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铁骨 >

第619部分

大明铁骨-第619部分

小说: 大明铁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试验着去治疗疟疫,其中既有成功的例子,但失败的例子更多。后来朕才开始潜心研究师傅留下来的记录,以复制师傅所治的秘药……就是这个!”

    指着方以智手中的小药瓶,朱明忠全是一副笑逐颜开的模样。

    “有了这个药,我大明官民就再也无需要顾忌疟疾,南洋的恶疾之地,从此之后便可为坦途,可为我华夏的另一个一年三熟的鱼米之乡!甚至……”

    唇角略微一扬,朱明忠用一种调侃而又无奈的语气笑说道,

    “朕的海军,水手,从此也不必再为梅毒伤害,这种病可是海军最大的敌人!”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征服了那个蛮荒的世界之后,美洲土著也给旧世界奉献了他们的礼物,这便是被称为“美洲大陆的复仇”的新疾病——梅毒。1492年,哥伦布的水手将梅毒病原体带回了西班牙,并很快在欧洲蔓延。梅毒穷凶极恶,短短几年内就造成了约1000万人死亡。自那以后,因为地理大发现,梅毒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在各国的水手之中梅毒已经是很常见的疾病,正是他们把这种传染病带到了全世界。水手、海军当然还包括军队直到20世纪,到青霉素发明之前,都是感染这一疾病的重灾区。

    也许是因为在陛下身边呆时间长了,所以方以智对陛下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不耻于谈论这种疾病倒也不觉得的意外,更何况陛下本身就是游医出身。

    “哦?难道,这种药也可以治梅毒?”

    方以智看着手中的药病,目光中尽是诧异之色。

    “若是如此,这药可真是灵丹秒药了!”

    “它治不好梅毒,但是它能治好疟疾!”

    因为勉强也算是出身医生世家的关系,所以朱明忠倒也知道许多偏方,当然这个并不是什么偏方,毕竟,还有人因为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年师傅他老人家在行医的时候,也曾接触过梅毒,对这种病也是束手无策,可是后来,他老人家无意中发现,如果染有梅毒的病人感染疟疫,一但疟疫治好了,梅毒也就不治而愈,如此,他便想到了以毒攻毒的办法,用疟疫治梅毒,先让病人感染疟疫,然后再用他的秘药治好病人的疟疫,如此一来,病人也就能够痊愈了。”

    其实这并不是疟疾杀死了梅毒,是因为疟疾发热,梅毒病毒不能耐受高温,达到了临床治愈,因为梅毒没有其他有效治疗方法,而疟疾已经有了治疗方法,所以才有了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而这种疟疾发热法治疗神经梅毒一直沿用到青霉素的诞生。

    “令、令师可真是当世之贤,居然能想到如此鬼神手段治疗恶疫,若,若是当年大疫于中原横行时,令师若在,中原也不至于千里无人烟,无论军民皆为大疫所感,甚至就连神京,当年若有令师……又岂会落入闯贼之手?”

    方以智之所以会如此感叹,是因为崇祯时期北方的鼠疫流行,实际上,明末从万历年间就不断爆发区域性鼠疫,只是没有大范围扩散罢了。单一地区发生的鼠疫很快随着流民、农民军和迁徙鼠群被传染转移至其他地区,疫情由此急剧扩大,最终彻底失控。到闯贼进入京城的时候,鼠疫流行下的京城已经是十室九空了。即便是幸存者,也因为鼠疫后遗症导致守军体质羸弱,已无心更无力抵御农民军的进攻。

    “爱卿怎么知道,恩师他没有去?”

    朱明忠反问之余,又感叹道。

    “恩师行医,从不求虚名,只求救人,若非是恩师往疫区救治百姓,又岂会因缘际会碰到朕,然后将朕留于身边,教朕医术,教朕……”

    说话的时候,朱明忠想到了在另一个时空几百后的家人,想到了少时与爷爷身边,爷爷总是会教授他一些医术,尽管大抵上都是民间的偏方,可却也让他受益无穷,如果不是爷爷,自己恐怕都不能于城市中立足,甚至就是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因为会那么几手三脚猫的医术,又岂会有今天的成就?

