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人执宋 >

第112部分

一人执宋-第112部分

小说: 一人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众文武百官的的劝说下,辽景宗最终也是无奈的打消了向新宋国发兵的念头,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在打不过的对手面前,冲动只能会让自己造成更多的损失。

    但是辽国堂堂一大国,现在被人戏弄于鼓掌之间,辽景宗对于这口气实在是难以下咽,他一方面令驻扎在幽州的探子抓紧时间打探新宋国墨绿铁甲车的具体机关术,另一方面开始尝试训练与那些铁甲车作战的具体方式,辽人彪悍,辽景宗相信,只要是他们想战胜的,就一定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作为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瞬移和锁定时间的人,姜胤现在却已经不经常去看这个世界其他几个大国的国主的动态了,他习惯于在大宋,辽国,日本,高丽皇宫、内府、议事堂放上十几个窃听器,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去取一次,然后命人听完这些录音再翻译出来,最后自己只看看这些总结性的报告,就能明白赵老二、辽景宗、圆融天皇、高丽国王这些人的工作和动态。

    而在公元十世纪,即便有人发现了窃听器,他们也不知道那东西究竟是什么。。。。。。。

    。。。。。。。。。。

第六十四章 陈农头的喜悦(上)() 
陈农头本名陈本顺,沧州海兴县人氏,陈本顺祖上六代皆是农民,种田的本事一代代传下来,到了陈本顺这里,对于天气,农时,作物的种植环境等等因素都已经十分了解。

    所以陈本顺从小他们家的地每年产粮都是整个乡县最高的,陈家会种地的名头在海兴县十里八乡也是出了名的。

    甚至海兴县周边的农户都跟着陈家学习如何种植作物,他家什么时候开始播种,那么海兴县的百姓就什么时候开始播种,他家何时开始施肥除虫,海兴县的百姓便何时开始施肥除虫。

    还别说,就这么照葫芦画瓢,海兴县农户们种植粮食的产量都比往年提升了两到四成。

    陈本顺天生聪颖,小时后,唐末之时中原战火四起,家中也无钱供他读书,因此他从小就开始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习祖祖辈辈传下的种地知识,子承父业,继续做一名农民。

    等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不仅全部掌握了祖上传下来的种地知识,而且还通过许多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了许多祖辈都不曾发现过的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

    他年轻时,正值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大动乱,沧州本地经常遭遇战火,因此陈本顺便拖家带口,四处逃亡。

    万幸的是,他一家五口逃亡的过程中,一路有贵人相助,陈本顺一家人才没有因战乱而有人死去。

    在沧州,德州,棣州一代兜兜转转,最终,在赵点检赵匡胤登基之后,陈本顺二十九岁时又重新回到了故乡沧州海兴县,成为了大宋的子民。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治国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知道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所以他制定了安富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的时间,他也确实做到了坚持这项基本国策不动摇,老百姓们也总算是从战乱中走了出来,经过十六年的休养生息后,社会安定程度渐渐增加,整个大宋社会的经济也在稳定增长。

    似乎连上天都在眷顾苦难已久的百姓,因此大宋开国的十六年间,全国竟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自然灾害,每年都是天合季清,风调雨顺。

    这十六年的安稳时光,也让陈本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年轻时对农业的掌握,再加上多年来四处奔走所积淀的阅历,让陈本顺对农业有着超出常人的理解,他种小麦,种果树,种葫芦,种大豆,总之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他种植任何北方农民应该种的作物。

    十六年的时间里,他不断的研究和改进自己在农业种植上的方法,同时对天气进行预测,而且还对施肥的肥料土地的肥养提出了更多改进方案。

    这些最终造就了他亩产三百斤的奇迹。

    他所在的海兴县,人人都认识了这位种田博士,远近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到陈本顺家中求教,陈本顺也不私藏,纷纷把自己总结出的那些农业技巧教给乡亲们。

