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武将修改器 >

第81部分

三国武将修改器-第81部分

小说: 三国武将修改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迁往居延郡和北地郡的移民,基本上都已经安置妥当,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带领他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居延郡现在已经有了十三万人口,而同属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也都各有二十万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说,整个河西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

    自此,马应已经不打算继续向河西移民了。要知道,当下整个凉州也就只有一百八十万民众的样子,相较之下,其他郡县反而更需要充实人口。

    其实这也是马应自己的锅,在河西民户之中,有不少都是他以前从凉州其他郡县诱骗过来的,所以才造成了现在河西比凉州其他地方更繁华的景象。

    接下来,移民的重心他准备放在北地郡和武都郡。

    北地郡是因为确实缺少人口。虽然这半年来也迁徙了一些民户过去,但因为居延郡的优先级别更高一些,致使分摊到这里的人口并不算多。

    至于武都郡,人口倒是不缺,但汉人比例太低了,需要将那些陆陆续续从关中逃出来的流民安置过去,以中和一下。

    好在马应一口气将白马、沮水这两大氐族全部迁走,空出了许多适合耕种的土地,倒是不用担心没有地方安置他们。

    估计用不了多久,武都郡的汉人比例就能超过三分之一!

    值得一说的是,经过五个月的招募和训练,两万郡兵也已经全部到位,各郡的校尉部也都搭建了起来。

    新招募的那些郡兵是马应亲自操练的,实力并不算差。为了锻炼他们,马应还带他们去河湟郡以西转了一圈,将青海湖周边和柴达木盆地一带的羌胡给清理了一遍。

    当然,练兵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要找一找从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的那几条道路。这几条道路在未来被称之为青海道,乃是丝绸之路的辅道。

    其中一条是从河湟郡出发,经青海湖南岸或北岸,过后世青海省的乌兰县、德令哈市、小柴旦湖、大柴旦湖,北出当金山口,抵达敦煌郡,汇入丝绸之路主干道。

    第二条是从河湟郡出发,经青海湖南岸,过后世青海省的都兰县、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茫崖镇,再翻越阿尔金山,直抵西域鄯善国。

    鄯善国前身为楼兰国,汉昭帝反感楼兰王在大汉和匈奴之间两面讨好,故派傅介子带人潜入楼兰杀其王,并立尉屠眷为王。而后强令楼兰国改名鄯善国,同时还将其王都从楼兰城迁往伊循城(今新疆若羌县米兰)。不过,后来其王都又迁到了扜泥城(今新疆若羌县)。

    这条路可以从河湟郡直抵鄯善国,与后世新青公路的走向一致。

    马应带着新兵在柴达木盆地转了一圈,倒是将这两条路给探明了,只不过不是很好走,都需要派人修缮一下。

    当然,现在是不可能派人修缮的,毕竟现在整个河西走廊都被马应占据,想要去西域的话,根本用不着走这里。之所以来这里探路,只不过是想要确认一下这里是否真的能够走通,未来说不定能够派上用场。

    如果以后将青海湖周边和柴达木盆地一带全部占领,马应倒是会考虑修缮这两条道路。只是,于农本位国家而言,这里太贫瘠了,尤其是柴达木盆地,哪怕矿产资源丰富,依旧改变不了它不适合耕种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能够轻松占领这里,马应暂时也不会动这个念头,最多在要道上建立几座驿城。

    说是这么说,但马应在命人绘制凉州地图的时候,还是将这里给包含了进去,并且给这块地方取了个名字——海西郡。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它在青海湖西面,二则是因为……这里在后世就是青海省的海西州啊!

    海西郡东与河湟郡隔海(湖)相望,西与西域隔了一条阿尔金山脉。而北面,则与河西隔了一个海北郡和一条祁连山脉……

    海北郡也是新设立的一个郡,不过和海西郡不同,并非纯属地图开僵,马应在这里规划了四个县,连县级管理框架都已经搭建好。分别为:海晏县(今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海北县(今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门源县(今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和祁连县(今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

    这四个县说是说隶属海北郡,但现在却被河湟郡令代管……

    其实海西郡也有一个地方被河湟郡令代管,那就是盐池城。盐池城是马应在海西郡修筑的唯一一座城,这座城就座落在盐池附近。而所谓的盐池,就是后世著名的茶卡盐湖!

