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301部分

大汉昭烈帝-第301部分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术一愣,“那贤侄是什么打算?”

    “先父不幸被黄祖所害,此仇不报,小侄寝食难安,但伯父之恩又不得不报,故而小侄想着率领先父旧部为伯父扫平扬州,再回首西向,为先父报仇雪恨。”孙策想到在砚山遭伏,被射城筛子一样的老爹孙坚,不禁悲从心起,眼中热泪滚滚而下。

    看着孙策声情并茂的表演,袁术非但没有生出半点同情,反倒是沉吟不语,脸色也慢慢冷了下来。

    这条狼崽子,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什么为父报仇,什么为我报恩,归根到底,还是惦记他老子生前的几千旧部!

    孙坚那个就算是腿断了,也要用双手撑着直起腰杆的铁骨硬汉,怎么会生出这种满口花言巧语的狡猾儿子?

    ******

    走出州府大门,孙策瞬间收起悲戚的神情,咬紧牙关向借宿之地走去。

    这个袁术好生狡猾,自己都哭成那样了,居然换不来一兵一卒。

    回想起袁术的托辞,孙策英俊的脸庞上不禁露出一丝愤怒。

    “扬州初定,周边诸侯虎视眈眈,实在是一兵一卒都不能轻易调动,贤侄这个要求,可真是太为难老夫了。”

    “诶?老夫想起来了,老夫已经任命你那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族兄孙贲为丹阳都尉,丹阳可是出精兵的地方,贤侄不妨前去投奔他们,招募兵勇。”

    “年轻人不要总惦记先辈的余荫,文台当年那些旧部多是骄兵悍将,老夫压制他们都颇为费力,你一个娃儿如何制得住?还是多磨练几年,有了经验再说吧。”

    孙策一路走一路想,时不时发出两声冷笑。

    “袁术,我就先把兵卒寄存在你那里,来日方长,你我走着瞧!”

第564章 抄书大业() 
幽州,蓟城。

    州府后院的某间客房里,诸葛亮正趴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但从他的表情来看,似乎是不太高兴。

    没过片刻,有人推开房门走了进来,诸葛亮抬头望去,只见来人正是自己的师父,这座州府的主人,大汉幽州牧刘备。

    “怎么样,房间改造得还满意吧?”刘备迈着方步在屋里走了一圈,仔细端详了各处的摆设,又把桌椅板凳、书柜床铺那些物件挨个拍了拍,确保用料和作工都能达到要求,这才转过头来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跟在刘备身后,见他开口发问,连忙俯首答道:“非常满意,如此一来,小徒便可专心于学术了。”

    自从来到幽州之后,诸葛亮就一头钻进了书院的藏书馆,这名少年像是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绝大多数藏书都读了个遍,见到自家弟子如此热爱学习,刘备便将诸葛亮带回了州府,开始让他接触那些被历代统治者都视为珍宝、记载着治理国家、行军作战等知识的专业书籍。

    由于诸葛亮经常秉烛夜读,原本专门辟出来供他住宿的客房也有些满足不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于是刘备找来工匠,把隔壁的两间房屋一并打通,分别用于住宿和学习,还专门在地下挖了孔道,用于冬季供暖。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这种待遇已经算是超越规格,即便是王公贵胄家的子嗣,也未必拥有如此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了。

    “那就好。”刘备满意地笑了笑,坐到书桌前方,伸手拿起诸葛亮正在抄写的纸张看了起来,发现这是西汉贾谊所著的论积贮疏,他见到洁白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清晰,一丝不苟,便再度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无论做事还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认真。”

    “小徒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指点迷津。”诸葛亮却没有刘备这样的好心情,当即诉起苦来。

    他一直以来看书都是观其大略,并不执着于精读细读,乃至于咬文嚼字,而刘备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对这种读书方式的排斥,甚至是持鼓励态度。

    但是,自从离开书院内的藏书馆,来到州府之后,刘备就一改往日里的作风,对诸葛亮严格要求,不但让他熟读每一本藏书,甚至会不定时抽查背诵情况,如今更是变本加厉,要求诸葛亮把书架上的各类兵书都誊写一遍。

    这样的教学方式,刘备乐在其中,诸葛亮却叫苦不迭,此时得到机会,马上就是一番控诉。

    诸葛亮在那边痛心疾首地控诉,刘备却听得不住发笑,直到诸葛亮说得累了,停下来喝水喘气,他才悠然开口,“说了这么多,就是不想抄书,对吧?”

