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宋武功 >

第131部分

天宋武功-第131部分

小说: 天宋武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一切所行之事,还不及自己侄儿的精彩,而这个侄儿在之前就展现出他的才华,处处盖过了他,因此他有一丝妒忌,不过在脸上看不出来。

    所幸他知道君臣有别,毕竟自己的哥哥是皇帝,侄儿是郡王爷,所以他站在码头之上,等候钦差淮南使、梁郡王的归来,不过这与今日一事勾不上边连。

    而今日一早,太上皇赵弘殷、天子赵匡胤、皇弟赵光义、赵光美以及朝廷上下,一干大臣等人亲自到了汴水码头迎接赵德昭。

    天子銮驾、百官迎接还有史官在一旁记载今日之事,更有文人士子、百姓士绅商人,夹道欢迎,欢呼雀跃,共同见证伟大的时刻。

    赵德昭今日身着一身官袍,虽然年纪看上去小,但是感觉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他远远就在船上见到了迎接之队伍,待船靠岸之后,赵德昭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迎身拜见天子赵匡胤,而他则道:“淮南使赵德昭幸不辱使命,业已完成陛下重托!”

    赵匡胤龙颜大悦地说道:“淮南使、梁郡王完成的不错!你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淮南之地,预判李重进叛乱,护得扬州安宁,实乃大功一件,而迎銮操练大宋水师,更让唐国国主闻之迁都避战自保,其他诸如巡视当地官吏百姓、民事舆情等皆有功绩!”

    “多谢陛下美誉,儿臣必当为大宋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待正式的过场之后,赵德昭坐上皇驾,太上皇赵弘殷、皇帝赵匡胤父子二人见到赵德昭瘦了不少,在路上一直问寒问暖。

    赵匡胤半年未见到自家孩儿,立刻迎了上去,然后道:“半年不见,昭儿都瘦了,也高了不少。”

    “劳烦爹爹记挂,昭儿不孝!此次淮南之行,让昭儿见识了不少,增长了不少经验呢!”

    “昭儿说来听听!”

    “回爷爷和爹爹,昭儿在淮南之时,考察民情,见到还有不少百姓生活在穷苦之中,而要解决百姓生活穷苦,则我们大宋还要做许多有利于百姓之事。”

    赵弘殷赞叹地点点头,能有这些见识,不愧是自家的孙儿,而他则说道:“那倒不错,年轻人出去闯闯不是坏事,你爹十多岁的时候就走遍了中原,才有了如今这番成就!”

    “爹爹所言羞煞孩儿了!”赵匡胤点点头。

    天子让文武百官先行退去,然后銮驾回宫,赵德昭回到阔别差不大半年的皇宫,然后去后宫拜见自己的皇后娘亲贺氏。

    而贺氏挺着一个大肚子,听宫中内侍女婢说道,如今贺氏已经有六个半月的身孕,而贺氏这段日子行动不便,走路都由香儿搀扶着。

    赵德昭一身官袍,风尘仆仆就跑去仁明殿皇后贺氏寝宫,而殿外内侍见到郡王殿下回宫,即立即进去禀告。

    内侍道:“禀告圣人,郡王殿下回宫了,此刻正在殿外!”

    贺氏听闻儿子已经回宫,候在殿外,她已经大半年未见到他,于是乎立即让其入殿,“你快去宣殿下入殿!”

    “是!”

    贺氏立即让香儿搀扶着,从榻上起身。

    赵德昭刚入殿,见到香儿搀扶着贺氏,就道:“昭儿见过娘!娘,你还是坐着歇息一下吧!”

    “昭儿,你去了这么久,终于知道回来了,娘都担心死了,在淮南还待得习惯吗?”

    “昭儿不孝,让娘担心了,昭儿在淮南一切就好!娘,你看这是昭儿给你准备的礼物。”

    贺氏嗔怪道:“昭儿,娘在宫中不缺,你这孩子又破费了。”

    “昭儿知道娘会这么说,娘你打开看看,这是甚么。”

    赵德昭说完递给香儿,香儿拆开来一看,原来是吃的东西。

    “圣人,这是吃食的脆饼,还热乎这呢!”

    “脆饼乎!”

