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大抗战 >

第107部分

中华大抗战-第107部分

小说: 中华大抗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盟国对中国战区毫不关心。那么,中国将难以承担协助盟国作战的繁重任务,请盟国另想办法。不料,史将军把我们的话曲解为最后通牒,如果美国不援助飞机,中国将另寻它途,云云。实在是无中生有,混淆视听。”

    居里说:“以史迪威将军的地位而言,他只应将中国某项军事器材之要求转达华盛顿,但他如认为必要,亦可直接向华盛顿提出建议。换言之,他实处于转达中国要求与自动提出建议两者之间。据我所知,他对中国也是诚心尽力的。比如,他曾多次以个人名义要求美**政部派遣三至五个师部队驻印,扩大在华美军力量。最近,史将军也屡次敦促美国速派驱逐机2中队、重型轰炸机1中队、中型轰炸机1中队来华。恨美**政部未能资助其建议罢了。惟刚才,总司令所言,美方如不能援助500架飞机,中国将不能协助盟国作战,史迪威身为美**官,实不能向华盛顿转达此种过于强硬措辞。”

    蒋介石说:“我并不责备史将军办事不尽力,美国援华物资数量多寡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宋美龄补充说“总司令所重视的,不是飞机的数量,而是态度和精神。比如说,有人诚心帮助你,即使事情没办成,你也要感谢人家。而另一种人以傲慢怜悯态度帮助你,事情就是办成了,也不符合你的愿望。是不是?”

    蒋介石接着说:“望阁下转告罗斯福总统,我要求美国派参谋长来华之动机,绝无利用此人向美增索物资之意。倘若我的行动受物资诱惑之影响,早为日本之贡献所动摇矣。所以我愿掬诚保证,我请美国派参谋长来华,绝无物资企图可言。史将军到重庆以来,我从未向他要求物资供给之事。史将军是我的参谋长,哪有统帅向参谋长提出请求协助的道理?关于飞机的事,唯因为这个战区需要之迫切,故由夫人向史将军提出讨论罢了。”

    居里笑道:“听了总司令这番话,鄙人茅塞顿开。既然如此,飞机的事可到此为止啦。”

第336章 收复全缅甸计划() 
特使居里来华所肩负的使命,是化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让蒋介石接受史迪威提出的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败出缅甸后,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对天发誓,要报仇雪恨。在退往印度的路上,就拟好了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

    他提出将退往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整编扩充为三至五个师,作为第一路从印度反攻缅甸,代号为X部队;在云南以美式武器装备训练15至20个师,作为第二路从云南反攻缅甸,代号为Y部队;以英**队从仰光登陆,作为第三路打回缅甸。

    这是一个充满史迪威个人色彩的庞大战略计划。虽然罗斯福没有具体研究过此计划,但原则上赞成反攻缅甸作战,因为这与他的全球战略非常合拍。

    罗斯福始终不渝地强调,从全球战略看,日本对美国的威胁远比德国大,而在亚洲,能与日本抗衡的惟有中国。只有积极援助中国抗日,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日本对美国的威胁。所以罗斯福不吝惜武器、飞机大炮,不吝惜美元,尽最大努力援助中国。他认为把武器交给中国打日本,比美国人自己去打日本合算得多。

    当缅甸行将不保,滇缅路面临断绝时,罗斯福焦虑不安,一再对马歇尔说:“得赶紧想出什么法子,保证武器源源不断运给中国。”史迪威提出的反攻缅甸作战计划,正合罗斯福之意。但蒋介石是否赞成能否接受,居里觉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7月29日,居里把史迪威的三路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呈给蒋介石。蒋介石仔细审阅了作战计划,并对着墙壁上的巨幅地图指指画画。

    居里不失时机地进言:“从中国利益来看,实施三路反攻计划好处很多。第一,中国可有更充分的理由要求美国援助500架飞机,及保证每月空运五千吨物资。只要中国承担此项作战,美国则满足彼此项要求,自不待言。

