主要朝廷派丞相脱脱亲率百万大军,南征天下义军,高邮的张士诚派他手下的丞相李伯升求援,我想问问大家的意见,救还是不救这个张士诚。”

    众人闻听朝廷南征,而且军事数字着实惊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施耐庵抢先离席道:“张士诚义军,也属于反元力量,他虽并不属于红巾军序列,而且僭越称王,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按照道理,我们应该去救他,不过我们刚刚经历和州鏖战,实力尚未完全恢复,安庆的余阙占据地利优势,威胁我和州与庐州的安全,若倾庆丰军全力,远道援助张士诚,恐怕余阙要袭击我们的后方了,都督半年多打下的基业,要付诸东流了。”

    施耐庵说的是实情。

    余阙是元末朝廷不可多得的能吏,安庆借助长江上游的地利优势,向下游威胁庆丰军占领的和州,陆上威胁着庐州的安全,不过以庆丰军现在的军力,根本打不下安庆,灭不了余阙。

    庆丰军与天完政权的水军联军,目前还在巢湖内湖练兵,连进长江的勇气都没有,而且安庆的城防,庆丰军都督郝仁曾经亲自查看过,安庆城经过余阙的改造,不利于步兵大规模的进攻,打安庆,必须水军为主,陆军为辅。

    余阙的存在,确实是庆丰红巾军的巨大威胁。

    胡大海快人快语的说:“张士诚跟我们没有任何瓜葛,我们救他干什么?等脱脱大军灭了张士诚,肯定就要打滁州的郭子兴,等脱脱灭了郭子兴,再来打我们,估计早就师老兵疲,那时候,我们利用坚固的城防,肯定能击败脱脱。”

    敌人并不可恨,因为他本来就是敌人,朋友兄弟反目成为仇敌,却比以前的敌人更可恨。

    胡大海被郭子兴、朱元璋用‘舍车保帅’的伎俩无情的抛弃,胡大海恨透了郭子兴,让郝仁出兵打滁州军目前还不现实,正好可以利用脱脱的大兵,灭了郭子兴,以泄心头之恨。所以,他这样进言无可厚非。

    俞通源道:“以脱脱屠杀徐州兵民四十万的作战风格来看,引脱脱到本土决战不明智。脱脱的百万大军若是到了我们的地界,就算我们能依靠坚固的城防打败脱脱,恐怕都督苦心经营的屯垦,以及辛辛苦苦聚集的百姓,都要付诸东流了。”

    脱脱征集的军队号称百万,其实实际只有四十万。不过这四十万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从西部各汗国抽调来的精锐,还有高丽的两万三千高丽兵,这些士兵远离自己的本土作战,掳掠肥己,杀良冒功,军纪极其败坏,恐怕这些人到庆丰军的地界,会在造成千里无人烟的惨状。

    尤其是高丽兵。据野史记载,二战鬼子投放在华夏的高丽兵,军纪比鬼子还坏,元末蒙古朝廷从高丽征调的高丽兵,军纪尤其败坏。

    俞通源说的很有道理,让脱脱的军队进入本土,不明智。

    俞通渊随着自己的哥哥接着说:“要打败脱脱的大军,最好不要本土作战,最好让他在张士诚、郭子兴的地盘上进行决战,让他们成为抵抗朝廷大军的主力,我们出于道义角度,给他们提供点粮草辎重,让他们坚定抵抗信心,等着两方战败,我们再出兵抵抗,拒敌于国门之外。”

    “刘先生什么意见?”郝仁见手下的参军都已经发表意见,唯独刘伯温没有说话,所以他问道。

    “脱脱以丞相高位,督率百万之众,兵锋正盛,一时恐怕义军难以取胜,我昨夜夜观星象,脱脱的兵峰恐怕也不能长久,依照小可看来,脱脱大军到不了庆丰军的地界,都督只要象征性的出个三五千兵马,不伤庆丰军的大体军力,只求一个急公好义的好名声,足矣!”刘伯温摇着羽扇,慢声细语,加入所谓的星象论,更加让人觉得高深。

    “如此,正和本都督之意!”郝仁赞叹道。

    寿州太守穆有才道:“打脱脱还是打余阙,作为庆丰军都督府长史,小可都全力支持,不过,目前庆丰军的粮食和食盐,已经不能支应了,现在食盐的价格陡增,高邮、泰州的食盐已经不能运抵寿州了,打和州时候,军队吃粮的兵额徒增两万,府库已经吃了个精光,下次作战,我靠什么支应军需?”

    穆有才精于计算,属于典型守财奴类型,毛贵、孙德崖军队的作用他不考虑,他只考虑有多少人吃饭,他需要提供多少粮食,需要提供多少食盐的问题。

    打和州,不但庆丰军的军队损失很大,耗费的钱粮都是大把大把的,郝仁制定战死士兵抚恤金制度,基本上让庆丰军本不充盈的府库,赔了个精光,而且还亏欠莫布里铁矿大把的金银。

    打仗虽然痛快,可是钱粮支应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所谓“大军未到,粮草先行”。

    郝仁虽然已经分派余德臣去搞作物育种,研究高产的杂交水稻,可是,这毕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什么时候能杂交成功还未可知,而且夏粮还没有成熟。

    “粮食和食盐以及钱的问题,穆长史不用着急,本都督自有办法,先让李伯升进来,看看他家张士诚是什么态度!”郝仁道。

    和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和州虽然不是粮食主产区,和州与长江对岸的芜湖隔江相望,芜湖是华夏传统的四大米市之一,守着这个地方再让士兵挨饿,那就是郝仁郝国祚无能了。(注1)

    张士诚控制着食盐的主产区,没钱买盐,可以用东西换啊!

    (注1:华夏四大传统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

第一百二十一章 高邮使者() 
李伯升出身寒微,乃是张士诚幼年时候的朋友,早年跟随张士诚一同贩运私盐,乃是张士诚最初起兵的“十八条扁担”之一,如今张士诚自称吴王,李伯升也水涨船高,做了吴王手下的丞相。

    “吴王帐下丞相李伯升,见过红巾军庆丰军大都督!”李伯升一身蒙元的紫色质孙衣,头戴笠子帽,这个吴王张士诚的官服,沿袭蒙元旧制,上前给郝仁行了一个半跪拜的握胸礼。

    “李丞相是色目人吗?”郝仁望着底下半跪着的李伯升,非常不爽的说。

    李伯升满是疑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何不妥。蒙元的服饰和服色,以前普通害人是没有资格穿的,如今穿着打扮,都是‘贵族’标准。他抬眼看了一眼郝仁,不解的答到:“回都督话,伯升是汉人。”

    郝仁郝国祚道:“既然李丞相是汉人,本都督也是汉人,见本都督为何不行汉家礼节啊?”

    李伯升心里面骂了郝仁千百遍,心道:“郝十三这个编户奴隶,是要让我给行跪拜大礼,着实可恶”,可是没办法,自己有求于人,不得不行礼,一个头若能磕出来一两万的援军,那也值了。

    李伯升重新站起来,又道:“吴王帐下丞相李伯升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