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副榜举人 >

第21部分

南明副榜举人-第21部分

小说: 南明副榜举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情放松,感觉整个世界也完全不同,望着远处村庄,依稀有前世景象。

    官道宽宽的,足足可以四匹马并辔而行,现在坐在黄骠马上,腾挪跌宕,如同前世坐在拖拉机上那样上下颠簸。

    平坝(平原地带)房子很多,每隔一两里都有几个大院子,或者几户住户人家。

    平坝的水田多有翻耕,旱地也种了庄稼,很少出现抛荒现象,看来在明末时期平原地区基本上开发了。

    在丘陵、山区则不是这样,除了一些正沟,或者地势平坦山地得到很好的开发,很多坡地都长满一尺多高的青草,看来丘陵、山区还没有怎么开发。

    除此之外,就是民众房屋,可能担心遭到豺狼虎豹,或者担心土匪袭扰,大家选择聚群而居,常常四五家住在一起,形成一个的大的院落,而不像前世那样单门独户的。

    由于川北丘陵众多,森林茂森,木材极其丰富,大多数都是瓦房,当然很多也在瓦房旁边搭建一两间茅屋,全都是茅屋的非常少。

    除此之外,川北丘陵众多,地势异常险要,特别是在一些丘陵地带、山区,民众在其险要之处修筑山寨,以防备豺狼虎豹或者土匪的袭扰。

    川北民众筑寨而居,除了因为生活环境使然,当时很多山区、丘陵远未开发,地方豺狼虎豹众多,更主要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

    南宋末年,蒙古入侵中原,四川作为西边主战场抵抗蒙古大军,民族英雄余阶在四川建立众多山城,将官衙迁往山寨之中,以抗拒蒙古大军。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合川的钓鱼城,蓬州相如县的运山古城,成都金堂县云顶城,通江的大获城等。

    自古以来反抗侵略的战争多是全民战争,除了官府修筑山城之外,民众更是自发的修筑山寨,如此在川北,川中,川东民间出现大大小小的山寨。

    看着这些山寨,杨轩有的时候内心颇为疑惑,在冷热兵器交替使用年代,八代王张献忠怎么能够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凭借手中利剑攻破民众多如繁星的山寨,屠尽四川民众?

    难道明末四川灭省之事另有隐情,屠戮四川的另有其人?

    看着眼前一个个繁华的小市镇,杨轩内心颇为疑惑,有的时候想仔细看一个够,担心一觉醒来这一切都被那个大恶棍破坏殆尽。

    自古以来就有扬一益二的说话,明末四川不但农业发达,而且城镇经济也颇为发达。

    先拿嘉陵江附近的铁佛塘来说,是一个冲积平原,方圆十余里都是平地,远远望去比前世八十年代初农村也差不了多少。(除了引进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之外,都是刀耕火种,差别不太大)。

    铁佛塘在仪陇县也只算中等规模集市,但集市足足有半里多长,道路约五六米宽,都铺着青石,其他则是店铺。

    简单统计了一遍,一个小小的铁佛塘竟然有七八家杂货店,四五家客店饭店茶馆,再加上铁匠铺木匠铺打油铺粮店什么的,大小商户工户什么的足足超过20余家。

    古代一般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赶场,赶场的时候整个街道上都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群,大家从七乡八里的赶到场口买卖货物,采办日常生计。

    在这街口简单统计,当天赶场的足足超过2千余人,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要好的衣服,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场口买卖货物。

    在土暴子之乱前,铁佛塘到处都挤满人,那才叫繁荣,现在人比过去少多了。

    为了采办生活油盐酱醋,大家从十里八里开外赶来,大多数人穿着厚厚的棉衣,外面罩着麻布做的短卦,脚上穿着布鞋。

    虽然破破烂烂的,很多打了补丁,但非常整洁,有的更是洗白了,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将卫生,看得出大家非常节俭。

    这之中也有一些穿得非常考究的生意人,他们大多数是读书人、生意人,以显示自己身份地位。

    在洪武年间生意人是不能够穿绫罗绸缎的,但到了明朝中叶之后,很少人再计较这些了。

    街面上到处都是人,在狭隘之处人群也会拥挤在一起。

    一些老人感叹,大家劫后余生,土暴子在的时候大家提心吊胆,现在可好,官军光复县城,现在方圆四五十里没有土暴子踪迹,大家现在不像过去那样恐惧了;。

    现在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老百姓也不时一点都不担心,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拉杂役,五天前总兵刘佳胤率部路过铁佛塘,硬是逼着里长拉了50个壮丁帮忙拉军粮什么的。