    第二,目前美国援华物资全经驼峰空运,运量有限。大量物资囤积印度,贻误战机。如收复缅甸,重开滇缅公路,则美国援助物资源源供给中国,实在不可限量。

    第三,此计划中拟请美国派遣一师部队来华助战。马歇尔将军或不乐闻,但我可用动听理由说服他。果真美军来华助战,则中**队皆生活力,发扬其战斗精神矣。

    第四,向取守势的中国,一旦表现出进攻能力,并且能克复日军重兵占领之缅甸,世人将刮目相看。战后,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大有裨益。

    罗斯福总统还有一个设想,战后建立国际训政制度。即对一些落后国家,可由两三个邻国共同托管。中国为世界四强之一,战后对朝鲜、泰国和越南将有管理之权。”

    蒋介石听了居里这番话,乐滋滋地说:“这是个好计划。只要贵国能实现500架飞机之援助,及每月五千吨物资的空运计划,中国同意出兵。”

    居里笑道:“总司令阁下,一言为定!”

    蒋介石笑道:“决不失言!”

    最后,蒋介石与居里商定,让史迪威离开重庆一段时间,驻节印度,专门负责训练中国远征军及反攻作战事项。在史迪威离渝赴印之前,蒋介石同时接见了史迪威和居里,并共同商讨了三路反攻作战计划。

    1942年4月间,缅甸作战尚未结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就预感到作战必将失败,拟制了《在印度组织训练中**队计划书》。其中心思想是:利用美国运至印度的中国租借物资,在印度组训两个军,由印度反攻缅甸,再由滇西出兵相助,以收复缅甸,打通中印公路。

    4月16日,派人将计划送呈蒋介石。5月初,蒋介石表示原则上同意。同时美国陆军部也批准了此计划。5月25日,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公开宣告收复缅甸的决心,并电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请求美国至少应派一个师参加反攻缅甸。他指出:“我坚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美国不向这一战区派遣部队是犯了严重错误。”

    26日,美国陆军部作战部署也制订《以收复缅甸为目标的维持中国抗战计划》。

    7月19日,史迪威在重庆向蒋介石呈交《反攻缅甸计划》。

    其要点:由英国出兵三个师,美国出兵一个师,中国出兵两个师,自印度阿萨姆省入缅甸,向曼德勒出击;另由中国出兵20个师,由滇西出击腊戍,与由印入缅的中英美联军在曼德勒会师,并攻取雷列姆,然后会攻仰光;在盟军从陆路发动进攻的同时,英军重新在孟加拉湾确立制海权,收复安达曼群岛,派部队在仰光登陆。此称为“两路进攻,南北夹击”作战计划。

    8月1日,蒋介石批准了此反攻缅甸计划,并提出三点要求:“(1)美国至少有一个师兵力参加作战。(2)美国空军与空运力量须大量增加。(3)陆上部队出击时,英国海、空军须在孟加拉湾之安达曼岛开始攻击,并在仰光登陆。”

    此即蒋介石所说的“南北缅水陆同时夹击”战略。

    史迪威自1942年5月17日从缅甸退至印度至10月18日,就此计划与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五次会商。由于英国无意在近期反攻缅甸,且不欢迎中**队入缅甸作战,会谈毫无进展。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他们的参谋长们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讨论今后反法西斯战争总体战略,反攻缅甸也是重要议题之一。

    他们一致要求,实施史迪威提出的收复全缅甸作战计划,并将此计划定名为“安纳吉姆”计划。

    美国海军参谋长金说:“在欧洲战场,从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俄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对付德国;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为俄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作战。”反攻缅甸,打通中印陆上交通线,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

    英国方面却以无法提供在缅甸南部进行两栖作战的舰船为理由,表示反对。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带有威胁的口气说:“目前在南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在民用船只、军舰和护航诸方面付出的代价极高。形势也可能发生突然的逆转,并导致丧失制海权”,“除非实施反攻缅甸战役,否则在太平洋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使美国不得不遗憾地取消对欧洲战场的承诺的新形势。”马歇尔把反攻缅甸与美国能否积极参与对德作战联系起来。

