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燕王朱棣 >

第124部分

燕王朱棣-第124部分

小说: 燕王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都有些诧异,不知燕王此时将这么一个降将招来做什么,难不成要将这偌大的功劳让给他一个夷人?

    观童生就一个鹰钩鼻,满头卷发,个子瘦长,典型的夷人长相。想是因为自知是降将,虽勋爵已封为公,却还是很讷言,极少说话的一个人,对人也都恭敬。此时观童听了朱棣召唤,忙便匆匆赶了过来,至朱棣跟前躬身道:“殿。。。。。。殿下,不。。。。。。不知有。。。。。。有什么吩咐?”

    他的汉话说得有些生硬,加之他一本正经地模样儿,看着倒有些好笑。

    朱棣看了看他,暗觉这是个老实人,便上前两步拍了拍他身上的雪:“本王有一个极重要的差事要交给你,不知你怎么看?”

    “殿下吩。。。。。。吩咐便是。。。。。。下。。。。。。下官岂有不做的。。。。。的道理?”观童诧异地看着朱棣,不知这位王爷在卖什么关子。

    朱棣颔首笑了笑:“你与乃而不花关系怎么样?”

    观童吃了一惊,有些拿不准朱棣问这话的意思:“殿。。。。。。殿下。。。。。。这。。。。。。这。。。。。。”

    朱棣见他有些慌乱,便摆了摆手:“全国公不要多心,本王没有其他的意思。如今乃而不花已成刀俎上的鱼肉,本王今夜要剿灭他,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只是本王近年来读佛,深知因果报应乃是不二天理。无论他是汉人也好,或是元人也罢,本王并不想多造杀孽。所以。。。。。。想派你去劝降于他。免得徒增杀孽。”

    原来是为了这个事,观童这才放下心来,赞道:“殿下仁义,观童早就听。。。。。。听说了的。我与乃而不花以前常。。。。。常在一起打猎、喝酒、打战。。。。。。殿下如今将他们团团围住,却不愿动刀。我。。。。。。我想他会明白殿下的善。。。。。。善心的。”

    “嗯。。。。。。好”,朱棣抚掌而笑:“那你便去准备准备吧,本王等你的好消息。本王答应你,不见你回来,本王决不会用兵的。你放心去吧,好好劝劝那个乃而不花。这都多少年了,想来他也老了罢?啊?哈哈哈。”

    说着众人都是一笑。观童躬身退回,稍加准备便独身摸进了石头城。朱棣想了想,这才吩咐众将:“将火把都点起来,齐声呐喊,给观童助助威!”

    众将知道这是要给元兵一个下马威,观童在里头劝降也就方便很多了,忙便依令行事。一时间山谷里火光冲天、矛羽林立、喊声震天,六万北征大军犹如天兵天将一样落在了石头城的四周。城内的元兵见了又是吃惊又是胆寒,实在想不通,这大雪封山,这么许多明军是如何从北平摸到这漠北深处的。

    彼时观童已经迤逦来到城下,不少乃而不花的军士都认得他,见他单人独身、又不带兵器要见太尉乃而不花,自也不多加阻扰,便引了进去。二人一番说辞。乃而不花委实也已年迈,元朝也都覆灭了二十余年了,如今被一个后生小子团团围住,敌人不仅不趁虚攻入,反倒派了观童来劝降,显见得是一番善心。而且,如今若是不降,那自己这一干北元遗留下来的男丁,只怕都要被绞杀殆尽了。待得知此次明军的主帅居然是老对手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一个堂堂的藩王时,乃而不花更觉得心灰意冷,便由观童带着,再不犹豫地就降了燕王朱棣。

    朱棣首次为帅北征,冒着大雪摸进敌营,却围而不杀,反派出观童劝降,竟不伤一兵一卒,收伏元兵数万,缴获马驼牛羊数十万,凯旋而归。消息传到应天,天下为之震动。这是大明多少年来少有的大胜、巧胜。一时间山野百姓纷纷上街鼓噪庆祝,各地衙门也都放起了鞭炮,天下为之庆贺,人人称颂燕王武略。朱棣的声望,至此已是达到了顶点!

第三十八章 【百官跪迎】() 
燕王朱棣撇下不等颍国公傅友德、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赶赴北平,自带了六万燕山守军冒雪北征,兵不血刃就逼降收伏了北元太尉乃而不花等一干北元军士,天下为之震动。而另一边出征的晋王朱棡率领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却因大雪而畏惧不前,出师三个月竟空手而回。

    两下相比,高下已现。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燕王朱棣凯旋而归,刚刚回到北平,便得了朝廷的旨意,召晋王、燕王回京。燕王得了旨意,料想定然是太子的人选有了着落了。否则又是什么事儿,需要将所有的皇子都召回京师呢?

