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德意志将永世长存 >

第63部分

德意志将永世长存-第63部分

小说: 德意志将永世长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德国的经济,你有什么看法?”兴登堡饮了一杯酒,慢悠悠地说。

    这个问题一定要回答好,这可能是兴登堡此行的关键,希特勒沉吟片刻,看了看房间里的人,国社党高层都在,但他们都是搞政治厉害,搞经济能力强的金特尔、登布奇、罗森堡、李富春、******几人都不在,想要找个人商量也不想。

    不过,这其实也难不倒希特勒,从世界大战战败的时候开始,希特勒就开始对德国经济进行了思考,后来鲁尔危机爆发,更是让他进行了深层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兴登堡的这个问题,希特勒以前想过,也和大家议论过,所以,兴登堡的问题希特勒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成竹在胸,缓缓道:“德国的经济呈现多样化,既有中世纪的农耕,又有现代社会的工业,既有欧洲心脏鲁尔所代表的重工业,又有各个城市小作坊所代表的轻工业。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鲁尔工业区,因为我国最主要的是重工业所制造的精良商品,才使我们国家能不立足于世界之巅,经济排行第二,不过大部分的重工业都要依靠鲁尔产的铁和煤,没有了鲁尔,我们国家的经济就起不来,所以,国家必须要收回鲁尔……”

    “就这些么?”兴登堡失望的摇摇头,显然并不满意:“鲁尔工业区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德国人都明白,可是鲁尔工业区是暂时不能收回来的了,我要问的是在没有鲁尔工业区的前提下如何把德国的经济搞起来,你能把雷根斯堡搞得风生水起,我还以为你能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

    兴登堡说完,起身要走,希特勒也是呐呐无言,脸红不已,在国社党一众高层丢面子的滋味明显不好受,戈培尔见兴登堡失望之下要走,连忙拦住他:“元帅……元帅,来,我们先把这瓶香槟喝完吧,这香槟我可是收藏了好久,只有您才有资格喝呢。”

    “对,听说你喜欢钓鱼,外面不远处有个小湖,那里的鲈鱼又肥又好钓,我待会陪您去钓鱼吧。”赫斯也起身拦着兴登堡,不要兴登堡离开,如果真的让兴登堡就这么离开了,不仅希特勒不能提前出狱,国社党在他的印象中也会被跌入谷底。

    希特勒也反应过来,长舒一口气,一扫颓废,神采奕奕地道:“元帅不慌走,要使德国经济崛起,很简单,请听我说,我有很多张牌。”

    “哦?很多张牌?”兴登堡回顾看他:“那就出牌吧。”

    希特勒坐下,一字一顿地说:“第一张牌是美国。”

    “美国?”兴登堡不解。

    “不错,美国。”希特勒正襟危坐,说道:“世界大战在美国的参战下导致了德国战败,但是,美国却并没有达到当初想要的结果,美国想要的结果就是介入欧洲事务,但是英法两国是不同意的,欧洲太拥挤了,如果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让美国的商品肆无忌惮的流入欧洲的商品市场,让美国的金融冲击欧洲的金融市场,让美国的政治势力插手欧洲事务,那么,这对于英法两国而言,无异于是灾难。毕竟美国太强大了,在几十年前就是经济总量第一,现在无论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实力都在上升,所以,英法虽然和美国师盟友关系,但对于欧洲,是不欢迎美国的,而我们德国,就可以将美国引入德国事务,引入欧洲事务,让美国的金融成为德国复兴的动力。”

    希特勒的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只有鲁登道夫才有资格出言反对:“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怎么可能让美国人插手,一旦人美国人插手,那以后想要使美国离开欧洲可就难了,而且,我们引入美国进入欧洲,不会找到英法两国排挤和反对么?我不同意。”

    希特勒反驳道:“这就是我所说的牌,我们可以用美国进入欧洲来威胁英法,是我们和其他国家交涉的筹码,同时也可以用美国的经济来复兴德国的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上你说的可以,继续说。”兴登堡点点头,同意了希特勒的思想。

    希特勒说道:“第二张牌是要建设一种全新的法德关系,这是最困难的一步,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只要改善法德关系,才能两国互利,也避免了类似于鲁尔事件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德国才能重新崛起,而且也可以逐步瓦解英法同盟,使得不这么针对我们。第三张牌则是苏联,苏联地大物博,我们可以一边和苏联建设一种全新的外交关系,甚至是联盟,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威胁西方国家,利用西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来达到一种暂时或长久的同盟关系,消除国家之间的误会,使得德国经济重新崛起。这……就是我从国家层面的分析,还有很多国家内部的经济调控,比如说多做工程、遏制滥发纸币、打击贪污**并顺便用贪官的钱补充国库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思考,慢慢计划,我的话说完了。”

    希特勒一说话,房间中顿时响起来大家的掌声,希特勒的这一番言论,可以说是完美和精彩,兴登堡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分析得很不错,希特勒,你的能力和忠诚已经不需要考验了,我想让你做德国商贸部部长,你意下如何?”

