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宋武功 >

第58部分

天宋武功-第58部分

小说: 天宋武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

    赵德昭轻叩柴门,李管家见到自家少郎君,疑惑地问道:“少郎君有事?”

    “昭儿正打算跟李管家说一件事情,是关于石炭的,不知道李管家能不能全面叙述一下石炭的事儿?”

    “少郎君是说这石炭,是问对小老儿了,小老儿知道!”随后李管家就把石炭的一些事情告知了赵德昭,赵德昭听得十分认真。

    话语之中意思大概就是大周境内产石炭地区基本是在秦岭、淮河以北以内。当时北方多石炭,在大周河东路的太原府及晋、泽、石三州(山西中北部地区),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濮阳一带)、怀州(今河南沁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邢州(今河北邢台),陕西路的广大地区以及京东西路的徐州等地,都有大型煤矿。所以说这些资源是不缺的。

    从李管家那儿出来,赵德昭又去府上仓库内查看了些刚进的石炭,只是从表面上便能窥视一二,只见石炭皆为块状,且杂色混杂,似乎纯度不高,赵德昭拿起一块仔细查看着,这石炭皆为劣质石炭,就算烧火做菜、取暖之时候所散发之味道刺鼻难闻,料定是正常人都忍受不住。

    赵德昭此番心中大概知晓一二,知道怎么回事儿,轻声踱步而出,在走廊中间慢慢悠悠地逛了一刻钟,正欲往前走去,忽然见到后院厨房门口立着一口石磨盘,一个赤着上身的汉子正吃力地来回拉着磨盘,那些粗物被研磨成细粉,此间,一个激灵,赵德昭好似发现了甚么,如果那正被研碎的不是米,而是石炭。

    过了一会儿,赵德昭就想起一个法子——赵德昭就拉着贺令图走出房门,身旁的贺令图连忙问道:“昭哥儿,甚么事情?”

    赵德昭答曰:“顺便在街市之上逛逛,稍后就知道了。”

    顷刻间坐驴车出府了。

    街市之上,烧石炭的味道还是挺浓烈的,寒风一吹,石炭之粉尘飘得老高老高的,人被吹得面色之上俱是黑灰,人见了笑问道:“汝怎一派黑鬼之姿,全然不见汝真颜。哈哈。”

    “呃……烧石炭。”

    ……

    这般味道,闻得两个小孩子都捂着鼻子,不过赵德昭今日找的就是街上之上的石炭,今天是带着目的出来的,只见到这时候赵德昭就凑了上去,问道卖石炭的一位商贩子。商铺所卖之石炭为一小块一小块的,十分之支离破碎。

    赵德昭心下十分疑惑,看到一家卖石炭的商铺,连忙走了过去,问道:“店家这卖的是石炭吗?”

    那位商贩子见门口站着一个小孩,旁边还带着一个稍大的孩子,不耐烦地淬了句:“去去去,别挡在门口做生意,两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买个石炭?笑话——”

    “你……”一旁的贺令图听了,正欲出拳,被个子矮的赵德昭拦住了。

    赵德昭忙说道:“方才问你卖石炭否,是见你石炭成色还行,烧的木有味道,我这里正欲买些回去烧之用,你难道是欺负我等说笑?”烧的木有味道这个只是赵德昭随意胡诌的。

    “这……你这孩子,呃……不就是卖些石炭,这些你都拿去吧。”那位商贩子见到眼前的小孩子虽然小,但是眉宇之间那股散发出来的气势不是寻常人家的小孩子所比拟的,也就为了生计所迫,便卖了些与赵德昭。

    赵德昭买了些放在驴车之上,紧追不舍地问那个商贩,道:“这位大哥,你家的石炭真好。”

    那个商贩子现下态度十分缓和,却是摇摇头,一边也为方才的事情很是过意不去,道:“我等不知,小郎君请见谅,方才……”

    “没甚事,不要紧的。那好,我且问店家,此石炭,你从何处所购?”赵德昭又继续追问道。

    “不瞒小郎君,从东市孙家石炭铺所购,孙家石炭铺在开封城已经二十多年,一直卖的就是这些,我等与他做了几年合作,全当分铺。”

    “多谢商家告知!”