    “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呢。”诸葛亮点点头。

    “这你就理解错了。”刘备起身到书架前站定,看着那些被他从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经过重新抄录,从竹简和丝帛变成纸质,如今又从自己书房搬到诸葛亮书房的一本本书籍,“书院的藏书馆里多为圣贤经典和书院学子们总结出的新知识,这里面的书籍却一本没有,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些放在外面给人看的书,除了能教人断文识字、规范日常行为准则之外,就再没有半点实际用途,别说是观其大略,就算不读,也没有什么坏处。”刘备不屑地笑着,然后指了指书架,继续说道:“可是这屋里的书不一样,这些书记载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乃至于纵横天下的各种学问,即便花上一生时间来钻研都不过分。”

    一边说着话,刘备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书,炫耀般地展示给诸葛亮看,“这本盐铁论,乃是先汉桓宽整理而成,记载了昭帝始元六年时的盐铁之议,期间耗时数月,双方辩论数十次,辩论内容涉及到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政策,同时还有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若只是观其大略,又怎能识得其中精要?”

    “这一本六韬,是幽州商会花费千金,从一户破落世家手中购得的,分为文武龙虎豹犬六卷,讲述治国用人、之道、用兵之道、组建军队之道、地理布阵之道、临阵对敌之道、操练士卒之道,又岂是一目十行所能掌握的?”

    “还有这本、这本”

    刘备如数家珍地指点着每一本书籍,听着他不断地讲述,诸葛亮脸上的神情也从不以为然变得严肃起来,最后更是一脸凝重。

    天资聪颖的诸葛亮也真正意识到了,刘备对自己究竟寄予了什么样的期望。

    想通其中关节之后,诸葛亮心中再无不满,他向后退了两步,整一整衣衫,然后郑重其事,再次对刘备俯首下拜,“小徒必不负先生之厚望。”

    “这些书籍涉猎过于驳杂,为师只能掌握十之二三,你是众口交赞的天纵奇才,天赋比为师强了不止十倍,只要假以时日,必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宗师。”刘备欣慰地扶起诸葛亮,对他温声说道:“为师让你抄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亲手抄上一遍,怎么也比读一遍要记得牢。”

    虽然不知道自己老师整天哪来的那么多俗话,但刘备言语中的殷切,诸葛亮还是能感受得到的,当即重重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抄书大业。

    “抄书只是第一步,你在抄完一本书,将书中内容牢记在心后,再试着进行批注,将读书时的心得感悟记录上去,这叫做把书读厚;等到读一遍批一遍,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出书中精华内容,这叫做把书读薄。”刘备回忆着前世里学习过的归纳法,对诸葛亮谆谆教诲道:“通读、读厚、读薄,经过这三步,才能把前人的知识经验变成你自己的,不要怕麻烦,你才十三岁,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自己。”

    “先生尽管放心。”诸葛亮朗声答道,然后坐回到座位上,继续抄写起了那篇论积贮疏。

第565章 什么鬼主意() 
眼看着寒风乍起,又一年的冬天要来了。

    民众们开始大量购买和储藏过冬的食物,以防今年再爆发什么自然灾害,而食物之中最受欢迎的,还要数各种咸鱼干了。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过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咸鱼价钱不贵,有肉有盐,既能让人解馋,又省下了另外买盐的钱,关键还耐储藏,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在这种购买风气之下,商贩们也转移阵地,直接把鱼市搬到了码头周边,堆积如山的咸鱼从船上一筐一筐地搬下来之后,直接就进入各处摊位,省去了以往运输进城的车马钱和多次卸货的人工钱,咸鱼的价格还比之前低了一成,百姓们的购买意愿越发高涨。

