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副榜举人 >

第99部分

南明副榜举人-第99部分

小说: 南明副榜举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方信函快速送达、官方物资运输功能继续保障,但按照一定标准折算成一定钱粮,每月进行折算。

    将驿站所属房舍多改为旅店,供来往客商居住,任何人入住都需要支付相应房租。

    开展民信局业务,自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的。那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大商人间需要一种业务上的联络,更重要的是货物的集散和资金的汇兑,都需要有一种联营的组织来承担。

    开展信函邮寄功能,如信件邮寄,县内1分,外县2分,外府3分

    镖局生意,辖区货物运输

    简单一改变,过去每个县需向司兵支付百余两银子,但现在下来,每个县能从辖下驿站收取数百两银子的税赋,数百两银子的利润。

    王阳禧等人离开之后,杨轩开始着手第二期军官训练营,琢磨着将来远征如何保障粮草供给,以及军队扩编。

    大西军都督王之邦早已经同意归顺忠义军,在听到张定国率部退走之后,几番劝诫之后,自知大西军大势已去的王之邦决定归顺忠义军。

    考虑到历史上张献忠战死于北面的西充凤凰山,推测张献忠可能会亲率大军攻打顺庆城,委任王之邦为高级参谋,隔三差五的让其介绍大西军内部情况,行军打仗特点,编成游击作战纲要,作为教材以供学员学习。

    除此之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钱粮。

第152章 粮食;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古人常说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兵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

    古代军队吃得非常差,有考证在宋朝以前,军队很少有铁锅,大多数都是陶器,而陶器只能煮饭,常常加一点野菜,而不能炒菜。

    光是煮饭,大家也吃得非常差。秦朝规定,高强度工作,早晨小米半斗,晚上三分之一斗,而无战斗,则早上晚上各小米三分之一斗。

    如此才有里馈粮,士有饥色的说法。

    而解决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士兵携带粮食。

    汉朝开始出现烧饼,宋朝之时,士兵出征,命令城内制作干粮、麻饼、酒等粮食,将士们背着麻饼、酱饼、硬块盐等,成为所谓的锅盔饼军队。

    在明朝更有发展,则将圆饼用炭火烤热,然后中间戳一小孔,然后用绳子串起,作为压缩饼干,吃饭的时候,用热水泡饭,这就是明朝的方便面。

    行军打仗,将士们可携带十斤这种干粮(作为五天军粮),以作为短期作战之用。

    即便在前世朝鲜战争时期,中**队军粮习惯也没有什么改变,当时战事正酣的时候,周总号召民众为军队炒面,烧烧饼,美军认为自愿军礼拜攻势,除了弹药之外,更包括军粮供给吧。

    在冷兵器时代,每个将士穿着厚厚铠甲(二十余斤),背负五六斤棉被与五六斤衣服,携带十斤军粮,携带兵器,如此每个将士携带重量达五六十斤,再加上行军帐篷什么的,如此每天行军速度最多不过四十里。

    而火枪部队,每个将士胸前背着七八斤铁块,背负棉被与衣服,携带火药、铁砂、铅子、火绳,携带十斤军粮,以及鸟铳、铳刺什么的,如此携带重量少了十多斤。

    长途作战军粮运输,孙子兵法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也就是一人补充一人,十八天后断粮。

    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也就是三人补充一人,二十六天后断粮。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如果三人补充一人,三十一天断粮。

    孙子兵法曾说过,三人补充一人粮食,这已经接近极限了,但如此也之能保证一个月粮食无虞。

    上次流寇攻打顺庆,被烧了两万担军粮就受不了,最后攻城不克就退走,除了忠义军战力强悍之外,还主要是军中面临断粮危机。

    自汉朝末年,虽然大车,独轮车大规模推广,但汉人马牛不多,最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独轮车,陈毅不是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有独轮车推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辆独轮车,运输一石粮食(古代一石约在150斤),一人饷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可以吃三十六天,也就是超过过去三人补充一人。

    过去看古书,常说出兵多少万多少万,除了可能浮夸之外,大概就是将这些运粮部队算到里面,若是三人补充一人,十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士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

    简单一个独轮车,其间减少多少军粮消耗,减少多少劳役。

    即便这样,军粮消耗,劳役征发减少很多,但杨轩还是认为独轮车运粮太少,若有其他工具代替,无益于平添数营军士。

    顺庆府到成都500余里,即便按照日行军40里(正常行军),也需要13天,在古代算得上远征,为此杨轩需要考虑改变军粮供给方式。

    有人考证,湘军为何能够战胜太平军,通过水师运粮,建立水上粮道,如此保证粮草供应无虞。

    中国南方河流纵横,水道交错,若能将粮食用运输船只载到附近渡口,建立粮道,如此运输距离不过数十里,可大大缩减运输距离,减少其中军粮消耗。

    穿越之后,杨轩也曾考察了道路,虽然不像现代这样高速公路,柏油马路,普通公路四通八达,但这个时代也有自己的高速公路。

    自战国以来,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全国建立多个道如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武关道,如此大道,道路宽约四五米,道路全部打夯夯实,方便人员通行,这可以说古代的高速公路。

    在明朝的时候,洪武帝朱元璋不愧是农家子弟,游方和尚出身,在其执政之时,虽然将中国建成一个小农经济社会,但道路建设方面,还是实打实的。

    朝廷、地方征发劳力,加固这些军事、经济要道,有的地方甚至铺上块石,方便大车通行。

    即便不在这些交通要道之间,各县之间也有大路相连,这些大路大概相当于前世的柏油马路,普通马路一样,一般大车、马车、独轮车还是可以自由通行的。

    在感叹古人勤劳智慧,在感叹古代工程历经数百年还经久耐用之余(古人可能产品品种有限,但实用性,耐用性颇强,小的时候老父亲曾经说过去一双胶鞋穿数年而不坏,不像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上年年买,年年坏),杨轩充满遐想。

