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和新世界 >

第16部分

我和新世界-第16部分

小说: 我和新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刘遥惊讶的表情,梅先卓问道:“还记得赵世禄为啥不收你钱么?咱们村的人是懂得好歹的。”

    “我已经占了不少股份了呀,而且这也不好算工程量,万一我要造很大的房子呢?”刘遥不好意思且为难的说。

    男人们围着火堆唱起了歌,都是些粗俚的民谣,惹得妇女们一阵笑骂。篝火在越来越暗的夜色里闪烁,火星升腾,和漫天星斗融为一体。

    “有道理。那么每个男人都去你那里干一个月。我们这里,基本上一个月就把房子造好了。”梅先卓想了想回答道。

    刘遥有点没想到村民会这么知恩图报,忙站起来团团做了个揖,大声道谢。众人笑笑不说话,只有钱三站起来说道:“各位!咱们是不是都还记着先生说的每天一个鸡蛋啊?”大家哄笑起来,连声说是的。钱三又说:“大家的好意,先生就笑纳了吧。你早点住上大房子,也就好早点帮大家想出吃到鸡蛋的方法!”海滩边一阵笑声。

    夜色已深,星光灿烂,大家收拾着就在海边睡了。时间已入夏,在野外露营已不必担心受冻。姚英跟刘遥要了一件外衣,包裹着儿子,也在火堆边准备睡下了。

    小满一直在火堆旁帮着妈妈收拾睡觉的地方,看大家散去了,一下子坐到沙地上。妈妈问她:“累了?”

    小满摇摇头躺了下去,指着眼前无遮无拦的夜空,一道银河横贯天际说:“不累。我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你们看这道银河,就为了看看它,也值得来一趟。”

    刘遥和姚英对视一下,对女儿的话充满惊讶,又感到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一早,盐田的男人们回到村里之后,家也没回,就聚集在梅家门口,拉着赵世禄商量起干活的事情。

    刘遥搬来一把椅子,脱鞋站了上去,清清嗓子,对大家朗声说道:“诸位好意,我也就不见外了,领受了!谢谢大家。只是,我想要造的东西不少,各位请先登记一下,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里面,我就不发工钱了,工地上管中饭。一个月以后,我按照大工5斤粮食,小工3斤粮食的工钱跟大家发。你们看可好?”

    大家纷纷道好,刘遥便让赵世禄把人分作两边,一些去造窑烧砖,一些做造一条路,直通自由山。

    听说自由山,梅先卓拉住刘遥的袖子:“兄台,你真打算造在那偏僻的所在?”

    “我看那旱地上面,是个平缓的台地。这台地比旱地高出不少,不便引水灌溉,无法改造为农田,正好用来造房子。”

    “那里确实不错,地势开阔,便是放个村子也宽敞。且三面为陡坎,后面是高山,兼具防守之便,当时我父亲也想过在那里落脚。只是饮水颇为不便,每日要到几十丈之下的小河里挑水。正是因为这样,我等才选择了现在的地方建屋而居。”

    “梅家村所在万般皆好,唯独不利防守。兄台尚未引起强豪注意,偶有滋扰皆宵小之徒,靠杆棒短刀即可防御。若是积累渐多,前来袭扰者有弓马之兵,或千百之数,兄台何以抵挡?”

    “然则彼处无有水源。千百之人无需攻打,便是困也困死我等了。”

    “山人自有妙计。”刘遥再次做出神秘的笑容给梅先卓看。

    水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遥希望通过造房子把烧水泥的实验做了。钱三的三合土配方虽然也能凝结,但是未经烧炼,实际上强度和渗水率等指标都不理想。水泥做出来之后,不仅自己造房子可用,盐田也非常需要,而且还能对外售卖,实在是值得尝试的事情。

    这些天来四下考察,摸清了石灰石等原料的位置,也想好了烧水泥和砖块的窑址:就在工业区的最下游,离石碌河和原料都近,地势平坦,取水方便。刘遥和梅先卓商量着把窑厂立起来,今后烧砖就不必向外面买了。梅先卓却有点犹豫:“烧砖向来是县城周家的生意,就是县里的周帐房。他堂弟周云驰开着个砖厂,价钱也还公道。”

    “若是我们把砖窑烧起来了,对方会来干扰么?”