    “这是娘最爱吃的脆饼,昭儿自家广味酒楼特制,所以谈不上奢侈。”

    噗嗤一笑,贺氏被逗乐了,而她想到自己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不知道是男是女,道:“昭儿,你希望娘生个男娃还是女娃儿。”

    “男娃女娃都行!”

    赵德昭与贺氏寒暄了一阵,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

    而赵弘殷父子回宫之后,赵弘殷就拉着赵匡胤走到一边,然后窃窃私语,赵匡胤一听只是皱着眉头。

    赵匡胤疑惑地问道:“甚么?立昭儿为太子?这……这也太早了,昭儿如今十岁,年龄尚幼!孩儿正值春秋鼎盛之日,这岂非太过唐突了?”

    “不早,昭儿所行之事,孰能成为常人乎?二郎啊,你不要忘了那个神仙是怎么说的?而且你知道我大宋并不是大周,周世宗后人主宰不了江山,这才让我赵氏所得!”

    “人曰:次子异乎常人,有人主之象!只是昭儿的年纪摆在那里,而且太子乃国之储君,恐昭儿暂时不能胜任!”

    “嗯嗯,亏得二郎还记得,二郎你百年之后,这天下迟早要交给后人的,莫非你怕昭儿会抢了你的风头。”

    “这倒不是,孩儿觉得昭儿还需历练一番,太早对他不好,孩儿此生定当要让大宋一统天下,而今天下四分五裂,环宇混沌不堪,不应此事而罔顾天下臣民,相反我相信昭儿日后一定能够承继大统,兴盛大宋!”

    “胤儿所说的也在理!立储之事,可大可小,如今昭儿平定淮南,为君之道,不知道二郎该如何赏赐于他?”

    赵匡胤说道:“前几日,宰相王文伯曾上疏道,梁郡王代天巡狩,平定淮南一战功劳卓著,几位宰辅一同上疏封梁郡王为亲王,不知爹爹认为如何?”

    “爹爹素来不关心朝政,但是也知道了饭要一口口吃,勿要一口吃撑,成为一个胖人。二郎这么做,也是为孩子考虑,毕竟昭儿的年纪摆在那里。太小了身居高位,对他不好,还是让他进行一番挫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孩儿即是此理!不若改封昭儿为梁王,上次让昭儿遥领枢密院一职,枢密院设四房,兵、吏、户、礼分曹办事。不过这职务就从最低做起!而昭儿从小就立志想习武,索性此番就让他入枢密院进行参议军事,就让他在兵分曹办事。这样也好堵朝中大臣悠悠众口。”

    “嗯,此事就这么办!”

    当日,赵匡胤就传来内侍,传召王朴、范质等大臣入宫商议封赏一事。

    王朴等人从皇帝身边的内侍官那里知道分上的意思,想必是天子有主见,所以一同入宫觐见天子。

    待天子于殿内商议赵德昭封赏一事,下面的几个官员包括王朴在内的,几人都赞同皇帝陛下的旨意,而王朴身为皇子的师傅,也是十分认同此事,待一切就绪之后,就打算明日早朝颁布旨意。

    次日,十九日朝会之上,赵匡胤就宣布了此事,诏曰:皇长子、梁郡王赵德昭以淮南使出使江南十四州,功劳显著,平叛李重进……升梁郡王为梁王……为同签书枢密院事……

    此诏令一出,除了昨日几位宰辅,其他官员一同惊讶,而赵匡胤问道王朴等宰辅的意见,他们都十分赞同,而苗训与赵普也也赞同的样子。

    此刻坐于朝堂之上参政的赵德昭终于有了一个合法的参议朝政的身份——同签书枢密院事。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可是它在枢密院是最低的职务,不过也好,貌似在兵部内,这对自己日后军事化改革有帮助力。

    “谢陛下!”

    朝会结束之后,赵德昭遂又回宫,

    如今赵德昭身为梁王,乃当朝亲王,若是居住宫内,显得于理不合。

    可是仍旧居住宫中,出宫也是一切难事。

    当日他就去了赵匡胤的永福宫,将自己的难处都说给了自己爹爹听。所幸天子赵匡胤知道赵德昭所做的事情,如今年纪尚幼,虽然封王了,但是赵匡胤仍旧让他居住宫中,所以只是批准他出宫,授他出入宫禁令牌,日后出入自由,只是为了安全起见,赵匡胤遂叮嘱他日落之前必须要赶回宫中。

    赵德昭高兴地点了点头,然后一派马屁哄得赵匡胤屁颠屁颠的。赵德昭心花怒放,明日无朝会,他就可以借着出入宫禁的令牌,巡视开封产业。

    ps。何为枢密院?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扎。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覆。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覆。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臣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

第二十二章 德昭出宫、巡视产业() 
(感谢绯红灯笼三哥不淡定的打赏!!!)

