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夫子 >

第101部分

曹夫子-第101部分

小说: 曹夫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怒,便抓仆从来问:

    “司徒大人之女貂蝉呢?快说,不然我杀了你!”

    仆从惧怕,胆怯的回答道:

    “自从太师……不……董贼走之后,她就不见了……”

    于是,跪在地上,磕头饶命。吕布大怒,拔剑而杀之,仰天长啸:

    “我所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而你却不见了,那么,这还有什么意义?”

    李肃看他悲天悯人,劝解道:

    “如今离貂蝉姑娘消失还不久,你赶快派人寻找。”

    吕布这才恍然大悟,飞马前去……

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凉起兵() 
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

    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

    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正饮宴间,忽人报:“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

    王允怒:“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

    遂唤武士:“与吾擒来!”

    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王允叱道:“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蔡邕伏罪:“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我之幸也。”

    众官爱惜王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马日磾亦密谓王允:

    “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

    王允说道:

    “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说道:

    “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

    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王允杀之,亦为已甚。

    自此,王允早已不是当初的王允,霸权在身,谁有不为之心动?诚如蔡邕,与他的关系还算好的,也被他除掉。

    蔡文姬一家人,自从蔡邕死后,便被世俗遗弃。

    蔡氏因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便离人而去,撒手人间。

    而按照历史,蔡文姬本应该嫁为人妇,却因为遇到曹耀而一拖再拖,如今,蔡邕已死,家族没落,对方又不见蔡文姬,自然单方面的解除婚姻。

    洛阳城,如今百废俱兴,欣欣向然。

    郭嘉众人,接到长安巨变的消息,便马不停蹄跑了过来,与曹耀商议:

    “主公,接到消息,长安突变,吕布把董卓杀了,悬尸于城,董卓的部下向西逃窜,如今长安空虚,正是我们攻取长安,向西凉进军的好时机。”

    曹耀微微一笑,变不改色,似乎早已预料,诚如郭嘉荀彧之才,也捉摸不透他在想什么。

    曹耀善于洗脑,他提出的天下大同思想,即使荀彧这种深受儒家思想的他,也接受了洗礼。早已对汉室不抱希望,跟何况跟随曹耀的其他众人。

    众人都望向曹耀,希望他能够给出一个决定。曹耀想了想,对众人说:

    “的确,如今确实是一个尚好的时机,但还不是最佳,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等几天。”

    众人不解,议论纷纷,而扎里凭借与曹耀的关系,早已大叫起来:

    “还等他个屁,大哥,给我兵马,我去踏平长安,活捉天子。”

    曹耀不顾形象,一巴掌就轻拍在他头上,对其说道:

    “如今,王允才是天下正统,他才是天子的代言人,如果我们随你攻打,必将被天下称为反贼,这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就算是装,也要装成忠臣。”

    扎里不服,问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

    “荀彧,你去安排一下,派人到长安对王允祝贺,并表明愿意随时听他调遣。王允与我还算相熟,会相信的。”

    “做完这些,接下来就只有等了。”

    郭嘉问道:

    “等什么?”

    “等董卓西逃的部下。”

    于是,郭嘉、荀彧等谋臣恍然大悟,纷纷离去。

    离去之时,郭嘉顺便提及了蔡邕之事,曹耀一怔,面色为难……

    午后,后花园的景色分外妖娆,蔡文姬与侍女赏花悦目。这本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情,但在蔡文姬眼里,却无比忧伤,不知为何。

    曹耀缓缓走了过来,在她身后,没有说话。

    蔡文姬并没有回头,她能感觉到是曹耀来了,感时伤今得说道:

    “身处乱世,可能是我的不幸,但我却又是幸运的。”

    曹耀依旧没有说话,蔡文姬继续说道:

    “我也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是错,也许,我的确改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早的嫁了,但是,我不甘心,我想想我自己的辛福。”

    “那么,请你告诉我,我这样做,对了么?”