    从买的到卖的,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按照原定计划,未来半个月时间还会有四十船各类渔获抵达蓟城,总数在六百万斤,预计今年冬天,会有两千万斤鱼肉供应幽州本土。”一名年轻官员手捧资料,对刘备讲述起了今年冬天的肉类供应态势,他是专门负责幽州水运统筹工作的,每逢冬天,都是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看着舰船如鱼儿一般川流不息、将各类物资流转各地,其中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是其他行当无法比拟的。

    “居然有这么多?”刘备有些不敢相信,他刚才听了数据,进行了大略估算,光是蓟城这边就有一千五百吨的供应量,这可太了不得了。

    要知道他们口中计算的还是咸鱼,是去除了内脏并经过脱水风干制成,重量比鲜鱼轻了不少。

    这还是幽州的蓟城一个地方,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刘备治下的渔民们今年在海上的收获甚至会达到上万吨。

    太夸张了吧?

    “使君有所不知,如今在渤海、冀州、韩州之间,已经有数千艘大小渔船,小船耐不得风浪,便在近海岛屿之间捕捞;大船则是乘风破浪,出没于大海深处。”这名年轻官员骄傲地笑着,“据说跑得最远的已经到了韩州最南端和倭国,上次还有人差点捉到三丈长的巨鲨呢。”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大力发展海上事业尤其是渔业,这是他最早就定下的政策,为此还对沿海渔民补贴了不少好处,比如买船价格、比如卖鱼所得的税收,通通给予极大程度的优惠。

    如今纵横在海面上的各种船只越来越多,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肉类食物,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海洋人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强的开拓精神,这才是刘备最看重的。

    “诶,对了,渔民越来越多,为了确保收获,他们不会把幼鱼也一并捕捞卖钱了吧?”忽然间,刘备又想到一件重要的事,连忙开口问道。

    “使君放心,不可涸泽而渔的道理大家都懂,各个港口的官员也对这方面很看重,凡是在岸上晾晒售卖的鱼类,都有人去检查大小,连渔网的网眼尺寸都要量过。”这名官员从容不迫地答道。

    “那就好。”刘备点点头,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踏实,于是打定主意,要请蔡邕去写上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告诉百姓们不要在一个区域过度捕捞的道理,再让各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宣传。

    不管怎么说,要给子孙留下吃饭的本钱才是正道。

    听了一上午的汇报,刘备去后堂用凉水洗了把脸,迈步来到饭厅,刘永早已对桌子上的饭菜虎视眈眈,见到自家父亲过来,连忙欢呼一声扑到他的怀里,央求他给自己偷偷拿一块炸好的酥肉。

    “嘘——”刘备连忙止住儿子的话头,然后左右看看,发现饭菜还没有齐备,张宁等人还在后面忙碌,这才招招手,让蹲在一旁流口水的裴大虎也过来,压低声音说道:“你们两个都想吃?”

    刘永和裴大虎连忙点头。

    “听好,每人一块,躲起来吃,别让你们的娘看见,不然要揍屁股的。”刘备一脸严肃地说道,得到保证之后,他才从桌上的大盘子里挑出两块不肥不瘦的递了过去,让两个小馋猫自己去吃了。

    看着孩子们雀跃而去,刘备不禁欣慰地笑了起来,然后不知怎地,那一点点温情又变成了深深的无奈。

    位置越高、权力越大、人就越忙碌,在幽州势力飞速扩张的几年时间里,刘备与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说领兵在外、巡视地方,一出门就是几个月,这还情有可原。

    但是,就算他留在蓟城,每天的时间也都被繁忙的公务挤占得七七八八,真正留给妻子和孩子们的,实在是太少了。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张宁和糜贞两个人都是温柔娴淑能持家的,姐妹两个共同抚养着三个孩子,用她们的肩头撑起了一个家庭的运转,使刘备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

    午饭过后,刘备准备缓缓脑子,于是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