    不仅本事高,而且人也好,因此乡亲们也是亲切的把陈本顺称为陈农头,平时对他也是尊敬有加。

    在沧州海兴县种了十六年的地,陈农头也从一个二十九岁的壮年小伙长成了一名四十五岁的中年汉子。

    他在沧州海兴县盖了一栋房子,娶了一房媳妇,陆陆续续的生了四个大胖小子,现在最大的已经十七岁,最小的才六岁。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一直的平静的过下去,可是半年前,沧州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名丛汴京来的驻军将军突然宣布沧州独立。

    随即便是沧州官员体系的大动乱,那个时候沧州本地的官员除了知州程封阁留下之外,其他官员几乎是跑了个遍。

    上至州府监察,下至衙门师爷,只要是个当官的,基本上都跑了,那个时候,整个沧州上下官员上面几乎全部陷入了瘫痪。

    到处人心惶惶,老百姓当中四处传着各种版本的谣言,什么叛军,什么政变,总是是彻底乱了。

    陈农头也很惶恐,每天到处打探消息,他已经打包好了行李,把这些年种地赚的钱全部换成了银两,做好了随时带着老婆孩子跑路的准备。

    不过几日之后,沧州那边并没有征兵,也没有出兵,反倒是开始向沧州各个乡县招人修建城墙。

    本来修城这事可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耽误农时,而且只有极少的报酬,没有人愿意参与修城。

    但是在沧州拉起大旗的这个政权居然愿意支付三天一袋大米的酬劳,并且只要去,就当面先预付一袋大米。

    这一下子倒是吸引了不少沧州年轻人,许多乡里平日的混混和无业人士,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前去沧州城试试。

    结果三天之后他们回乡果真带着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他们喜不自胜,奔走相告,他们效力的新政府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能一个人能拉过来十个人到沧州城修城,那么他们每一个人还能再获得一袋大米作为奖励。

    一开始去修城的人还是很少,因为那些无业游民的口碑比较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去修城,然后带回了越来越多的大米,这就开始让很多人人眼红了。

    生活不易,虽然风调雨顺,但是鞑子多年打草,加上官府收的粮税,沧州周围乡县有许多人家中还是非常缺粮的,一袋白花花的大米,只要干上三天就行,就算是三天受苦受累也值了,于是更多的男人前往沧州修建新城。

    陈农头那时候也去看了那些人带回来新政权分发的大米,那是实打实雪白的南方稻米,晶莹雪白,脱粒精致,那样一袋大米,少说也要卖个上千文,但是居然干上三天就能得到一袋。

    陈农头也心动了,他约上了十几个同乡农户,然后一同结伴前去了沧州,他们决定先干个三天,领一袋大米再说。

    。。。。

    多年之后,陈农头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第六十五章 陈监察的喜悦(下)() 
在沧州城干了三天的搬砖后,陈农头和十几名同乡都领到了属于他们的一袋大米的工钱。

    当陈农头回到家,把大米给自家婆娘看的时候,一向剽悍的婆娘居然倚着陈农头的肩头哭了,这么多大米,如果喝稀的,足够他们一家老小吃上半月有余。

    陈农头从那时起,也对这个说到做到而且对工人如此大方的政府颇有好感,尝到了这一次甜头之后,陈农头继续带着同乡们回到了新沧州城的工地上,开始了他们搬砖建城的生活。

    搬砖的生活其实也很辛苦,干完一天的活,陈农头累的都不想说话,回到那种板房宿舍倒头便睡,睡醒之后又继续回工地干活。

    辛苦的工作也得到了该有的报酬,仅仅干了一个月,陈农头就被提拔到了工地十号小队的队长,月底不仅仅有十袋大米,而且还有一桶大豆油,一袋盐,三罐牛肉罐头和一罐海鱼罐头。

    用五袋大米从熟人家里换了一架木头推车,陈农头推着剩下的五袋大米,还有油和罐头回了家。

    那个月的月底,陈农头一家人过的如同新年,陈农头的婆娘用一袋大米换了一大包面粉,然后又买了些猪肉,破天荒的不过年包了一次饺子,几个孩子就着牛肉罐头吃的那叫一个香,陈农头一想到自家孩子吃牛肉罐头时开心的笑容就觉得特别满足。

    从那以后,陈农头工作的更努力了,一方面是他身先士卒,工作努力,另一方面他为人聪明,乐于助人,深受众人敬仰,所以很快他被从队长提拔到副监察一职,成为新宋国的列入编制的官员。

