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副榜举人 >

第79部分

南明副榜举人-第79部分

小说: 南明副榜举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拱问安。

    钱邦芑鼻子冷哼,瞪着众人道:“当年洪武爷设立卫所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地方安宁,但你们广安千户所可好,流寇入川,四川巡抚陈士奇调兵命令置若罔闻。

    ****利率部攻打广州州,你们广安千户所也没有任何抵抗,基本上望风而逃,柳千总,你可知罪?”

    柳同春鼻子冷哼数声,摇头道:“大人在地方上为官多年,更是朝廷御史,当知道卫所情况亦。自正德年间卫所制度就逐步衰败,到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亦。

    高祖爷在四川共设立十几个卫,这次流寇入侵,又有几人起兵反对呢?”

    守备陈应宗面露怒色摇头道:“如此说来,这卫所制度早已经衰败,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世袭这广安千户所千户之职呢?”

    一提到广安千户所千户,柳同春气势上来了,向北拱了拱手说道:“这是我祖上的福荫,想当年我高祖跟随高祖爷南征北战,因为战功世袭广安千户所千户。

    老夫也是没有办法,被万历爷世袭这千户职务,怎么,你们看不顺眼吗?”

    陈应宗手按刀柄,紧紧盯住柳同春的眼睛道:“当年高祖让尔等世袭卫所军官,就是希望不花朝廷一文钱,替朝廷养百万雄师。

    当日高祖按照一丁三十亩田地的方式将土地拨付给尔等,现在你们既然不能为朝廷豢养军队,那么就将当日高祖爷赐给的土地交回来,朝廷即然而然的会找到愿意平定逆寇,鞑子的忠义之士。”

    柳同春暗自心惊,下面的百总一个个坐卧不住了,当日建立广安千户所朝廷是有赐予3万亩良田,但经过数代经营,再加上军户逃亡,这些田地现在都归大家名下,若是就这样将田地叫出来,那比杀自己还要难受。

    一个百总嚷道:“这,这土地是高祖所赐,你一个守备居然敢收回高祖所赐土地,难道反了?”

    众人跟随吆喝不已,陈应宗右手紧按刀柄,怒视众人道:“本守备再问一次,将你们贪墨的土地叫不叫出来?”

    而听到风声,周围七乡八里的佃农早已经闻风而动,大家扶老携幼的跑过来,有看热闹的,有听信谣言想要保护自己耕种土地的。

    看到周围人越聚越多,柳同春来了兴致,高声吆喝着:“各位乡亲,广安卫所土地乃高祖所赐,这几个不知道那里来的人居然想将朝廷赐予我们的土地收回去,大家说好不好?”

    自己好好耕种的土地就这样被别人收回去,虽然以军户名义耕种的土地租税比佃农少一点,但就这样被收回去,任谁也不会答允。

    众人群情激昂,一些人举着兵器,更多人高举手中锄头、钢钎,高声吆喝着,坚决不应允。

    陈应宗高举双手,示意众人安静,但大家怎么本来就是来捣乱的,怎么会听?

    大家彼此之间高声吆喝,声音一个接一个,此起彼伏。

    从一个护卫手里接过简易喇叭,陈应宗放在嘴上,大声说道:”各位军户,本官不管大家祖祖辈辈是不是军户,但按照大明规制,你们现在都是军户。

    现在流寇横行,后金也杀到汉中,你们既然是军户,那本官将按照大明的规制,从里面中间抽出500男丁当兵,另外500男丁需要支付这500当兵男丁的军饷,大家说好不好。”

    众人一听简直炸了锅,大家贪小便宜耕种卫所土地,主要是相对外面的普通农地,卫所土地地租要便宜一点。

    现在听到要一半男丁当兵,一半留守的要帮忙养其他人的妻儿。

    由于卫所兵与募兵不一样,卫所兵是战时由卫所提供粮饷,而不像募兵那样,一个个有军饷,战死之后也没有什么补偿。

    大家一个个叫苦连天,很多人连番哭泣,自己不过是普通庄稼人,平时也根本没有训练,现在让大家上战场送死,而且如同过去卫所兵那样,不论如何也不愿意啊。

    看大家吵成一通,陈应宗指着人群中几个年老体衰的要求马上参军,这几个人吓得慌忙跪倒在地上,口口声声自己只不过是流民,现在租种千总的地皮而已。

    相比普通地主土地,军屯土地肥沃,土地集中,收成有保证,但大家付出的一点也不比租种少,按照定租方式向千总缴纳土地,每亩每年足足有一担粮食。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陈应宗让大家分开站,如此原本军户的不过1成左右,另有2成因为犯事被充军的,而绝大多数不过是租种千总、百总田地的普通佃农而已。

