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武将修改器 >

第101部分

三国武将修改器-第101部分

小说: 三国武将修改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袁术的性格让人非常放心,如果他真的强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作死。

    而且,此人管理地盘的手段也非常粗糙,经常会给属下自立的机会,如果他的御下手段能够更高明一点的话,说不定就不会出现东吴了。

    在历史上,他麾下独立出去的可不是只有一个孙策,不久之后他亲自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在匡亭之战后也反叛了他。好在陈瑀实力不怎么样,被他轻易击败,这才没有出现另外一个独立势力。

    面对这样的敌人,说实在话,马应从未感到过畏惧。

    天子迁都汝阳,并册封袁术为大将军的事情,如同一道惊雷,在整个大汉炸响。袁绍、曹操、刘表、刘焉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召集重臣探讨此事,有人为此感到担忧,也有人为此感到惊喜。

    感到惊喜的不是别人,正是早有称帝之心的刘焉。要知道,他连称帝需要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早就有些按耐不住了!

    如今天子两次被挟持迁都,甚至还跑到汝南郡去了,还具备合法性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另外一名汉室宗亲来中兴大汉!

    刘焉兴奋地站了起来,感觉机会已经来临。

    不过,他多少还有些理智,没有直接称帝。即使要称帝,也要先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才行。而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马应!

    马应乃是右将军,督统三州,实力非常强劲,若是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刘焉觉得,自己称帝的事情多半就稳了。

    无独有偶,此时袁绍也不想尊现在天子,不过他不是打算自己登基,而是想要扶持幽州牧刘虞。

    其实早在讨伐董卓之时,袁绍就动过这个心思,不过却被刘虞给拒绝了。而现在,他想要再试一试……

    整个大汉暗潮涌动,可马应却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在操持着关中的政务。而声势颇大的官吏选拔考试,也如期举行。

    和前几次一样,此次同样招募到了不少人才,不过真正受马应重视的只有一人——郭嘉!

    郭嘉今年不过二十二岁,已然准备出仕了。为此,去年他还特意北上去投奔袁绍,奈何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不仅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还发现,袁绍此人似乎难以成事……

    按照他的说法,“袁公只会仿效周公礼贤下士,却不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又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成就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自此,他便挂印而去,闲赋至今。

    如今他之所以会出现在关中,乃是荀攸一纸书信召来的。

    荀攸和他并不算很熟,至少没有他那位族叔荀彧熟,奈何马应多次要求,这才勉为其难地写下了书信。

    当然,他不可能只写一封,舍下脸皮之后,他给不少人都写了书信,包括钟繇、陈群、杜袭、满宠等人。其中有些与他相熟,但也有一些只和他有几面之缘。

    马应自然也没闲着,同样给这些人写了一封信,可以说,已经很有诚意了。奈何时至今日,前来投奔的依旧只有郭嘉一人。

    而且,郭嘉一开始也只是打算过来看看而已,并没有决定留下。好在马应知道他的本事,对他足够重视,促膝长谈一夜,终于将他说服。

    除了郭嘉之外,此次还招揽到了两个足以让马应重视的人,张既和司马朗。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的话,张既未来将会成为曹魏大臣,先后担任雍州刺史和凉州刺史之职,不仅政绩斐然,而且功勋卓著,乃是在《三国志》上留有列传的名臣!

    “张既——统率81(潜力黄金级)、勇武72(极限白银级)、智谋83(潜力黄金级)、政治82(潜力钻石级)、健康98(满值100),综合评价:二流武将、二流文臣。”

    这是他当前的属性,已经非常高了,尤其是政治属性,甚至能够成长为一流!

    这是马应急需的州级人才,而且是文武双全的州级人才!