    蔡文姬转过身去,含情脉脉的望着曹耀。曹耀强忍住内心的情绪,看不出内心的表情。

    蔡文姬等了很久,曹耀才对其说道:

    “接到前线的消息,你的父亲被王允给杀了,并且,母亲病死……”

    蔡文姬折菊缓缓落地,眼泪再也控制不住流了出来,

    “怎么可能?王允不是……也许,真的是我错了,或许,我早一点嫁出去,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不知所措的前行。

    “不,如果你嫁出去,依旧还会发生……”

    曹耀大声说道。

    蔡文姬转头,泪水沿着下巴流落在地,说道:

    “我该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女人,这样,至上我还有一个家……”

    蔡文姬不在理会曹耀,消失在视野,曹耀望着,一脸惆怅。

    他无奈摇了摇头,也许,他并不该欠下这许多债……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

    王允说道:“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报李傕。李傕摇头道:“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谋士贾诩却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李傕点了点头,遂流言于西凉州说道:“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

    众皆惊惶。乃复扬言:“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

    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第一百五十四章 长安再变() 
在途中,遇到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引军五千人,欲去与丈人报仇。值得您收藏

    李傕便与之合兵,使为前驱。四人陆续进发……

    长安,正值正午,王允与正在处理政事,却有人来报,曹耀派使者来了。

    众所周知,曹耀在洛阳休养生息,王允与曹耀有旧,便叫使者进来:

    “曹将军派你前来,所谓何事?”

    使者说道:

    “王大人,曹公听说司徒杀了逆贼,无不拍手称快,恨不得马上尽人臣事,所以,特命我来恭贺大人。”

    于是,命人带来了珠宝金银,对其说道:

    “如今,董贼之乱,各路百废待兴,这是我家主公一点心意,还请笑纳。”

    “另外,主公说道,西凉旧部恐多生事变,如若有变,方可支援。”

    曹耀留给王允的感觉便是对董卓恨之入骨,如今又如此,便以为他是忠臣,大喜,对使者赞叹道:

    “曹将军,乃忠臣尔,我明日特禀明天子,天子定会大喜。”

    于是,使者告退而去……

    来日,天子便封曹耀为镇东将军,官级甚大。

    没过多久,王允便得知西凉兵来,与吕布商议。吕布说:

    “请司徒放心。量此鼠辈,何足数也!”

    遂引李肃将兵出敌。李肃当先迎战,正与牛辅相遇,大杀一阵。牛辅抵敌不过,败阵而去。

    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李肃不备,竟来劫寨。李肃军乱窜,败走三十余里,折军大半,来见吕布,吕布大怒:“汝何挫吾锐气!”

    遂斩李肃,悬头军门。

    次日,吕布进兵与牛辅对敌。量牛辅如何敌得吕布,仍复大败而走。

    是夜,牛辅唤心腹人胡赤儿商议:

    “吕布骁勇,万不能敌;不如瞒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与亲随三五人弃军而去。”

    胡赤儿应允。是夜收拾金珠,弃营而走,随行者三四人。将渡一河,赤儿欲谋取金珠,竟杀死牛辅,将头来献吕布。

    吕布问起情由,从人出首:“胡赤儿谋杀牛辅,夺其金宝。”

    吕布怒,即将赤儿诛杀。领军前进,正迎着李傕军马。吕布不等他列阵,便挺戟跃马,麾军直冲过来。李傕军不能抵当,退走五十余里,依山下寨,请郭汜、张济、樊稠共议:

    “吕布虽勇,然而无谋,不足为虑。我引军守住谷口,每日诱他厮杀,郭将军可领军抄击其后,效彭越挠楚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张济、樊稠二公,分兵两路,径取长安。彼首尾不能救应,必然大败。”

    众用其计……

    却说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吕布忿怒冲杀过去,李傕退走上山。

    山上矢石如雨,吕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

    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吕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李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

    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正在恼怒,忽然飞马报来,说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

    吕布急领军回,背后李傕、郭汜杀来。布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折了好些人马。比及到长安城下。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吕布军与战不利。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敌者。

    于是,王允这才想到了洛阳的曹耀,赶紧派人暗中出城,去搬救兵。只是,再也没有回来。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

    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

    “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

    王允摇头说道:“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

    李傕、郭汜纵兵大掠。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

    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李傕等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

    献帝倚楼问:“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李傕、郭汜仰面奏说:“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

    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

    帝徘徊不忍。王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拔剑叱说:“董太师何罪而见杀?”

    王允大叫:“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

    傕、汜二人反问:“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

    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士民无不下泪。当下李傕、郭汜寻思:

    “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

    便持剑大呼,杀入内来。

    李、郭二贼欲弑献帝。张济、樊稠谏说:

    “不可。今日若便杀之,恐众人不服,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

    李、郭二人从其言,按住兵器。帝在楼上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