    若是能够制造一种工具,代替古代独轮车运粮,如此不但可保证军需,减少后勤辎重人员,而且更能够增加部队机动能力。

    毫无疑问自行车、三轮车是首选,前世那个没有玩过自行车,三轮车,再说自行车、三轮车完全依靠机械驱动,结构简单,在这大道上行驶也没有什么阻碍,完全适合当时环境。

    前世一辆自行车(八十年代那种)后座可以拖150斤粮食,三轮车轻松拖5,6百斤粮食,即便因为道路原因,因为技术原因,自信还是可以拖300斤粮食。

    再说了,在这种夯土上每天可以轻松走七八十余里(去时载粮60里,回来空车100里),如此每车补给1个小队,即便加上运粮的护卫的,一天三十斤计算,如此也可以十天。

    这样,完整的后勤补给方略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用水军建立粮道,粮食运输到后方百里之内(相当于前世大宗军需通过火车运输,小宗用汽车运输),然后再用三轮车进行运输。

    三轮车两天往返一次,足足可以保证一个小队十天粮食所需,保证一个中队3…4天粮食所需,如此可保证粮草无虞亦(相当于前世短途货物通过汽车运输)。

    除此之外,每个小队有一个伙夫,若是每个中队配备一辆三轮车,两辆自行车(或独轮车),如此不但可以运输军中锅碗瓢盆,而且还可以额外携带一定粮食蔬菜。

    即便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老周还在鼓励民众炒面给将士们吃。

    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老周最关心的就是汽车数量,一个劲希望苏联提供汽车援助,而不是兵器。

    若能够建立水上粮道,建立三轮车、自行车短途运输网,如此大军后勤无虞,如此行军打仗,乡绅也不用担心大规模征发劳役运输军需。

    在古代征发劳役运输军需,那场景才叫凄惨,被征发的劳役一个个九死一生,一年半载回来,可能妻子改嫁,子女送人。

    而没有男劳力,不但家里土地无人耕种,生活一下跌倒谷底,妻离子散的,故遭遇战事,一些人高呼反战而百姓踊跃支持。

    在两宋年间,虽然外有强敌,朝廷每年馈送数十万白银,不但没有被掏空,而宋朝经济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步兵装备三轮车、自行车、独轮车等器械,不但可以运输粮食兵器,更重要的是防御。

    由于缺乏战马,大明通过战车对抗北方鞑虏,而三轮车、自行车、独轮车恰恰起到战车的作用。

    有人评价,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有四不如,首先是射箭不如,他们一天到晚放牧打猎,从小到大练习射箭,汉人不如亦。

    战刀不如,对方骑在战马上,大刀较长,而中原民众多为步兵,战刀较短,不如亦。

    骑马不如,对方从小到大骑在马背上,战场上常常两马三马互换,而中原民族除了大富大贵之家有战马之外,虽然可以训练骑士,但最多一人一骑而已。

    后勤补给不如亦,远征大漠,需要从遥远的南方运输粮食,长途跋涉,运到前线一担粮食,中间消耗的可能数担。

    流寇各部虽然装备甚为简陋,但主要将领亲军则是马匹近两成,骡子毛驴近六成,快速机动远在官军之上。

    三轮车、自行车不但可以运输粮草、辎重,更可以增加步兵机动能力,在战场上可以联车为营可以阻挡对方冲击。

    在明朝,常常在战车傍边支起挡板,如同偏厢车如同移动城堡这样,而步兵躲在战车后面放箭放弩,以在平原上抗击北方骑兵。

第153章 计件制…我的兵工厂() 
在明朝,常常在战车傍边支起挡板,如同偏厢车如同移动城堡这样,而步兵躲在战车后面放箭放弩,以在平原上抗击北方骑兵。

    厮杀的时候,可以在独轮车前面支起一个挡板,将士推着独轮车冲击对方骑兵。

    可以说战车经过前年沉寂之后,在明朝战车再次兴起,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孙传庭等明朝名将都建立车营。

    前几年民间更是传说,为了大败李自成,明末名将,总督孙传庭造了3万辆火车。

    而制造自行车、三轮车又涉及到明朝匠户制度。

    在明朝,不但有士农工商兵的等级,而且农工商兵分别造册,归各个部会管辖。

    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工匠,不允许脱籍,必须世代相承,且受到官吏层层剥削,天顺十年(1460)﹐逃亡工匠多达三万八千余人。

    在这之后,官府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知情不举者亦充军。

    但效果甚微,后来采用轮班匠、坐班匠制度,坐班匠仍需按月当差,而轮班匠则需要定时到衙门当差,但人家生意做得好好的,你让人家去当差,不是完全废掉这些匠户的生意吗?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匠户根本不愿意前往,逃亡隐匿的非常之多,到明朝于嘉靖年间规定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但坐班制还是没有废除。

    在忠义军占领蓬州、顺庆城后从民间征用大量匠户招募大量农家子弟以打造兵器,当时蓬州城、顺庆城旦夕将破,大家担心土暴子、流寇破城,多无条件的成为这种坐班匠了。

    现在风闻蛮清在北京宣布废除匠户制度,那些在兵器局做工的纷纷请求,衙门在未来是否可以取消他们的匠籍。

    听到这里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声言这关系军械,当然不能允许大家就这样轻易脱籍;

    有的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