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之奇谋 >

第194部分

汉末之奇谋-第194部分

小说: 汉末之奇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自己的住处,郭嘉辗转难眠,心中的忧患宛若一根刺如鲠在喉,憋的郭嘉颇为难受。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进行最后的梳理和求证。

    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能够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夜的郭嘉,思维格外的清晰,他终于在那一片浓雾中找到了一点光,顺着这一点光,他渐渐看清了事情的整个脉络,当一张记忆中的脸和某一人的脸渐渐重合时,郭嘉豁然站起身来,身体瑟瑟发抖,脸色煞白的直冒冷汗。

    复又坐下,郭嘉深深的吸了几口气,又点燃了一支香,在那缭绕中放松着自己的思绪和心情,那支香燃尽,郭嘉恢复了宁静。叹道:“元状啊元状,你消失了数年,这刚一出世,便布下了这么大的一场局,了不起啊,了不起啊。”

    这一夜,郭嘉一夜未睡,他用了一夜的时间琢磨姬昀的布局,清晨时郭嘉从沉思中回转,心中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他转起身,洗漱完毕后,片刻不停的找到了曹操。其时,曹操正在派兵遣将,准备继续向北进军。

    郭嘉面色凝重,请求曹操屏退所有人,曹操面色狐疑,不敢怠慢,依言让所有人退下。

    郭嘉直截了当的说:“主公可听说过姬昀之名。”

    曹操回:“姬家三兄弟,姬溪和姬渊闻名当世,三弟姬昀却颇为神秘,奉孝因何提起?”

    郭嘉说:“姬溪,姬渊,奚渊,主公难道想不到什么吗?”

    曹操默默的蔫了一遍这三个名字,而后豁然一惊,道:“奉孝是说,奚渊便是姬昀?”

    郭嘉郑重且肯定的点头,得到的却是曹操的摇头否认:“奉孝想多了,这只是巧合而已,以康长的聪明,若果真是姬昀,他又如何会用这等拙劣的化名。”

    郭嘉知道曹操不会这么容易相信的,于是便将自己的猜测以及如果猜测正确可能带来的后果详细的对曹操说了一遍,而后,隐含期待的看着曹操,等着曹操的决定。

    然而曹操的回答却让郭嘉颇为失望,曹操说:“奉孝,我知你所虑,但,凡事要讲证据,康长诚心待我,不必怀疑。”

    闻言,郭嘉苦笑,为曹操竟会如此信任一个人而苦笑,于是,郭嘉不得不用连他自己都不认同的观点来劝曹操:“主公,宁杀错,不放过。”

第331章 遥遥相望互敬肝肠() 
曹操确实有宁杀错不放过的决心,但这个决心却不会用在姬昀的身上,曹操是个多疑的人,却也是一个既有主见的人,他永远不会全身心的相信一个人,但却知道自己应该全身心的相信某个人,对郭嘉如实,对姬昀亦如是。

    他相信姬昀,正如他相信郭嘉,要说他毫不相信郭嘉对姬昀的猜测那是不可能的,可那点猜忌却不足以打消他对胜利的渴望,而他也知道,若想杀了姬昀甚至是撤了姬昀,他必须撤兵。

    而撤兵或者说固守不动,乃是郭嘉的方阵,所以说,当郭嘉拿姬昀说事的时候,也已经将自己推上了曹操的怀疑名单,曹操会不由自主的想,他郭嘉是不是想要以姬昀为借口来阻止自己进兵呢?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曹操在潜意识中并不那么器重乃至依赖郭嘉了,这一点连曹操自己都没有发现,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形成的起因便在于姬昀取了吕浅,从那个时候,曹操和郭嘉之间便有了微不可闻的嫌隙,这嫌隙平日里看不出什么,但到了现在这等关键时刻,其终于发挥出了气应有的威力。

    曹操沉默不语,良久,郭嘉继续说:“主公,若我军再行向北突入,则对青、兖、豫三洲鞭长莫及也,彼时,若豫州兵败,主公根基尽失也。”

    曹操说:“以康长之能,豫州绝不会有失,再者,荀彧在那里,洛阳还有曹仁率领的五万兵马,便是果真兵败,我军也有足够的时间回撤。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怀疑,而放弃眼下的大好机会,乃为不智啊奉孝。”