    广安千户所千总柳同春脸色惨白,摇头道:“大人,从洪武年间广安千户所建立以来,这军户逃难甚多,全国皆然,我家祖辈为了维护这千户所也是殚尽竭力啊。”

    钱邦芑眉头紧锁,过去虽然听说卫所制度早已经败坏,但今日所见,远超昔日想象,看着连番辩解,汗珠一颗一颗从额头滴下来的一干卫所官员,大家竭力辩解,维持千户所、百户所运行之不容易。

    挥了挥手,钱邦芑让近两年有参加训练的走出来,但喊了半天,除了千总、百总身边的亲卫之外,其他的都一个劲嘀咕,自己只是种田,与普通农户没有什么差别。

    有的更是抱怨,每年大家按时缴纳军粮,稍稍不从,或者数量少了一点,这些千总、百总就带着亲兵前来催租,逼得大家只得逃荒。

    大明施行军户、民户分治,军户逃荒抓回来是要治重罪的,大家一个个坦言,虽然是千总、百总手下的佃户,但大家过得比租种地主家的佃户差多了。

    看到这些卑贱的军户一个个为了逃避从军而敢公开揭露大家的不是,虽然在(大西)流寇打来之前未加抵抗就举手投降,但有的百总一个个自诩世袭身份,色厉内荏的指责这些军户的不是。

    军粮是收了,但比起一般地主收的还是要少一点,再说了,普通地主土地大多数在丘陵地区,那像卫所的土地,成片成片的,耕种方便,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而为了担心被征入军中,一些胆大的军户站出来抗争,租种千总百总的土地是耕种,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也是耕种。

    现在兵荒马乱的,土地荒废甚多,官府鼓励官屯、民屯,各地地主也需要佃户耕种,大家只要有力气,只要能够在这乱世之中能够生存,其他的都不重要。

    看到大家剑拔弩张,相互指责,根本不将官军放在眼里,广安知州李时开大怒道:“你们说了这样多,老夫是看明白了。

    卫所?什么卫所,你们这些千总、百总鲸吞军户的土地,一个个成为大地主,而这些军户一个个全部都成为你们合法的奴隶,成为你们手下的佃农。

    你们说你们是有练兵,但训练的不过是这些帮你们收租的打手,像那些大户人家一样,哪家哪户没有什么打手呢?”

    众人连声喊冤,军户们哭成一遍,一个个直言大家连普通佃农都不如,稍稍有什么变故的大家都逃荒,前几个月有几家军户居然逃出去租种地主家的土地。

    钱邦芑、李时开、陈应宗等人对视一眼,当即宣布:

    罢黜广安千户所所有千总、百总官职

    将千户所所辖土地全部没收,充作官田

    千总、百总赔付近三年强征的军粮

    免除所有军户的户籍,转为民户

    军户房舍归自己,每个男丁奖励2亩土地

    。。

    看到自己不但失掉世袭千总的殊荣,祖祖辈辈好不容易巧取豪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官府没收了,而且还要赔付近三年所征收军粮,柳同春再也坐卧不住了,他站出来,声言自己是世袭广安千户所千总,归都指挥使管,归朝廷左都督府管,官府是无权管辖的。

    柳同春自恃武功了得,竟然打翻了准备给自己带枷锁的衙役,语带威胁,谁敢废掉卫所制,谁敢没收卫所田地,自己就与对方拼命。

    看到柳同春如此张狂,钱邦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指责柳同春世受皇恩,不思报答,现在居然如此公开诋毁官府。

    而看到钱邦芑动怒之后,陈应宗想起杨轩的嘱托,大手一挥,一旁冲出十几个兵丁,迅速的制服柳同春与几个反抗军官。

    看见被押过来的一干卫所官员,问是否服从官府新规,只要胆敢一个不字,身边亲卫手起刀落,将其当即斩杀。

    看见不可一世的世袭千总柳同春被斩杀,其他的卫所官员一个个胆战心惊的,大家噤若寒蝉,根本不敢反抗。

    在一片欢呼声中,陈应宗宣布将大的百户所改为乡,小的百户所则兵入其他乡之中,宣布新组建各乡乡长姓名,以组建农村基层组织,以清理被百总侵占土地,清理户口。

    而听到官府免除大家军户身份,听到每个成男男丁可以分得两亩土地,其他屯耕田地按照官田耕种,众人一个个欢呼不已。

    钱邦芑脸色铁青,待众人离去之后连连责怪陈应宗鲁莽,怎么当众杀人,如果搞出民变怎么办?

