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副榜举人 >

第180部分

南明副榜举人-第180部分

小说: 南明副榜举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墨家、道家等学派稍稍涉足自然科学研究,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千余年以来中国读书人完全偏向社会科学研究,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研究。

    为了出人头地,读书人最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继而读四书五经,言必先称圣人之言,对自然科学一知半解。

    虽然在中国古代有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有这样那样农业技术,但无疑都是数千年民众经验总结,其中鲜少理论研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伟人告诉我们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

    如果说先前在顺庆府对公务体系改革是生存需要,现在相继大败鞑子、流寇,在四川站稳脚跟之后,对教育体系改革那是为了发展需要。

    如何改变明末教育体系,或者说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只要稍稍对比,就可轻易得出如下结论。

    一、改私塾教育为学堂分级教育:与满清愚民不同,明朝世人开放,朝堂主张君臣共治,地方主张官绅自治,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富家大户,无一例外的就是拿出金钱购买公产兴办私塾,教育族中子弟,希冀能够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不被外人欺负。希望族中子弟能够出人头地,光大门楣。

    就像笔者先祖,清初湖广填四川来到川省,历时百余年到六世祖时期略有薄产,每年能够收上百余担粮食之后,便于族中兄弟一起各自捐献出一部分家产作为族中公产,延请读书人前来族中教育族中子弟。

    在乡下不仅仅笔者先祖如此,乡下其他大的家族也莫不如。就拿笔者所在行政村来说(明清时期一个里相当于现在三五个行政村),有陈杨张三大的姓氏,人数最多,最有钱的是陈氏,族中不但有公田建立私塾,而且还设有祠堂逢年过节办朝会。

    笔者所属杨氏,以及另一大姓张氏,虽然比不上陈家,但也有公田,隔三差五的请了私塾老师教育族中子弟。

    在明末清初,或者说在封建社会,遍地私塾,老人对读书人的尊崇可一点也不比当代逊色。

    但若以现代人眼光来看,明朝私塾虽然甚多,但族中子弟一起就学,而不论年龄大小,读书多寡,能力大小,可以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囫囵吞枣。

    要改变这种现状,那就是按照现代教育模式,整合私塾学堂,建立新式学堂,按照年龄、读书多寡分级教育。

    第二,学堂教育中加入自然科学教育。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古到今饱读诗书之辈如过江之鲫,数不甚数,但由于未经历西方文艺复兴,或者说经历西方数百年自然科学体系教育,教育过程中漠视自然科学教育。

    主角要做的就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逐步引入自然科学教育,如中小学数学、几何教育,中学简单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等。

    可以说在将鞑子赶出汉中之际,暂时解除满清政权、流寇的威胁之后,杨轩就思索如何建立现代学堂分级教育制度。

    回到CD府之后一个半月,这天各县教谕、学正济济一堂汇集于总督衙门,开始认真检讨这个问题。

    这些教谕学正一个个也憋坏了,自甲申年以来流寇入川川省陷入战乱,各地学堂废弛,读书人被杀害众多,大家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太平年岁总督衙门重开乡试,自己门生古旧也可以中得举人有一个好出生。

    现在听侯爷提起如何教书育人,大家一个个谈得头头是道,看大家口沫横飞杨轩连连摇头,大家所说不是没有道理,但离自己主体相差太远了。

    杨轩着急,身边的学政徐孔徒更着急,徐孔徒崇祯初年进士,甲申巨变之际为邛州知州,流寇入川流落民间,后来投靠义勇军被委任为学政。

    作为学政徐孔徒当然知道杨轩真正用途,举起手制止众人继续发言,扫视众人一眼道:“大家都为饱读之士,所说未尝没有道理,但大家所说的道理,与我们这次所要革除大弊不同啊。”

    众人一听,大家一个个目瞪口呆?读书人虽然社会地位奇高,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清水衙门,难道在这清水衙门之中还有什么大弊不成?