    朱棣按捺着心头的激动,勉强与前来道贺的北平文武官员、地方士绅应酬过去,刚一散席便匆匆赶赴吟风楼,道衍和尚颠着胖大的身躯早等在里面。见朱棣满面红光地进来,道衍笑吟吟地起身贺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殿下此役过后,声名震于天下。胡人闻殿下之名,只怕也要退避三舍了。”

    朱棣稳稳地一笑,扶着道衍落了座儿,谦虚道:“打了一场战罢了,哪里来的这许多名堂,有什么可喜的?真论起来,那也是大师您的功劳,若不是您定下的‘快’字方略,本王也不可能得了这一场大胜啊。”

    “哎呀,殿下何必过谦呢?”道衍笑着摆了摆手:“这一场大胜,殿下不伤一人,胜得如此漂亮,就是贫僧当时也是不敢想的啊。说起来,能有北征大捷,全赖殿下胆略过人,又有佛心。此真苍天之福也、天下之福也。”

    说着道衍起身给朱棣倒一杯浓茶,闪着眼忽然笑道:“此一役,晋王退缩不前,殿下撇下傅友德等一干老将,独自率军出征,却大胜而归。嘿嘿,高下已现,高下已现啊。想来万岁圣心已有主张。殿下此行京师,只怕要预备着常住下去了。”

    这正是朱棣今夜一直在想的,却又有些不敢相信似的:“这些事儿,本王想也不敢想,大师万不可胡说。”

    见他如此,道衍抿嘴嘿然一笑:“这。。。。。。嘿嘿嘿,咱们且拭目以待罢”,说完也就不再多话。

    是夜,燕王朱棣一夜不眠,次日稍加收拾,便自带了朱能、柳升等一干人匆匆赶赴京师应天。留下邱福等护卫北平的燕王府。道衍则自回大庆寿寺诵经。所有燕王府的家眷、近臣,燕山的武将,甚至北平的百姓,都若有若无地知道了——燕王此行京师,只怕是要去当太子的了,心下也都暗暗欢喜。此自不必说!

    且说燕王朱棣回到京师,从秦淮河上了岸,刚要入正阳门,便见洪武门至正阳门的甬道上黑压压的站满了人。仔细看去,却都是六部、五寺、各院各司的堂官,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尽皆出了衙门等候在了洪武门外。

    这场面,朱棣哪里见过?正自诧异,从正阳门外便闪过几个人来。

    “四弟,你可回来了,啊?哈哈哈”

    来人挺鼻细嘴,颌下留着三楼长须,柳长眉下一对眸子清亮有神,身上穿着一身暗红色圆领窄袖袍,腰系黑丝带,外套华服披风很随意地披着,浓密黝黑的头发很随意地束在一起,看去十分的俊秀潇洒,竟是当今的二皇子,秦王朱樉。

    “二哥?”朱棣心里就别提多诧异,眼见秦王迎了过来,也不敢立在当地,忙也假作欢喜地快步踱去。直至到了跟前,朱棣方才发现秦王身后迤逦还跟着老五吴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桢、老七齐王朱榑,以及老八朱梓和老十鲁王朱檀等一群皇子。

    “哟,弟弟们怎么也都在这里?”

    朱棣与一母同胞的吴王朱橚眼神一碰,随即闪过,笑着朝众人道。

    这些年幼一些的皇子藩王平日里常听四王爷朱棣的名头,见得却极少,如今见了这敦实威严的燕王,忙都恭敬地躬身唤了声:“四哥”,惹得朱棣心下甚喜,却不敢流露出来,反倒诧异地问秦王朱樉:“二哥,你们这是唱的哪一出啊?怎得都来了这正阳门了?”

    秦王觑着这位刚刚立下奇功的弟弟,嘴角闪过一丝冷笑,却忙假作亲近地拉起朱棣的手:“四弟漠北一战,威名播于天下,父皇听了也就甭提多高兴了。这不,父皇专门要我们兄弟几个,会同百官,在这正阳门迎候于你呢。”

    皇子和百官迎候?这算是什么礼数?除了太子和皇上,还没见谁有这份体面了。莫非,洪武皇帝真的已经属意自己来接这个太子位?