    内心颇不以为然,但陈应宗连连表示歉意,且一个劲让钱邦芑搞好卫所改编工作,这卫所制度乃高祖朱元璋所建立,虽然自建立起来纷扰不断,但还没有人敢在大明土地上动卫所制度的。

    其实钱邦芑也拿陈应宗没有办法,隐隐约约感觉这一切都是杨轩在暗中策划的,但现在又有什么办法呢?

    思考一夜,钱邦芑还是按照先前计划带着一个小队护兵住在千户所,督导废除卫所制度,但另一方面,则写信劝谏,希望杨轩不要这样草芥人命。

    这些卫所军官虽然可恶,但一晃眼就几颗人头掉地,这可非正人君子所为。

第123章 一刀切,我们正经商人怎么能够与妓院赌场为伍?() 
钱邦芑受不了,派往各地清查赋税的顺庆同知范文光也暗自摇头,直呼受不了。

    推行新政之后,由于民田田赋每亩固定在6分银子,官田不过8斗粮食(约4斗粮食),每个成年壮丁丁赋不过1钱2分银子(每月1分),而且还可以用发票抵税,民众负担也减轻很多。

    考虑前几年天灾连年,各地逃荒的甚多,各县各乡鼓励民众返乡,进行官屯、民屯,治下各县都出现大治景象。

    对照其他各地两天成片成片荒废,民众拽妻拖子逃荒景象,这让范文光感慨颇多。

    除此之外,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吏治得到整肃,上自各县各房书吏办公场所,下到各乡乡长衙役工作室,墙上都用悬挂着吏员职掌,收费明细。

    细细对照这收费明细,比过去下降了一小半,并且人性化多了,过去告状需要向衙役、捕快缴纳跑腿费,上枷费,打板费等等费用,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现在经过清理,已经好多了,告状除了最先收取1钱银子的登记费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需要缴纳其他费用。

    衙门先进行审判,然后根据案情复杂性,涉案金额多寡,向败诉方收取3…5%的审理费用,对涉案金额在1两银子以下的,则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乡里钱财虽然经过衙役之手,到县衙门办事,根本不需要,办完事,衙役开一个收费通知单,当事者直接跑到帐房处缴纳费用,钱财不允许经过衙役之手的。

    每个季度,知县、县丞、各房书吏根据大家表现,作为一定工作补助、工作奖金发给大家。

    书吏年俸虽然仍为8两银子多,但一年下来,大家有五六十余两银子收入。

    衙役年俸虽然只有5两5钱5分9厘,一年下来也有二三十余两银子收入,这虽然比过去差多了,过去每个衙役份子钱足足有四五十两。

    很多过去巧取豪夺,名声不好的衙役都被清理出去了,很多衙役都是刚刚提拔上来的,如战场重伤号退役的,或者跟随忠义军作战立功的民壮,或者山野中声誉颇佳的穷秀才。

    大家不像过去那些衙役,由父辈世袭而来,而是来自山村,过去干农活幸幸苦苦一年也只能混一个温饱,但现在不同,不但在乡里有了名声,而且收入颇丰。

    在明朝一般普通商户年收入不过二十余两纹银,一个衙役一年有二三十两纹银的收入,也算小康了。

    大家都颇为珍视这份工作,如果乱收钱财、巧取豪夺被检举属实的,会立马清除出衙役队伍。

    现在蓬州各县县都推举出九到十一名乡绅组成议会,施行官绅共治,这些乡绅为了获得好名声,有的更是希望能够成为乡长、书吏什么的,对新政颇为热衷。

    而替代者多为战场立功身受重伤的忠义军将士,或者是工作成绩突出的甲长、里长。

    随着忠义军地盘扩大,社会上流传这个乡长、那个议员名声好,为老百姓办实事,而被提拔为乡长、书吏,县丞、知县的。

    在古代常常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