    ——————————

    “爹爹,我想搬出宫掖去住,宫内不自由,出入确实挺不方便的!”

    “这……爹爹何尝不想搬出皇宫去住,可是爹爹是一国之君,凡事不可任性妄为,昭儿你啊,过个几年,按照大宋皇族制度,才能搬出皇宫,爹爹现在不是给你出入宫廷的令牌了吗?”

    “呃……好吧!昭儿明白爹爹的难处,昭儿不打扰爹爹歇息了。”

    今日赵德昭算是满意的一天,他对此甚是满意,自己才十岁,去年已经是后周皇帝身边的一个侍读,不过如今改朝换代,自己成为了皇子,乃至梁郡王,再到梁王,他还有甚么不满足的呢,只是如今担心历史上还会不会出现其他变数,比如赵光义,还有其他的,毕竟一些历史已经被他折腾得体无完肤。

    不过赵德昭还得防患于未然,小心驶得万年船,所以暗中的监视还是有必要的。

    赵德昭辞别赵匡胤,出了福宁殿,他手握出入宫禁之令牌,喜逐颜开地回了自己的寝宫。

    赵德昭方才在想,如今五个月都没去开封,在淮南之时只是从书信之中得知开封的三味书屋、沃万家以及广味集团皆甚好,不过只是字面上的提一些,赵德昭放不下心,只得亲自巡视一番。

    “恭喜殿下,恭喜梁王!”小贵子见到赵德昭回寝宫,立即迎上来拍着马屁。

    听见小贵子的祝贺,他道:“小贵子,你可真会拍马屁啊!呃……今日本……王十分开心,明日你就随同本王一同出宫!”说实话赵德昭前世就是自称本王,如今十岁就封王了,这小心脏还真受不了,而刚才在永福宫内,自己爹爹即对自己说了一番道理,然后让他入枢密院做个小官历练一下自己,而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产业。

    “殿下,这是真的么?小贵子谢谢殿下!小的这就收拾行装,明日同殿下一道出宫!”小贵子千恩万谢,他差点就跪倒在地上了。

    翌日,二十日清晨,霜满天,一阵寒意。

    一大早,赵德昭离开皇宫,随带新进内侍小贵子以及一个大内侍卫,坐着马车离开皇宫。

    马车一路出发,离开城门,去了城外。一路之上都是霜冻,田野光秃秃的,没甚么庄稼。

    不到半柱香工夫,赵德昭三人到达目的地,一行人下车来到庄户之上。百姓见到王爷来了,就一齐奔出屋子,夹道欢迎。

    赵德昭对这种场面见惯了,他吩咐百姓见他不必如此,而百姓直呼殿下仁义。

    赵德昭在百姓的引路之下,巡视了庄户之内的田地,以及水渠灌溉等情况,不过在赵德昭的指导之下,老百姓们田地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唯一可惜的是天气问题和作物品种的短缺。

    不过如今天冻地寒,一些庄稼确实难以种植,如现在大宋江北地区只能种植一些杂粮谷类,而江南才能种植水稻,而这一切赵德昭也想待到来年之际,再行在开封城外试验种植水稻,不过这个提议计划要等到明年才能实现。

    而其他作物,如土豆、花生、玉米、番茄等其他作物还静静地躺在美洲大陆,等待赵德昭发现呢。赵德昭想着想着,眼前仿佛看见了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番茄、颗颗硕大的土豆、花生埋在地底下,而这一切如今只是幻想,若是派遣一支船队,按照自己所言那般,所需只待数年工夫,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粮食计划。

    赵德昭打算回去之后,仔细商议一下对策。今日他巡视田地之后,要再去三味书屋去看看莘莘学子的情况。

    从田地到书院,跨过小桥流水,赵德昭三人到了门口,即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