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之奇谋 >

第112部分

汉末之奇谋-第112部分

小说: 汉末之奇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锊环ⅲ薅谥浴

    这,便是他处理此事的方法,天子的威严,有时不需要言语甚至是行动来体现,他只需要坐在那里,代表的就是天。

    大殿上,似乎有些嘈杂,又似乎很寂静,在这诡异的气氛中,两个金甲武士走上殿来,他们似乎看不到这堂上的所有人所有事,他们只是单纯的执行着皇帝的命令,拖出去一个人,然后斩了。

    整个过程,宛若行云流水,片刻后,群臣还在磕头求情呢,已经有黄门来报:“回禀陛下,犯臣已斩。”

    简单直接的一句话后,殿上瞬间寂静无声,小皇帝再次站起,说:“退朝。”

    再也没有人去阻拦了,包括何后,她有些震惊的看着走入珠帘后向他拜辞的刘协,第一次从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身上感到了一丝威胁。

    方才的一幕,令百官们噤若寒蝉,却令姬溪大为欣慰。一个小官的生死,并不能翻起什么风浪,但这却代表的一个合格的皇帝,正式开始崛起。

    小皇帝的表现,令姬溪大为振奋,然而这便不能缓解九品中正制对姬溪的威胁,于是,回到姬府之后,姬溪和吕春一头钻进了书房,开始商讨对策。

    半下午的时候,书房中爆发出了畅快至极的大笑,弄的姬月等女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当夜,姬溪书房中的灯盏彻夜未灭,清晨时,二人走出来,虽神色疲惫,但双目却囧囧有神,简单的梳洗吃过早饭后,二人便雄赳赳气昂昂的联袂前去上朝。

    赵谦淳于嘉等人不出预料的再次提起九品中正制,而后,吕春胸有成竹的上表,并随之说:“臣以为,九品中正制虽能解决察举制的一些弊端,但也只可治标不可治本,故臣得姬将军点醒,令制二法,请陛下垂询。”

    小皇帝一边看着奏表,一边对吕春说:“爱卿先介绍一下吧。”

    吕春便说:“此二制,一为科举制,二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者,不拘一格降人才,全天下所有读书人,具可经乡试,会试而直达殿前,尽显所学。三省者,中书省,军机处,御史台。六部者,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科举制,便是姬溪想出来的对抗九品中正制的办法,而这三省六部制,则完全是随着这科举制而来的灵感。

    这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在史书上自隋唐才开始发展并逐渐成型,其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必然有他的独到和全面之处,姬溪和吕春综合眼下的这个时代,最终对三省六部制做了一些修改,至于科举制,则基本上是全部复制了过来。

    这是两个领先这个时代最起码四百年的制度,他对所有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他们不能否认的是,如果这两项制度能后实行开来,那必然是改天换地的一个新时代。

    科举制的好处暂时还不显眼,但这三省六部制的益处确实显而易见的,他将天下所有的实物细分开来分往六部,而后汇聚中书,这效率将比现在提高无数倍。

    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更加令人无法反驳,当传阅了吕春的奏表后,百官具皆无语,而后,司空蔡邕当先跪下,高呼曰:“此乃流传千世万世之法,老臣俯请陛下下旨,即刻开始实行。”

    这个时候,朝中还是忠臣占据大多数的益处就显现出来了,大家的阵营或许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若是遇到了真正对国家有益处的事情,他们还是会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所以,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被全票通过也就不是怪事了。

    于是,平静了还不足一个月的关中,再一次掀起了大动静,所不同的,上一次的参与者多大多数是百姓,而这一次的参与者,乃是整个关中所有的官员和所有的读书人。

    首先,由蔡邕牵头,开始了第一界的科举,争取在年内成功举行第一次乡试,而后明年春日,举行会试。蔡邕的名头摆在那里,所以,科举进行的很顺畅,短短的时间内,便调动了整个关中所有读书人的热情。