    徐孔徒显得得意洋洋,在与大人彻夜长谈数日之久后越来越其中问题,现在看大家眼神,当即提出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众人一片哗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当然是为了出人头地,当然是为了升官发财。

    徐孔徒连连摇头,当即搬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读书最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不被外人欺负。

    读书深沉次目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大门楣。

    大家最先不服气,现在听学政大人如此一说,也不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让人气馁的是大家虽然不反对读书的目的,但对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方法五花八门。

    为了平息大家争论,到最后杨轩不得不出马,亲自解释学堂分级教育的好处。

    大家见侯爷意见如此,也不好反对,只得点头同意。

    经过两天劝说,基本上确定新式学堂分级教育推行方法,那就是:

    1、由四川省学政徐孔徒召集地方学正、教谕编辑组成编委会,分别编辑语文、数学、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教育课本。

    、在各府建立教师培训班,挑选读书人培养老师。

    、在全省范围推广新式学堂分级教育,计划在两年年以内,各县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小学,各府需要建立新式中学,全省建立一个新式大学。

    4、在五年内,各个乡建立一个完整的新式小学堂,各个里建立不完整的新式小学堂。

    5、鼓励地方乡绅与官府合办新式学堂,官府给予新式学堂老师一定教育补助。

    。。。。。。。

    杨轩利用自己权势强势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徐孔徒召集百余个秀才一天到晚在凤凰山研讨课程设置,而在地方上各地纷纷扰扰,整个读书人躁动起来。

    在顺庆府西充县一个乡镇,几个穿着棉袍的读书人坐在茶馆里面,不是从兜里伸出大手拿起茶杯猛喝一口,驱散外面的冷气。

    一个四十余岁读书人摇头道:“十年前中得秀才有了功名,本来以为未来可以捷报频传,但谁料到多次不第,现在离家外出成为这私塾老师。

    堂中二十余个学生,大家水平参差不齐,有刚刚启蒙读三字经、千字经的,也有读完四书五经的,但这些孩子颇为顽皮,一天到晚操心不小啊。

    现在官府贴出告示,不知这公立学堂是什么样啊?”

    旁边另一个穿着皮袄的有钱公子摇头道:“杨轩虽然出身读书一脉,但其为人奸诈虚伪,周先生不是不知道?

    杨轩口口声声免除三饷,但那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重新清丈土地,你不是不知道,重新清丈之后收上去的钱粮比过去朝廷加派三饷还要多。

    杨轩巧立名目征收什么商赋关赋盐赋矿赋等等,稍稍拖延就处罚罚款,搞得天怒人怨啊。”

    王公子是方圆数十里大户人家,过去依仗权势不缴税赋,重新清丈之后土地面积剧增每年需要缴纳百余担粮食,今年年初就因为少缴钱粮而被处罚。

    夺人钱财如同夺人性命,之后王家坚决反对新政,王公子更是隔三差五的邀集三五好友一起聚会抨击时政,声言如此做法完全颠覆官绅共治结构。

    周瑾在王家所设私塾设馆,大家也只得附和对方,免得宾主不欢而散。

    周瑾三十余岁,崇祯年间中得秀才,其后参加数次乡试不第,因为生活所迫到王家庄开馆授课,以贴补家用。

    这一日传来消息,说什么官府准备建立公立学堂,府城正大量招收公立学堂老师。

    凡是被选上的,不但不需要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开关授课,工作有保障,更为重要的收入不菲。

    想到平日受东家白眼,周瑾不甘寂寞,不顾王公子反对还是决定出去试试运气。

    由于有秀才的功名,不需要参加县试,周瑾这天来到顺庆府城。

    午时刚过,周瑾赶到玉山书院,还没有走到街口,道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大家三三两两的呼朋唤友赶往书院。

    大小府试参加了七八次,第一次遇到这样多人,周瑾感觉奇怪,连忙停下脚步问旁边路人道:“兄台,这人山人海的,比起往年院试还多,怎么这么多人?”

