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副榜举人 >

第148部分

南明副榜举人-第148部分

小说: 南明副榜举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摇了摇头,杨轩笑道:“这怎么害大家呢?到时候每人可发十两纹银作为遣散费,若他们屯田的话,我们更可以资助粮食银子,假若愿意做生意,我们也可以入伙啊。

    告诉大家,这些我们不收任何利息,等大家赚到钱后再归还本金就可以啊。”

    瞪着太师椅上男人,朱淑颍摇头道:“子修啊,你如此谦恭,恐为他人嫉妒啊。

    你以为我摆出郡主的排场就是为了享受,你不知道很多人说你如当日王莽那样谦恭下士,包藏祸心啊。”

    杨轩大惊,一只手支在太师椅上久久不能言语,良久瞪着对方道:“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这是我知道。

    你们可以提出建议要求,但我只是希望你们遵照执行,这总可以了吗?”

    话已至此,再说无妨,两人迫于无奈,只得遵照执行。

    但还有一些人不愿意,特别是一些年龄尚青的女孩,作为一方之长的主角总不会全都扔到大街上,让人寻得一些年轻的将领,置办嫁妆嫁出去。

    除了遣散家丁之外,两人更是前往城门各个斋棚施粥。

忠义军火器() 
明朝中后期由于西方国家火器传入,再加上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战争,火器性能得到大量改进,其主要装备为:

    1、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显然是一种短型骑枪,方便在马背操作,但性能较差。虽然一些书中说能在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铠,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63。5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

    但只要面对稍稍研究一番就知道根本难以达到这种性能,在本书中采用的性能参数为:

    最佳发射距离在20米左右,20…30米破重铠,50米外不能重创不披甲目标,80米外不能没有任何杀伤力。

    2、鸟铳,从rb引进,戚继光练兵纪实声言重5…6斤,铳总长120公分,枪管90公分,铅弹重3钱(12克),用药3…4钱,口径13公分。

    宋日星考证,该枪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

    宋日星做试验:

    日军鸟铳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破二层湿毯被子,在五十步之外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可见绵被遮挡弹丸的效果有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等到日军鸟铳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

    考虑到这种情况,鸟铳最佳射击距离在40米左右,那么鸟铳可以在40…50米破重铠,80米外不能重创不披甲目标(很多流寇),120米外没有多大杀伤力。

    3、鲁密铳,为赵士祯按照土耳其进贡鸟铳所仿造。该鸟铳用药量、铅弹重量与从rb引进鸟铳相仿,口径一致,但性能更优。

    史载:“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龙头轨、机俱在床内。捏之则落,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不拨砣然身手不动,火门去着目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致熏目惊心。此其所以胜于倭鸟铳也。用药四钱,铅弹三钱”

    与鸟铳比较,其身管加长,发火装置亦有改进,龙头机规安装于铳床内,扣规龙头落于火门,火药燃后,又自行昂起。铳床尾有钢刀,倒转过来,近战可作斩马刀用。

    从本质上说这鲁密铳只是在鸟铳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善,其性能较鸟铳号。

    如此可以判断这鲁密铳性能为:

    最佳射击距离为50米,在50…60米破重铠,100米外不能重创不披甲目标(流寇),150米外没有多大杀伤力。

    4、斑鸠脚铳:

    毫无疑问,三眼铳属于一种短型骑枪,鸟铳、鲁密铳为轻型火绳枪(弹重3钱,约12克),而不是西方那种重型火绳枪。

    在同时期欧洲流行重型火绳枪,比较有名的就是西班牙的穆什克特,其主要性能指标为:

    枪长:1。8米2米;

    枪重:8千克10千克;

    口径:2。3厘米;

    弹丸重:50克

    射程:250米

    其射程、杀伤力远较鸟铳、鲁密铳。

    而在中国东南沿海的gdfj地区也出现一种斑鸠脚铳重型火绳枪,当时澳门及gd能制造,海盗中有使用此种火器,官军也有少量装备,崇祯八年熊文灿运到bj的一批火器中,便包括此种火铳100门。

    这种重型鸟铳铳身长5。5尺(每营造尺约31-32厘米,全长在2米以上)

    内径0。6寸(折算约19mm),用药1。3两

    铅子重1。5至1。6两(约56克)

    大斑鸠铳弹重1。8两(68克,恐怖)

    由于枪身甚重,需要脚架支撑,形似鸟脚,由此得名,威力远胜普通鸟铳。

    由于清朝火器断代,到太平天国时期发展出一种中国独有,完全退步与历史的重型火绳枪抬枪,各地规制完全不同。

    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

    sx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hn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

    sx机器局造抬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

    抬枪与斑鸠脚铳都属于中国人制造的重型火器,但抬枪是两个人操作,将枪管放在一个人肩膀上进行发射,其放射方式明显较明末东南沿海出现的斑鸠脚铳退步。

    而斑鸠脚铳发射方式如同西洋人重型火绳枪发射方式一样,将其放在脚架上面发射,以保证枪支平衡。(正如西方电影所见那样,一些身强力壮的可以人手使用一支)。

    参考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性能与后期抬枪火器性能,这斑鸠脚铳性能采纳:

    最佳发射距离为:100米内破重铠,200米外不披甲将士,300米外无杀伤力。

    面对东方冶铁技术,这斑鸠脚铳性能实在太恐怖了,可以远程击杀大型目标。

    5、面对北方骑兵,特别是穿上两层三层铠甲的骑兵,普通鸟铳杀伤力有限,而这斑鸠脚铳又十分笨重不易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后期发展出一种大口径鸟铳。

    其主要指标为:铳管1200mm,全长1500mm,枪重10斤,口径16mm,用药5钱,弹重6钱(24g)中型火绳枪(明朝很多人命名为长火绳枪,为重型火绳枪。)