    而相比于科举制的顺利,三省六部制的推进便显得很艰难了。首先,很多官员认为三省的存在会被有心人利用从而蒙蔽试听,姬溪知道他们是在警惕自己,于是,他考虑了很久,决定再退一步,不设三省,而这样一来,便相当于所有的政务都集中在了皇帝的身上,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于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应运而生。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明争暗斗,最终,确定了第一届内阁成员,分别是:姬溪、蔡邕、赵谦、种拂,黄琬。

    从某一个方面说,姬溪绝对没有资格近内阁,可如果换个角度想的话,没有姬溪的内阁实在是名存实亡,所以,对于姬溪入内阁,没有任何一个人阻拦。

    内阁成员的确定,实际上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真正的纠葛在于六部尚书的职位,这六个职位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两方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剧烈的争夺,令姬溪有些急眼,不过他在努力的克制着。

    然而某一天夜里,吕春遭到了刺杀,虽然并无大碍,但姬溪却彻底的爆发了。

    第二日,姬溪直接从第七师抽调了两个团的兵力,再次拿刘备叛国做借口,一日间诛杀了十位官员,姬溪再向整个朝堂宣告,你们已经碰触到老子的底线,再不让步,老子将开始大开杀戒,这十颗人头只是开始。

第162章 好事多磨阴谋起() 
姬溪的爆发还是很有效果的,在这高压策略下,众人终于在这激烈的争夺中平静下来,开始心平气和的抉择,终于,六部尚书的人选定了下来,分别为:吏部尚书蔡邕、户部尚书种拂,礼部尚书黄琬、兵部尚书姬溪、刑部尚书赵谦、工部尚书杨彪。

    另,各部除设尚书之外,另各有一侍郎,位居尚书下,而于各司上,人选也已定下,分别是:吏部侍郎淳于嘉、户部侍郎吕春、礼部侍郎马日譂、兵部侍郎李肃、刑部侍郎华歆、工部侍郎赵岐。

    这便是双方角逐之后的结果,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姬溪的势力明显的处于劣势,各部尚书和侍郎共计十二人,但仅有吕春和华歆是牢牢站在姬溪这一边的,至于蔡邕,虽然是吕春的老丈人,但这个老头为人方正,根本就不会姬溪所用。

    所以,姬溪能够牢牢把持的只是兵部而已,这个结果,姬溪当然不满意,可无奈何他身边的能人太少,这便桎梏了姬溪争夺的能力,没办法,他就是争到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坐上那个位子。于是,姬溪只能咬咬牙认可了这个事实,想着以后一定要多多培养人才,慢慢的扩充自己在朝堂上的实力。

    人才的来源,最便捷的途径当然要从科举中挑选,当各部官员的争夺尘埃落定的时候,由蔡邕主持的科举乡试也已告一段落,此时,已是十一月底,故定第一届会试的时间为雍和三年也就是明年的三月初三。

    令姬溪欣喜的是,科举制的益处远比他想象的要大,蔡邕将“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执行的非常彻底,他的不拘一格不只是在关中地区,他将科举制的触角洒向了九州大地,各地诸侯当然不会响应,对此,蔡邕的应对策略是,若是文人们想要参加科举但当地并不设科考,那么,文人们可以来长安进行乡试。

    蔡邕的这项举措,不仅姬溪没有想到,各路诸侯更是没有想到,着实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封锁消息是封锁不住的,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得已的出台各种各样吸引人才的政策,以此来阻止境内人才的流失。

    不得不说,他们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相比于远方那不知虚实的科举,太多的人会选择近在眼前的前途,所以,能够下定决心背起行囊远行长安的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对整个九州来说,这些人自然是极少极少的,但对长安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乎,长安城肉眼可见的热闹了起来。

    对此,整个朝堂欢欣鼓舞,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来年的会试以及殿试,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这第一届科举,到底会选出什么样的人才。

