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崛起 >

第55部分

残唐崛起-第55部分

小说: 残唐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能平次风波吗!”

    “可我听说,凤翔府库虽然日薄,但至少还能支撑到十月间啊,兴平若能撑到那时也不需要逐郑了吧?!更何况,彼时也是秋粮起发之时,何来机会?”

    “王节帅果然耿直,然而军卒小校可无法与大帅一般,能与闻军机!况且,郑畋正直,但过手小吏,却可上下其中呀。。。”

    “喔?”王处存与朱玫闻言不禁都是眼前一亮。

    “谣言之策,不过是起凤翔亏空案之风,而此间又是真假混合,绝非空穴来风,此事我早已筹划已久,本来还待真正粮匮之时再起,然而既然诸位欲惜兵士,李某也愿意以此助力。

    做此之策,不过调虎离山之计而已,若凭李某一己之力,自然无法撼动联军之军。然而郑畋一走,诸位仍在,彼时兴平守、退,还不是尽在我等手中!”李昌言缓缓道出这句话,顿时让已经皱眉的朱玫一惊。就连王处存闻言,也不禁彻底通透。

一零二章 惊雨急(上)() 
书房之中,一盏灯火在潮湿的天气里,放出微微亮光与温暖,案前的半白之人,本该鼎盛的春秋的年纪,如今却比之一二月之前,更加沧桑。

    望着这封谢师道亲手奉送而来的书信,郑畋微微皱眉。这封信的来处不是别的地方,正是他久治的凤翔军中,而内容无他,信中称道李昌言密谋不轨。

    而李昌言为凤翔大将,郑畋昔日依之冲阵的栋梁之选。然而凭借郑畋的心机城府,又如何看不穿李昌言的实质内里?但如今兴平城下,二十余万大军激烈交锋,纵然无数风声吹来,郑畋又岂能岂敢临阵换将?

    张子游虽然被斩,军中诸将也都服从郑畋之命,然而其中风雷,又怎么会少?如今郑畋他不过是凭借外有剧战,内有凤翔之军镇之,再加上博野军中在张子游死后也是派系林立,都欲争这如今郑畋兼领的博野军使之职位――博野军系属禁军,而郑畋在外是节度,在朝是南司宰执,于情于理都不可能长期兼领。

    当然若郑畋是一代豪杰,而非一代名臣儒士,或许会将博野军收之在手,但很可惜,他并非是一个权变之人,他生在晚唐,是他的不幸,却是这个时代的幸事――至少还有忠直之辈,烁光在朝,保护一点乱世之中的儒家浩然正气!

    而至于神策军,郑畋很清楚,西门思恭虽然会奉他的军令,但前提是不会太过折损神策军才行,指望这位北司首领撑他这位南司大臣,确实非常不现实,能有限合作,已是极为难得了。

    “如今军中风闻迭起,谣言频传,军中隐隐有不稳迹象,更职下更有风闻,诸镇暗中勾连,皆道死守兴平,此借刀杀人之策,非兵家守御之道,似有不轨!如今如何应对,还请使相速做决断。”谢师道侍立在下,面色有些着急。这些日子的大战,不仅诸镇死伤严重,凤翔军更被郑畋推上一线血战,以做全军表率。

    然而出师以来,凤翔兵士就吃那点死钱粮,偶尔有些赏赐,却根本不足敷用。而最大的问题还是郑畋还严苛治军,不许扰民,虽有名臣风范,然而却让军中心气浮动,什么样的谣言都出来了。

    若非凤翔军中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军将士卒感佩郑畋之风范,恐怕,这些事情些许都难以传到节司之中。但谢师道想不到的是,已经呈上去多次类似情报,自家幕主却八风不动,而今情势更急,他听到风声说,诸镇开始暗中勾连,似有不轨!所以也不顾不得主臣之别,出声催促。

    叹息一声,郑畋这位晚唐名臣,揉了揉太阳穴,连日来的军情战报,让他有些头疼,望着官洲舆图,他忽然问道:“东面行营的军报还没到吗?”

    谢师道闻言一愣,虽然焦急,但却不敢失礼,只能按下焦虑答道:“党项被破之后,退守富平,敌骑密布,信使难通,如今还没有什么消息。”

    食指敲打了一下舆图上的华州这个地方,郑畋思考片刻后达到:“朝廷可否拨下钱粮?”

