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楚怀王 >

第172部分

大楚怀王-第172部分

小说: 大楚怀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槐张了张口,无论今世还是前身,全都四体不勤,五谷只认得大米和面粉,至于如何种植的事情?恐怕只要还没有去壳,他连大米小麦都认不得,哪里还会知道怎么种!

    熊槐露出一丝羞愧之色,摇头道:“先王莫要笑话寡人,寡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许行赞道:“大王果然是贤明之君!”

    “呵呵!”熊槐尴尬的笑了两下。

    许行不以为然,开口解释道:“大王,臣向大王询问麦米与粟米的区别,并不是为难大王,而是与楚国推广麦米大有关联。”

    熊槐闻言精神一振,立即询问道:“敢问其故?”

    许行解释道:“大王,种植麦米与种植粟米截然不同,所需求的环境也有极大的不同。”

    “粟米耐旱,麦米需水,所以,若是要种植麦米,就需要大量的水来浇灌,这在推广只是不可不察。天下的各地降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南方的降水比北方多,东方的降水对西方多。”

    “而五谷对水的需求也不近相同,所以,根据天下各地的降水情况,一般来说,东方宜麦,南方宜稻,西方宜黍,北方宜菽,中央宜禾。”

    “而五谷之中,稻米的产量最高,只是稻米对水的需求也是最高的,所以,稻米的主要种植地,集中在江水之南。因为稻米之故,楚越两国在各国之中,也是基本没有饥荒的国家。”

    熊槐闻言不由点点头,虽然他不知道五谷具体应该怎么种,但是各种谷物的生长环境不同,这还是知道的。

    许行接着道:“而本应该是大量种植麦米的东方,为何却改种粟米,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难堪食用罢了。”

    熊槐再次点了点头,问道:“先生所说的寡人都了解,这与麦米有何关系吗?”

    许行点头道:“大王,这自然是有关系的。楚国淮南淮北两地适宜种植麦米暂且不提,南方的洞庭也能满足麦米所需,那么楚国最重要江汉之地呢?”

    “这里的环境,可并不很适宜麦米的种植。事倍而功半,百姓幸苦劳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自然就会对麦米有所抵触了。”

    “所以,如果臣所料不差,大王推广麦米之后,是不是淮南淮北推广起来更容易一些!”

    熊槐心中不由一惊,许行说的一点也不差,事情也的确如此。

    开始熊槐还以为是在江汉之间征召了太多百姓的缘故,现在听许行一说,似乎环境的因素也不小。

    想着,熊槐开口道:“先生高见,果然丝毫不差。”

    说着,熊槐讪讪笑道:“果然,昔日晏子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过水土不同罢了。不想,今日寡人还会放这样的错误,仅仅一河之隔,就会差距如此之大,更何况江汉与淮水相隔千里。”

    “若是寡人不考虑实情,强制在江汉之间推行麦米,恐怕江汉的百姓则会在心中咒骂寡人乃是残暴的昏君吧。”

    说完,熊槐对许行拱手行礼道:“先生今日之教,寡人必铭记于心,不敢忘。”

    许行还礼道:“大王不必如此,现在麦米只是在楚国推广不久,故而大王才会一时不查。等以后时间一长,楚国贤大夫,自然也会向大王提出的。”

    熊槐摇头道:“虽然寡人也相信,这种错误迟早也会有人提出,但是错已铸成,想要挽回民心,弥补百姓的损失,却是难了!”

    许行闻言点了点头。

    心中不由一叹,楚王能这样为百姓考虑,也算得上是仁君,楚国上下都在传说楚王的仁义之名,看来所传非虚啊。

    正想着,又听到楚王问道:

    “先生,那么寡人难道就不能在江汉之间推广麦米吗?”

    许行笑道:“大王自然不是这样,如此不就是因噎废食吗?若是大王以为麦米可以与粟米稻米一样,成为百姓口中的常用口粮,那么在江汉之间推广麦米自然也是可行的。”

    熊槐闻言瞳孔微微一缩,沉默了一下,开口道:“寡人自然是这么认为的,只是敢问先生,如何在江汉之间推广麦米,还能保证百姓的收成呢?”