    说到底,曹操还是不相信奚渊就是姬昀,在不相信这个基本条件的情况下,郭嘉知道不管自己怎么说都是无济于事。对此,他在来之前便有预料,于是,他退了一步,建议曹操将姬蔓四人接来魏郡,以此来达成令姬昀投鼠忌器的目的,此时的郭嘉,早已笃定姬昀是为了姬蔓四人二来,只要将姬蔓四人掌握在手中,姬昀便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这个建议还是被曹操果断的否决了,曹操的理由很简单却无法反驳。姬蔓四人虽在许昌,但他们的行踪却必定瞒不过姬溪的眼线,若贸然将姬蔓四人接到魏郡来,姬溪会怎么想,姬溪会不会以为己方要拿姬蔓四人威胁他从而孤注一掷的出兵解救,毕竟兔子急了还要咬人的,姬溪还不是兔子,他是一直凶猛的恶犬。

    有这个可能吗,当然有,这一点脸郭嘉都无法反驳。

    而如果真的出现了这个可能性,己方将面临的是什么,是功亏一篑还是全军覆没,有这个可能吗,也有。

    所以,曹操不敢冒这个险。

    郭嘉再次无奈的叹了口气,再次退了一步,说:“不管怎样,此事不可不防,情主公许我五万兵马,令我领兵前去驻扎洛阳,以防万一。”说罢,跪地一拜,久久不起。

    郭嘉的郑重,终于引起了曹操的重视乃至提防,他虽仍不相信姬昀会判他,但却也觉得六个后手没什么不好,最重要的一点是,消灭袁绍已经用不了这么多兵马了,分给郭嘉五万无伤大雅,还能彻底的免除后顾之忧,于是,曹操在想了一会后,终于同意了郭嘉的请求。

    郭嘉心情复杂的领命退下,不敢躲在耽搁,第二日便领兵南下,用了三日的时候进了洛阳城,与曹仁合兵一处,共计十万兵马。

    对郭嘉的到来,曹仁感到很困惑,毕竟他率领的五万兵马都没什么用处,郭嘉又增援了五万,这不是做无用功吗。

    郭嘉向曹操解释了自己的担心,得到的却是曹仁狐疑的眼光,明摆着不相信,毕竟,姬昀的所作所为他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两月姬昀在豫州与周瑜的对决更是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引得了曹仁无限的崇敬。若是还要在洛阳防备姬溪的兵马自南阳偷袭,曹仁早就忍不住要前去参战了。

    对曹仁的狐疑,郭嘉也只能苦笑,便不再做无谓的解释,将全部的心神投向了豫州。

    而此时,曹操已经亲率十五万大军离开魏郡,跨过了邯郸,逼近了巨鹿。郭嘉认为,姬昀若是要有动作,此时乃是最佳的机会。

    郭嘉预料的一点错都没有,此时的姬昀确实要有动作了。

    当得知郭嘉入驻洛阳的时候,姬昀便确定郭嘉已经猜到了一切,也断定曹操并没有全部相信郭嘉,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继续向北进军。

    郭嘉的看透,姬昀并不意外,或者说,其本就在姬昀的计划之内。所以,当郭嘉到了洛阳的那一刻,姬昀知道事情该自己下最后一步棋了。

    姬昀从未奢望过能够将郭嘉一直瞒到事情结束,能把郭嘉瞒到这最后一步已经是姬昀的极限了,所幸,来到了这最后一步,郭嘉已经丧失了阻挡姬昀脚步的资格,因为此时的姬昀和郭嘉,在曹操的心中是对等的,甚至是犹有过之的,曹操不会听信郭嘉的一面之词而放弃眼前的大好河山,所以,姬昀的布局其实已经成功了。

    这最后一步棋,姬昀下的极为随意,他只是佯装不小心漏算了一步而已,而后,一次多米诺骨牌效应便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姬昀故意卖了个破绽给周瑜,他相信周瑜能够观察到并且将之利用到极致。

    周瑜不负所望,狠狠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将之无限的扩大。

    姬昀大败,连退二百里,直接退进了许昌。

    姬昀撤退的时候,遇到了郭嘉的援军,二人遥遥相望,各自给对方留下了一句话,而后擦肩而过。

    姬昀对郭嘉说:“先生,此番昀胜之不武,待来日,与先生沙场点兵,再行讨教。”

    郭嘉对姬昀说:“数哉未见,元状之才实令郭某心服也,郭某期待与元状的再次相见。”

    二人匆匆而别,各去行事。

    姬昀要先去许昌带走姬蔓四人,而后趁洛阳空虚之际夺之。

    郭嘉则要前去迎击周瑜,剩下的战斗,是郭嘉和周瑜之间的较量。

第332章 该杀的人舍不得杀() 
郭嘉不是没想过先控制住姬蔓四人以此要挟姬昀,只是,当他想到这一点却将之付诸行动的时候,他却骤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许昌实际上的掌控权竟全落到姬昀的手上了。要想捉回姬蔓四人,唯一的可能性竟是攻打许昌。