    谢师道松了一口气,如今军中谣言风传,最厉害的还是钱粮问题,知道这是郑畋开始着眼应对:“还没有。”

    郑畋听了这话,眉头更深了,犹豫片刻,心中似乎下了决心:“你等下传我手令,一则是明日召凤翔诸将,帐中议事。二则是王凌志更替马文,掌城中防务,无我军令允准,不许一人一马轻离营寨汛地!”王凌志为郑畋门客,如今为凤翔兵马使,是为军中亲信,掌握着三千精锐,乃是郑畋的底牌之一,如今用他掌握四面城防,忌惮严防之意,溢于言表。

    “喏!”

    屏退谢师道之后,郑畋突然听见,急切落下的淅沥雨声,似乎心有所感,他不禁微微叹道:“雨急至此,乃是因为春声在尾,夏光将发吗?唉。。。”

    而在数日之后,旭日初升,笼罩关中两三天的磅礴大雨终于尽收,而就在兴平暗流涌动,战局即将重开的时候,武功城外,国府君臣人等,也终于迎来了这几天一直等待的一支人马。

    李承泽望着跟随在刘元吉身后的三千名新编精兵,本来在这几日因为关中局势而略显紧迫的心气也有所缓和――他本来已经拟定计划,率兵东往,镇住兴平局面,准备力撑郑畋,却不想为雨势所阻,也正辛亏了这一场大雨,才让他没曾迟一步收到刘元吉的书信。

    原来昔日李承泽在兴元之战后,俘虏、编丁数千,虽然北上讨贼的时候,选出了不少精锐。但仍留下了数千人在大营之中精练,如今事隔两月终于练成,在刘元吉与李承泽的书信往来,揣摩局势之后。

    最终考虑到关中局面变化莫测,让刘元吉带兵北上来援助,却不想,刘元吉竟然如此神速,在收到书信不到十日里就率兵北上,进抵武功。

    而这三千名生力之兵,也算来的正巧,此时剑南联军适逢惨胜之后,各部死伤惨重,李承泽麾下二旅十营之中的三千近战步甲,死伤超过一半,若得此补充,顿时就可以恢复战力!

    甚至剩下来的兵马,还可以与武功之战中,分得的无罪轻罪俘虏进行混编,再组成一旅精兵!

    “不想先生虽为文人,却有如此治兵之能!孤佩服啊!”李承泽如今得此三千新兵,几乎就是久旱逢甘霖,要知道这些兵马之中虽然铁甲不过几百,但其余的至少也都有革甲!而这在关中迭经大战之后,却是鲜少再能看见如此全军皆甲的局面!

    再加上其中多是有过经历的老兵,而且还是轻罪乃至无罪的,在一团漆黑的贼军、附贼镇军有良心的老兵!这几乎重新编练之后,就马上可以上阵了!――陈王麾下,操典划一,所以在经过编练之后,重新组织也能迅速发挥出不弱战力,这也算是李承泽点出的近代科技发挥的无上妙用了!

    至少在这个时代,一个新兵要和一支劲旅混合成一,发挥战力,那绝对需要相当长得一段时间。

    刘元吉何等人物?这多得三千兵马,虽然是好事,但似乎仅此也不值得李承泽如此动念吧?将心中疑惑问出,李承泽与其把臂而行,也不隐瞒,将如今局面徐徐道来。

    原来武功一战,剑南联军虽然留守了五千兵马在城中,凭此再加上拣选的陈王府军两千精锐扈从李承泽东行绰绰有余,足够在乱局之中,撑起局面。然而今天骤然得此三千兵马,虽然混编补充之后,一时之间无法随驾,但想到后面有此为殿后援护,却是让李承泽更有底气震慑兴平群雄!

    经过武功放马陂一战,李承泽与黄巢白甲精锐交锋,已然深知,这支在自己注入军魂与荣耀之后的军队,已可称之为劲旅了!

    有此劲旅在后,兴平纵然是龙潭虎穴,也无可忧惧!

    然而刘元吉听了李承泽所言,却眉头一皱,似乎联想到什么,连忙高声阻止:“殿下!万不可率兵镇兴平!”

    感谢诸君支持,山海只能以行动证明了

    92ks。

一零三 惊雨急(中)() 
武功城中,陈王国府行在,福宁殿中,刘元吉、刘舜臣、杨世达、王柯性这国府四大文武栋梁,会聚一堂,坐在王亭之下的李承泽正陷入着思考。

    刘元吉听了李承泽准备率领兵马,东镇兴平局面,连忙阻止,进入殿中之后,就将原因一一道来。原来朝中已经有风声传出,准备寻找机会拿下郑畋,已与关中紧要人物有了勾连,这一内一外之下,郑畋不过是一介文臣根本无力抗衡――说到底,郑畋并非豪杰之姿,纵然久治凤翔,却并没有将这座军镇弄成自己的铁打王国。

    而李承泽身份本就敏感,朝廷将他身份地位抬得高高的,但一番手段下来,实质上还是想将其既支在朝廷之外,又让他被架空,不给实权。

    如今李承泽武功大捷一出,估计传到朝中,已经够让朝中侧目了,若是再入兴平,定下那风眼之局,恐怕朝中转而就要将他与郑畋一起收拾了――一个王爷,一个出镇外藩的名臣,这样的组合,足够让成都小朝廷寝食难安!