    旁边一个面色焦黄,身材瘦小的中年读书人笑道:“过了院试,不过由童生变为秀才,而这次考的则是教秀才的先生。

    凡是通过的进入公立学堂,每年有二十余两银子收入,也可保家庭衣食无忧。”

    周瑾重重点了点头,赶紧排队报了名,经过一天考试,周瑾顺利的入围公立学堂教师,这未来三个月之内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基本算学知识(国人算学水平比较差),讨论确定初级教材。

    也就是在这天,周瑾慢慢理解初级教育的目的,那就是经过五年学习,学员能够识文断字,能够简单计算与处理一些数里几何问题。

    而不是像过去那种生怯的千字经、四书五经。

第293章 投靠() 
而在这段时间,杨轩不顾众人反对,几乎将主要精力放在新式学堂上。

    万事开头难,从古代私塾教育转变到新式学堂教育难上加难,别的不说,光编排课本就花了太多精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古代没有什么人反对办学堂办教育,但现在看到杨轩塞入私货,从过去四书五经传统私塾教育到全面教育发展,众人坐不住了。

    这天审议新编教材,按照过去小学初中模式,以国文算学为主,掺杂一些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仅仅因为这一点改变,就引起轩然大波。

    看了看呈上来的教材,钱邦芑连连摇头道:“大人,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次编排教材,需不需要将三十六行全部编进去,这样成了什么呢?”

    杨轩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正准备回答,下首一个老者站出来,拱手回答道:“按察使大人,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按察使大人进士出生,你说说秀才缘何不出门而知道天下事情的?”

    钱邦芑暗自心惊不已,正准备呵斥对方,但转脸一看对方是叶大宾,心惊不已。

    叶大宾举人出生,四(川)绵州人,崇祯末年成为按察使刘之渤幕友,被授予正七品的按察使长使。

    流寇入川之后逃回老家,义勇军相继大败流寇鞑子之后投入军中,现在担任总督衙门长使。

    钱邦芑当然知道对方厉害,不敢过分造次,收起笑容道:“在下愚昧,孤陋寡闻,叶先生常常以诸葛亮自居,你说说秀才不出名,缘何可知道天下事。”

    叶大宾呵呵笑道:“按察使过谦了,秀才不出名缘何知道天下事?

    大家都是读书人,当然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读书人即便不出远门,只要能够读万卷书,所知道的也不比普通人行万里路逊色啊。”

    众人一怔,良久参政刘长麟共收道:“叶先生所言没错,但万卷高楼平地起,读书要脚踏实地,切忌一知半解,到时候误人误己,害人不浅啊。”

    叶大宾呵呵笑了笑道:“布政使大人所言极是,在座的大家都是读书人,大家都饱读私塾,当然知道书房之事。

    过去私塾教育,三年下来一般人能够识文断字,十年八年下来学习好的可考得秀才什么的。

    现在虽然加入算学,加入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内容,五年下来阅读无碍,十年八年下来,也可达到秀才水平的。”

    狠狠地瞪了瞪叶大宾一眼,钱邦芑摇头道:“叶先生大谬亦,参政大人不是这个意思,大家都是饱学之士,参政大人当然也希望大家能够博闻强记。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等反对从一开始就开设这样多课程,这样很容易将人带偏,让很多人不务正业。”

    杨轩脸色难看,正准备发难,前川南巡抚詹天颜笑道:“按察使大人大谬,正如侯爷最先说那样,以国文算学为主,辅以自然学、历史学、地理学、武学等杂学。

    在小学1…年全都为国文算学,仅仅辅以必要武学而已。

    在4…6年级,才选学一定的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基础知识,但这些都不作为考核要求。

    到初中之际,才大量增加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也才纳入考试范畴。

    整个教学循序渐进,怎么说不务正业,将学生带偏了啊。”

    双方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