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宋武功 >

第8部分

天宋武功-第8部分

小说: 天宋武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这个孩子的命是活不到三十岁的!虎中之王,庚金白虎命,看来这天下不平静了,怎么会逆天改命呢!上苍啊,你究竟有何打算?”老翁长吁短叹道。

    “天地一盘棋,到底是黑是白,是福是祸,全凭执子的人!”

    “老道我是愈来愈看不透了,我本是世界上的闲人,过惯了野鹤的生活,这人间的事情,老道虽然管不了,无奈还牵挂着着世间的太平,但是为了人家能够平和安宁,呵呵!也罢看来老道我该去亲自看看那个孩子了,是福是祸自有分晓。”

    似乎心里头儿有着落了,于是乎老者匆匆往山下赶去。

    在山下丛林密布的地方,隐隐约约望去有座建筑。原来是座道观,而后老翁停下脚步走了进去。此间道观,名为“神丹观”,这道观的主人据说也有半仙之体,山脚附近人家皆到此处求神问卜,往往所求之事都能实现,因此十分灵验。大家一传一,十传十地,吸引着很多人慕名前来,此间道观香火愈发地鼎盛,之后又因为某个人闻名遐迩。

    “师傅,您怎么来了?可教徒儿心中挂念啊!”道观内一位中年道者见到老翁,热情洋溢地作揖着。

    “褚元小徒,为师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的的确确是有事情要和你探讨啊,这里不方便我们还是入室说话。”

    “徒儿,想必你可看到那天象了吧!”

    “是,师傅,那日我刚好在户外观星象,本来好好地欣赏观星象,谁知一阵大风刮过之后便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道亮光,紧接着就是一阵响雷,似乎大地都颤抖了一下。那个方向不正是朝着洛阳那边的么!之后我也算过,算到了洛阳那个孩子,之后也觉得不可思议。”

    褚元答道,”唉,可惜我的道行不及师傅的十分之一。不知道师傅有什么疑惑吗?该如何解释这个天机?”

    “原本那个孩子的命是不这样的,好像天变异数,夺了那孩子的魂魄,现在这个孩子的身上的命运可是不一般着。”老翁皱皱眉头,娓娓道来,显出一副疑惑的神情。

    “师傅,我的法术一般,看不透这个孩子对这人世间的影响。师傅认为将来会发生什么吗?”褚元疑惑不解,忙向老翁问道。

    “褚元啊,你师傅我现在不好过早地下论断,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为师内心不安啊!所以这次打算亲自去汴梁城看看这孩子,好确定为师心中的疑惑!”老翁一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样子,”未免这天下苍生生灵涂炭,如果这孩子对天下来说是个祸害,那么为师必定早日铲除这妖孽。”

    “那师傅打算何时动身前往,弟子虽然修行不高,但也要和师傅一起去汴梁!助师傅一臂之力,好匡救天下!”褚元信誓旦旦地说道。

    “褚元,你道行尚浅,如果那妖孽法术高强,你是对付不了的。何况你毕竟要照料道观内的事情。为师这把老骨头是无所谓的,你还是呆在道观内焚修香火,再此等候一个红脸壮士,他日你就会知道那个人的!为师打算今日就出发,早一日到达就早一日放心。”

    “师傅!徒儿恭送师傅!师傅早日去早日回来!”褚元送那老翁出了道观,依依不舍地目送师傅离去。

    “看来我们要提前见面,不过我是不会轻易让你看出来我就是那个梦中老翁的!几年之后老道再以真面目示之。”老翁道,之后形容大变,仿佛年轻个几十岁,然后一路向东,朝着汴京方向走去。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仙人,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是一般人就能遇上的。

第十一章 古今汴梁与开封() 
作者自云:回首相望千年,朝朝暮暮已变,往事如过眼浮云一般,化作烟尘,不见真颜!嗟乎!谁知其中滋味?且看这世间山河大洋,古今变否?