    许行笑道:“大王,若是楚国一定要在江汉也推广麦米的话,那么臣有一个一石三鸟之计。不仅可以在淮水两岸快速推广麦米,还是让江汉之地种植麦米也能保证收成,而且,也可以让江汉之地也能成为稻米的生长之地。”

    熊槐一惊,眼睛半眯,有所猜测,问道:“敢问先生是何办法?”

第三百三十章 献策() 
    许行摸着他斑白的胡须道:“大王,虽然仅凭人力无法改变天象,不能让江汉之间的雨水增加,但是人力却可以改变地形。故,臣请大王下诏,就说江汉之地水量不足,暂停推广麦米,然后,下令征召百姓,在江汉之间围绕云梦大泽修建水渠,引汉水以及云梦之水浇灌土地,以便以后江汉之间能够在冬季也能种上麦米。”

    “而对于淮南淮北的百姓下诏,在江汉之间修建水渠的事情,本来就是为冬季种植麦米做准备,若是因为未来之事而导致现在两淮的百姓现在不能种植麦米,那就是顾此失彼。所以,对两淮的百姓,若是百姓种植麦米那就免除征召的劳役,若是家中没有大量种植麦米,那就进行征召,让他们来江汉之间进行劳役。”

    “如此,两淮的百姓为了逃避征召,必然大量种植麦米。”

    “据臣的观测,若是江汉之间水渠建成,那么必然扭转江汉之间种植稻米,产量比不上洞庭的情况,所以,在江汉之间大量修建水渠,能立即获得两个好处,其一是冬季可以种植麦米,其二就是夏季可以种植稻米。”

    说着,许行拱手道:“大王,若是水渠建成,那么十年之后,楚国的财富,将会远超北方各国。”

    熊槐闻言沉默了。

    许行的办法不可谓不好,说实话,现在熊槐很是心动了。

    无论是在江汉之间种植麦米还是种植稻米的事情,熊槐都很心动。

    冬小麦也就不必说了。

    而稻米的产量,也令熊槐眼馋。

    以前楚国也是以粟米为主食的,但是当年吴起开发洞庭时,洞庭的百姓根本就没有让楚国出面号召,然后全都自发的种上了从越国传来的稻米。

    原因也很简单,吴起那个年代,如果是普通的下等田地,粟米的产量一亩地只有一点五石,而稻米的产量就接近三石,差不多是粟米的一倍。

    可以说,洞庭的开发,越国那边传来的稻米,实在是功不可没。

    只是稻米传到江汉之时,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就是用来种植耐旱作物粟米的土地种上极其需水的稻米后,还是种植粟米吧。

    所以,江汉之间的百姓,一直都在传说南方的洞庭种植的稻米,只需种一年就可以收获江汉种两年的粮食。

    若是江汉之间也能种上稻米,那就是楚国之幸,百姓之幸。

    如果不是楚国正在修养备战,那么熊槐就立即拍板下令了。

    对水利工程的好处,熊槐自然知道一清二楚,因为楚国现在就拥有天下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

    芍陂位于寿县,乃是楚庄王时代由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楚庄王凭借芍陂以及孙叔敖修建的其他水利工程提供的粮食,实力大增,因此称霸中原。

    直至现在,芍陂依旧发挥重要作用,寿县也是楚国数一数二的大县,一旦东方有事,寿县将会承担大部分的粮食。

    如果说芍陂支撑了楚庄王的霸业,那么天下的另一个大水利工程漳河渠,则是支撑了魏国近百年的霸业,不仅成就了魏文侯以及魏武侯的霸业,还成就了西门豹以及邺城。

    尤其是魏国失去了西河之地后,邺城这一重要产粮区,对魏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修建水利工程旷日持久,消耗实在太大,所以熊槐心中还有迟疑。

    虽然熊槐不知道西门豹修建漳河渠用了几年,但是楚国修建芍陂用了几年,他还是知道的。

    孙叔敖修建芍陂,举国之力,楚国用了足足八年,才大功告成。

    未来,郑国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结果,秦国把郑国当成奸细,因而下令驱逐所有的外国人。而隋朝修建大运河,结果百姓全反了。

    这些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修建水利工程不仅难,而且还累。

    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弊在当代啊!

