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之奇谋 >

第153部分

汉末之奇谋-第153部分

小说: 汉末之奇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过晚饭后,姬溪又出去了一趟,他去了赵谦的府邸,解除了赵谦的软禁,并对他说:“你之前认为我是错的,现在你还认为我是错的,以后,你可能还会认为我是错的,但是,我就是我,错与对,我说的不算,你说的也不算,后人自有评论。我现在放了你,不是因为我不敢杀你,我是敬重你的为人和能力,所以,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吧,莫要有负天下。”

    当赵谦知道姬溪收复了河西走廊之后,便已经做好了受死的准备,可是,姬溪却不打算杀他,这让他很是不解。他知道,失踪之前的姬溪可能会顾忌他的名望而不敢杀他,可以姬溪现如今的声望和权势,杀了他赵谦绝对不会再起什么乱子。可姬溪为什么选择了息事宁人呢?那一夜,赵谦想了很久,终于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或许,他真的看错姬溪了吧。

    一夜无话,自第二日开始,姬溪如期上朝,生活步入了正规,上朝,处理公事,回家,基本上三点一线,只是偶尔去巡查下第七师而已。

    姬溪的这般做派,让很多人不解,要知道,如今关中平定,可天下仍旧烽烟四起,三刘仍对关中虎视眈眈,袁绍联盟仍在和曹操打仗,在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于是,姬溪仅消停了十余日,便一连收到了十几份奏表,其内容非常的明确,趁此天下之机,应当速速出兵,携河西大胜之势继续扩大战果。

    带着这些奏表,姬溪找到了刘协,将奏表给他看过后问刘协的意见。

    刘协沉吟说:“大哥,你今日不来找我,我这两日也想找大哥聊聊的。我知道,大哥是担心大战刚过,耗费巨大,军需不稳,可我们并没有到捉襟见肘的地步啊,节省一下,还是可以再有些建树的。只不知大哥却为何一点动兵的意思都没有呢?”

    姬溪说:“诚然,我军依然有动兵的本钱,可陛下可曾想过,若我军动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刘协猜不透姬溪的意思,是以沉默不语,姬溪见状便继续说:“这么说吧,我军可以动兵,可去打谁呢?”

    看来刘协早有计较,是以听到姬溪这么问后立刻答道:“打刘表,先收复荆襄九郡。”

    “打刘表的话,先不说刘璋和刘备会不会倾力相助,便是当真打下来了,我们守得住吗?介时,我军将成为个诸侯的悬顶之刀,势必会逼的众诸侯尽释前嫌,联起手来抗击我军。那江东孙坚可不是傻子,他能坐视我军收复荆襄九郡。陛下觉得,我们还能赢吗?”

    刘协不同意,说:“当年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也没什么建树?”

    姬溪摇头:“不然,当日之董卓乃一蠢材,各路诸侯都清楚的很,留着董卓远比消灭董卓对自己有利,可现如今的局势呢?还能一样吗?”

    刘协若有所思,沉吟半响后叹气道:“那依大哥的意思,只要我们再次动兵,便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喽?”

    姬溪颔首,表示了肯定。刘协犹豫着再问:“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做?”

    姬溪答:“不,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做什么?”

    姬溪说:“对内,我们要高筑墙,广积粮,对外,我们要平衡个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消耗他们的实力。这是大的方略,决不能变。战机总会有的,但绝不是现在。”

第245章 什么人是该死的呢() 
姬溪说服了刘协,便相当于说服了所有人,于是,姬溪再也不去理会那些请战的奏表,安稳的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中原地区的战争视而不见。

    之所以视而不见,是因为姬溪坚信,这场战争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袁绍,袁术,陶谦三方结盟已经围攻了曹操将近一年,这么长时间没有建树,三方结盟必定会很快土崩瓦解。而只要他们的结盟瓦解,曹操将万无一失。而曹操也会顾忌自身的损耗,所以必定不会反击,他会选择偃旗息鼓。如此一来,中原的战局自然结束。

