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之奇谋 >

第163部分

汉末之奇谋-第163部分

小说: 汉末之奇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芙儿的敏锐姬溪颇为赞赏,此时也需要有个人给他参谋参谋,于是便不加掩饰的说:“我查了杨彪这么长时间,却什么蛛丝马迹都没有查出来,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芙儿轻声道:“要么是杨彪确实没有问题,要么就是他的渠道极为隐秘。”

    这是废话,也是大实话,姬溪没有接话,只是若有所思的将目光投向何后所在的亭子,顺着目光看过去,芙儿瞬间猜到了姬溪的猜测:“杨彪若是通过他的夫人联系其同党,确实难以察觉,妇人之见的聚会,谁又会多加注意呢。”

    姬溪赞许的点了点头,轻声说:“替我多加留意。”

    芙儿颔首,站起身再次跪坐在姬溪的身后,却不在将视线放在这秋风亭内,转而隐晦的将目光投向何后所在的亭子。而姬溪呢,则不再对何后所在的亭子多加关注。

    芙儿听不见何后所在的亭子内的说话声,却能够通过其内之人的举止神态推断出那听听自里正在发生什么,而那亭子里面发生的事情,却让芙儿有些啼笑皆非,也让她终于知道了姬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性子。

    相比于姬溪的不可捉摸,芙儿一眼就将姬月看透了,这是个不会耍弄心机直来直往的女人,她喜欢谁不喜欢谁,只看她的表情便能一目了然。

    姬月显然是不喜欢何后的,所以对对何后施礼的时候相当的敷衍,敷衍到何后还没有什么反应的时候她就自顾自的起身了,因为相距不远的缘故,芙儿清晰的看到了何后的面色僵硬,在竭力的压制怒火,而显然,何后并不敢训斥姬月。

    出了何后之外,姬月对那座亭子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却有顾及姬溪的嘱咐,于是,她在芙儿震惊的目光下大大咧咧的往唐姬身边一坐,说了一句话。

    结合后面发生的事情,芙儿认为姬月是在对亭内的其他人说:“你们都是谁啊,我怎么都不认识。”

    而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亭中除了何后和唐姬外,其余的妇人一个接一个的起身给姬月施礼。

    既然施了礼,自然要自报家门,于是乎,姬溪交代给她的任务便这么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似乎很荒唐,但芙儿却认为,此举恰到好处,芙儿相信,在没有人知道姬溪已经对她们起疑心的前提下,那间亭子内的所有人都会将姬月的所作所为归结于嚣张跋扈,故意示威。

    芙儿看到,姬月在所有人都向她施过礼后,连片刻都不想多待,直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连对何后说一声都没有,反而和唐姬说了几句话,而后,唐姬向何后施礼,随着何后的点头与姬月一起走出了亭子。

    姬月此行虽颇具戏剧性,但无疑是圆满的,既然已经结束了,芙儿便提醒了姬溪一下。

    姬溪有些诧异,待芙儿简单的解释之后又有些哭笑不得,不过,姬溪一点责备姬月不知礼数的念头都没有,直接对芙儿说:“这条线不能放过,这样,你现在就去找到我夫人,随机应变。”

    芙儿颔首,最后提醒了姬溪一句:“将军,通过这作诗题匾之事,奴婢有个担心。”

    姬溪慎重的问:“什么担心。”

    芙儿犹豫了一下,似是在组织语言,良久才道:“奴婢觉得,这诗会举办的时间有些巧合。要知道,九月初便是会试,介时,天下名士才子齐聚一堂,共挣殊荣。朝廷择优取士,本无可厚非。可若是在此之前,便将这些才子们分出了个高下,那么,若会试的结果与今日之高下有所出入,介时该如何应对。”

    一语惊醒梦中人,姬溪早就觉得不对了。许昭绝对不该如此唐突的请天子题诗,姬溪本意以为他别有居心,却不敢确定,此时经芙儿提醒,姬溪立刻认定,许昭绝对是别有居心,他的居心不在太子,而在科举取士上。

    诚如芙儿所言,若是今日便让这些十字门分出了高下,万一到时候与会试的结果有出入,那么该以什么为准呢。此次诗会要是普通的小诗会那还好说,可偏偏此次诗会的规模空前绝后,更糟的是,有郑玄和蔡邕在这里评判,此二人执天下牛耳,相比于吏部派出的主考官无疑更能让世人信服。

    介时会发生什么?天下人理所当然会认为朝廷的科举在挂羊头卖狗肉,内里藏污纳垢。之后,哪还会有士子愿意前来参加科考,朝廷数年来在科举制上的努力将立刻付诸东流。

第266章 以杀为题() 
听了芙儿的担忧,姬溪面上不动声色,然而心中已经一团乱麻。强自镇定后,轻声问芙儿:“若果真如此,可有良策?”