    商贩言及于此,赵德昭就获知了重要消息,吩咐几个小厮将几箩筐石炭搬上驴车。

    坐了驴车,赶往烧窑之处,要求那户匠户制了几件陶模具,中间立着几条柱子,两半何在一起就是一个圆柱,匠人按照赵德昭的比划就做出了一套,虽说样式粗糙,可是还能上样儿。

    赵德昭伙同贺令图踏上驴车,立马回了府。

    回了府,小厮们把几箩筐石炭统统搬至后头院子中,却不是搬至仓库,而是找来几口石磨盘,将几箩筐石炭依次倒入石盘中,又使唤了府中几个力气大的仆从在一旁拉磨。

    贺令图见到赵德昭此等吩咐,不甚了解,疑惑地问道:“昭哥儿这买的是石炭,不是谷物,怎可以研磨细碎,好端端的石炭不予使用,却如此糟蹋,成何样子?我等不是很明白,你究竟有何打算?我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你了。”

    说了这句话,贺令图本想上去阻止到,可是看到赵德昭在一旁笑呵呵的样子,无甚么表现,自己也不怎么闹腾了。

    旁边使唤仆从的赵德昭一派自信十足的样儿,笑呵呵道:“表哥,何须担忧,待会儿自见分晓!”

    贺令图无可奈何地摇头道:“好吧,你鬼点子多,我是不解,待会儿可要讨个说法。”

    过了一会儿,一大筐的石炭渣子出来了,赵德昭又让人挖来几筐黄土,后从厨房间内搬来些木炭同样压磨成粉状颗粒物。

    然后让小厮们按照比列调和,据说其中石炭占据最大的分量,八成。木炭粉一成,其余加些黄泥,调上些水,和匀称了,用铁匠铺倒出的铁模具作出一个圆锥形的物体,尔后倒出

    成型之后晒干…切记不可以太干。

    这时候赵匡美进来了,看到赵德昭在做着甚么,就跑过去瞧瞧看。却见到贺令图也来了,忙问道:“图哥儿来啦!”

    “见过小叔。”两人虽然同年,但是辈分差了一辈。

    赵匡美听贺令图也不知道赵德昭在做甚么,好似十分有趣,自己也想来试试看。赵德昭就说你在一旁看着,反正以后有用的是你的地方,这物件儿唤作煤饼。

    赵匡美和贺令图一听煤饼,还以为是吃的。赵德昭忙阻止二人胡思乱想,道:“待会儿,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此等新事物,好教你们叹为观止。”

    如今蜂窝煤已经制作好,赵德昭忽然想到还有煤饼炉忘了打造,就遣府上新来的李四儿拿了自己书房的图稿,去了一直都在那里打造器具的匠户家中。

    打造器具非一日之工,王老铁匠花了三日时间,按照图纸上所绘的图样,按照比例,日夜赶制,终于历史上第一件煤饼炉诞生了。

    三日半后,煤饼炉制造好后,赵德昭让下人们试了一下,非常不错。赵德昭一副闲庭信步的样子,好似成竹在胸,随后他吩咐李源昌拿了一筐制作好的蜂窝煤,备上驴车,赵德昭、赵匡美与贺令图三人朝城东方向赶去,一路上便是打听城东孙家石炭铺的下落。

    约莫半个不到时辰,驴车已经到了孙家石潭铺店门口。寒冬岁月,久霜阴霾,来购买石炭的人家还是挺多的,这段时间孙家石潭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德昭、赵匡美与贺令图三人勉强才跻身而入,说广味集团的少东家求见,这时候堂上的掌柜听到了广味集团三个字,从堂上走了过来,方见到那日在广味楼门前的小孩,不,这就是那个惊觉天人的广味楼的少东家,如今是广味集团的董事长。

    王掌柜施施然出来,挽着袖子,笑道:“今日不知吹的甚么风,把东家董事长给吹这里来了。”

    赵德昭回道道:“我是顺风而来,今日是来商量一下石炭之事,不知道掌柜的能否引见一下孙东家孙老爷。”赵德昭方才打听孙家石炭铺之时,就耳闻当今开封之内孙家石炭铺的掌门人就是老一辈的富商孙如海。