    表面上看起来,这场战争只是平白无故的彼此消耗而没有任何建树,但姬溪却认为,曹操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要知道,合作的基础是共赢,合作方若是一帆风顺还好,可一旦受阻,随之出现的将再只是眼前的困难,还有彼此间的龌龊。龌龊一生,必定成仇,那么,他们以后还会合作嘛?只怕不给对方使绊子就已经很好了。

    所以说,曹操用自己的坚守使得袁绍三方之间心生龌龊,他们之间的龌龊在短时间内无法带给曹操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但若在关键时刻,其效用将是难以想象的。

    姬溪的预见大体上是正确的,中原的战争确实很快便结束了,只是这结束的方式却让姬溪有些措手不及。

    从到手的探报姬溪得知,结束中原战乱的是自五月底开始的一场持续十数日的暴雨,这场雨,席卷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也有所波及,这场暴雨,引来了一次特大的洪灾。

    洪水冲垮了中原地区大片的城镇和良田,百姓伤亡惨重,流离失所。

    一时间,中原地区满目疮痍,死者不计其数。

    于是乎,谁还有心情去打仗,自是各回各家,全力抢救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中原地区的四路诸侯是不打了,可其余各路诸侯却热闹了起来。

    暴雨和洪水,带给中原地区的是灭顶之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带给其他各路诸侯的是希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战机。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会不心动呢,是以孙坚,刘表,刘璋,刘备四路诸侯立刻开始整军,蠢蠢欲动,但他们终究没有动,他们在等,等关中的动静,等姬溪的决断。为什么要等姬溪呢?因为大家都清楚,此时起兵是趁人之危,若在战时趁人之危也就罢了,可在这天灾面前趁人之危,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这足以让后人唾骂千世万世。可若有人打头就不一样了,谁够格打头呢,非姬溪莫属。

    关中同样热情高涨,起兵的呼声一边倒的山呼海啸,大家甚至自发的开始准备起来,似乎人人都坚信,动兵之日尽在咫尺。

    朝堂如此,军队如此,大家都如此,可偏偏姬溪却迟迟没有动静,他甚至已经连续三天没有上朝了。

    姬溪在徘徊,在绝世的功业与千万黎民之间徘徊。诚然,此时出兵的话,注定会取得极大的战果,甚至有可能一统中原。但是,只要战乱一起,那受灾的千万黎民百姓便成了随风的柳絮,生无所依,死无所仰,那代价,将沉痛的令万世垂泪。

    他从未陷入过如此的两难,他甚至找不到一个人商量,朝中或许有人赞成华佗和枯海的仁慈,但没人会来和姬溪说,便是吕春,便是蔡邕,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闭嘴,将抉择全部压到了姬溪的身份。

    全天下都在看着姬溪,大家都清楚,姬溪一句话,可活千万人的性命,同样的,他一句话也可将千万人推往深渊,他同意进兵,各路诸侯必定闻风而动,他姬溪将背上千古的骂名,他不同意起兵,便等于白白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将成为大汉的罪人。

    这几日,姬溪愁的头发都差点白了,家人们陪在身边,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不过,大家的意见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按兵不动,即使做了大汉的罪人也不能昧良心。

    然而谁能知道,姬溪并不怕做大汉的罪人,他的纠结也并不是世人所想的那样,他真正纠结的点是要不要用这千万黎民的性命去换这天下一统,说实话,姬溪有信心趁此天灾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中原,而后,仅需固守数年,便可以雷霆之势廓清寰宇,十年内可还这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从长久来看,这千万黎民的死,是有价值的。

    可是,真的能忍心吗?姬溪自己也不知道。

    然而所有的纠结总有结束的时候,第四日,华佗自蓝田县赶到了姬府,同来的还有薛武和柳眉,自西域回来后,姬溪便将此二人介绍给了华佗,让他们跟在华佗的身边,方便华佗随时照料。

    华佗看着憔悴的姬溪,叹口气说:“老夫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你,但老夫想告诉你,人啊,永远成不了神,所以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老夫见过太多的病患死在眼前,年轻时总会不自觉的悲伤,可见得多了,也就觉得无所谓了,不管这世道怎么变,哪天会不死人呢,所以啊,老夫慢慢的悟出了一个道理,救人嘛,一个一个救。呵呵,你瞧,老夫都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月丫头非让老夫来劝劝你,可老夫哪会劝人,先走了,你自己再想想吧。”