    其实,在乡试中,已经有许多人崭露头角,比如王璨、徐干、阮瑀、杨修等,特别是杨修,怎么说呢,这人的文章经义,主考官蔡邕爱不释手,并向姬溪扬言,此子将独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极高极高的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杨修还是工部尚书杨彪的独子。而姬溪对这个杨修,也是颇为属实,实在是因为,此人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史书上的才思敏捷,令姬溪印象深刻。

    不过,这些崭露头角的才子们暂时还没有入姬溪的眼,因为姬溪知道自己乃至这个时代并不需要这些所谓的锦绣文章,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政治家、战略家,而这些东西,在乡试中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乡试,只是在考量应考者对经义的理解是否合格而已,并不能体现应试者胸中的韬略。而会试乃至殿试就不同了,这两场才是真真考验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所以,姬溪对明年三月初三的会试颇为期待。

    当然,期待的不只姬溪一个,科举,吸引着全天下的目光,更牵动着整个长安的心弦,随着时日迁延,百姓们的兴趣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发的充满激情,总体态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这个百尺竿头的当口,却出现了变故。

    先是长安城内生出了留言,说是乡试中有人作弊,主考官中有人泄题,这留言没有任何的证据,但百姓们心中八卦是天生的,所以,这个不切实际的留言满眼的很快。

    大多数人是不信的,因为他们相信蔡邕的品格,但是,当一个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撞死在了蔡邕的门前,留言似乎得到了证实,留言的兴致也就变了。

    在战场上,死一个人微不足道,但在这太平的长安,每一个人的生死都可能令这长安很不太平。

    比如这书生,人们记不住他的名字,但却因为他的死,掀起了整个长安动乱。

    大多数的文人,总是相轻的,总是自负的,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别人的文章会比自己的好,特别是那些落榜者,他的心中的怨言积蓄日久,只是找不到机会说出来而已,而现在,这个机会就在眼前。于是乎,大批大批的应试者走上街头,做到了蔡邕的府门前,坐到了吏部的大门口,甚至,坐到了建章宫的台阶上。

    很显然,这是一个阴谋,遍观整个朝堂,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相信蔡邕会作弊,会泄题。

    但是,他们相信没有用,百姓们不相信,那些落榜者们不相信。

    对科举制,大家都是赞同的,也都愿意为这项制度保驾护航,于是,当出了这档子事情之后,大家罕见的不计前嫌,配合无间的应对这场危机。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解释就是掩饰,掩饰的就是事实的真相,还别说,这话说的很有道理,最起码百姓们愿意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于是,这件莫须有的事情经过朝堂百官们的推波助澜,愈发的像是真事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蔡邕虽问心无愧,但外界巨大的压力仍是压的这老头喘不过气来,没几日就病倒了,蔡琰心急如焚的跑回家照料,并且埋怨吕春想不出办法还蔡邕清白。

    吕春也很无奈,这几日也同样的焦头烂额,面对这样的流言蜚语,似乎再多的辩解也无济于事,能怎么做呢,这些流言蜚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而也正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无从反驳,吕春抓过几个闹的凶的,问他们要证据,听听人家怎么说的:“证据?什么证据?众所周知的事情还要什么证据?上个月明明是下雨了,难道你还能让我们去给你找上个月下过雨的证据吗?”

    听听,这回答多么的具有辩证性且无懈可击。

第163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 
在这个紧要的档口,姬溪在做什么呢,他似乎什么都没有干,整日正常的上朝下朝,在兵部处理些日常事务,隔三差五的往第七师跑一趟,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优哉游哉,好不自在。

    吕春来寻过他多次,每一次姬溪都说:“不着急,不着急,这非但不是祸事,反而是好事,再等等,时机到了,我自有办法。”

    当吕春问及到底是什么办法的时候,姬溪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搞得吕春很是气闷。

    这一日,吕春又来了,看着吕春的脸色,姬溪知道事态应该是更严重了,于是,他对吕春说:“时机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反击了。”

    吕春神色一喜,说:“请主公示下。”

    姬溪说:“很简单,张榜公告,着令所有乡府,即日将所有考卷公诸于众,每县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