    这里的盐极易开采,只需揭开七八寸厚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怕到了两千年后,依旧有四五亿吨的储量。

    不出意外的话,这里的盐业将成为凉州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马应率领新兵打的最艰难的一场仗,就是与羌胡争夺这片盐池。不过与收益相比,付出的人员伤亡根本微不足道。

    而盐池城,也随之成为了河湟校尉部的防御重心。

    好在,盐池城虽然在青海湖以西,但与河湟郡的郡治西宁县相隔并不远,也就四百多里的路程,快马两天可到。

    马应地图开疆,莫名其妙弄出两个新郡来,一干文臣武将都不是很能理解。对此,马应只想说:你们怕是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古以来……

第153章 闷头发展() 
各郡校尉部虽然搭建了起来,但有些校尉只是三流武将,总让人不放心,因此岁首一过,马应又给他们突破极限加了一次属性。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梁宽、庞恭、王灵、李俊、李隅这些人,不仅统率全部达到了80点,智谋也达到了80或者临近80。综合评价都变成了二流武将。

    马应发现,能够突破极限加点之后,似乎可以不用再担心缺少二流文臣武将了,将一个三流文臣武将培养成二流,最多也就需要20白银点!

    当然,这样培养出来的二流文臣武将,都只是刚刚够到二流的门槛,但也可堪大用了!

    如今马应麾下的三流文臣武将那可是一抓一大把,几乎每个县都有两个以上这个级别的官吏。如此,还会担心没有郡级人才吗?只要那些县级人才做出了成绩,马应就敢将他们提上来,委以重用!

    不过,也就只能突破极限将他们的属性提升到80了,再往上代价太大,不仅需要消耗黄金点,说不定还需要平常时候的三倍。

    哪怕将一个还未突破极限的二流文臣武将培养到一流,所需要的属性点也足以批量制造十个二流文臣武将了。

    除非以后二流文臣武将过剩,否则短时间马应不会考虑制造一流文臣武将。

    由于将那些郡校尉全部强行提升到了二流,马应拥有的可分配属性点终于见底。黄金点早就没有了,也就只剩下了一百左右的白银点以备不时之需。

    两万郡兵皆已到位,但新招募的一万虎骑军预备役却还在训练之中。此时这些预备役正在麹义的统领下,在河湟郡以南练兵。

    马应亲自将河湟郡以西清剿了一遍,现在麹义又在清剿河湟郡以南的羌人,继续这么打下去,未来青海省的大部分版图都要被犁一遍了。以后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野生的羌人敢来这里放牧……

    马应也是没有办法,想要练兵的话,暂时也只能找这些青藏高原上的这些西羌了。一来这些西羌散乱不成规模,很好打;二来,高原上的条件艰苦,能够磨炼意志,哪怕不实战,只是在高原上拉练一番,也能起到很好的练兵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俘虏高原上的羌人充实人口……

    其实降服蛮夷是大部分汉末群雄都在做的事情,曹操、刘备、孙权无不如是。

    蜀汉用兵最多的三件事情:防魏、讨魏、打南蛮;

    孙吴用兵最多的三件事情:防魏、讨魏、打百越。

    至于曹魏,也没少怼鲜卑、匈奴、乌桓之流,还作死,把降服的蛮夷全部迁往中原腹地,也不打散、移风易俗什么的,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对了,五胡乱华的说法不和谐,后世有人提议改为“少民南下”。这样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冒出“和族西进”之类的历史新名词……

    武都军中郎将马超现在也在练兵,目标同样是蛮夷——武都郡西南方向的氐人。其实这已经算是过界了,毕竟他征讨的那些蛮夷在益州广汉属国。

    不过,广汉属国一直都没有被刘焉掌控过。而且,刘焉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掌控那里,所以并不怎么在意,更不可能因此而影响两州之间的关系。