    至于司马朗,实力略差一些,也就智谋和政治比较突出,达到了二流。不过,马应依旧非常重视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个叫做司马懿的弟弟,而且也因为他代表了河内司马家的态度。毫无疑问,司马家开始在自己身上下注了。

    只可惜司马懿今年只有十三岁,若是再大几岁,倒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招揽过来。

    官吏选拔考试结束之后,马应又忙碌了起来,一系列的人事任免搞的他有些头大,不但要完善中州的官吏体系,还要将并州的官吏体系也搭建起来。从刺史府、太守府,再到县衙,大部分人事任免都要经过他的手。

    当然,他也可以考虑放权,但至少在当下,他不想放权,也不敢放权。

    一直忙到十一月,各州的官吏体系才真正搭建好,凉州刺史府、中州刺史府和并州刺史府也都运转了起来。

    凉州刺史府就是曾经的州牧府,而州刺史,毫无疑问是荀攸。

    至于中州刺史和并州刺史,则分别是李优和尹奉。

    在这三个刺史之中,最忙碌的无疑是尹奉,毕竟并州那四个郡需要移民编户、开垦荒地、修缮驰道甚至筑造新城,一大堆的事情足以让他从早忙到晚。

    好在,尹奉早就是一流文臣了,再加上非常熟悉这些事务,完全可以应付。至于他本人会不会抱怨政务太重……呵呵,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

第186章 小朝廷() 
除了凉、中、并三州的刺史府外,右将军府也已经搭建了起来。

    作为中枢机构,右将军府非常重要,完全可以视为一个小朝廷。而马应,也确实是将它当作朝廷来打造的。

    右将军府辖有四部四院和一阁。

    四部分别为吏部、户部、工部和礼部:

    吏部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同时拥有四百石以下官吏的人事任免权。而四百石以上的官吏,则需要马应亲自批阅;

    户部主管户籍、田籍、税赋等,包括三州之财政和钱粮;

    工部主管土木水利工程,包括修缮驰道、兴修水利、建造桥梁城池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教育等,未来开科举后,礼部的权利倒也不小。

    至于四院,则分别是少府院、大理院、御史院和鸿胪院:

    少府院主管官田、官奴以及一系列官家产业,除此之外,将作监、研发局也全部并入其中。目前辖下共有五个大部门,将作监、科研司、官田司、官营司和官牧司,乃是马应真正的钱袋子。尤其是官营司,纺织厂、造纸厂、采盐场、白酒作坊、香水作坊、肥皂作坊等一系列“国有企业”,皆归其统属。

    大理院主刑事审判。马应准备将它打造成后世的法院,将司法系统独立出来,不仅右将军府辖下有大理院,州、郡、县也都准备设立相对应的大理院,也算是在帮县令、郡令减轻一些负担。

    御史院主监察。马应可不打算将御史们弄成闻风而奏的言官,他准备将御史院打造成后世的检察院,将监察系统也独立出来。和大理院一样,各州、郡、县也都会设立相对应的御史院。

    鸿胪院主外宾之事,包括出使、接待使者等事务,可以理解为外交部。当然,职权肯定更大,毕竟现在是天朝上国,看看班超出使西域闹出了多大的动静就知道了。这个时代的外交,大部分情况都是:我,大汉,要收小弟,快来朝贡!

    除了四部、四院之外,还有一阁。这一阁叫作军机阁,主三州一域之兵事,这其实才是右将军的主要职务……

    三州的政务全部走上正轨之后,马应终于有时间处理军务了。

    除去郡兵以及驻扎在西域的武都军不算,当下他麾下依旧有七八万人马,其中只有两万多虎骑军,剩下的则都是新凉军。

    新凉军必须作出调整,马应准备从中挑选出一万多精锐之士,补入虎骑军之中,将虎骑军扩大到四万。至于剩下的人,除了挑选一部分为郡兵外,其他全部迁往西域屯田。

    一直忙活到十一月末,虎骑军终于扩大到了四万,不过因为有不少新士卒加入的缘故,还需要磨合训练一段实力。

    除了四万虎骑军外,郡兵也从两万扩充到了三万。其中凉州郡兵一万五千、并州郡兵八千、中州郡兵七千。

    凉州原本有两万郡兵,但因为关中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地盘,却是不用再派重兵把守陇关道和萧关道了,因此汉阳和安定二郡的校尉部皆已撤销,再加上其他郡校尉部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因此缩减到了一万五。