    芙儿轻声回:“奴婢驽钝,现在还没有?”

    姬溪强颜欢笑,道:“不急,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了,你先去我夫人那边吧。”

    芙儿略有些诧异的看了姬溪一眼,不再多言,依照姬溪的吩咐悄悄的退出了秋风亭,向凉月亭走去。

    且不说芙儿去后的凉月亭会如何,留在秋风亭内的姬溪用了片刻的时间稳定了自己狂躁的思绪,开始思考解决的良机。

    姬溪首先想到了是,立刻派人暗中生事,大不了杀几个人,先把这次的诗会搅黄再说。然而思考再三之后,此计行不通,先不说搅黄一次会不会有第二次,单是凭现在这诗会的热烈程度,也不是杀几个人能够解决的,而且这诗会的护卫之责是归于张统的,若真出了大事,张统难辞其咎,姬溪能保的了张统的命,但张统威望尽失是必定的,他不可能在待在军中。

    所以,姬溪自己将这条计策否决了。

    姬溪又想,或许可以任由事态发展而不闻不顾,只需在事后将郑玄和蔡邕全部拉进主考官的队伍。如此一来,诗会和科举都是此二人评定的,便是有所出入也无甚大事,毕竟文无定数,总有发挥失常的时候。

    这条计策似乎可行,但细想之下却绝不可行,因为若有真有人布下如此大的局,又怎么会想不到如此拙劣的应对,他们必定有所后手,换位思考的话,姬溪又很多种方法让事态无限的恶化,比如说,牺牲郑玄的名望,诬陷郑玄藏污纳垢,结党营私。再者,郑玄既然和许昭一块来长安,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显而易见,姬溪若是把郑玄拉进主考官的队伍,他近水楼台,还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乱子。

    姬溪很怀疑那个布局者早已拉拢了一些士子,让他们在这诗会中尽情表现,却在科举中故意藏拙,如此一来,科举的结果必定与这诗会出入很大,介时,不仅科举为人诟病,科举的主考官也将名誉扫地,所以,让蔡邕独自一人担任主考官也不可行。

    思来想去,这竟是一条死胡同,姬溪短时间内还真找不到完美的解决办法,于是只能暂且寄希望于芙儿想多了,自己也想多了。

    可事实证明,二人想的还是太少了。

    舞曲散去后,之间许昭出列拜曰:“恰此盛举,草民有一提议,不知可讲否?”

    许是因为自己的诗作崭露头角的缘故,刘协的兴致极高,竟有些迫不及待的追问:“先生有何提议,尽请说来,朕无有不准。”

    这一唱一和间,姬溪心沉谷底,知道应该是无法避免了。

    果然,许昭扬声道:“先前陛下一首秋风诗,抛砖引玉,引得百花争艳,当可为一佳话。然除陛下的诗作之外,大多士子的诗句乃陈年旧句,引用至此而已,草民以为,此乃一憾事也。是以草民提议,请陛下亲自出题,令在场诸多士子现场作诗一首,再由郑先生和蔡先生等名家现场评定,如此当为文坛之盛举也。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闻言,姬溪立刻想要阻止,却无奈何许昭话音刚落,刘协便已经拍手称快,同意并赞许了许昭的提议。

    姬溪无计可施,确实有些急了,不成想,刘协这时候却想起姬溪来了,之间他兴奋的转头对姬溪说:“太傅,徐先生的提议甚得朕心,但朕终归年纪尚小,末学后进难做师表,而太傅劳苦功高,眼下这太平大多是太傅的功劳,朕感念太傅之德,故请太傅代朕出题可好?”