    英国在此压力下只好让步。经协商,会议同意实施“安纳吉姆”计划,并作出三点决定:

    一、备战时间暂以1943年11月15日左右为目标;

    二、具体反攻日期,俟1943年夏间(7月前)再定;

    三、如英海军舰船不足,美国设法拨补。

    1943年2月9日,中美英三方在加尔各答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研讨反攻缅甸的具体计划。中方代表为何应钦、宋子文等,英方代表为韦维尔,美方代表为阿诺德等。史迪威以双重身份参加了会议。

    三方一致同意实施“安纳吉姆”计划。决定:

    一、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间为作战期。

    二、陆军以占领曼德勒为目标,英军三个师由加里瓦出击;中国驻印军由莱多向胡冈河谷出击,滇西远征军向腊戍进攻。

    三、英国海军封锁仰光。

    四、英军攻取阿恰布(实兑)、兰里岛。

    五、12月陆军出战,1944年1月占领仰光。

    这就是反攻缅甸,收复全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的最后定案。

第337章 组训中国军队() 
驻印军编成与训练:

    中国远征军入缅甸援英作战失败后,史迪威和罗卓英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六百余人及孙立人新38师四千余人,于1942年5月下旬先后退至印度的因帕尔。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及新22师四千五百余人,于8月间撤至印度的迪布鲁加尔。不久,重庆军委会调令杜聿明回国。

    6月15日,史迪威晋见蒋介石,再次提出《在印度组织训练中**队计划书》中所提建议。蒋介石同意史迪威的建议,并指令他负责与英方谈判的有关问题。

    6月24日,蒋介石指令史迪威担任这支训练部队的司令,罗卓英为副司令,同时还答应空运五万部队去印度训练。7月16日,史迪威和罗卓英分别被正式任命为中国驻印度军队正、副总指挥。

    史迪威经与印度政府及韦维尔反复协商,韦维尔同意将曾关押意大利军战俘的兰姆伽兵营划为中**队训练基地。美英达成协议,由英国租界物资为中**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及负责训练。

    8月初,在印度的中**队先后进入兰姆伽营地,共约九千余人,番号仍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下辖新38师(师长孙立人)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

    8月3日,蒋介石指令史迪威负责组建中国驻印军,仍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总指挥。自9月起,逐日向印度空运官兵450至600人。由于美方体检时淘汰较多,至年底仅有三万二千人运至印度。

    10月底,蒋介石调罗卓英回国,并撤销副总指挥部,将驻印军改编为新编第1军,下辖仍为新22师和新38师,任命郑洞国为军长。

    1944年初,蒋介石又命新30师空运至兰姆伽,编入新1军接受装备和训练。同年4月,又调第14师和第50师入印度,亦属新1军建制。8月攻占密支那后,重设副总指挥部,由郑洞国任副总指挥,同时将五个师分编为两个军,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辖新38师和新30师;廖耀湘升任新6军军长,辖第14师、第50师和新22师。

    10月间,史迪威因与蒋介石有矛盾,被调返回美国,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司令,索尔登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

    中国驻印军以师为战略单位,每师辖三个步兵团及师直属部队,全师编制约一万五千人。兰姆伽训练中心,于1942年8月26日举行正式开训典礼,至1944年1月训练结束,受训结业军官2;626人、士兵29;667人。

    军官接受战术和作战技术及参谋业务等训练,士兵接受各种技术兵器使用及战斗动作训练,特别重视丛林战和炮兵战术及射击科目。官兵体质、战术素养和战斗技能都有明显提高。

    远征军重建与整训:

    中国远征军入缅甸援英作战失败后,除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等撤至印度外,主力均转移到滇西。为加强边防,军委会从国内陆续抽调兵力来滇。1943年初,计有第11集团军八个师和第20集团军四个师先后调至怒江东岸及澜沧江下游车里等地区。

    1943年2月,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