    华佗匆匆的来到这,说了几句没头没脑的话,又匆匆的走了。

    而华佗走后,姬溪紧皱的眉头却慢慢的舒缓开来,他又独自在花园中做好好久,当月亮挂上柳梢头的时候,姬溪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嘴角露出了微笑,喃喃低语:“他娘的,还真当自己是救世主啦,想的还挺多,奶奶的,白浪费感情。”

    从华佗的话里,姬溪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死人,每时每刻都在死人,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兴替,乃是必然之事。

    所以,莫提用一些人的命去换取天下的太平,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太平之后便永远太平,我们能做的,只在当下。

第246章 一颗得了失心疯的老鼠屎() 
消失几日后,姬溪再次出现在朝堂上。

    请战这纷纷出列,在这种时候,他们埋在骨子里的儒家仁义似乎全部藏了起来,瞧,一个天大的馅饼砸了下来,将大多数人砸成了猪狗。

    赞成动兵的声音占了朝堂大部,当刑部尚书赵谦,礼部尚书黄琬,工部尚书杨彪,三人接连出列之后,他们的声势已经排山倒海,看起来已经无可阻挡。

    这些人中,有姬溪的阵营的,也有余姬溪一直敌对的,平常的时候他们总是针锋相对,但是在这个关口,他们抛弃了自己的阵营,无私的结合在了一起。

    皇帝刘协的神色慢慢变的狂热,这个十六岁的君主,似乎预感到自己将荣耀加身,重现光武之道,再兴大汉。

    不过,数年来的习惯,使他没有妄下决断,而是将目光习惯性的投向了姬溪。姬溪连续四日不曾上朝,刘协也不知姬溪在策划着些什么。

    看着刘协狂热的神色,姬溪深吸口气,迈步出列,朗声道:“臣请陛下以苍生为念,下诏各路诸侯火速赈灾,有不从者,虽远必诛。”

    一言出,满堂皆静,再皆惊,再而不可思议,谁也没有想到,一向坚持乱世强兵,铁血无情的姬溪,竟然要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而且,听他的意思,要全力相助受灾地区抗灾,还要保护他们。

    刘协的身体变的僵直,他看向姬溪的目光很复杂,复杂中似有埋怨,可他没有开口,他也没办法开口,所以他只能等。

    然而他等来的,是户部尚书吕春的附议,以及吏部尚书蔡邕的进言:“老臣认为,姬尚书的建议功在黎民千万,此乃莫大之功德。臣附议。”

    蔡邕的话,分量极大,刘协身体微不可闻的一震,将目光缓缓扫向其他的臣工,可是,方才还群情激昂的大臣们在这个时候却具皆沉默了,他们一个个低着头,宛若斗败的公鸡。

    大家都知道,此时出兵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那个领头人却必将被万世唾骂,所以,谁也不愿当这个领头人。

    当然,这个领头人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在这朝堂上,能有资格当这个领头人的只有两个,刘协和姬溪。

    刘协肯定不能背这个骂名,所以,大家自然将全部的期望放在了姬溪的身上,希望姬溪能够替天子背负起这个骂名。以大家对姬溪的了解,姬溪应该会义无反顾,刘协也这么认为。

    可是,姬溪却临阵退缩了,从某一方面说,姬溪此举,不负那受灾的千万黎民,却独独负了刘协。

    这是刘协和姬溪两个人的事情,所以,百官们不敢插手,也不能插手,于是,大家具皆沉默,殿上一时间寂静无声。

    姬溪略含歉意的看了刘协一眼,可他的神色却很坚决。

    刘协毕竟还小,他恍惚间感觉姬溪抛弃了自己,他有些委屈。可他毕竟已经不少,也已经知道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当沉默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开口:“既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傅的意思办吧,退朝。此事由太傅全权负责。”

    刘协负气离去,姬溪却只能无奈的苦笑,他自己也知道包括刘协在内的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承担起这项罪名,他不怕承担罪名,却怕昧了自己的良心,为了自己的良心,只能让刘协及百官们失望了。

    姬溪行事果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