    “你烧砖他肯定不来滋扰,只是砖厂总要卖砖。若是有个主顾要买砖,你也要卖我也要卖到时候,就不免会有争执。”

    “那就没事。我们一段时间里面不会有砖卖出去的。到了有多余的砖往外卖的时候,帐房先生就不成为问题了。”

    刘遥让大家先砌一口普通的窑,能出砖就行,但要求堆砖胚的地方和引水的沟渠很大。高管家依旧是********,心领神会地问道:“刘先生你是打算在今后增建几个砖窑么?”

    “增加的何止几个砖窑。这里将来会浓烟滚滚!”刘遥想着水泥窑、炼钢厂,不由得兴奋起来。也不管高管家的疑惑,领着赵如山就去给水泥窑定位。

    水泥窑的位置选好之后,刘遥只给赵如山一份图纸和一个水泥的原料配方,就叫他自己去摸索怎么干。面对赵如山惊讶的表情,刘遥吩咐他有问题随时来找,每天收工了来通报一下进度,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自从开始造房子,刘遥整天就泡在自由山上,带着赵家几个人测量和打下木桩做各种标记。十天过去了,山上不仅看不到房子,连地基都没有打下去。

    梅先卓有点沉不住气,吃过晚饭带着高管家去找赵世禄:“老赵,你们这是打算造官衙还是大庙,怎么十天过去了还是啥也看不到?”

    “老梅,跟你说,这个刘先生,是个人才。他要造的房子,是要把水引到房间里去的。”

    “挖个沟不就是了?”

    “哪有那么简单!别说你,跟先生说造房子,我都是外行。他要用一道水槽,把水引进屋子,厨房和厕所都要有水,那用水就很方便了。然后用过的水,还有厕所里的大小便,又从一个埋起来的阴沟,叫做下水道的,流出来。还不直接流出来,先到一个地下的砖池子里,叫做化粪池的,沉淀过,再排水。”都是新m名词,赵世禄说得磕磕绊绊。

    “那就是地下看不到的活很多了。”梅先卓沉吟道。

    “光是看不到的活也就罢了,我们好歹也干完了。关键是他要用的水就是那道水渠,这厨房厕所化粪池下水道,都要有固定的位置,高不得低不得。”赵世禄说着也摇起头来,显然这定位对它也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我们好歹是完成了。地基也都定位好,明天干活的人就可以上山了。”赵恩重接了一句话。

    “你们倒是干完了。我这里还没开始呢。”赵如山一脸怨气走进来。“我整天搞个小炉子搞配方,真正烧水泥的大窑还没造呢。”

    “你那个水泥又是啥好东西?”梅先卓眨眨眼问道。

    “说起来真是好东西。我算是搞好了配方。这个东西,和上水之后就会凝固,跟石膏似的,不过它比石膏硬多了,凝固好了之后,跟石头一样硬。我觉得这个水泥会把造房子的技术大大的改变。”赵如山拿出两块粘在一起的碎砖,眼睛亮晶晶地说道。

    赵世禄结果碎砖在地上敲了敲,又使劲砸下去,发现还是没有碎,拿起来仔细看了半天,还伸舌头舔了舔水泥,才地给梅先卓,对儿子叮嘱道。“你千万要按照先生的说法,把水泥窑搞好。还有,你那个配方,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了。”

    “这个我晓得。只是烧窑我们都不在行。手上图纸倒是有一个,可是怎么做出来,没有一点把握。先生说他也只有图纸,没有搞过。”赵如山为难地说道。

    “那你去叉河村瓷器坊嘛,这附近就他老蒋会烧窑。”梅先卓支了一招。

    “那个财迷,给他多少钱他才会来?”赵如山觉得这不是个好招。

    “你把这个水泥给他看,他不要钱都会来。”梅先卓笑眯眯地说。

    “你们麻烦一通倒是搞出水泥了,整天烧砖也不知道图个啥。”高管家也忍不住抱怨起来。“你说烧砖就烧砖吧,他把烧出来的砖全部拿去又砌了一个烧砖的窑,叫做啥子轮窑的。就是烧火在中间,周围一圈放几个窑,这个进砖胚,那个烧,后面的冷,再后面的出砖,不像平时的砖窑,烧一窑要等炉子冷了出砖之后才能再烧,费时费力。只是这轮窑要造好了,出那么多砖干啥用呢?”