    只是,如今自己即便是身为一国之君,可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甚至不能够堂堂正正的祭奠爷爷,想到这,眼眶不禁微微一红,那泪水险些就要流出来了。

    看着陛下整个人都陷入沉默之中,方以智知道陛下必定是在追怀恩师,看到陛下几欲流泪的模样,于是便开口说道。

    “陛下先师可谓是当世之贤,行医多年活人岂止万千,更于陛下教导活命之命,以臣之见,陛下理当下旨为恩师修以贤祠,以彰其功……”

第89章 何忧(第一更,求支持)() 
    修以贤祠,以彰其功。

    不得不承认,方以智的建议,倒是让朱明忠颇为心动,如果这样的话,岂不就是可以正大光明的祭奠另一个时空的爷爷?

    可是这个念头,朱明忠只是略微心动,便摇头说道。

    “此议不好,非忠烈不配祠,从朕为始,大明只有战死的官兵和因公殉难的官员可进忠烈祠外,寻常人无论是富是贵,皆不能配祠。这个恶习不能由朕开,至于恩师,朕自会于宫中设恩师灵位,加以祭奠。”

    不配祠,是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动辄便为文臣武将配祠修庙。如此,也就让人少了几分敬畏,也让忠烈祠、昭忠祠显得不那么庄严。为此朱明忠才会早在几年前,就下旨禁祠。从而突显出官方修建的忠烈祠以及昭忠祠的地位。

    陛下的回答,让方以智连忙接连请罪,随后他看着手中的药瓶,心底却是发出了一声长叹。

    看来是不可能说服陛下了。

    “爱卿,此次回中都,可是有事?如果有需要朕这边为你撑腰的,爱卿尽管直言,毕竟,东北不同于内地。”

    看着欲言又止的方以智,朱明忠说道,

    “爱卿不要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尽管直言,朕自会为你作主的。”

    朱明忠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方以智这几年在内地可是没少上报纸,而上报纸的原因就是——太过苛暴。

    当真是文明太久了,忘记什么是野蛮了。

    他们难道忘记当年满清入关时,是何等的残暴吗?即便是他在东北苛暴一点,又有何妨?

    “陛下,臣正想要向陛下禀报一件事。”

    挺直腰板,方以智望了陛下一眼,看到陛下正在看着他,便把头微微一垂,然后说道。

    “陛下,臣听说,陛下准各诸侯国往河南等难民营中招人,并许其于全国招揽才俊、百姓?”

    朱明忠点点头,然后说道。

    “现在各宗室已经开始就国,安南那边的公国都是熟地,宗室只需领兵镇抚既可,当然,也需要移民,但更重要的令当地百姓归化华夏。可是桂藩等王国却不同,他们要去的地方尽是生番蛮夷,不仅需要府卫镇抚,还需要百姓耕种,所朕才会许他们于各地招揽英贤百姓。”

    为何不准许的,毕竟,本身那些诸侯国的设立,就是为了分流,为了把国内的剩余人口分流出去,尽管现在国内的人口并不多。

    “那么东北怎么办?”

    方以智直接反问道。

    “如果所有的移民都去了南洋,那么东北怎么办?陛下,难道东北就不要了?”

    天天盼望着内地的移民,对于身为东北总督的方以智来说,他更在乎的是东北,甚至这两年,他已经试探了内阁大臣们的想法,他们同样也是倾向于东北的,毕竟东北是内地,而诸侯国……只是诸侯。

    打断方以智的话,朱明忠说道。

    “现在东北的人口已经突破两百二十万了。”

    四年!