    因此,熊槐思虑再三后,依旧不敢轻易答应下来,而是开口道:“先生,在江汉之间修建水渠的事情太大,寡人不能轻易决定。故而寡人打算与群臣一议,并请先生参与商议,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这么大的事情,许行也没有期望楚王能立即答应下来,想在楚王既然要与群臣商议,那么必然是心动了,只是还有迟疑罢了。

    故而,许行一听楚王让他参与楚国君臣议事,立即拜道:“愿听大王吩咐。”

    ······

    景鲤得知楚王让重臣明日前去议事后,向来传令的使者问道:“不是大王是否言明明日所议何事?”

    使者摇头道:“回令尹,大王未曾进行说明,但是,大王下令之时,正是大王刚刚结束与东面来的许子会话之后。”

    “刚刚结束与许行的会话,然后就召集群臣议事?”景鲤皱了皱眉,对使者点头道:“好,请使者回复大王,臣明日必定入宫议事。”

    “诺!”

    使者离去后,景鲤看着楚宫的方向,带着淡淡的忧虑道:“希望大王不会被许行这个妄人迷惑,推行什么仁义之举,决定对百姓进行降税。又或者下令群臣全都去田间进行耕种,如此,我楚国一定会沦为各国笑柄,群臣颜面扫地。”

    说完,景鲤对府中的门客吩咐道:“拿着我的令符,去请下大夫左成来见我。”

    “我倒是想知道,这个许行究竟有何能耐,会向大王进了什么谄媚之言!”

    “诺!”

    与此同时,正在郢都的重臣接到楚王要求明日议事的消息后,全都露出了担忧之色。

    竖日。

    群臣来到大殿后,不久,就见楚王带着一个穿着粗布衣服老者走进来,只见其那一副长期被风吹日晒的黑脸,大家就已经确定,这个家伙一定就是刚刚被楚王邀请来的许行,也就是今天这场朝议的始作俑者。

    许行跟在楚国身后,一进入楚国的大殿,立即受到群臣瞩目。

    疑惑者有之,探视者有之,好奇者有之,鄙视者亦有之,厌恶者亦有之···

    林林总总,反正没有崇拜友善的目光。

    对此,许行全都无视之。

第三百三十一章 质疑() 
    到了大殿中间,许行停下脚步,等楚王在上面正坐之后,许行与群臣一同行礼道:“拜见大王!”

    “免礼!”

    礼毕。

    群臣跪坐好后,熊槐向群臣介绍道:“许子的名字想来众卿都听说过,这位先生便是在天下各国闻名的许子了。”

    “不久前,寡人听说许子的大名后,特意邀请许子来郢都一会,昨日······”

    接着,熊槐将许行的建议向群臣说出以后,开口问道:“关于许子的建议,寡人思绪许久,迟迟不决,故,寡人欲与群臣商议,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熊槐的话音刚落,太府尹斗由立即起身,红着脖子反对道:“大王,臣反对,在江汉之间修建水渠一事,劳民伤财,旷日持久却难见其功,我太府钱粮的使用,全都已经有了着落,现在并无空余钱粮可用。”

    修建水利工程,虽然不需消耗军备物资,但是对于粮食的消耗,却与一场大战一般,不,或者说还要超过大战的所需。

    因为军队作战也不是所有人全都一起上,更不会每天都会进行恶战,所以大军就会在此期间进行屯田,或多或少也会补充粮食。

    况且,若是打赢了,说不定还会缴获帝国的军粮,可能还会有赚。

    而大规模的修建水利工程则不一样,这是长年累月的,基本上没有一天休息,而且还不能忙里偷闲进行屯田,这就是一笔纯消耗。这对正在囤粮备战的太府来说,此时修建大规模的修建水渠,无疑是雪上加霜,绝对不可行。

    斗由说完,眼睛死死的盯着许行,恨不得将他给吞下去。

    早知道许行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还不如当初楚王提到他的时候,坚决反对楚王召见他。

    斗由心中暗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何必当初···

    熊槐坐在上面默然无语,对于斗由的反对早有预料,毕竟连他这个楚王同样也顾虑重重,不能分清利弊。

    许行被斗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