    该枪主要射击参数为:最佳射击距离70…80米,在80米内可以破重铠,在120米外不能重创不披甲目标(流寇),180米外没有多大杀伤力。

    而整顿军伍之后,忠义军大量装备这种长鸟铳。

明朝政治体制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越来越公开,普通民众接触的史料越来越多,被满清污蔑的,给人感到血淋淋的明朝历史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在一些满遗心目中,在很多人云亦云的普罗大众眼中,明朝是一个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在传统文人渲染下包括在下在内最初就感到不寒而栗,大家想想就感到害怕。

    只要稍稍关注历史就知道,在明朝初年一个胡惟庸案前后牵连的数万,蓝玉案数万,郭桓案数万。

    只要稍稍了解历史的就知道,在满清御用文人陛下明朝光太监就有十余万,在这些心理扭曲变态恶魔襄助下,明朝民众敢怒不敢言,明朝是中国最黑暗的朝代。

    多读几本历史,稍稍深入研究,明朝真的是如此吗?

    随着研究深入,特别是这几天简单比较,越来越为老祖宗感到叫好,越来越为明朝政体叫绝,可以说经过百余年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政体已经领先于那个时代,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会知道我们汉人在明朝时期所创造的政治文明至今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1、虚位皇位:以英国为开端,时至今日在很多君主立宪国家就采用皇位虚位化,完全内阁责任制。

    在这种君主立宪国家,君王是国家元首,首相则是政府元首,君王代表作为作为国家统一的代表代表国家文化、外交形象,维持国家统一、繁荣。

    在历史场合之中,除了诸葛亮辅佐下后主刘禅成为虚位国家元首,仅负责祭祀之外而将国家所有大权交给丞相诸葛亮之外,做到虚位国家元首这一分寸之外,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只有明朝中叶多位皇帝做到这一点。

    相比西方文明,这个时代英法君王毫无疑问是****的代表,而明朝中叶各个君王基本上恪守虚位帝王的分寸,将国家行政、决策大权交给内阁,交给司礼监。

    大家试想想,若是没有满清入主中原,若是按照这种模式,中国必然在数百年前就实现虚位皇位,就建立起更加先进的文明体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中叶基本实现的虚位皇位体制无疑是历史进步,或者说领先世界文明潮流。

    为了美化满清酋长****,一些满遗为了欺骗民众或者会造谣,说什么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明朝施行监阁体制,并不是皇帝没有权利,只是因为皇帝暂时将权利交给司礼监,交给内阁而已,皇帝要想收回来易于反掌。

    实际情况是如此吗?翻开历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皇帝可能能够凭借意志任命司礼监太监等皇宫内太监职务,只能够稍稍管理一下后宫事务,但若需要管理国家大事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明朝虽然皇帝享受最终决定权,但如同现代总统制元首一样,受到太多制约。

    皇帝虽然有最终决定权,但内阁机构完全可以拒不奉诏,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内阁执行权力越来越大,一度甚至可以与皇帝最终决定权分庭抗礼。

    武宗想到北方打鞑子,大臣们拒不奉诏,有的更是冒死死谏,为了抗衡皇帝,将应州大捷清楚明白写成大败而皇帝无能为力。

    嘉靖一心想封自己父亲为先皇帝,内阁拒不奉诏,如此折腾数十年。

    李自成率领义军扑向bj崇祯想迁都,但大臣们打死不提出来,最后崇祯无能为力。

    纵观明朝历史,虽然皇帝也享有最终决定权,但大臣们完全可以不奉诏,而制约皇帝的权利。

    2、可以这么说,在政体上明朝皇帝如同欧美总统制国家总统一样享有最终决定权,但明朝大多数皇帝放弃这种最终决定权,而选择成为虚位的国家元首。

    2、监阁制度,所谓监阁制度,就是内阁负责票拟决策,司礼监负责批复的制度,在西方很多议会制度国家不在有这种制度,但大明皇帝是国家元首,也承担一定政府元首角色,虽然中后期很多皇帝将政府首脑职责转给内阁,但在制度上还是皇帝还是承担政府元首的角色。

    毫不夸张的说监阁制度从制度上给太监提供专权的平台,但大家想想,如今这种制度是不是在很多国家还保留着。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总统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如同明朝皇帝那样,美国总统除了委任各部部长之外,还任命太多助理。

    在美国众多助理中最有名的国家安全助理,可以说权倾朝野,一言可以定很多国家生死。

    实际上所谓的监阁制度就是当代美国总统的各个助理一样,只是皇帝将这种助理职权划分为两半,内阁负责拟定票拟,而司礼监等太监机构根据皇帝的意图进行批复而已。

    从权利角度,明朝这种监阁制度更优于美国那种国家安全助理的制度。

    3、明朝内阁:有点相当于现代的政治局,又有点相当于******。

    内阁享有票拟权这种决策权,如同现代的政治局一样。

    内阁虽然没有丞相府之名,但还能够统御百官,特别是到最后,当然就如同现代的******这样最高执行机构。

    4、除了内阁这个机构可以不奉诏之外,作为六科可以直接封驳,也就是皇帝你虽然能够最终决定一切,但我六科认为这个是乱命直接打脸还给你,就像现代议会一样。

    在美国要推翻总统决策的话需要两院议员2/3否决,总统只要如此被否决,总统颁布的法案无效。

    这是美国实践多年的结果,想不到在几百年中国一群士大夫也享有这种权利,对皇帝决策虽然内阁那帮人奉诏,但六科那些文人士大夫认为属于乱命直接封驳(否决)。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明朝皇帝具有最终决策权,但还是被内阁牵制,被六科牵制。

    如此问题就非常好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很多帝王实际是虚位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