    凉州这边正在闷头发展,而董卓,还在和关东联军鏖战。不过讨董之战打到现在,也就只剩下袁术和孙坚还在死磕。

    在去年十一月,屯驻在河内郡的王匡军和袁绍军就被董卓亲自领兵击溃。自此,袁绍便偃旗息鼓。

    倒不是说那次战败之后袁绍就无力再讨伐董卓了,只是因为他动了其他心思,想要保存实力发展自身。

    要知道,他虽然是联军盟主,而且自领车骑将军,但现在真正被他掌控的却只有一个渤海郡。

    渤海郡属冀州,而冀州牧韩馥对他颇为忌惮,两人相互掣肘,再加上自身的野心,哪还有心思去讨董?

    至于屯驻在酸枣县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败得更早。酸枣联军在曹操、鲍信等人的带领下,和董卓麾下中郎将徐荣大战了一场,然后……崩了,若不是曹洪拼死相救,曹操都差点被斩杀。

    值得一说的是,这场战斗可不是演义中所说的曹操领兵追杀董卓军,因突得太前被徐荣埋伏得手,所以战败云云。

    事实上,这是一场正儿八经的会战,酸枣联军是在摆开阵势以后,被徐荣从正面击溃的!

    自此之后,曹操、刘岱、张邈、鲍信、袁遗等人也沦为了看客,基本上等同于是退出了讨董之战。

    还在和董卓鏖战的也就只剩下了后将军袁术和破虏将军孙坚。

    值得一说的是,孙坚现在也可以算作是袁术的手下,他担任的破虏将军和豫州刺史这两个官职,都是袁术表任。除此之外,军需粮草也是袁术在为其提供。

    也就是说,真正还在和董卓打的,其实只剩下了袁术势力,领兵将领则是孙坚。至于袁术本人,作为主公,当然是在后方坐镇。

    可即使这样,董卓依旧扛不住。

    事实上,论当下各诸侯的实力,袁术才是真正的第一,袁家四世三公积累下来的底蕴,大部分都归了他。若非如此,未来他也就不会膨胀到直接登基为帝了。真当袁术是傻子?人家只是觉得自己大势已成,可以平推整个天下了。

    虽然袁术还在和董卓互掐,但其他群雄却和马应一般,闷头发展去了,群雄逐鹿之局势越来越明显……

    武威郡,姑臧县。

    此时马应正和工曹从事姚规一起,在研发局视察。研发局乃是隶属于工曹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研发和改良各种器具。

    这个部门虽然成立不久,但却出了不少成绩,不久前他们就在马应的指导下制作出了一款新式纺纱机。这款纺纱机采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结构,致使纺纱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好吧,其实就是18世纪才问世的珍妮纺纱机……

第154章 百工() 
被马应和研发局创造出来的纺纱机,自然不可能再叫珍妮机,马应直接给他命名为西凉纺纱机。

    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乃是家庭版纺纱机,在此基础上,姚规还研制出了拥有更多纱锭的水力纺纱机。

    为此,马应已经准备将纺织厂中的纺织机全部更新换代。如此,产量必然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接下来,他准备对织布机也进行改良。反正他只需要提供一些技术要点就行,剩下的事情自然会有姚规和工匠会去完成。于他而言,并不累。

    至于纺织原料,主要有蚕丝、荨麻类和羊毛。河西生产的羊毛布和羊毛线乃是凉州一大特色,制作成衣,保暖效果极佳。

    只是,马应还是有些不满足,因为没有棉花啊!

    荆楚之地倒是有木棉,不过路途遥远,根本不用考虑。

    除此之外,也就只剩下原产于印度的粗绒棉了。多年以前,这种棉花就经西域或益州西南流传到了大汉,被称之为白叠,只是种植人数不多,马应命人在凉州搜寻了许久才搜寻到。想要形成量产的话,怎么也要两三年的时间。

    而且,这个时代的棉花尚未经过培育改良,产量不是很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