    东北的人口增加了几倍,这是因为安置在东北的退役军人和俘虏,都会把他们的家人带到东北,再加上大量的流放犯,直接导致东北人口大量激增,尽管以东北地区而言,相比于内地人口仍然稀少,但是就未来的发展来说,几年之后,东北的人口就会突破四百万。

    人口之所以如此激增,是因为兴乾元年之后,天下的的承平,使得大明上下出现了“婴儿潮”,而在东北最为明显,因为无论是退役军人或是俘虏都是正值壮年,在多打三斗粮也想娶个小媳妇的心态下,他们纳旗女、朝女为妾更是屡见不鲜,在报纸上,朱明忠甚至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东北的一个在乡军人,一下子从蒙地买了六个旗女,当年就为他生了六个子女。

    显然,对于那些拥有数百亩田产的勋士阶层来说,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在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下,在未来的十几年间,他们会大量的生育下一代,几十年后,东北的人口,甚至可能突破千万,到那时,东北就会成为与内地完全没有丝毫分别地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朝鲜也会被吸纳进来。

    “我记得,今年上半年,东北的新增户籍是……”

    “大约27。5万人,其中21万是新生儿,6。5万是各地移民以及流放犯。”

    作为东北总督的方以智,对这些数字记得自然非常清楚,他只得顺着陛下的话回答。

    “那么今年破50万应该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今年人口肯定能突破250万,那么明年呢?300万,后年350万……”

    其实,朱明忠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东北的问题,当然更清楚,东北的将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东北会新增加几百万人。”

    对于东北的情况,朱明忠早已全部记在了他的心中。

    “可以说,通过三十五万退役官兵和战俘移民,已经让东北的人口发展进入到了良性循环之中,这三十五万人,一年就可以繁衍五十万下一代,十八年后,他们长大之后,每年就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出生,最多五十年,东北的人口就会突破两千万,现在在移民的问题上东北已经和四年前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方以智听后没有做声,而是在心里在盘算着陛下的这番话:他确实忽视了这一点,只看到眼下的数字,而没有看到将来下一代的自然繁衍。正像陛下说的那样,这几年新生的一百多万儿童,在十八年后,就会在东北繁衍下一代,几十年后,东北的人口确实会突破数千万!

    沉吟半晌后,想到另一个问题,方以智决定先听听陛下的意见。

    “陛下,在东北,现在还有一问题就是,朝鲜移民大量涌入,毕竟朝鲜地窄而民贫,自当年陛下北伐大量使用朝鲜民夫之后,战后朝鲜民夫纷纷卖身于东北定居勋士之家为奴,无不是携基妻儿子女投奔主家,这几年又有大量朝鲜百姓越江投奔亲友,现在于东北的朝鲜人,几乎不下五十万,臣担心,他们将来会成为我大明的隐患……”

    曾经在后世目睹过欧洲的“子宫征服”所带来的乱相的朱明忠,对于方以智的这个想法并不感到奇怪,甚至可以说,颇为佩服,毕竟,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欧洲人……不等到吃不到猪肉的时候,都意识到不到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都会选择无视这个问题。

    只不过关于朝鲜人的这件事,朱明忠早有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很早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心中对此也是早有打算了,于是便直接问道。

    “方爱卿,你告诉过,那些朝鲜移民进入东北后,都干什么?”

    方以知连忙回答道。

    “回禀陛下,都是寄居于主家为家奴,因为我大明已经取消人头税,所以,倒也没有寄奴免税之说,而且家奴也需要服徭役,主家皆不敢藏私,毕竟一经发现,是要剥夺他们的产业的,他们自然不会藏奴。”

    “哦,原来都是给我们勋士家里当家奴啊。”

    朱明忠感叹着,这样的朝鲜人才是好的朝鲜人啊,知道自己的身份。

    “确实,这全赖陛下开恩,当年许朝鲜劳夫自卖入勋士家中为奴,若不然,恐怕那些勋士连自己的几百亩地都种不了!”

    方以治立即恭维道。

    “臣于天下游历,见过太多的人事,也曾遍读史书,但是像东北这样不过区区数年,便从一片荒凉,变成今天这般富庶的,可谓是仅此一例,尤其那些勋士之家,家往往有数百亩良田,又有家奴两三人,良田一半种粮,一半放羊、养牛,那些朝鲜家奴,男子为其下田种粮,女子伺候主人,孩子为其放羊,如此才有今天薄弱的富庶,这一切,可全都是当年陛下所赐。”

    “这话倒也不虚!”

    朱明忠颇为受用的说道。

    如果说,全天下,那里的人最感激他,恐怕就是天下的勋士了,尤其是东北,那些个地主,一个个小日子过去那是一个滋润。而之所以能如此,都是因为他赐予的。

    “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