    至于并州那四个郡,因为都有可能遭受外敌入侵的缘故,所以每个郡都设立了一个校尉部,共八千人马。

    而中州,因为只有三郡之地,再加上四周险要,易守难攻,七千郡兵倒是足够了。

    其中京兆尹驻扎了两千郡兵,主要镇守武关;扶风郡同样驻扎了两千郡兵,主要镇守陈仓县境内的散关,以防汉中张鲁来袭;冯翊郡驻扎了三千郡兵,不仅要防御函谷关方向的敌人,还要提防黄河对面的白波贼,压力最大。不过,马应已经在命人建造潼关了,待潼关建造完毕,防守的压力必然会降低不少。

    说起来还要感谢董卓,如果没有他留下来的郿坞,马应可没有那么多钱粮修建潼关,甚至能不能打赢袁术夺得关中都是个未知。

    而现在,不仅耗赢了袁术,而且还有足够的钱粮搞基建……啧啧,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马应已经认定了董卓是个好人。

    要知道,郿坞中的钱粮,至少还能让他挥霍个两三年!

    将虎骑军和郡兵分别扩充到四万和三万之后,新凉军只剩下了两万多人。这两万多人都是挑剩下的劣兵,要么身体素质不行,要么军纪散漫,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将他们就地解散的话,马应又不放心,鬼知道这些人会不会成为治安毒瘤。

    因此,这些人终究还是被送去了西域。

    当然,为了避免他们生出抵触的心理,马应一开始并没有说要他们在西域落户,更没有说要将他们永远留在西域。只是告诉他们,此次出征西域,乃是正常的军事行动。

    等真正到了西域的时候,贾诩自然会接待他们,而后会一边安排他们屯田,一边安排他们与西域女子相亲。只需待上个一两年,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有妻儿……

    马应相信,以贾诩的头脑,绝对能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留在西域,做西域的上等人。

    除去驻扎在西域的武都军不算,当下凉、中、并三州只有四万野战军,还是太少了一些。要知道,马应治下现在可是有四百多万人口!

    其中凉州两百三十万、中州两百万、并州四郡不到二十万。

    关中之所以还有这么多人口,也是托了董卓的福,毕竟当初迁都长安的时候,董卓可是将河南尹的人口全部迁到了关中。再加上没有跟历史上一样遭受李傕、郭汜等人长达数年的祸害,这才让关中保住了元气。

    四百多万人口,哪怕再招募四万野战军,马应也养得起。

    事实上,他也确实准备再招募四万人。不过这四万人他不打算全在凉、中二州招募,至少要在西域招募一半。这支军队将会以步兵为主,主要负责攻城拔寨。

    当然,汉人也好,西域人也好,既然都是自己的部队,那只要他们作战勇猛,马应同样不会吝啬封赏。至于打到最后到底能够剩下多少西域人,这个……马应只能说:“我会尽量将你们活着带回西域!”

第187章 刘焉要称帝() 
虎骑军扩充到了四万,再加上准备招募的四万新军,未来野战军人数将会超过八万。为此,马应不得不对麾下武将做出人事调整。

    首先,拜庞德、张绣、麴义和杨阜四人为虎骑军裨将军,暂时负责四万虎骑军的训练。

    而后,拜典伍、姜叙、雷定和梁宽为陷阵军中郎将;徐荣、张辽、高顺、成公英、阎行、董越等人为校尉,负责招募新兵。而陷阵军就是马应为这支新军取的名字。

    陷阵军不打算招募太多汉人,将会以西域人和武都氐人为主体,这也是为什么马应会将雷定调任过来的原因。

    武都郡素来是马应的一块心病,因为汉人占比太少了,哪怕将白马氐、沮水氐这几个大部族迁去了居延、北地等地,又特意让武都军镇守西域。可是,空出来的土地移民至今,汉人依旧只占了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郡县马应都有信心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全部完成汉化,唯独这里他心里没底。哪怕现在这些氐人对他非常敬畏,他也不放心。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化不了的话,未来必然会生出许多乱子。

    当然,事情还没有严重到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