    “这造个房子怎么要折腾那么多事情?”梅先卓在赵家屋子里转了几圈,抬起头来跟大家说:“不管怎的,我们都帮着他把事情弄起来就是。别的不说,总学到不少新玩意。”

    “这些新玩意,可都不是随便的东西。哪个都值钱得很。”赵世禄捧起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

第三章 不同 第17节 读书和腊肉() 
盐田和造房子的事情告一段落,刘遥想在家歇几天。他并不打算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也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有大的企图。吃罢早饭,他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梅家菜园,小心翼翼地种下了橡胶和金鸡纳树苗。

    姚英在一旁看着丈夫教两个孩子认植物,一边削着一个番薯。这被当地人轻视的食物,曾经是刘家早餐的主食,现在又是充当水果的主力军。突然她放下红薯和刀,起身来到来找梅先卓,张嘴就问能不能把堂屋腾出来。梅家两口子正在刷牙——他们在刘遥的指点下形成了刷牙的习惯。至于牙刷,就是一把小尺寸的猪鬃刷子。

    梅夫人呸一声突出嘴里的水,张嘴就说:“行。你几时要用?”梅先卓在一旁笑得眼睛都看不到:“一个啥也不说就要我腾堂屋,一个问都没问就说好,你们两个干脆结拜金兰吧。”

    姚英不好意思的笑笑,扯着两口子来到东厢房。走进一看,搁架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些散碎银子,也有铜板,还有粮食、腊肉、番薯之类,还有几个纸片写着“鸡蛋十个”、“活鸭一只”之类,都是姚英的笔迹,甚至还有“不认识的鸟一对,放了”。

    刘遥远远看到老婆扯着两个人走进来,奇怪地跟过来,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梅家两口子却看不明白,眨着眼睛看着姚英。

    姚英指着搁架上的东西说:“村里都在传说,刘家除了2岁的小儿,都会识字、算术、画画,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是无所不能。不断有父母带着孩子,提着五花八门的礼物来找刘遥拜师。”

    “还有送来一把贝壳的。是孙巧巧,孙壮的妹妹,才8岁。”小满在旁边一脸感动地说。

    “那肯定是自己搞的。看来华人不管到哪里都是真想读书。”刘遥感叹地说道。

    “读书当然好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咱们村也不富裕,请不起教书先生,孩子们都没书读。”梅夫人态度很明朗。

    刘遥翻看着各种送来的东西,兴致盎然地问道:“就是说除了银子铜板,其它东西有些吃了,有些还放了?”

    “你前几天一直忙进忙出的,我也来不及跟你商量这个。”姚英招呼三人在餐桌坐下,又郑重其事地倒上茶,才说道:“我想开个学校。”

    两个男人对望一眼,还来不及说话,梅夫人已经跳起来说道:“太好了。我这就去把堂屋给你腾出来!”

    村里十多岁的孩子不少,男孩女孩加起来也有二十几个。梅家驹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头,整天学着兵书练兵,上山下海的,这才摔断了腿。刘遥几天前已经把孩子们拢到了一处,帮忙搞测绘,顺便教了点识字和算数。自从看到自家的孩子认识几个字,会算加减乘除之后,村里很多人拿着银子或礼物来找,希望能在刘遥这里学点本事。

    开个学校一直就是刘遥的愿望,只是现在好像条件还很不齐备,所以一直没有动手。现在看妻子和梅夫人这么热心,也就做了决定,转身对梅先卓说:“这开学堂是不是也要去官府报备呢?”

    “那倒不必。只是这学田怕没有出处。”梅先卓不无忧虑地说。明朝的“小学教育”一般分为私塾、社学和义学三种形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家族学校,私立官助和完全私立的三种形式,本质上都是私立。这些学校都有固定的学田,以产出支持学校的运转。

    刘遥琢磨了一下,说:“咱这个学堂的房子不要钱,老师不要钱,孩子们自己带饭来吃,没有学田也可以开!”他站起来跟老婆和女儿商量起来:“那咱们就开个学校吧?你们两个要做老师的哦。”

    “耶!”刘满蹦了起来。姚英喜滋滋地说:“我这就去收拾堂屋!”刘遥一把拉住她,说:“还不谢谢梅员外。”姚英走到还坐在那里琢磨着的梅先卓面前说声谢谢梅员外,痛快地一个鞠躬。

    梅先卓急忙站起来,双手虚扶了一下,正色道:“应该是我要替全村老小谢谢你们了。”接着又道:“不知这学费,先生怎么打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