    时间竟然已经到了午时,那骄阳似火,空气中都是热火似的,没有一丝风。

    马儿疲惫地低喘着头,一行人擦着热汗,腹中早已饥肠辘辘,车上的干粮刚刚早上出发的时候吃的差不多了。

    远处汴梁高大的城墙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之中——

    在汴梁的北方不远处大河之水从它的北面奔流而过,赵家老小拖家带口的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望见了汴梁的外城郭。透过开着的马车帘子,赵小昭瞥眼到了这雄伟壮阔、一马平川的汴梁城墙,手舞足蹈到。

    “哈哈,汴京我来了!”

    车上的赵匡义掀开了帘子,“爹娘,我们已经到汴梁了!”

    此时的城墙多是土夯筑成的,被雨水冲刷后显得有点斑斑驳驳的,显得有点那么土气,没有后世那种青砖筑城的感觉。此时作为大周国都的汴梁,刚刚经历旧后汉和新朝大周朝的更替,愈发显得有点悲壮。中原之地多战火,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地盘,谁掌握了中原腹地,谁就能坐上皇帝的宝座。

    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拥有绝对的军事控制权,天下的各个小国家的开国之君皆为武将或者掌握兵权出身,整体后世毛太祖所说的“dang必须牢牢掌握军队的指挥权”,“枪杆子出政权”那样。大周上下把重心放在了铲除前朝余孽,稳定朝廷上下上面,暂时还没钱财去修补城墙上留下来的战火遗迹。

    “好沧桑的感觉啊!”面前的城墙带给他不一般的感觉”

    纵是情深,奈何缘浅!今非昔比,往事悠悠!

    赵小昭胡闭上眼睛思乱想到,随心而论这和他几百年之后看到的城墙大不一样。

    “好陌生的城市!”

    记得在后世游览开封的时候,导游曾经这样介绍说,开封城墙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即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就这样出现了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

    如今的开封城墙始建于唐代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据《北道勘误志》等文献载,扩建后的汴州城周围达20里155步,有城门7座,把汴河纳入了城内。这次重筑后的汴州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所以此时赵小昭面前的正是唐中后期修建的城墙。

    太平时期,开封的经济发展是相当的迅速的,唐末随着关中的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而唐末的藩镇之乱也造成了物流的阻塞,导致关中的物件飞涨。后随着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的淤堵,大吨位的船到不了洛阳,只能在汴梁这边下站。中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随着政治中心也开始往东边移动,从长安从洛阳再到汴梁。

    但是汴梁的战略位置不是很好,也决定了它的未来——

    由于开封一马平川,北面仅仅有条黄河而已,敌人无论从哪个方向只要过了黄河就能直奔开封毫无阻隔,开封地区连坐像样的山丘都没,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过了黄河就随便虐了。国都被金人洗劫一空,金国就是这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开封了结了北宋,除了座城墙毫无险可依,人家就是围而不打也能整死了,城墙形同虚设。

    可怜自己的父亲创下的基业啊!

    当时自己的父亲赵匡胤在位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了汴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要求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洛阳了,其实自己的父亲的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奈何遭到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的反对。

    一念之差造成了后日的结局—北宋的灭亡,中国又经历了五胡乱华那个时代的悲剧。

    从北宋末年经历”靖康之耻”,又经历朝历代的战乱,黄河的泛滥,毁了拆,拆了修什么的,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开封古都历经沧桑,屡遭劫难,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地面比原来平均提高了七八米,最多的地方提高了十一二米。许多历史的遗迹或毁于战火,或被深深地埋藏在黄河的泥沙之下。可以看到后世的开封城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的青砖城池。

    所以说确实是不一样的

    赵小昭身为穿越客,今后的一切都会改变的,这样想到赵小昭一扫之前的愤慨和郁闷的心情,如今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东京城,转而莫名地激动起来。

    赵家一行人从西门顺着川流不息的人流而入,赵小昭不知道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门将改为“闾阖门”。

    赵小昭感慨道开封作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开封的古朴气质,可惜了这座城池和北宋王朝。