    当知道这一点后,郭嘉喟然长叹,知道此局再也无解,自己败了,败的非常彻底,此时他唯一能做的,便是立刻舍弃洛阳,向豫州进兵,以求将损失降到最小。

    至于洛阳,既然姬昀想要,那便送给姬昀吧。

    不送给姬昀又有什么办法呢。姬昀不会向要许昌,更不会想要青、兖、豫三洲,可周瑜却全都想要啊,要是郭嘉选择和姬昀起冲突,那么便是周瑜坐收渔翁之利,将被其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占大量的土地,这是郭嘉所不能允许的。两权相害取其轻,郭嘉别无他法。

    诚如姬昀所预料的那样,姬昀并不想要许昌,其实不是不想要,而是没能力要,时局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姬昀能够掌控的极限了,此时最应该做的收拢战果,将既得利益紧紧的抓在手中,迟则生变。

    是以到了许昌之后,姬昀不敢多做耽搁。第一件事,将姬蔓四人接到了自己的中军。姬昀的中军,乃是以三郎等天机阁成员为骨干,余者全是当初安风津一役中收拢的俘虏,共约三千人,这三千人,可以算是姬昀的亲卫兵马,对姬昀的忠诚度还是有的。

    第二件事,收集许昌城内的物资。姬昀还是很讲究的,他并没有扰民,更没有劫掠,他只是将曹府和许昌城的府库一股脑的搬空了而已。

    第三件事情,摆平甚至是劝降荀彧和荀攸。这许昌城内,号称能人异士众多,但姬昀真正能看得上眼的,除了曹操外,便只有郭嘉、程昱、荀攸、荀彧四人。眼下,荀彧和荀攸被姬昀控于掌中,姬昀当然想在走之前劝降他们二人,然而,却遭到了二人的抵死相扛。

    其实,最先发现姬昀有鬼的是荀攸。当姬昀初步掌握了许昌的所有权的时候,荀攸却察觉了。他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做的反应也正确,那就是暗中派人去知会曹操。然而,姬昀却对此早有预料,他知道一只待在许昌的荀攸能察觉,所以便一直暗中派人监视他,当荀攸有动作的时候,姬昀便当机立断的软禁了荀攸,令其无法再有作为。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还不是郭嘉,而是和姬昀近在咫尺的荀彧。荀彧在和荀攸失去了联系没多久便察觉到了诡异。而后,荀彧果断的发动了兵变,然而,他的计划却被姬昀无情的粉碎。姬昀不动声色间将荀彧和诸将隔离开来,令其有口不能言。

    对荀攸和荀彧的软禁,都是姬昀在暗中进行的,军中诸将都不知道,他们虽然疑惑于好久未见到此二人,但慑于姬昀如日中天的气势和鬼斧神工的智谋,谁都没有相问,只认为这是姬昀和荀彧二人有什么不合罢了。

    然而,再迟钝的人在退入许昌城内之后也明白过来了,姬昀绝对是要投敌。于是,数位对曹操忠心无二的将领联合起来领兵向姬昀要人,他们加起来有三万兵马,而姬昀却也有三万兵马,姬昀的兵马那里来的呢,是从徐州来的。

    徐州新降不久,其对曹操的忠心自然了了,姬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徐州来的诸位降将暗中进行威逼利诱,获得了他们的效忠,他们加起来,也有三万兵马。

    这本就是预料中的事情,所以,对于两军的对峙姬昀丝毫不意外。他气定神闲的派人请出了荀彧和荀攸。开始对他们劝降。

    姬昀说:“两位先生,我原名姬昀,相比二位都已经猜到了吧。”

    荀彧说:“元状好计谋,我等甘拜下风。你若要杀我叔侄二人,尽可动手。”

    这就是荀彧的风度,他说这话的时候,就像是在陈述一件事实而没有丝毫的个人情感,这个人,早已脱离了对生死的恐惧。

    姬昀叹道:“昀对连我给先生素来敬重,怎能忍心杀害。有一请,请两位先生斟酌。”

    荀攸接口说:“曹公于我叔侄二人有知遇之恩,我等死则死也,绝不违背大义,元状不必多费唇舌了。”

    姬昀本准备了大量的说辞,可此时却突然间说不出来了,所以,他沉默,沉默着陷入了两难,在杀与不杀之间纠结着。

    荀彧和荀攸淡然的等待着,等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