    朱棣强忍着心头噗噗乱跳,正要谦辞,不妨正阳门外围观的百姓越积越多。百姓们听说这个敦实威严的短髯汉子就是刚刚在漠北如天兵下凡一样在暴雪中降伏了元兵的燕王,便犹如见了如来转世似的一窝蜂跪了下去,口呼“燕王万岁”。

    当今天下,除了洪武皇帝还有谁可以称万岁的?饶是以前的太子朱标也没受过百姓这般拥戴。这一声声“万岁”只听得朱棣心惊肉跳,便也顾不得其他,忙携了秦王等一干兄弟,匆匆进了宫城。便在此时,百官见他们兄弟进来,竟也一窝蜂地跪了下去:“叩见燕王殿下,千岁——”

    朱棣自幼便不受宠爱,在皇子中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百官要么围着太子朱标、要么便是跟在秦王和晋王二人身边,便是自己的同胞弟弟吴王朱橚身边也都有一些近臣。只燕王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一人独居宫外,偶尔回来府里走动的也只是少数几个武官罢了。何曾想,十数年后,燕王会有如今这么体面的一天?

    朱棣脸都涨得有些发红,强忍着招呼百官起身,一边却不敢在这是非之地多留,稍加寒暄便匆匆踱过千步廊,穿过承天门和端门,急步赶往午门外求见洪武皇帝朱元璋。

    因朱棣是奉旨回京觐见,一路上的侍卫宫人都畏他威名,也无人拦他。待朱棣来到奉天殿外,却听里面一个清爽的声音吟道:“乘时功易立,处下事少成。君看萧曹才,岂若鲁两生。贤豪志大业,举措流俗惊。循循刀笔间,固足为公卿”。

    朱棣听了不禁皱了皱眉,如今国家多变、西北用兵,竟还有人在这奉天殿吟诗弄文?眼见着庆童捏着步子从里面退出来,便悄声唤道:“庆童,庆童——”

    “呀,是。。。。。。是燕王殿下”,庆童转脸见是朱棣,又是惊又是喜,便要躬身下拜。

    朱棣与庆童极熟的人了,一把扶住,朝里面奴了奴嘴问道:“父皇正在里面见人?不知是谁这么大的体面?”

    庆童撇了撇嘴,鄙夷地笑了笑:“一个书呆子罢了,叫。。。。。。叫什么方孝孺的!”

第三十九章 【后起之秀】() 
朱棣刚到应天,竟见秦王朱樉领着众皇子、百官在洪武门外迎候自己,稍一见礼,也不敢多做停留,匆匆赶往奉天殿见驾。不妨殿内传来一个清爽的声音正吟诵道:“乘时功易立,处下事少成。君看萧曹才,岂若鲁两生。贤豪志大业,举措流俗惊。循循刀笔间,固足为公卿”。

    朱棣心下诧异,便问殿里出来的庆童里面是何人。庆童撇了撇嘴:“一个书呆子罢了,叫,叫什么方孝孺的”。

    方孝孺乃是洪武朝大清官方克勤的儿子,早年曾拜被贬回乡的明初文宗宋濂为师,学识、人品都极好的一个人。据说此人的才华,就连名重一时的胡翰和苏伯衡也自认不如。世人常将其比作唐末重臣、学问大家韩愈韩退之,故而人称“小韩子”。

    论起来,方孝孺可谓如今士林中的一颗新星,就连身在六合之外的道衍和尚也曾多次提及此人,嘱咐朱棣寻机招揽至北平。不想他竟也进了京师,而且还在奉天殿与洪武皇帝吟诗论文,真真一大怪事。

    正想着,洪武皇帝想是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忽然问道:“外面是何人?可是燕王来了?进来吧,进来吧”,语气极为亲昵。

    朱棣忙整了整衣襟,躬身迈入奉天殿,屈膝跪了下去:“儿臣叩见父皇,万岁——”

    “起来吧,起来吧”,朱元璋温言笑着叫起,又指着须弥座下首一张垫着软垫的瓷墩:“老四,你坐那里。从北边一路赶回来,料想定是累着了?!”

    “还好,还好”,朱棣赔笑着起身,踱至瓷墩前就要落座,抬眼看了一下直挺挺站在中央的那名青年男子。但见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褂衫,身材颀长,一对长眉下的虎目炯炯有神,挺鼻下留着八字黑须。想是因为生活拮据的缘故,长得十分瘦弱,脸色也很蜡黄,原本有些尖的下巴就像锥子一样杵在那儿。

    方才念出那么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的,就是这么一个穷酸瘦弱汉子?他会是大名鼎鼎的士林领袖方孝孺?

    朱棣正自沉吟,那人却也在朱棣脸上盯视了半响,躬身行了个礼:“草民宁海人氏方孝孺,参见燕王殿下千岁——”

    “哦?哦,方先生你好,久闻大名了,请起请起。万岁面前,你我都是臣子,不需多礼”,朱棣忙笑着摆了摆手。

    方孝孺点了点头,也自起身,神情间并没有丝毫的怯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