    那可是生离死别的场面,父母苦喊着叫唤儿子的小名,儿子小腿跪在地上不想离开。

    但现在民众好像忘记当日场景,虽然有的还窃窃私语,但现在是腊月,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可不想再提这种晦事。

    场口里面到处塞满着嘈杂的人群,街中饭店旁边有卖艺的,高声吆喝的,大家围着圈子看大家表演,表演不错的高声叫喊着鼓掌,也在这时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精致饭碗走到众人前面,低声央求着,也不强逼大家,大方的逃出几枚铜钱叮叮当当的落在碗里面。

    场口到处都是摆摊的,大家按照所卖东西自觉的分为几个大类,然后在箩筐、背篓上面展示着自己的货物,与过往人群小声交流着。

    买卖完成之后,需要称重的用买主的称,如果感觉不太准的,场中有一个公称,大家付上两枚铜钱之后使用公家称称重。

    街面上什么东西都有,有买鸡鸭鱼的,有买鸡蛋鸭蛋的,有猪肉的,有卖各种农业杂粮的,还有卖各种农具、菜刀,砍刀什么的。

    那些卖农具、菜刀砍刀与各种生活用品的很多都是祖传的,非常注重信誉,本镇王铁匠打造的菜刀砍刀那是远近闻名,很多人专门跑到铁佛塘前来购买。

    大家日常买卖主要使用铜钱,有的商人脖子上竟然将着几吊铜钱,来回与大家讨价还价,成交的就解开绳索取出铜钱交付给大家。

    场中也有使用碎银的,非常麻烦,大家需要看碎银成色,有的拿在手中掂量一番,报出数字,如果双方有出入的再用小称称重,然后换算成铜钱交付。

    但民众常常抱怨一些店铺老板非常刻薄,若是看到对方是外地人常常瞒称。

    杨轩购买一点东西,使用碎银,本来约2钱3分的碎银,店家看对方憨厚老实,硬说不到2钱,称重时再使用了一点小手段刚好2钱。

    店家一个劲抱怨不老实,不足2钱的碎银竟然口口声声超过2钱。

    连看了十余家店铺,每家店铺都挤满了人,大家高声叫喊着,店主忙得满头大汉的。

第32章 古代城管…白役() 
如果按照洪武帝朱元璋所定的三等九则原则缴纳商赋,若再加上乡野的一些店铺,一个乡足足可以征收一百余两纹银之数。

    除此之外,还有贩卖鸡鸭鱼肉,贩卖各种农业作物的那更多,大家担着背着货物来到集市,摆开之后,等着买主前来,经过一番交涉之后完成交易。

    刚刚完成交易,就有几个敞开衣襟的汉子跑过来要求缴纳税赋,大家哭丧着脸,缴纳税赋。

    朱元璋规定,这商赋在3%…5%之间,但没有那个按照这个征收,完全凭个人喜好,陌生人,老实一点征收多点。

    基本上都是担着背着东西赶集,大家先卖掉货物换得银两铜钱之后,然后再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回家。

    即便一半人贩卖货物,大概也有上千人,最少的2个铜板,最多的近百个铜板(卖猪、买牛等大宗货物买卖),简单看了看收税的箩筐,估计有近万枚铜钱(一两纹银值1千三百多个铜板,如此也有8两之多)

    现在过年,赶场的多,一年平均下来也不会少于5两银子,按照120天计算,如此也超过六百两纹银,再加上商铺的,如此足足超过七百两纹银之数。

    都说大明沈万三有聚宝盆,中国人口众多,真正的聚宝盆就是收上来的赋税,如今全国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户口上六千万,几百年没有变,普遍认为超过一亿两千万,有的更是估计超过两亿),每个人一个铜板,全国就有十万两银子。

    前世马云等人为什么能够首富,不是阿里巴巴多牛逼,全世界如同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很多很多,但马云身在中国,