    陈农头的工资也是一涨再涨,从一个月十袋大米涨到了十六袋,而且福利也是越来也越多,一开始只是几瓶罐头,到了后来,每月他能拿到一箱罐头,至于发的油盐酱醋什么之类的就更多了。

    陈农头对于现在的生活也是非常满意,他只是有些担心这个新宋国会不会因为军备太弱小,而会被大宋灭掉。

    但是看到新宋国派遣出去的那种墨绿色的机关铁甲车,还有听说新宋三次大败辽人的消息后,陈农头最后的一丝担心也烟消云散了,他只希望这个新宋国能一直存在下去,自己的家人能够在新宋国幸福的生活下去。。。。

    。。。。。。

    “陈监察,陈监察,今日晌午礼部的王尚书来了,他问咱们处又没有人精通农业的人,当时你在工地监察,我就听了咱们户部众人的建议,大家一致推荐了你。”

    一大早,陈本顺刚刚来到户部的理事堂,通令部的张默就跑过来通知了他这个消息。

    “这。。。。这恐怕不好吧,我只是会种田,不识字的,王尚书可知晓?”陈农头有些心虚的说道,虽然他对种田一行很有自信,但是他不识字,这始终是他的软肋。

    “我跟礼部的王尚书说了,他说识不识字无妨,只要是会种田就行。”张默兴奋的说道。

    “那。。。。好吧。”陈本顺有些讪讪道。

    正当两人说话的时候,户部的大门外突然跑进来一名年轻人,是礼部的蔡勇,他看到张默和陈本顺站在一起,顿时一拍大腿道:”可算是找到你们了”然后他兴奋的说道:”陈监察,我们礼部王尚书有请,此刻正在太升楼上,陛下和丞相,还有其他几位尚书也在。”

    一听到这么多大人物的名头,陈本顺当时就吓得够呛,他就一种地的普通老百姓,哪里见过这么大阵仗,顿时有些脚软道:”这。。。。这现在就要去面圣?”

    “那是自然,王尚书说,务必要请你前去。”蔡勇兴奋道。

    陈本顺仍是一脸的难以置信道:”那。。。那王尚书可有说召下官前去所为何事,下官也好去准备准备。”

    “听说是什么普及高产农作物大会,关于怎样提高咱们新宋国百姓粮食种植的,反正这些东西您比较熟悉,到那您就知晓了。“。。。。

    。。。。。。。。

    当陈本顺被领路小厮带上太升楼的时候,宴会已经举办到了一半,新宋国主还有十几名新宋国众臣,还有十几名叫不上名字的官员正在观看歌姬舞曲。

    陈本顺哪见过这么大阵仗,吓得是头也不敢抬。

    “启禀陛下,户部监察陈本顺已经带到。”传令小厮朝着主坐上的姜胤恭恭敬敬道。

    “赐座。”

    “诺。”

    当即有侍从丛旁边搬来了一个紫檀木椅,放到了陈本顺的身旁。

    “微臣谢陛下赐座。”陈本顺声音颤颤道,而后只用二分之一的屁股坐了椅子一角,这还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的见到新宋国主,说不激动那是假的。

    但是和陈本顺想象中严肃的国主不同,姜胤倒是十分平易近人,他望向陈本顺然后笑道:“陈监察,在朕面前不用如此紧张,听说你精通农业,在海兴县有陈农头之称,此事可是真的?”

    “回。。回陛下的话,下官家中六代耕农,确实对农业略知一二,不过下官不识字,不知能否堪当大任。”陈本顺很是中肯道。

    “哈哈,无妨无妨,朕也无需你著书立传,朕今日从海外请来了一批农业博士,他们对种植作物和养成颇有研究,朕是要请你同他们交流一番,顺便他们会带来一些高产作物,朕打算在我新宋国全境推行耕种,这其中还需要你来尽力。”姜胤和蔼的说道。

    “臣何德何能。。。”陈本顺依旧有些不自信。

    “朕说你可以,你便可以,只要高产作物推行成功,朕会给你连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