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京华 >

第21部分

北宋京华-第21部分

小说: 北宋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讨厌!”

    媛娘娇羞的锤了柳邕一下,跺着脚跑开了。

    “哎,别乱跑啊,还看不看戏了?”柳邕在后面追着道。

    戏,在皇宋被称为杂剧,亦或者诸宫调,是一种大型说唱的表演,有说有唱,其中以唱为主。

    保康门瓦子里这家戏台今天唱的是由用大曲命名的王子高六么衍生出来的另一篇戏文,讲的是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落魄书生私奔,然后被女方家中发现,逮回来生生拆散的悲惨故事。

    “这个三娘真可怜,不能和有情人在一起。”媛娘坐在租来的小板凳上面一边流着泪一边狠狠的咬着糖人呜咽的说道。

    “这崔六郎更可怜,被三娘的爹爹逮到了,不但把他家给烧了,还给腿打断了,潦倒一生,真是可怜啊。”

    柳邕看了看自己的腿,不由的往后缩了缩,感叹道。

    “放心吧,我爹爹才没那么凶呢”媛娘的手不知何时放到了柳邕的肩膀上。

    “恩?!”

    柳邕一惊,发声道。

    “逗你玩呢。”媛娘偷笑道。

    “恩!”

第三十七章 南康郡王() 
第三十七章南康郡王

    孟裳很安静的坐在偏厅中,除了偶尔品口茶之外,一动也不动。

    当然,孟裳心中的思绪却同他安静的举止不同。

    大半个月前的中元节,他早就料到官家会派宗室去天清寺祭拜,而且十有**便是太祖一脉的某个郡王。虽然太祖一脉一直都不受历代官家们所待见,权柄相比之下也小的可怜。可那毕竟是宗室,还是太祖分出来的一支,总比河北的僖祖宣祖时便分离出来的那些个宗室要显赫的多吧。

    更何况,孟裳对自己的斤两很是清楚:坊巷中一直有传言自己没有功名是不屑于去考科举,可年轻时屡试不第的真相他又何尝好意思向他人张口?近些年来他越发的少去参见一些年轻时熟识的朋友聚会,又何尝不是不想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囧况?毕竟谎言听了千遍,他自己也有些相信了——自己没有功名在身是不屑于去考,而不是落榜了。

    对于自己现在的状况,说的好听些,是为人师表,受人尊敬的“先生”;说的不好听些,那就是连个功名都未曾有的酸腐措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裳对自己的一生已经不报太大的希望了,但是他还有个刚过而立之年不成器的儿子,指望他去读书考功名,最多也只是重蹈自己的覆辙罢了。

    所以,为了能给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讨一个官身,中元节那日,他便借着带学生们去祭拜皇宋忠魂们的借口,“巧遇了”礼部的程大人,然后见到了那个早二十年,不,是早上十年他根本就不会看到眼里的“郡王”。

    皇宋对于宗室封爵问题和其他朝代有些不同,不像旧时除非国除,王爵之位就会一代代的流传下去。皇宋则不然,虽然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事实上却形同虚设。如皇子封王者,爵位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爵,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

    因为亲王子嗣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这种制度的出现,从而在皇宋仁宗时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仁宗皇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下诏将太祖之弟赵廷美、太祖之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太宗的七个儿子都封以为王。但当时这些亲王大都已经离世,所以便按照这十位亲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一共封了郡王六人、国公三人、郡公一人,但仍无嗣王。

    孟裳要投靠的这位太祖一系的郡王,虽然靠资历熬出了一个郡王的爵位,但早已数年未曾变动,将前途压在他身上显然很不明智。但毕竟这些个不受待见的太祖一脉的郡王们已经是他现在能攀上的最高的高枝了,轮不到他挑三拣四了。

    初见的成果还是令孟裳满意的,就在他还没有表达出要投靠的意思时,眼前这个靠熬资历才熬上郡王的位置、比自己小不了几岁但却看着年轻的多的男人便隐晦的抛出招揽之意,这就足够让孟裳欣喜不已的。