    当然朝廷没有足够的嫡系兵马,但李承泽也不过一万不到的精兵,郑畋更惨,本部凤翔镇风雨飘摇,一旦生变,还能握有多少兵马非常难说。

    而关中诸镇对在兴平死顶,定然早已不满,若朝廷想要铲除二人,藩镇们一定会借此机会反攻倒算,掀翻行营,逃开兴平战局。

    所以刘元吉何等人物?一听这关中局面,加上剑南风声、朝中动作,这位昔日也久经京畿官场的翰林精选,顿时就将一副偌大布置,给一一勾画,凑出了整个大局。

    李承泽听了这番见解,不得不细细思量,他虽然在武功,对关中局势还算有所了解,但却万万没想到剑南之中的朝廷,却有如此变化,若真如刘元吉所言,那么兴平之局,恐怕早已酿成,风起云涌,只怕瞬息之间,就要将郑畋这位晚唐名臣,最后的擎天一柱给化作劫灰!

    而自己贸然而入,七千兵马不过是门面之用,关键还是自己有朝廷大义的名分,若是此举是朝中与藩镇勾连,北司想要倾轧南司这位使相,恐怕自己去了,也不过是落入劫数之中而已,朝廷名号,连保自己周全与否都是未知之数。

    然而李承泽深深皱眉,既是忧心关中如此局面,又是不愿意让郑畋这位晚唐忠良就这么卷灭在风波之中。

    说到底,李承泽虽然与郑畋两人颇有斗争,但李承泽却也感佩昔日凤翔争斗失败之后,郑畋的君子坦荡之姿态,并没有因私废公,之后继续下绊子为难。再加上他乃是穿越而来,在灵魂深处,本就对郑畋颇有好感,这种情感超脱于这个时代,却也是让李承泽犹豫的根本所在。

    他绝不愿见这位晚唐良臣,就此落幕!

    “忆我昔日盛唐之日,何有如此薄待忠良之举?郑畋虽与我颇有嫌隙。然而我大唐如今能重启诸镇剿贼之局,还不是靠他一人穿针引线,缝合此局?今日朝中居然因为争斗,不惜与藩镇浊流勾连,合力想将这位擎天之臣化作劫灰,如此作为,寡人岂能坐视不见。。。”

    “殿下,仁心浩荡。。。然而殿下所凭借者,一是两千精锐,二是五千犹存的剑南兵马。如今微臣虽然带来三千兵马,但还未混编。

    而剑南兵马,一半是寿王、杨氏麾下,若那曹知懿、郭琪,一半是田令孜门下,如那高仁厚。

    而关中之局,并非只是藩镇想要借乱局放弃兴平,避免无谓血战而已。还有朝中派系倾轧,田令孜想要借大败、藩镇不满之机除掉郑畋。而寿王、杨氏一派则是想让在萧遘风势之下,让丢掉宰执之位的王铎出掌此处。

    如此局面,郑畋毫无依凭,殿下如何能平下这等乱局?况且十五万黄巢兵锋就在兴平城下,大乱一起,兴平再难防御,殿下万不可以身犯险呀。。。”刘元吉苦口婆心的说道。以他的才敢格局,了解关中之局后,如何不知道,如今兴平何等危险?

    姑且不说,群雄居心叵测,郑畋一人根本无法应对这群久镇外藩的人物,哪怕拉上西门思恭这一脉北司势力,胜负之数,也不过三七开而已。

    而且最为紧要的是,兴平本就是黄巢必争之地,城下如今还有十几万兵马,连日鏖战之下,兴平防务早就疲惫,两军虽成僵持之事态,然而若是兴平生变,哪怕郑畋大能,能镇压下去,但军心浮动之下,怕是兴平转眼就要陷落!

    而这未尝不是诸镇打的如意算盘!――朝廷想要郑畋下台,诸镇要的只是撤离兴平而已!

    水够浑,对他们而言就可以了!这样的形势之下,李承泽哪怕保下了郑畋,恐怕下也保不了兴平!

    “剑南与关中通讯不便,剑南联军如今可能还没得到朝中消息,才会出兵附从殿下。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