    这还只是一个铁佛塘,仪陇县有十余个集市,再加上县城一个,一年光商赋就应该超过八千两纹银。

    即便那数百个卫所不算,但大明1427个县,即便只算这些县,一年商赋也可以征收1100万两之多。

    但正如仪陇县每年缴上来的不过百余两纹银那样,全国商赋也少得可怜,不过二十万两纹银而已。

    因此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财政问题,主要是朝廷根本没有征收税赋,或者官吏集团贪渎了这些从民众那里所征收的税赋。

    来回走了两三趟,进入一家酒楼要了一个厢房,大家坐着喝茶聊天,一边看着酒楼外面一个人正耍着杂技。

    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转头望去,只见几个敞开衣襟的汉子闯入饭店旁边的杂耍场,瞪着正在卖艺的嚷道:“你是哪里的,怎么到本地卖艺不拜码头呢?”

    听到吆喝声,周围的人群呼噜的一下围过来,大家看着一个三十余岁敞着棉袄的汉子问道:“余二爷,这,这怎么啦?又有人不交租税了?”

    瞪了旁边人一眼,这个余二爷恶狠狠的说道:“是啊,要不老子会发这样大的火吗?这几个外地杂耍的,不但没有来拜码头,而且连租税都没有交,如果都这样的话,老子还活不活了?”

    租税,杨轩微微一怔,摇了摇头,官府除了收取田赋、丁赋、商赋、矿赋这些之外,卖艺的可没有收取租税啊,这是什么费用呢?

    旁人一听也跟着起哄,有的更是直言这怎么行,如果这样的话余二爷不是没活路吗?

    卖艺的那个中年人见状,点头哈腰的鞠躬抱拳道:“大爷,小的们家里遭了灾,这不凭借这点手艺出来套生活,望大爷多多体谅体谅。”

    余二爷一听眉头紧锁,扬起手掌一巴掌打过去,然后骂道:“你,你这个卖艺的要老子体谅,你以为你多大面子。

    你从上场上到散场的,唱了这样久,一两银子,少一个子都不行。”

    正常年景一两银子可足足抵得上2担谷子,今天杂耍一天,也没有赚到几钱银子。

    摸着脸颊,卖艺的老头哭丧着脸哀求道:“大爷,你看看,在下一家四口卖艺半天,一天也没有一两银子啊?

    大爷,要不小的按照正常要求,缴纳赋税吧。”

    恶狠狠的瞪了瞪这几个卖艺的,余二爷摇头道:“还与老子讨价还价,一两银子一个子儿也不能少?”

    卖艺的哭丧着脸道:“余二爷,洪武爷规定商赋最高不过5厘,小的一家今天只赚得8钱银子,最多也不过40个铜钱而已,这1两银子是否太多了?”

    余二爷摇了摇头,说道:“我余二爷管理这个场子十多年,为人最公道了,你居然胆敢污蔑老子名誉,说老子不公道。

    租税40个铜钱不假,但你们到本地来唱戏可要拜码头孝敬老子,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少了5钱银子,再加上老子身边这几个兄弟今天中午吃喝拉撒的,大家说说,这1两银子多吗?”

    众人一听纷纷高声应允,有的直言余二爷吃喝一顿再怎么也不能低于5钱银子。

    卖艺的感觉太吃亏,跪在地上死活不给银子,余二爷吆喝着让旁边兄弟去抢钱。

    双方你来我往,在集市上大打出手,最后人越聚愈多,眼看将会变成群殴。

    向旁边人一打听,这余二爷身份很快搞清楚了,他不是正经衙役出生,而只是衙役官府的一个白丁。

    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官吏为非作歹,朱元璋在每个县都修一座豪华的衙门,除了官员委派之外,一般衙役不允许私自外出的。

    一般州县人员不过在一百人之内,严重不足,为了控制地方,一般来说,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有三四名“白役”。

    这白役就像最初的城管那样,没有正式公务员的编制,不领朝廷俸禄,但有执法权,对民众也最为凶狠。

    在地方上白役如同土地公那样征收税赋征收,而每年年末想衙门正役、书办、县丞、知县孝敬一定银两。

    只要进场买卖货物的,都要抽3,5个铜板作为租税,如此成为地方闻名的大人物,很多店铺老板都畏惧其三份。

    搞了半天,终于搞清楚了,原来白役就是这样的,像前世城管一样。

    留下杨福全在在铁佛塘打探余二爷的背景,杨轩与牛大勇一道快马加鞭的赶到仪陇县城,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