    时隔月余,郡王殿下招自己入府问话,在孟裳看来,明显是要重要自己的前奏了。欣喜之下,对于郡王殿下为何派一位丫鬟来传唤自己而不是府上的其他人,自然就顾不上考虑了。

    一个时辰过去了,期间只有传唤自己前来的丫鬟给自己续了两次水,却仍旧没有人前来带自己去见郡王殿下,孟裳只得耐住心思安静的等待下去。

    赵世设今日在书房呆了一日,准备在院子里走走。

    赵世设一头乌发,脸上的气色很好,只有两鬓星点的鬓白在提醒着,他今年已是花甲之年了。

    七年前,新皇登基时,因为拥立有功,他被加封了爵位成了南康郡王,俨然成为太祖一系中爵位最高的人。

    不过那有如何呢?作为太祖的玄孙,神宗皇帝的堂弟,哲宗和当今皇帝的族叔,赵世设日子并不好。从他及冠那日起,来自皇帝警惕的目光就从未从他身上离开,先是神宗,然后是哲宗,现在换成了曾经的端王、现在的当今皇上。

    七年前的拥立,其实不过是一次识时务的投机举动而已,更何况,自己一个偏支远脉的宗室,反对也好,拥护也罢,又能对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从内心来说,赵世设对皇位也并非没有非分之想。同为宣祖后代,凭什么你太宗一脉坐着皇位,而我太祖一脉只能在一旁冷眼旁观,吃着你们剩下的残羹剩饭?要知道,这皇宋是太祖打下的,而不是太宗!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太祖一系每一个男性宗亲的心里。

    但不甘又如何?真仁英神哲,五代皇帝下来,满朝文武心目中的帝系只有太宗一脉,又有几人还记得太祖一脉的?恐怕一个都没有吧。

    不过赵世设并没有气馁,当今皇上继位之前便有宰执极力反对,说端王轻佻,不足以为人君。几年下来,果真如此,皇帝每日沉迷于书画享乐之中,荒废国事,自神宗熙宁变法以来增强的国势也逐渐衰弱起来,若不是北朝的辽主一样不堪大事,被些许女真野人打得几无还手之力,也许早就饮马黄河,东京一日三惊了罢。

    自己才六十,年岁尚早,有的是时间等下去

    ps(唔,校尉也不是专门研究宋史的,对于太祖一脉到徽宗时哪个是郡王也不太清楚,就从神宗一辈里面随便找出一个来,姑且就认作是他吧,还请各位看官勿怪。如果哪位看官对此有了解,还请指出,校尉在此感激不尽。)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收藏哦

第三十八章 州桥夜市(上)() 
赵世设走到偏厅的时候,老远便看见有个有些印象的身影坐在那里,便走了过去。

    “这不是孟先生吗?何故在此?”

    太阳已经西斜,孟裳坐在椅子上的屁股隐隐有些酸疼了,就在他思考着是继续等下去还是先行告辞时,一个威严而又有些耳熟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孟裳连忙起身一看,正是传唤自己前来的王爷嘛。

    “不是王爷您派人传唤我来,说是有事相问吗?”擅闯郡王府可是重罪,孟裳以为王爷将他忘了,连忙解释道。

    “哦?”赵世设正要说话,忽然瞥见一旁慌忙跑来的丫鬟,仔细一瞧,不正是自己女儿身旁的小绿吗?想了想,顿时明白了事情缘由,便摸了摸重新蓄起不久的胡子,哈哈一笑道:

    “这是本王的错,本王的错。你看本王真是老糊涂了,竟把这事给忘记了,害的孟先生在此等候多时。绥安,吩咐下去,今晚府上设宴,本王要好好向孟先生赔罪。”

    赵世设冲着身后的管家说道。

    “是,老爷。”

    管家答应道,然后转身便准备出去。

    “使不得,使不得,王爷春秋鼎盛,怎么用的上一个老字?想来定是王爷日理万机,小民区区小事又怎敢劳烦王爷挂记?酒宴小民可承受不起,还请王爷收回。”

    孟裳心中大喜,脸上瞬间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表情,连忙拒绝道。

    赵世设怎么会错过这场收买人心的活动?虽然孟裳一事无成,可蚊子再小也是肉,正所谓人才有人才的用处,废物有废物的用处,等这件事传出去了,说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想清楚这点,赵世将便打断孟裳说道:

    “哎,不备酒宴这怎么行?孟先生是本王请来的客人,因为本王的疏忽害的孟先生在此守候一下午,不赔礼道歉怎么能行?孟先生就别拒绝了,就依了本王吧。”

    然后叫住正要走出去的管家,走到他身旁又吩咐道:“记得开坛府里存的三十年陈酿出来。”然后凑过身子,在管家耳边小声交代道:“赶快差人给小姐找回来!”