    富商孙如海那真的是实打实的从一个白手之家发展到现在这般在东京之城占据了半边的天的人物,例外一个卖石炭的也是个人物,叫刘房。

    三国时代,孙刘就是分分合合的冤家,现如今大周国京城之内也出了这两个人物,孙刘两家垄断着东京城及其周围大大小小的石炭生意,城中大大小小的商铺不是孙家的就是刘家的,两家同为石炭商贩,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生意上的竞争对手。虽然两家同为竞争对手,但是从不坑害百姓,所从事之生意也是礼尚往来,俱不同行相残。所以这两家在开封府都能站稳脚跟,只是不知道这两家的背后为何势力,如此势均力敌,平稳相当。背后定是个大人物。

    王掌柜见赵德昭要见自家东家,就自己亲自跑了一趟腿。

    赵德昭这么想着,不一会儿王掌柜请来的孙东家孙如海先生从孙宅出来了。

    说曹操到曹操即来,一个肚子圆滚滚、大腹便便、步履怡然自得,身着财主衣裳,铜钱纹样,左手捏着两个石球,右手贴在身后,背后跟着两个青衣色的仆从,一个喘气连连的王掌柜,还有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

第三十九章 携蜂窝煤谈合作() 
(求收藏还有吐槽~)

    大雾沉沉,烟味浓烈,开封街头石炭烟亦大,墨人衣,石烟多似洛阳尘。

    登时门外,来了城东孙家石炭铺的主家孙如海和一个和赵德昭同等年龄的小女孩。曹操一来,赵德昭几人见到孙如海到来,便施了一礼道:“城南广味楼东主赵德昭求见孙家东主!”

    孙如海见到眼前之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也有过耳闻,广顺二年二月二日,赵府小郎君于城南街巷新开了酒楼,谓之“广味楼”,广味楼因其菜式奇特、内饰巧妙,独壁蹊径,择地治生,堪称东京一绝,而后这广味楼又相邀其他酒楼共同成立了个甚么广味集团,自己从未听过集团二字,但是也知道这民间亦有商帮。

    如此小孩子竟然有这般壮志,实在是自己这个中年之人所想不到的。况乎范蠡乎!

    昔年范蠡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发了大财,当真是名扬天下,当世之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今日赵德昭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是小小年纪便有这番商业头脑,将来不知道能不能成为另外一个陶朱公,未可知否。

    孙如海那双精明的眼睛一丝不停;注视着赵德昭,可是赵德昭的眼睛同样打探于他。四目相对,好似争锋相对,又好似基情满满,呵呵。两人如今的身份都是商人,商人之间是有共同话语的,虽年幼,但其才不可多见,很是值得孙如海相交往。

    当然赵德昭也打量眼前之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虽然面前之人肥胖臃肿,并不光鲜亮丽,但是此人昔年贫困,靠着人脉关系打通了各层人物,在东京之中站稳了脚跟,赵德昭今日来只是谈谈手中蜂窝煤的销售分成,并不是一定要与之长期合作。

    同时赵德昭心里也想到这么一个社会情况,这么一个现状。如今大周国力蒸蒸日上,在当今天子郭威的统治之下,大周的经济发展迅速起步,从百业凋敝到百业欣欣向荣,如春雨过后的竹笋一般,此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自己大概是知晓之往后经济发展的局势的,只不过如今社会依旧处于封建统治者极力维持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们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士、农、工、商”中,商人们屈尊末位。

    何况乎。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士绅官吏百姓军官们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唐代诗人白居易之《琵琶行》中就坦言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从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了。

    而商人,在那样的年代,受尽白眼,只能利用乡里、宗族关系,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商帮这一集团。

    赵德昭神思翩翩,古往今来,种种商业,犹在眼前,历历在目。

    两人对望了良久,这时候孙如海身侧一旁的小女孩十分着急的样子,说道:“外公,你们两个怎么都站着啊?究竟累不累的,你看客人都等急了,不知道你眼中还有待客之道乎?”

    孙如海对着自家的外孙女傻笑了一下,然后恢复了平静之色,忙道歉道:“赵东家,以及两位小友,真是抱歉,我这主家怠慢了各位,还请上座。王掌柜你去招呼小厮为客人上茶!”

    “是,东家!”王掌柜退下,忙招呼小厮上茶。

    赵德昭几人坐定,孙如海亦坐了下来,几人开始聊天着。

    孙如海用手拿了拿杯子上的盖子,问道:“不知今日赵东家来此小店,可为何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