    兴登堡的话,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已经无法正视这个词语了),没想到,兴登堡会让希特勒去做商贸部部长,虽然说希特勒之前是一个市长,当商务部部长也不算是太越阶,但兴登堡说得太快了,让人没有准备,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希特勒身上。

    “乐意之至!”希特勒站起来,微笑鞠躬道,他没有理由拒绝,当上了商贸部部长,就可以插手德国政府高层事务了,同时也可以宣传和帮助国社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第九十九章 经济思考() 
希特勒所提出的外交关系看似和经济复兴毫无关系,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德国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德国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弱,商品和科技在世界市场竞争力强大,可以说就算是平庸的官员来管理德国的经济,德国的经济也不会太差。

    而造成德国经济崩溃的原因,说到底还是鲁尔被占,还有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所要求的百分之十的税费,可以说,不夺回鲁尔、不废除这百分之十的税费,德国的经济难以腾飞。

    兴登堡问希特勒的是在不考虑夺回鲁尔的方式下,也不考虑废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百分之十的税费下,来振兴德国经济,希特勒的回答的确答非所问,可是,他说的也是重点,只有让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恢复,才能有机会收回鲁尔以及解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同时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经济而言,也有良好的帮助。

    是否能在收回鲁尔工业区和解除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振兴德国经济呢?

    希特勒的回答是不能!

    鲁尔工业区太重要了,德国的重工业大多数都在鲁尔,最重要的煤矿和铁矿也在鲁尔,德国立国才五十多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转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工业大国,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的是鲁尔工业区,没有了鲁尔工业区,德国只能成为地区性的大国,而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为什么鲁尔工业区这么重要?

    因为产煤产钢铁。

    因为大部分重工业都在那里,德国的重工业世界一流,是德国的经济支柱。

    那我们是否可以使鲁尔工业区不那么重要呢?煤矿铁矿不能转移,那我们可以把鲁尔工业区的所有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呢?

    这个也是否定的,这个时代没有高速公路,连大卡车都还没发展起来,所依靠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铁路和水运,鲁尔工业区为什么工业发达,就是因为既有四通八达、通向法、比、荷、瑞士的铁路极为便利,工业区里又有多条运河,直达所有欧洲的重要城市,近至北海,远至黑海、地中海,都可以通过河运到达,工业区内的杜伊斯堡市拥有德国最大的河港,是全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你要是把鲁尔工业区里的重工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鲁尔工业区产的煤和铁就要先通过铁路运输,运到工厂,然后工厂生产了产品,再把产品运输销售,这样一来多麻烦,多了运输这一道环节,成本大大升高。

    就在鲁尔生产,多简单啊,直接就利用鲁尔产的煤和铁生产产品,然后利用稠密的交通网运输至国外,鲁尔的工业,是不能离开鲁尔的。

    你见,或者不见,鲁尔就在那里,不移不跑。

    送走兴登堡后,希特勒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是那个问题——在不考虑鲁尔工业区和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前提下,如何振兴德国的经济?

    是的,我们已经说了不可能,没有鲁尔的德国将不是德国,没有鲁尔,德国的经济就不会振兴,不过,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希特勒将要出任商贸部部长,振兴德国经济,是他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他出任商贸部长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先想了想后世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

    对于这个发展模式德国是可以借鉴的,希特勒在笔记本中记下,现在德国的失业率高,汇率低、工资不高,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可以通过政策吸引资本家们在沿海投资的,德国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也不错,欧洲的中心,适合做密集加工型产业。

    虽然这个时候西方还没有提出去工业化这个概念,大部分工业还是要限制在本国领土上,不过有例外,对于英国而言,英国城市太拥挤,这个时候的伦敦就被称为“雾都”,城市上空时常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黑云,这不是天气和地理原因,而是因为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伦敦又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厂众多,废气自然也就多,自然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很多工厂都在逃离英国。

    德国,作为一个港口众多的国家,是有机会吸引这些企业来投资建厂的。

    思考了后世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后,希特勒又思考了后世新中国时期的三线建设事件,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当时新中国强敌环伺,战争随时打起来。战争如果打起来,中国的东南沿海和整个北方说不定会遭到沦陷,毛‘主席这个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把很多工厂和建设项目转移到西南山区,以战养战,消耗敌人,保存国力。虽然三线工程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和恶果,但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毛‘主席的决策完全是对的,英明的。

    德国的鲁尔,和中国的沿海北方何其相似,都是国家前线,一旦战争打起来都是容易沦陷的地方。

    先知先觉,希特勒知道,未来的德国完全有可能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鲁尔,也必将是敌人优先轰炸的目标,记忆中似乎就有一个惩戒行动,盟国把鲁尔的水坝给炸了,死伤众多,淹没大片土地,鲁尔工业区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生产停顿。

    是的!

    希特勒嗖的一声站起来,像是被电了般,用颤抖的声音自言自语道:“鲁尔实在是太重要了,一旦战争爆发,鲁尔工业区被轰炸,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不转移,以后战争打起来也必将要转移。”

    希特勒有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模仿三线政策,转移一些可以转移的工厂,把这些工厂转移到南德的山区中。

    战时是必将转移,这个时候是选择性转移,鲁尔工业区被侵占,生产的产品要缴纳大量的税费,可德国的工厂企业主有权把工厂设备转移出来,在其他地方建厂,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柏林,这些都是可以建厂的优良基地,虽然没有像鲁尔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企业在这些工业区也不至于生存不了。

    只是说,离开了鲁尔,就离开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一些不那么依靠钢铁和煤炭的企业,必须转移,必须依靠钢铁和煤矿的企业,就将就在鲁尔生产。

    “修建高速公路,改装货运大货车!”希特勒想到,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2年在德国修建的,现在世界上还没有高速公路,并不是没有提出过,而是修建高速公路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的资金奇多,现金世界的发展,也不需要高速公路,有铁路就够了。

    其实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三者在运输方面比较起来,特别是运输矿石,高速公路的运量太小,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太多,所以运输最好是不要通过高速公路的。

    那高速公路就没市场了么?

    不是的,高速公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