    “这哎,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孟裳回答道。

    “哈哈!来来来,孟先生随本王来。”赵世设哈哈一笑,拉着孟裳就往外面走。

    柳邕和媛娘从保康门瓦子出来时已经到了黄昏,太阳西斜的厉害。

    “你要回家吗?”柳邕看着媛娘有些不舍但又有些担忧的问道。

    “才不要,好不容易才跑出来一次,自然要好好玩玩。”媛娘一口咬掉手里拿着的用芝麻做的糖片,非常确定的说道。

    “可是,你爹爹不会担心吗?”柳邕其实后面想加上一句自己的母亲也会担心,不过下意识的给省掉了。

    “我爹爹整天不知道都在忙些什么,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见不到他一面,他才不会知道我出去了呢。更何况还有小绿在帮忙掩护,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媛娘将芝麻糖丢进嘴里,顺手便将糖纸团成一团,丢到不远处街边的一个用竹篾编织成的垃圾篓里面,不慌不忙的说道。

    “可是”柳邕刚想将自己刚刚省略掉的那半句说出来,便被媛娘打断了。“可是什么可是,本小姐早就听说州桥夜市特别热闹,好吃的连官家都差人买过呢。可是爹爹一直不肯带我去,哼!今天我一定要吃够本。”说罢,媛娘便握了握粉嫩的小拳头,拉着柳邕冲朱雀门走去。

    “但愿今天母亲有事没有在家。”柳邕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东京穿城而过的河流有四条,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就要数汴河了。汴河上有桥一十三座,其中又以州桥尤为壮观。州桥由前唐汴州节度使李勉所建,初时叫“汴州桥”,到五代时改称“汴桥”,自皇宋以后又改名“州桥”,也称“天汉桥”。

    每到月明之夜,晴空月正,便是“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波泛泛,皎月沉底,与金明夜雨、繁台春色、相国霜钟等并称为汴京八景。

    州桥夜市虽冠以州桥二字子,实则离州桥尚有一些距离,从桥南开始算起,沿着御街过了朱雀门,一直到了蔡河上的龙津桥,其间都是州桥夜市所在。每到夜幕降临,御街和朱雀门两旁便支起数以百计的小吃摊贩,与此同时的,则是数不清的东京食客。

    柳邕和媛娘没跑多远,便到了州桥夜市。刚一踏入,食客的吵闹声、烹饪食物的锅铲声、伙计们的吆喝声,种种声响便充斥于耳。

    皇宋承平日久,东京更是如此。几代下来,作为帝都的东京百姓们骨子里便有了一种身在皇城根的优越而又懒散的思想。无论是褒贬实事,还是议论公子王孙,只需要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外加两碟小菜,一碗清酒,便能坐在御街两旁的夜市上从天刚擦黑一口气给喷到五更天去。

    只是这倒苦了店主,本该三更天就收拾摊子回家补觉的,只得红肿着如兔子般的双眼坐在久留的食客旁听着,有时还会掺上几句,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

    柳邕和媛娘自然不会是这类食客,两人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两旁眼花撩人的招牌,寻找着自己中意的美食。

    小孩子的世界里总是离不开好吃的,而甜食在小孩子的眼中自是有一番别样的吸引力。

    从未逛过州桥夜市的媛娘自然对什么都抱着一种新鲜感,甭管喜不喜欢吃,只要听着名字有趣,亦或者看着好玩,便先买来再说。不一会,媛娘和柳邕手上便拿满了各种美味的零嘴小吃,冰雪冷元子、药木瓜、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芥辣瓜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金丝党梅多的两人都快拿不下的时候,媛娘才消停了片刻。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收藏哦

第三十九章 州桥夜市(下)() 
“这家我吃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