    自打入了城门,那种颠簸一下子消失了,毕竟是京城,道路还算平整,马车平稳的驶入城内。

    那种迫切的希望——

    这街市上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犹如当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游览的清明上河园一样,只不过那时候的样子怎么能和眼前的相比较,完全的纯天然的无污染的,那种自然、淳朴、历史,完全就是张择端画下的城市。

    对赵小昭来说,后世的开封城还是很熟悉的,和后世一样在汴京城内,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穿整个城市。

    因为上大学的那几年,寝室就有一个同学是来自河南开封的。在暑假的时候寝室那个同学就要求全寝室的好基友一起去开封他家玩耍了。逛遍了整个开封市,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包公祠、大相国寺、开封铁塔、繁塔、天波杨府、禹王台公园、开封府、翰林碑园等等。品尝到了开封独有的小吃,如灌汤包、花生糕、桶子鸡、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开封套四宝、菊花火锅、大京枣、烩面等等,想起这些赵小昭迫不及待地想去开封城中逛逛了,无奈自己还是个婴儿身。

    赵小昭忽然之间闻到了酒味,然后从车窗内瞧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前面不远处伫立在一家高大的酒楼。

    因为还是小孩身板,又在马车内,隐隐约约地,看不见全景,赵小昭心里纳罕道,“这座酒楼好高大,好气派啊!不知道有几层楼的高度?”

    不过还是能够看清酒楼前的现状,正如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楼门前有群或蹲或站的短衫汉子,高矮胖瘦老少不齐,唯一相同之处,就是他们的眼睛一齐盯住了来往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刚刚赶到的客人们,这就是水浒传里描述的职业侍应生“帮闲”了。

    看那门前的人流,想必生意是极其好的了。

    “贵客请往里面进!”

    “哎呀,客官不好意思,一楼人已经满了,请上楼……”说完,弯着身体,十分热情地招呼客人道。

    “瞧我这记性!”然后看了看二楼,那位伙计有些不好意思了。

    “真是对不住了几位客官了,二楼人都已经满了,几位稍安勿躁,马上给安排着,请跟我来!”然后几个客人跟随小二的步子上了三楼。

    “俺个乡巴佬!”一位身材粗壮、面色赤红的汉子笑骂着。

    “大哥,你看这座酒楼好气派的样子!”

    “没想到第一次到汴梁来就看到这样繁忙的景象!真是大开眼界了!”

    “就是,就是!”

    “真不愧是大周国的京城之地!”那几位外地来的客人围坐在桌前,侃侃地议论道。

    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梁城,也是《水浒传》里的汴梁城,是瑰丽宋词中的汴梁城,如今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赵小昭的眼前。

    南宋诗人刘子翠回忆汴京旧事时,曾写诗赞叹道:

    梁园歌舞足风流,

    美酒如九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

    夜深灯火上樊楼。

    此刻的汴梁城,不正如诗人笔下的那样温婉动人。

    闻着街市上飘荡而来的菜肴味,小吃味,酒味,脂粉味,赵小昭整个人都心醉了,恨不得冲下马车,携带几个好友,走步穿越其中,肆无忌惮地吃喝玩乐,看那古朴的民风旧俗,听诗人吟唱,混迹于青楼酒肆……那种情怀不正是自己所求的吗?

    马车穿过长长的汴梁街道,向右边的小巷里拐进,终于到了一座府邸门前。这是一座宅院,只见府门前的门额上写着赵府两个大字。

    “老爷,我们终于到家了!”

    “这就是我的家吗?这就是历史上赵太尉府邸了,不过现在好普通啊!”赵小昭心里想着。

    呵呵,赵氏子弟回汴梁喽!

第十二章 满月之礼与宴会() 
在这段时间内,赵小昭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被各种亲戚朋友招呼着,呵呵,赵家小儿果然长得是一派俊俏面子啊!

    再过一段日子,正好孩子也快满一个月了,于是乎赵府上下开始为孩子准备满月宴席,一派忙碌的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