    刘协是好心,但姬溪此时哪有心情去理会刘协的好心,是以阴沉着脸准备回绝,可回绝的话还没有说出口,脑中忽的灵光一闪,计上心头,于是乎,姬溪阴笑着看了许昭一眼,大笑道:“既如此,臣却之不恭了。”

    刘协亦笑曰:“甚好。”

    许昭也笑:“如此也好,请姬太傅出题吧。”

    姬溪笑曰:“我姬溪从军多年,百战沙场,乃一莽夫耳。然,许是杀戮过多,常辗转难眠,每及于此,便思及何者为杀,终日彷徨而所得甚少也。恰此盛会,便以杀为题,望诸位文豪为我解惑。且有一曲拙词,请诸君指正。”

    此话一说,满堂皆惊,亭内一时寂静无声,谁也没有想到姬溪竟会以杀为题。

    要知道,参加这诗会的都是文人,平时连个鸡都没有杀过,更别说上过战场杀敌。

    可以说,参加这场诗会的大多数人,连什么是杀都不知道,连题都破不了。

    刘协率先说:“这不好吧。”

    姬溪笑道:“为何不好呢?”

    蔡邕出言曰:“我等所学者,乃治国之道,乃仁义之德,以杀为题,与我等所学相悖,当然不妥。”

    在这个当口,姬溪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哪怕站出来的是蔡邕,是以姬溪针锋相对道:“治国?仁义?没有军士戎马,没有是尸山杀戮,尔等何谈治国?尔等何谈仁义?”

    蔡邕面有恼色:“这世间便是有太多的尸山杀戮,如此才国之不国,仁义不存。”

    姬溪嘲讽道:“蔡尚书何不去与那曹操,袁绍,孙坚说说。”

    蔡邕气极,怒目瞪着姬溪,再瞪向吕春,以为很明显,要吕春帮忙说话。

    然而此时的吕春却面色煞白,双眼似有血丝,正死死的盯着发起提议的许昭,对蔡邕的目光根本就没有察觉。

    吕春何等奇才,许昭提议天子题诗的时候没有反应过来已是不该,待到许昭又提议在场士子比诗,吕春终于觉得有些不妥,而姬溪的强烈反击立刻让吕春醒悟过来许昭在设局,其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这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令吕春颇为自责,此时正绞尽脑汁的思考着怎么破局,正考虑着姬溪此时所为破局的可能性,莫说没有看到蔡邕的注视,便是看到了也不会有丝毫相助,反而会毫不犹豫的站到蔡邕的对立面。

第267章 看破千年仁与义() 
见吕春不理会自己,蔡邕更加恼怒,对姬溪说:“战争,是你们做将军的事情,与我等何干?”这话,已经有些强词夺理了,也可见蔡邕有些无计可施。

    姬溪笑道:“都是一心为国,和分彼此。汝等文人莫不是看不起我等征战沙场的,不屑与我等为伍?”

    这话诛心,纵使有些人心中确实是看不起也不敢明言,于是,蔡邕一时间哑口无言。

    见蔡邕默然,姬溪将目光看向一直沉默寡言的郑玄,笑问:“郑先生以为如何?”

    郑玄面色平静,说出的话亦古井无波:“老朽认为,文人擅治国,将军擅于征战,二者具为国家出力,应不分彼此。然,术业有专攻,将军以杀为题,却有些强人所难了,不若换个题目吧。”

    郑玄果然不简单,说话滴水不露,理由也很站的住,不过好在姬溪早有应对,他说:“诚如先生所言,文人治国,武将征战,二者泾渭分明却又守望相助,理应不分彼此。然,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有一样是共通的,那就是务实,高屋建瓴之法不论是在朝还是在战斗绝不可取,而既要务实,便要误当下之实。敢问先生,今夜诸般华丽词曲,于这天下纷争有何益处。我朝开科取士,难道取的便是这等只会躺在花室中无病呻吟的废物吗?”

    顿了一下,姬溪跪地拜向刘协,铿锵有力的道:“若如此,臣请陛下明旨,下令废除科举。”

    姬溪此举,简直是背水一战,堪称不成功便成仁,他亦是在逼刘协,逼刘协同意他所命之题。果然,咋见姬溪下跪,刘协大惊失色,立刻慌忙站起身想将姬溪扶起来,然而姬溪却像是扎根在地上似的一动不动,刘协大急,只得道:“哎呀,太傅所言有理,快快请起,朕觉得,以杀为题甚好,我朝确实需要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的儒将之才。”

    刘协当然不知道姬溪的用意,却在姬溪的逼迫的终于做了意见正确的事情,于是,姬溪顺势起身,根本就不再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直接对左右的仆人嚷嚷道:“愣着做什么,速去通传。”

    姬溪的权势是在那里明摆着的,在这些仆人的眼里,姬溪的命令和天子的命令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他们连个愣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